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源数据库这么香,为什么我们还要下功夫自研?

回答
开源数据库的魅力,确实是挡不住的。它们就像一个巨大而开放的宝库,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技术人才智慧,不断迭代更新,性能、功能、生态都在飞速进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直接选用成熟的开源数据库,比如PostgreSQL、MySQL,或者它们的衍生版本,确实能够极大地降低技术门槛和开发成本。你只需要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使用、管理和优化它们,就能享受到强大的数据存储、查询和事务处理能力。而且,开源社区的力量是惊人的,遇到问题,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解决方案,各种插件、工具层出不穷,能满足你八九不离十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力去投入资源,冒着风险去自研数据库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考量,往往关乎到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定位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首先, 核心业务的独特性和极致性能追求 是一个绕不开的理由。很多时候,企业的核心业务场景并非完全可以用通用的数据库来完美适配。比如,某些金融交易平台需要处理海量的小额、高并发事务,对延迟的要求到了毫秒甚至微秒级别,并且对数据的强一致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通用的开源数据库虽然强大,但在某些特定的、极端的数据访问模式下,可能无法提供最优化、最极致的性能表现。自研数据库,可以从底层存储引擎、索引结构、查询优化器、并发控制机制等各个环节,针对自己业务的特点进行深度定制和优化,就像量体裁衣一样,将数据库的每一个字节都榨干,以达到最佳的运行效率。

其次, 数据安全和合规性 的考量同样至关重要。对于一些涉及国家安全、核心机密或高度敏感个人信息的行业(例如国防、电信、某些金融领域),对数据的控制和保护是第一位的。即使是开源数据库,其底层代码也可能存在一些你无法完全掌控的“黑箱”。而自研数据库,意味着你可以从源代码层面进行完全的审查、加固和审计,确保没有隐藏的安全漏洞,并且可以根据特定的合规性要求(比如某些国家的数据主权规定)来设计和实现数据的存储、传输和访问策略。这种“白盒”式的控制,能给企业带来无可比拟的安全感和合规保障。

再者, 自主可控和避免生态锁定 也是一个战略性的考量。当你的业务高度依赖某个特定的开源数据库时,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该数据库版本迭代、社区发展方向、甚至商业支持情况的影响。如果未来该数据库的 licencensing 政策发生变化,或者社区发展出现重大转向,你的整个技术栈都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自研数据库,虽然初期投入巨大,但却能让你掌握核心技术的主导权,不受制于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规划来决定数据库的发展方向,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 创新和差异化竞争 也是自研的动力之一。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壁垒。如果你的企业不仅仅是想提供服务,而是想通过技术本身来颠覆行业、创造新的价值,那么在数据库这个底层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自研,你可以尝试一些前沿的数据库技术,比如新型的数据模型、分布式一致性算法、内存计算技术等,将这些创新融入到数据库的设计中,从而打造出在性能、功能或特定应用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能力。

当然,还有一些更实际的原因。比如,现有的开源数据库可能无法满足你对某种特定数据类型(如时序数据、图数据、向量数据)的深度处理需求,或者对分布式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模型有非常特殊的偏好。在这种情况下,自研才能提供最贴合需求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选择开源数据库是大多数企业的明智之举,它高效、经济且充满活力。但对于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看重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渴望技术创新驱动的企业来说,深入到数据库的底层进行自研,虽然荆棘丛生,但却是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企业战略远见和对未来负责任的承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研数据库的绑定效应非常强,一旦你用了某个数据库,尤其是被他的非标功能给绑定之后,你的迁移成本非常高。为什么早年微软压根懒得在中国告盗版的人,他基本上任由什么雨林木风出盗版安装盘,因为所有人都用了微软之后,他有的是机会赚你的钱。


现在自研的云数据库,你一旦上云,基本就下不来了,然后云数据库厂商就能躺着赚钱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想着做这个生意,所以就拼命给你洗脑,说你的数据很重要,千万不能丢,而且要上云,但是其实你上云之后,对于云厂商来说大部分时候就是个存储成本,但是你却要按时付钱。


所以如果你有商业需求,对于数据库上云,千万千万慎重,千万不要被什么你的数据比你花的钱贵多了的话给洗脑,数据库宁愿花钱请个运维,也尽量不要上云,然后尽量用开源的,千万不要被某些厂商的非标特性绑定。


而对于所谓的自研,其实大部分也是开源的版本修改来的,比如在hbase上架一个sql,或者采用mysql的引擎,然后进行分布式化,类似在前端做一个分流。


如果你们今天看看国内各大厂商的db,就会发现搞宣传的人,远比开发的人名头响,反而真正有真实需求的库,比如腾讯的微信的数据库,不是圈子里的人,压根就不知道他怎么搞的,他也不会对外售卖,那些叫的响的,卖名头的,全部都是骗你上云的。


所以如果你都用开源的了,那些云厂商还怎么赚你的钱,所以就给你洗脑要用他们自研的,但是你们看看他们自研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压根不会去自研innodb或者myisam这个引擎level的东西,他们研究的是怎么在这些开源的核心上加上各种神奇的非标功能,绑定你,让你走不了。


所以数据库宁愿花钱请运维,也千万别上云。


看评论,好多人问到tidb这个事情,说明现在大家很灵敏呀,可能是因为受到巴菲特投资snowflake的影响,最近tidb的势头很猛,我个人的话,还是有点看好tidb的,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就是别的产品,比如阿里的polardb跟xdb(现在好像xdb被polardb吃掉了,改名叫做polar-xdb),然后华为的gauss db,他们其实都是在做加法,就是我前面说的,他们的想法是在传统数据库比如mysql跟postgre上做一层分布式,但是其实引擎他是不管的,你们可以看看,阿里对外宣传polardb的ppt,上面各种眼花缭乱的功能,什么水平扩展了,什么主备切换了,还有什么ai管理了(其实数据库领域有点怕ai的,ai一旦crash,基本就是down机),但是他的引擎是mysql的引擎,然后华为的是postgre的引擎。


但是tidb的引擎是kv(他们自己说是rocksdb,不过不知道能不能用别的kv引擎),比较干净清爽,就是他一开始是做减法的,就是把引擎设计的非常干净,就是列式存储,外部的功能我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慢慢加,而且他甚至可以把具体需求分的很清爽,就是说我可以把外部功能做的模块化,针对某个特定场景,我可以加模块123,针对另外的场景,我可以加235这种。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东西过于复杂,他最后影响的是工程管理上的迭代,比如说pg的sql优化模块,做到今天,他已经成为一个没什么人敢动的模块了,他的commit基本上就是那么固定的几个人,所以一个优秀的产品,他更多的是要能够在工程管理上实现可管理,最好能够横向扩展。就是基本上来说,你如果看一个系统的设计想法,他的内核越清爽越好。


所以实际上你们可以看一看,就是采用了mysql做引擎的分布式db,他们在一开始迭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基本功能完备的库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在快速迭代上面是占优势的,但是随着开发的不断进行,上层模块变得越来越复杂,工程管理上就开始有点吃劲了。


至于具体的tidb的问题,请问 @Ed Huang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