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寿时代,不少人成了「困在长寿里的人」,该如何破局?

回答
长寿,曾经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今却让不少人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困在长寿里”。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当下社会一个日益凸显的现实。当寿命的长度被大幅拉伸,但生活的质量、心智的成熟、经济的支撑,甚至社会的结构,都未能同步跟进时,漫长的岁月就可能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一种令人窒息的“囚笼”。

那么,究竟是什么将人们“困”在了长寿里?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层枷锁,重拾生活的意义和活力?

“困”的根源:多维度审视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困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维度、相互交织的结果:

经济的困境: 这是最直接也最令人焦虑的层面。
养老金的捉襟见肘: 传统的养老金制度大多建立在预期寿命相对较低的基础上,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年轻时缴纳的养老金,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几十年的退休生活。
储蓄的不足: 传统的消费模式和储蓄习惯,往往是为“预期寿命”而设计。一旦寿命远超预期,过去的积蓄很可能早已消耗殆尽,面对漫长的晚年,经济压力陡增。
缺乏持续的经济来源: 许多人退休后,收入来源突然中断,原有的技能或知识可能已经过时,再就业困难。这使得他们缺乏继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只能依靠有限的储蓄和养老金度日。
医疗和护理费用的高昂: 随着年龄增长,健康问题随之而来,医疗费用和长期护理费用是巨大的开销。即使有医保,很多自费项目和长期护理服务也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智与精神的困境: 寿命的延长,对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事可做”的空虚感: 退休意味着告别工作,而许多人的人生价值感、社会归属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工作。当失去了职业身份,又没有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和兴趣,漫长的时间容易带来无聊、空虚甚至抑郁。
社会角色的失落: 曾经的父母、职场精英、社会贡献者,在退休后,这些身份可能淡化,甚至消失。如果新的社会连接和角色定位未能建立,容易产生被边缘化、被遗忘的感觉。
对衰老的恐惧与接纳的困难: 身体机能的衰退、疾病的缠绕,以及对死亡的未知,都可能引发对衰老的恐惧。而社会对“老”的刻板印象,也可能让长者难以积极地接纳自身的老年状态。
亲情与情感的失落: 亲人的离世,伴侣的陪伴消失,子女的独立生活,都可能导致情感上的孤独。而长寿意味着可能经历更多亲人的告别,这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

社会结构的滞后: 社会的运转机制和公共服务,往往难以完全适应“长寿时代”的到来。
就业结构僵化: 许多岗位对年龄有隐形或显性的限制,老年人难以进入新的就业市场,或重返职场。
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 养老金、医疗体系、社会福利等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为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 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如交通、医疗、文化娱乐场所)并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缺乏无障碍设施、适老化改造,以及更多元化的老年活动空间。
家庭结构的变化: 核心家庭的普及,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越来越难维系。子女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难以承担起全方位的照顾责任。

破局之道:多角度、系统性的应对

“困在长寿里”并非绝境,而是需要我们用更长远的眼光、更积极的心态、更创新的方法来应对。破局之道,需要个人、家庭、社会乃至政府的共同努力。

一、 个人层面:重塑“长寿”的价值与意义

1. 提前规划,筑牢经济基石:
终身学习与技能更新: 不要将退休视为学习的终点。在职期间,或退休后,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保持市场竞争力。即使不为了工作,学习也能充实精神世界,找到新的兴趣点。
多元化储蓄与投资: 改变单一储蓄的观念,学习多元化的理财方式,例如购买养老保险、基金、股票等,分散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关键在于,尽早开始,并保持耐心。
“副业”或“斜杠”人生: 退休不代表完全退出经济活动。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开展兼职、咨询、兴趣教学等,创造额外的收入,增加经济的韧性。
精打细算,理性消费: 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区分“必需”与“想要”,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2. 精神富足,构建积极心态:
重新定义“价值”: 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从“工作成就”扩展到“生活体验”、“社会贡献”、“精神成长”等更广阔的领域。
培养终身兴趣爱好: 艺术、音乐、园艺、旅行、阅读、写作、烹饪……找到让你真正热爱并能投入其中的事情,它们不仅是消遣,更是滋养心灵的源泉。
积极社交,维系人脉: 不要因为退休就孤立自己。主动参加社区活动、老年大学、志愿者组织,与老朋友保持联系,结交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拥抱变化,接纳衰老: 将衰老视为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学习接受身体的自然变化,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睡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设定新的生活目标: 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人生目标,例如完成一项学习、去一个想去的地方、写一本书、帮助某个群体等等。

