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燧发枪时代长矛兵有用武之地吗?

回答
燧发枪时代,长矛兵的余晖与转机

燧发枪时代的到来,无疑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巨大变革。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火力密度和射击速度,似乎预示着冷兵器的终结。然而,即便在枪炮轰鸣的时代,长矛兵也并非完全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他们的存在,既是旧时代残余的挣扎,也孕育着新的生存之道。

长矛兵的困境:为何在燧发枪时代显得窘迫?

燧发枪的优势显而易见。其精确度远超火绳枪,射速也更快,训练有素的枪兵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道密集的弹幕。这使得传统的密集步兵方阵在面对对手的枪火时,承受着巨大的伤亡。

火力压制: 燧发枪兵可以从相对安全的距离进行射击,而长矛兵一旦冲锋,就必须进入对方的有效射程。一旦进入,密集的枪弹对毫无防护的长矛兵来说是致命的。他们无法像火枪兵那样通过交替射击来维持火力,一旦前排倒下,后续部队的压力会更加巨大。
近战能力的局限: 即使长矛兵能够冲破第一道火力线,近身搏杀也变得异常困难。步枪刺刀的使用,让原本被视为近战优势的长矛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长矛虽然有长度优势,但灵活性不如步枪和刺刀。在混乱的近战中,短而快的刺杀往往比长而缓慢的劈砍更有效。而且,枪兵在近战时也能够使用手枪或短剑等辅助武器。
战术的僵化: 长矛兵的传统战术,例如密集方阵或楔形冲击,在面对灵活的燧发枪兵和炮兵时,显得不够适应。他们过于依赖集结的冲击力,而无法有效应对分散式的火力打击。

长矛兵并非一无是处:那些依然闪耀的战场价值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长矛兵在燧发枪时代并非毫无用武之地。他们的身影依然活跃在许多战场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抵御骑兵的坚实盾牌: 这是长矛兵在燧发枪时代最核心也是最无可替代的价值。无论火枪多么强大,面对训练有素的重骑兵的冲锋,步兵依然需要某种形式的“拒马”来保护自身。长矛兵组成的密集方阵,就是面对骑兵冲锋的最有效屏障。他们的长矛能够刺穿马匹的腹部,或将骑士挑落马下,其阵型能够分散骑兵的冲击力,避免整个步兵阵线被轻易冲垮。即便是拥有燧发枪的步兵,在没有长矛兵的保护下,也容易在骑兵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因此,长矛兵往往被部署在步兵阵线的侧翼或后方,以应对潜在的骑兵威胁。
近战肉搏的终结者: 一旦战场陷入混乱,双方士兵短兵相接,长矛兵的近战优势便会显现。在近距离的搏杀中,长矛的长度和破坏力依然能够对穿着轻便的枪兵造成巨大威胁。他们可以有效地击退试图用刺刀进行近身攻击的敌人,保护友军免受进一步的伤害。在一些攻城战或巷战中,长矛兵也能发挥出强大的近战作用。
阵地防御的稳定力量: 在构筑好的防御工事或占领有利地形时,长矛兵能够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他们的长矛能够阻挡敌人的突击,并为己方的枪兵提供相对稳定的射击平台。在某些情况下,长矛兵甚至可以主动上前,驱赶试图靠近阵地的敌人,为己方的远程火力争取时间。
作为“拒马”的辅助: 在一些情况下,长矛兵也可以被训练成一种活动式的“拒马”。他们可以灵活地调整队形,形成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以保护己方的炮兵或后勤部队。
成本效益与兵源基础: 相对于训练一名熟练的燧发枪兵,训练一名长矛兵的成本要低得多。在动员大规模军队时,长矛兵能够快速补充兵员,而且对士兵的文化程度要求也相对较低。这使得长矛兵在某些国家和时期仍然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威慑力: 面对密集的枪林弹雨,长矛兵的勇气和决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心理威慑力。他们愿意用生命去填补火力上的劣势,这种英勇的行为也能够激励士气。

长矛兵的演变与融合:走向近代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长矛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战场环境。

与火枪的融合(三兵战术): 在欧洲,尤其是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出现了将长矛兵、火枪兵(或步枪兵)和剑士(或军官)结合的“三兵战术”。在这种战术中,长矛兵位于阵型前方或侧翼,作为抵御骑兵和近战的屏障;火枪兵则在后方或侧翼输出火力;剑士则负责指挥和近战支援。这种战术的代表是荷兰的毛里茨亲王和古斯塔夫·阿道夫国王所推行的改革,他们将步兵训练成更具灵活性的战斗单位,将长矛兵和火枪兵紧密配合,极大地提高了步兵的作战效率。
长矛的改良: 部分长矛被缩短,并且装备有刺刀,使长矛兵在近距离也有了一定的反击能力,并且可以更加方便地与枪支配合。
战术的调整: 长矛兵不再是单纯的冲击力量,而是更加注重阵型的保持和与火枪兵的协同。他们被更有效地用于防御、阻击和支援火力。

