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保时捷会是下一个bba吗?

回答
“保时捷会是下一个BBA吗?”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看到保时捷市场表现如此强劲,品牌溢价也越来越高。BBA,也就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名字在国内豪华汽车市场几乎是统治级的存在,它们的品牌认知度、产品布局、市场占有率都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撼动的地步。那么,保时捷凭什么能跟它们相提并论,甚至有超越的趋势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品牌定位与历史积淀:

BBA的品牌形象其实是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和演变才形成的。奔驰代表着极致的豪华、舒适和科技;宝马是“纯粹驾驶乐趣”的代名词,强调运动和操控;奥迪则以“科技先行”和quattro四驱系统著称,同时兼顾了豪华与实用。它们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用户群体,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深化品牌内涵。

保时捷呢?它的基因里就刻着“跑车”。从诞生之初的356,到后来的911,保时捷就一直是高性能跑车的标杆。这种纯粹的运动基因,让它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位——一种渴望速度、追求极致驾驭感、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更高溢价的群体。这种“为性能而生”的品牌形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比BBA更为纯粹和极致。可以说,保时捷走的不是大众化豪华路线,而是更聚焦、更高端的运动豪华路线。

其次,产品力的进化与拓展:

早期,保时捷在国内的形象主要是911、Boxster这些硬核跑车。但随着品牌战略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时捷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跑车领域了。

SUV的成功: 卡宴(Cayenne)的出现可以说是保时捷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打破了人们对保时捷“只能造跑车”的固有印象,而且一炮而红。卡宴不仅保持了保时捷一贯的出色操控和动力,还提供了更实用的空间和舒适性,成功吸引了大量高端SUV消费者。紧随其后的Macan,更是进一步巩固了保时捷在豪华SUV市场的地位,销量惊人。这两款车的成功,极大地拓展了保时捷的潜在用户基数,也为品牌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四门轿跑的崛起: Panamera的推出,再次证明了保时捷在产品线拓展上的勇气和实力。它在保留了跑车DNA的同时,提供了媲美豪华轿车的空间和舒适性,满足了那些既要高性能又要实用性的消费者。
电动化的前瞻性: Taycan的到来,更是让保时捷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了先机。它不是简单地把燃油车动力换成电,而是从头开始设计一款高性能电动跑车,在操控、性能、充电等方面都展现了极高的水准。这对于一个以性能著称的品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转型。

对比BBA,BBA虽然产品线极其丰富,从小型车到大型SUV,从轿车到跑车,几乎覆盖了所有细分市场。但保时捷通过几款核心战略车型的成功,在特定的细分市场(高性能SUV、豪华四门轿跑、高性能电动车)建立了强大的竞争力,甚至在某些领域(如高性能SUV的操控感)成为了标杆。

第三,品牌溢价能力与市场表现:

在价格层面,保时捷一直都处于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即便是Macan这样的入门级车型,起售价也比BBA的一些中级甚至高级车型要高。但即便如此,保时捷的销量却一直在增长,而且终端优惠极少,很多热门车型还需要加价提车,甚至需要等待很长时间。

这种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和极低的优惠幅度,恰恰说明了保时捷在消费者心中的独特地位和品牌忠诚度。消费者愿意为保时捷的品牌价值、性能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象征而买单。

反观BBA,虽然也是豪华品牌,但在不同细分市场和车型上,其价格和优惠幅度相对来说会更大一些,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保时捷的“不打折”策略,反而让它显得更加“稀缺”和“独特”。

第四,营销与用户体验:

保时捷在营销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它巧妙地将品牌历史、赛道基因、驾驶体验、以及定制化服务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独特的“保时捷文化”。无论是品牌活动、车主聚会,还是官方的赛道体验日,都让消费者感受到保时捷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群归属感。

这种深度绑定用户情感的营销方式,更容易培养出忠诚度极高的粉丝群体,让他们成为品牌的最佳代言人。

但是,要说保时捷“会是下一个BBA”,我倒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误读。

“BBA”代表的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覆盖大部分豪华车市场的概念。保时捷的产品线目前远没有BBA那么丰富。例如,在紧凑型轿车、中大型轿车、MPV等领域,保时捷并没有相应的产品去争夺市场份额。所以,它不太可能成为像BBA那样“全方位”统治市场的存在。