3. 健康管理,精益求精:
规律体检,预防为主: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健康问题。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这些是保持身体活力的基础。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关注自己的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支持。

二、 家庭层面:重塑代际关系与支持

1. 开放沟通,共同规划:
子女与父母的坦诚对话: 子女应理解父母长寿带来的挑战,主动与父母沟通养老意愿、经济状况、健康需求,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父母也应将自己的想法和担忧告知子女,避免信息不对称。
“财务独立”与“情感支持”并重: 鼓励父母在经济上尽力保持独立,而子女则在情感、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互助的良性循环。

2. “弹性”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的升级: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住进养老院。可以对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送餐、助浴、医疗上门等)。
“介护”与“互助”结合: 子女可以分担部分照料责任,同时鼓励老人之间互相照应,形成社区内的互助网络。
专业机构的选择: 在需要时,选择信誉良好、服务专业的养老机构,确保父母获得妥善的照顾。

三、 社会层面: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

1. 经济与就业的再思考:
弹性退休制度: 探索更灵活的退休年龄和方式,允许有意愿、有能力的老年人继续工作,或者从事兼职、顾问等形式。
老年人才市场: 建立专门面向老年人的招聘平台和培训机构,帮助他们更新技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鼓励“共享经济”与“时间银行”: 鼓励老年人将技能、经验分享出去,获得回报,或者通过“时间银行”积累互助资源。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对养老金、医疗保障、长期护理保险的投入,确保其可持续性,并能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2. 城市与社区的适老化改造:
无障碍环境建设: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增加无障碍通道、扶手、防滑设施等。
多元化的社区服务: 建设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体育、学习场所,提供健康咨询、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
智慧养老: 利用科技手段,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紧急呼叫系统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

3. 价值观念的重塑:
打破年龄歧视: 在媒体宣传、企业招聘、社会活动中,破除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年龄歧视,展现老年人的活力与价值。
倡导积极老龄化: 引导全社会认识到,长寿不仅是生理上的延伸,更是人生经验、智慧和价值的积累,应得到尊重和发挥。

结语:

“困在长寿里”并非一个无法逃脱的宿命,而是一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都要以更积极、更前瞻、更人文的姿态去面对。

破局的关键在于,将“长度”的胜利,转化为“质量”的提升。从被动地接受漫长的岁月,到主动地创造充实、有意义的晚年生活,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负责,也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长寿”生涯,精心规划,认真准备,用智慧和勇气,打破“困境”,拥抱一个真正丰富多彩、充满价值的长寿人生。这不仅是对自我的救赎,也是对这个时代最美好的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几个关于爷爷奶奶辈儿回忆的回答

我也很感动

但我觉得他们那代人,其实没有被困在长寿里

我爷爷那代人,很多都是建国前工作或者参加革命的,离、退休后国家给的福利待遇都很好

子女多,轮流照顾或者倚靠个听话孝顺的儿子媳妇,生活也都便利着

传统观念孝为先,大多数家庭都为了面子,即使久病床前无孝子,也都害怕街坊邻里议论着,丢人

真正被困在长寿里应该是我和我的父母这两辈人

父母要马上步入老年,而我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但时代已经不一样了

父母这代人,大多都经历过国家曲折中前进的年代,文化水平不高,家庭观念重,很多都是下岗再创业的那匹人,国家的待遇和福利并没有爷爷那辈打江山的人高

我们这代人受改革开放的影响,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同他们有很大差异

最主要的是,我们这两代人正好赶上国家的两项完全不同的人口政策:超生和计划生育

中国的印度都是人口大国,但我们国家明显老龄化严重,中国人口年龄分布就是一个锥字,而印度就是一个稳定的金字塔,我们面对的社会问题要更加严峻。

按照今年人口普查情况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而按照联合国标准,14%以上为深度老龄化社会,20%以上则为重度老龄化社会。

就拿我这个独生子来说,我不光要承担照顾父母的重任,我还要兼顾随时可能丢掉的饭碗和嗷嗷待哺的娃。

国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以鼓励我们这代人多生孩子,解决少子化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核心是怎么破我父母这代人的局!