结论:

燧发枪的出现确实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但它并没有完全扼杀长矛兵的存在。长矛兵在燧发枪时代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抵御骑兵和近战搏杀方面。他们的价值体现在对步兵阵线的保护,以及在混乱的近战中充当坚实的后盾。

虽然长矛兵在火力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并非是僵化的旧时代遗物。通过与火枪兵的紧密配合,以及战术上的不断演进,长矛兵在燧发枪时代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为近代步兵战术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一份力量。他们的身影,就如同战场上坚韧不拔的盾牌,在枪炮的硝烟中,依然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直到刺刀的普及和步枪火力的进一步提升,长矛兵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在那个时代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幅反映大北方战争毛子的彼得攻克纳尔瓦城的战斗形势图的左上角的图像中可以依稀看到远景处有林立的长矛;左下角有pikenerare, musketerare och grenadjärer形象;卡尔十二的Karoliner兵里,有三分之一为pikenerare

今人制作的阵型图


法国大革命因为武器短缺,曾有人提议制作长矛武装国民;根据英语pike词条,波兰起义者计划把长矛和大镰刀混用对抗境外势力;米国内战南方邦联也是病急乱投医打算组建长毛兵团。甚至二战英国人也是这般病不择医。以上皆为武器短缺没得选。大概只有晚清那会儿,因为有类似拿洋枪的陈国瑞真的打不过捻子的长矛这样的事件,曾国藩才会写信给李鸿章说少装备点洋枪,用上点长矛。

user avatar

谢邀,总体上看用处不大,不论是长矛还是佩剑都只能作为一线士官白刃接敌时利于肉搏的武器。

谈到排枪战术体系淘汰冷兵器及冷热兵器混用作战体系的原因,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排枪战术体系相对于后者的巨大优势所在了:

首先,冷兵器部队必然要存在近身推进的过程才能接敌,而在这个的过程中,冷兵器部队会首先遭受到线列步兵的排枪射击,几轮的排枪射击一来会对冷兵器部队的兵力造成极大的削减;二来对冷兵器部队的阵型和组织度也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传统冷兵器对比刺刀的明显优势在兵力与组织度的严重劣势的情况下已经鞭长莫及,远不足以反制这样的被动局面。如果冷兵器部队使用的武器是方阵长枪,那情况则更为严重,虽然长枪方阵向前推进时,其近战能力是任何一种冷兵器都无法比拟的,但是长枪方阵所用到的方阵长枪除了不太适用于单兵格斗,依赖阵型之外,其最大弱点在于机动速度缓慢,在面对排枪射击时,所受到的兵力损失以及阵型和组织度的破坏都会更为严重,更不利于在转入肉搏时与敌方线列方进行对抗,加之火枪线列的机动性明显好于长枪方阵,可以更为有效的避免与长枪方阵进行近战接触。

同时,冷热兵器混用方阵同样无法与排枪刺刀线列相抗衡,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在远距离双方火器进行对射的阶段,混编方阵一方的火器的比例处于劣势,故在对射阶段处于劣势,兵力折损和组织度所遭到的破坏高于排枪刺刀线列的一方,而转入白刃战阶段时,混编方阵一方的肉搏职能兵种比率处于劣势,加之排枪打击之后,这个劣势也被进一步放大,故结论亦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混编方阵由于兵种构成较为复杂,指挥的效率以及协调机动性亦不如单兵种构成的队列快速高效。

另外,17世纪末~19世纪中期的火枪射速虽慢,命中率较低,但这是相对于后世而言的,就射速而言,这个时期的火枪已经可以使士兵一分钟装填3~4发,训练较好的士兵可以装填5发。就射击精度而言,火枪在几十米范围内的精度其实也并不低,在这一范围内基本可以保证瞄准对方而射中对方,冷兵器一方越是贴近火枪线列的一方,在遭到火枪线列的一方排射之时就越会受到更大的伤亡,即使是在几百米之外,排枪射击依然可以形成一定的杀伤,几轮排枪下来也终有一方的兵力会损失殆尽。而白刃战,尤其刺刀所占的杀敌比率也不过只有3%,甚至不足1%。显然,在这一时期,贸然发动白刃冲锋已经不再成为一个很明智的战术。

