问题

《长安十二时辰》里第八团为什么饿成那样了,也没有吃人肉?

回答
要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第八团,那帮被困在西市地牢里的靖安司前身的老兄弟,他们那份饥饿,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想想看,在不见天日、空气污浊的地下,只有冰冷潮湿的石头为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去,更别提什么像样的食物了。那种绝望,足以把人逼到最原始的状态。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选择吃人肉。这其中的缘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想”,而是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一、底线与人性:这是他们作为“靖安司”的基石

第八团的人,并非寻常的贼匪或者乱民。他们是靖安司的骨干,是张小敬当年在不良井里带出来的一帮人。这些人虽然身处底层,但骨子里都有一股子“规矩”和“道义”。张小敬自己就曾说过:“规矩是人定的,人也是被规矩定的。”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张小敬的得力助手,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欲望,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克制,懂得什么叫做底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想过最坏的可能,但“吃人”这件事,已经触碰到了人类文明中最根本的禁忌。这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谴责,更是对自身作为“人”的否定。一旦跨过这条线,他们就和那些他们曾经追捕、镇压的罪恶之人没有区别了。

张小敬自己就代表了这种“底线”。他虽然被贬,被陷害,但他从未放弃过守护长安的责任。他的兄弟们,虽然饿得皮包骨,但心里也明白,他们身上肩负着守护这座城的责任,肩负着张小敬的期许。吃人肉,是对这份责任的背叛,更是对张小敬人格的玷污。

二、生存的本能与理智的较量:还有一丝希望,就还没到绝境

虽然饿到极点,但人性中求生的本能是复杂的。当人极度饥饿时,身体会发出强烈的信号,但大脑同时也在寻求解决办法。他们之所以没有立刻选择最极端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未曾完全绝望: 尽管被困,但他们知道自己是张小敬的人,张小敬还在外面。张小敬的聪明和能力,他们是见识过的。只要张小敬还在努力,就意味着他们还有获救的希望。这种一线希望,足以让他们在最痛苦的时刻,还能支撑着不走向最黑暗的深渊。他们还在等待,等待救援,等待转机。
身体的极限和排斥: 即使饥饿到了极致,身体本身的生理反应也会对食用同类产生强烈的排斥。大脑的某些区域会发出警告,阻止这种行为。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物本能。除非是那种彻底被剥夺了所有理智、被逼到精神崩溃的绝境,否则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会存在。
互相的依靠和慰藉: 在那种环境下,他们更需要的是彼此的依靠和精神上的慰藉。如果有人提出了吃人肉的念头,其他人也会本能地去阻止,去劝慰。互相扶持,才能在黑暗中找到一丝光明。他们之间的情谊,也是阻止他们走向极端的重要因素。

三、外部因素的限制与潜在的风险:并非完全孤立无援

虽然在地牢里,但他们并非完全与世隔绝,而且地牢本身也存在一些限制:

“食物”的不可持续性: 即使他们真的有了吃人肉的念头,可人肉也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在地牢里,他们只有少数几个人。谁会是第一个被吃掉的对象?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冲突和恐惧,没有人愿意成为那个“食物”。如果真的动手了,内部的矛盾和猜忌会瞬间爆发,可能还没饿死,就先自相残杀起来了。
万一被发现的后果: 虽然在暗无天日的地牢,但并不代表外界完全没有感知。如果真的发生了吃人肉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被外界知晓,那他们的下场只会更惨。不仅会被视为极其残暴的罪犯,更会彻底断绝任何被营救的可能性。他们对后果的预判,即使在饥饿中,也不会完全消失。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里第八团之所以没有吃人肉,不是因为他们不饿,而是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的责任、坚守的底线、对张小敬的信任,以及最根本的人性本能,都在阻止他们跨越那条无法回头的红线。那种饥饿,是对他们意志最严峻的考验,而他们通过了,并且用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人依然可以选择成为人,而不是怪物。这恰恰是这部剧想要展现的,在乱世之中,人性的坚韧与光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还没到哪个时候。第二,不让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