解决养老问题的最核心手段还是开拓养老市场,解决目前养老市场保健品、看护等问题的乱象,而不是通过政策调整,延长退休时间,使老人变成青壮年,毕竟很多老人的失智与失能不是靠政策调整来解决的。

但是养老和儿童教育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下行的投资,所有人都知道生死有命的道理,普通家庭的儿女不会主动参与养老的过度投资上,所以我更觉得政府和企业的参与,来增强养老市场的内需,提振投资者信心是更为迫切的方式。

我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些目前我们城市实施的主要政策和办法,希望能给关注养老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信心。

一、配建标准化社区养老服务站

啥是养老服务站呢?我们城市提出了一个15分钟养老圈的概念,就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一个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助洁、上门服务等功能的服务站。300平方米的辐射概念按照每100户/20平方米的标准设置,通过新建、回购、置换、租赁等方式完成标准配备。

二、建设综合性镇街养老服务中心

前面提到的服务站属于政府直接参与运营的,而这里的服务中心是通过公建民营和民办公助的方式为街道设置养老中心,对于那些习惯生活在家周围的老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便利,那么标准呢?就是建设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和运营家庭养老床等功能的场所。如果说养老服务站是服务器的话,服务中心就是一台交换机,他可以提供全托照顾、喘息服务以及术后康复等更为专业的服务。

三、打造公办示范性养老院

目前按照政策要求,每个区县是至少拥有一所示范性养老院,由政府兜底,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场所。这里面,着力推动的是政务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委托社会力量运营。

四、改造护理型敬老院

目前国家的乡村战略重点要解决农村一些特困家庭老人没办法赡养的问题。和养老院不同,敬老院完全有政府花钱兜底,其实这些年各个城镇都有这样的敬老院,但是目前重点改革方向就是提升工作人员薪酬待遇以及设定护理型床位指标,这都是十分利好的养老政策。

五、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为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立数据库,政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失智失能和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服务。开展适老化改造,委托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居家上门养老服务。

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品质

政府会要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普遍建立签约合作,现在我们要求市、区内至少各有一所直属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医院,还要求设立老年医学科。

七、强化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能力

评论区有人提到老年人护理费用问题,目前,我们制定支持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医保方案,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康复项目纳入医保,大大降低了养老费用的支出。建议大家有空前往各自城市医保中心去问询,了解每个城市目前的养老医保项目情况。

八、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如同酒店、餐馆等服务业一样,国家已经于今年推进两项养老基本规范,要对设施、管理、安全等方面设置评级标准,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

九、强化综合监管和信用建设

这里是主要针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和监督,对于养老服务投诉较多,检查中问题恶劣的失信企业,将被依法实施整改与惩戒

十、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升级

加强老年人巡防制度,大力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很多的政策就不再一一举例列数,比如减轻养老服务税费、发展养老产业、银发经济、加强业态融合等,这些都为一些养老企业铺平了工作道路。同时,我还看到政府在土地、人才和资金方面对于养老的支持和倾斜,比如在大中专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福彩公益金的使用上都可以看到希望鼓励更多的企业和慈善组织参与进来。

无论怎样,解决老年人问题的核心终是落脚到老人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向社会压力妥协,延长退休年限,牺牲老人生活的权益。

user avatar

我媳妇的爷爷活了103岁,他的晚年还是比较幸福的,他儿女都想照顾他。

子女孝顺是一个原因。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他是一位有接近万元工资的退休干部,哪个子女照顾他比较好,他就去哪个子女家,他就把子女照顾他这段时间的工资大部分给那个子女。