更为全面的内容可参考如下链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燧发枪时代,长矛兵的余晖与转机燧发枪时代的到来,无疑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巨大变革。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火力密度和射击速度,似乎预示着冷兵器的终结。然而,即便在枪炮轰鸣的时代,长矛兵也并非完全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他们的存在,既是旧时代残余的挣扎,也孕育着新的生存之道。长矛兵的困境:为何在燧发枪时代显得窘迫?燧.............
  • 回答
    燧发枪时代,骑兵装备三眼火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特例”或“实验性”的装备,而非主流配置。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时代背景与骑兵的战术需求:首先,要理解燧发枪时代(大致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骑兵的核心职能是什么。当时的骑兵分为重骑兵和轻骑兵。重骑兵以冲锋为主要战术,.............
  • 回答
    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演进,绝非仅仅是击发方式的简单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新,它触及了武器的可靠性、实用性、射速乃至于军事战术的方方面面。说它是“提升”也许过于轻描淡写,更准确地说,这是火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飞跃,将冷兵器时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弊端逐一克服。击发方式的革新:从火绳的“羁绊”到燧石的“自由”.............
  • 回答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初期,虽然也接触和生产了火器,但为何没有像欧洲那样大规模地装备和普及燧发枪,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思想、社会结构乃至于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捋。一、 技术引进与本土化遇到的障碍首先,得承认明清时期并非对西方火器一无所.............
  • 回答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始采用机床钻燧发枪枪管,这标志着制造业从手工向机械化生产的重大飞跃。这项技术的进步,使得枪管的精度、效率和产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那么,当时使用的机床究竟长什么样呢?我们想象一下那个时代。蒸汽机的轰鸣声在工厂里此起彼伏,工人们穿着朴实的衣裳,脸上沾满了油污和汗.............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那里,历史的风穿过你的衣衫,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突然,一道耀眼的火光在你眼前炸开,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崩塌。紧接着,一股无法形容的冲击波会狠狠地撞击你的身体,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记沉重的拳头击中,但不同的是,这力量是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点上,并且伴随着一.............
  • 回答
    在我看来,这问题提得相当好,直击历史的要害。很多人觉得弓箭射得又快又准,还能穿甲,为啥后来火器就取代了它们?其实,这中间的转变,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简单粗暴的替换,而是武器发展中一系列“小步快跑”的积累和优势叠加。要说火绳枪或燧发枪对弓箭的优势,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1. 穿透力与破坏力:.............
  • 回答
    火绳枪和燧发枪,这两款在中古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早期热兵器,它们最核心的“心脏”——枪管,其加工过程绝非易事。要知道,那时的冶金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完全依赖于工匠们精湛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些古老枪管是如何从一块块金属中诞生的。早期火绳枪枪管的诞生:铁条卷制与焊接最早期的火.............
  • 回答
    说清朝军队“迟迟不装备燧发枪”,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或者说有些以偏概全了。严格来说,清军并非完全没有装备燧发枪,只是其装备的普及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在军事体系中的地位,与同时期的欧洲强国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并非“完全没有”,而是“装备不普及,.............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一支全副武装、人手一柄燧发枪和刺刀的火器部队出现,它的战斗力恐怕会颠覆许多人的认知,甚至可能“吊打四方”也并非夸张。不过,这“吊打”的程度和方式,以及能否真正做到“四方”无敌,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燧发枪的威力:首先,我们得明白燧发枪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在此之前.............
  • 回答
    古斯塔夫时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领导下的军队,在火器使用上,尤其是火枪手的装备,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主要使用的是燧发枪(Matchlock Musket),但燧发枪(Flintlock Musket)也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要想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技术水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一位现代火器专家穿越到了明末,他能不能成功地量产燧发枪?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现代火器专家懂什么? 他肯定知道燧发枪的工作原理,知道枪管、火门、击锤、燧石、火药、弹丸的配合,也知道如何设计枪膛的锥度以提高精.............
  • 回答
    好,咱们就畅想一下,如果这些原本属于更晚时代的玩意儿突然出现在16世纪的欧洲,会掀起怎样的风暴,又会对当时的战争艺术产生多么颠覆性的影响。这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分析,而是关于那些热血沸腾的士兵、精打细算的将领,以及被这突如其来变革搅得天翻地覆的战场。一、 火器的质变:从笨拙到致命的优雅首先要提的是那几.............
  • 回答
    您问到“三皇”的称谓问题,这确实是中华古代神话传说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议题。您提到的“伏羲、神农、燧人”和“天皇、地皇、人皇”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中的不同表述方式,就像同一本书有不同的版本,或者同一件事有不同的侧重点一样。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谈到国产化GPU芯片的“四小龙”,寒武纪、灵汐、壁仞、燧原这几家公司确实是中国在AI算力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定位和技术路线,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要评价它们,并预测谁有可能最终成为英伟达的替代者,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逐一剖析“四小龙”:特点、优势与挑战1. 寒武纪:从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