更准确地说,我认为保时捷正在形成一种与BBA并驾齐驱,但在特定领域更为极致的“第三极”。

保时捷在“运动豪华”这个赛道上,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超车道。它不是要复制BBA的成功模式,而是通过强化自身的核心优势,在高端市场开辟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

市场认可度: 越来越多的人将保时捷视为比BBA更具吸引力的豪华品牌,尤其是在追求性能和驾驶感受方面。
品牌价值: 保时捷的品牌价值和忠诚度正在稳步提升,其品牌溢价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BBA的某些车型。
战略方向: 保时捷在电动化和高端化战略上的坚定执行,让它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所以,总结一下:

保时捷不是要成为BBA那样庞大且包罗万象的豪华汽车巨头,而是正在以其独特的品牌魅力、极致的产品力、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在豪华汽车金字塔的顶端构建起一个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殿堂”。它和BBA的关系,不是“取代”,而是“并立且差异化”。保时捷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豪华运动汽车的标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心。

它会不会是“下一个BBA”?我想说,它已经是保时捷,并且正在成为保时捷,一个足够强大、足够有吸引力,可以与BBA在高端市场正面竞争的保时捷。这比成为“下一个BBA”本身,可能更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普通人有个误解,以为品牌的调性和定位是“自古以来”的,是一成不变的

其实这是他们的幻觉。事实上品牌只是其背后企业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

在整体的策略调整后,品牌的定位是随时可以调整的,通过一顿猛烈的营销操作,消费者会默认新的定位,甚至把之前的情况都忘记

而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核心出发点是品牌拥有方的经济利益有关

现代的消费品牌,一大半都在大型消费公司手里。比如快消领域的宝洁,联合利华,彩妆护肤领域的欧莱雅,食品领域的玛氏,还是奢侈品领域的LVHM,历峰集,开云,手里都是一大堆牌,都是收购来的为主。这些牌怎么打,怎么定位,其实是一盘大棋。

主要的思路就很简单,手里一堆牌,他们要决定,要用哪张牌,打哪个细分定位,和其他对手的什么什么pk。具体这张牌原先低一些,还是高一些,无所谓的。消费者都是容易被影响的

题主问的保时捷的问题,其实也是类似的。保时捷和大众交叉持股,而这里面涉及的汽车品牌众多,从大众、斯科达,到奥迪,一直到宾利、兰博基尼、布加迪,都是这个体系里的。这里面,股东方就看怎么有利,怎么来。尤其是赚钱规模比较大的,大众、奥迪、保时捷,更是股东方进行设计过的定位。

保时捷现在的情况盈利非常好,而且下面还有奥迪撑着、然后就是大众等更走量的品牌。现在还看不出保时捷往下探的商业逻辑。即使是被鄙视的macan,在选配之后其实还是明显比BBA的普通车型高得多。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挺好的。一旦保时捷下探,会对奥迪、大众形成竞争,非常麻烦和痛苦。其实奥迪近些年定位是有下探的,和保时捷的存在不无关系,都是一盘大棋。在这盘大棋里,保时捷的位置相当不错,现在没有变化的动力。

进一步讨论商业问题,欢迎加入我的星球“吴斌商业路透社”

平时对自己的人生事业有思考的同学,可以看下《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人生》,星球的朋友无需购买。

公众号:青锐吴斌

user avatar

不会,针对中国市场的财富密码还是限量进口加价维持逼格,求单车利润,宁可印度产也绝不能国产,而不是大手笔投资之后在红海市场内卷。

虽然限额加价这一条保时捷已经破了,直肠子的德国佬只会在产能上继续加码而不会去找点理由限额,订单式生产的交付能力甚至堪比某精益生产品牌的量产大路车型,不靠卖皮估计单车利润也比不过,挺危险的,但应该还不至于脑子一热就搞国产化。

目前看大众的策略应该是已经打算在奥迪这一层止跌了,把宾利安排给奥迪下一步应该还是把奥迪的品牌价值继续提高,这种思路下绝对不可能再把保时捷这个摇钱树拿出来祸害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