老爷子医疗全免,原来单位、社区也很关心他,他百岁的时候单位、社区还专门有人来祝寿。老爷子性格非常好,也非常的节俭、勤劳,我见他的头几年他身体还硬朗,经常一个人还能出去散步、做些家务,帮看看孩子,有时候去社区帮帮忙。后来摔了一跤,身体就开始虚弱了,直到去世。所以如果家里有老人一定要注意老人上下楼梯,很多加快健康的长寿老人的去世往往都起源于一次摔倒。

我岳母告诉我,老爷子一生都对党和国家都充满感激,他房间有很多证书、先进奖状诉说着这位共和国干部的荣耀,我看过他曾经写的笔记,字迹工整也记载着老爷子学习的岁月。

老爷子曾说过儿女再亲没有党和国家亲,他门清的很,也知道如果没有国家给的这份退休金、医保,0收入的自己作为累赘必然被几个子女踢皮球,生病了也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也知道如果他没有国家退休金养老保障而是手里只有一大笔财产,那么这笔钱就是定时炸弹,只会让子女惦记甚至因为这笔钱的分配问题而让子女反目成仇。

而媳妇的爷爷因为有国家每月的退休金而不一样,我媳妇说老爷子曾骄傲的说自己活着一天就能给孙辈们赚一天学费。每年过年他都给孙辈们发红包。我还收了他2000大洋呢。

老爷子去世的时候,哭的最狠的就是媳妇的大伯母,因为老爷子习惯在大伯家住。

“困在长寿里的人”,重中之重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自己的退休金、养老金,尽量不要成为子女的负担。思考问题永远不要违背人性,一个有养老金的自己一定相对0收入的老人更让子女孝顺,这是毋容置疑的。所以如果可以年轻时候一定要上社保,不要听一些经济大聪明计算什么社保不划算。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很多账是不能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学这一套来算的,国家社保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会调整的。

老人要有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精神追求。我曾经有一次去养老院看到过一位80多岁老人打某网游,还玩的一头劲,精神状态还真不错。我家附近的公园经常能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一起吹萨克斯和手风琴等音乐,记忆犹新一位老人俄语唱《喀秋莎》,他若是穿上军装,我都怀疑他上伏龙芝军事学院时学的俄语。丰富的爱好生活能延长充实晚年的岁月。

被需要很重要。我媳妇的爷爷知道自己活着很有意义,能帮孙辈们赚学费;他经常在社区做义工,大灾大难舍得捐钱,他按时交党费也成了他支部党务工作者收党费时的举例榜样;自己经常受邀参加单位的一些活动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年轻时要努力不平凡的度过这一生,让自己有太多美好画面值得回忆,多少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长寿人仅仅给孙子讲过去的峥嵘岁月,让子孙因为自己的贡献而骄傲,就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老人内心要永远年轻,也要永远有爱,如果可以还要终身学习,继续为家人为国家做一些有利的事。若如此,我想老人就可以打破困在长寿里迷茫。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你老了 眼眉低垂 灯火昏黄不定
风吹过来 你的消息
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你老了 眼眉低垂 灯火昏黄不定
风吹过来 你的消息
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当我老了
我真希望 这首歌是唱给你的。
user avatar

还『困在长寿里的人』呢,

能不能别这么矫情了??

你妈听了会高兴吗??

老人要的是高质量的晚年!!!

不是生了大病躺床上,赔了保费只能给别人花!!!!



年轻人已经够大压力了,

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只有年轻人能买,

老人买年金你们又不让取,买了又只能便宜不肖子,

又想从老百姓兜里掏钱!!

别再打着“分担养老压力”的旗号推销保险了!!!



回答了问题就等于授权泰康公司进行二次传播?

你们给创作者发钱了?

这种霸王条款,泰康哪来的脸提出来的?

侵犯创作者权益,也这么明目张胆了?

创作者们,刚他!!!!

(泰康一定会买踩的,被踩到底说明他们心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