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火绳枪或者燧发枪对弓箭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回答
在我看来,这问题提得相当好,直击历史的要害。很多人觉得弓箭射得又快又准,还能穿甲,为啥后来火器就取代了它们?其实,这中间的转变,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简单粗暴的替换,而是武器发展中一系列“小步快跑”的积累和优势叠加。要说火绳枪或燧发枪对弓箭的优势,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

1. 穿透力与破坏力:

先别急着抬杠说弓箭也能穿甲。没错,好的长弓或复合弓配上重箭,确实能穿透当时的皮甲甚至锁子甲。但火绳枪的优势在于,它使用的是铅丸,在火药爆炸的瞬间,铅丸被极高的压力推射出去,速度极快,而且弹丸本身比较重。这意味着:

更高的动能: 相同的质量下,速度的平方决定了动能,火器弹丸的速度远超弓箭,所以初速带来的动能就非常可观。即使是同样穿透皮甲,火器打出的弹丸也更容易造成内部的钝挫伤,骨折,甚至直接将目标击飞。
破甲能力提升: 随着火药配方的改进和枪管膛线的出现(虽然早期火绳枪和燧发枪多是滑膛枪,但也在摸索中),枪械的弹丸在面对当时逐渐厚重的金属盔甲时,虽然不一定能轻易洞穿,但至少能造成更大的变形和破坏,击中盔甲缝隙或连接处时,效果更佳。弓箭的箭镞虽然尖锐,但受限于推力,速度衰减更快,动能传递效率相对较低。

2. 训练门槛与即时战力:

这是火器取代弓箭最根本的优势之一。

弓箭的养成太难了: 想让一个弓箭手具备战场上的杀伤力,那得付出多少心血?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拉弓,练习臂力、腕力、眼力,熟练掌握不同风速、距离的瞄准技巧,学会识别不同箭矢的特性……这简直是十年磨一剑,甚至是终身修炼。而且,要组建一支合格的弓箭部队,需要大量时间来训练新人,成本高昂,而且一旦老兵损失,补充的难度极大。
火器的“易学难精”: 火绳枪或燧发枪的射击原理相对简单粗暴。装药、填弹、瞄准、扣动扳机。当然,要做到精确射击和快速连续射击,依然需要大量训练,但比起弓箭,它的入门门槛要低得多。一个普通士兵,经过几周甚至几个月的训练,就能掌握基本的射击技能,并具备一定的战场杀伤力。这就意味着军队可以更快地补充兵源,组建规模庞大的部队。

3. 心理震慑与战场纪律:

火器在战场上的出现,不仅仅是武器本身的革新,更是对士兵心理的巨大冲击。

巨大的声响和烟雾: 火药枪发射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闪光和滚滚浓烟,对于习惯了冷兵器交锋的士兵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体验。这种声音和视觉上的冲击,足以瓦解敌人的士气,制造混乱。
大规模杀伤能力(齐射): 虽然单兵的命中率可能不如训练有素的弓箭手,但当火器部队进行齐射时,那种密集弹幕带来的杀伤力是弓箭难以比拟的。想象一下,成百上千的火枪同时开火,密集的铅丸像雨点一样落下,即使是精锐的弓箭手,在这样的火力下也难以承受。这种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在战场上具有极强的心理威慑力。
打破了弓箭手的相对优势: 弓箭手在战场上往往是重点打击目标,因为他们是远程火力输出的核心。但火枪的出现,使得远距离的交战更加普遍且烈度更高,弓箭手在面对火枪的火力压制时,其优势被大大削弱,甚至自身也成为了容易被集火的目标。

4. 持续射击能力与弹药携带:

这一点可能初看有些反直觉,但深究起来,火器还是有其优势的。

弓箭的体能消耗与弹药限制: 弓箭手需要强大的体能来拉弓射箭,连续射击会迅速消耗体力,导致射击精度下降。同时,箭矢虽然可以大量制作,但弓箭手携带的箭矢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在战场上箭矢容易丢失或损坏。
火器的“固定流程”: 火枪的射击虽然也需要填弹,但这是一个相对机械化的过程,主要依赖于预先制作好的火药包和铅弹。士兵一次可以携带相当数量的火药包和弹药,且射击过程不像弓箭那样需要极大的全身协调和持续的爆发力。一旦装备了弹药补给系统,火枪部队的持续输出能力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当然,早期的填弹速度确实是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出现了滑膛枪的改进和更高效的装填技术。

5. 战术的演变与适应性:

火器的出现,迫使了整个军事战术体系的革新。

阵型与配合: 火器部队的崛起,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步兵阵型,例如线式战术,通过密集队形进行齐射,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器的火力优势。同时,为了弥补火器装填慢、近战能力弱的缺点,火器部队常常需要与冷兵器部队(如长矛兵、军刀兵)配合,形成攻守兼备的局面。
防御战术的改变: 传统的城墙或堡垒防御,面对火器的穿透力时,需要改变思路,例如增厚城墙、修建棱堡等。

当然,我也得承认,弓箭并非一无是处,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依然有其价值。比如,在山地、森林等地形复杂的地方,弓箭手可以更隐蔽地进行射击,而且对训练有素的弓箭手来说,在远距离上的精度和射速是早期火器难以企及的。更重要的是,弓箭不受潮湿等天气因素的影响,而火药在潮湿环境下则容易失效。

但总体而言,随着火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火绳枪到燧发枪,再到前膛装弹枪的效率提升和后膛装弹枪的出现,火器在战场上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它带来的高杀伤力、易于训练、强大的心理震慑和战术适应性,最终让弓箭这种古老而伟大的武器,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冷兵器时代的绝唱。这就像是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总会有更高效、更强大的力量,来取代那些曾经辉煌但逐渐落伍的技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面都是说得训练、动员等方面的优势

但很多人没注意,燧发枪线列时代,是人类战争史上兵种配置最简单、战术最简洁的时代。

由于燧发枪的射程远大于长枪的攻击范围,作为突击力量的线列步兵在冲击中的作战效能远超长枪密集阵步兵;而散兵列阵后同样可以依靠近距离齐射和刺刀获得强悍的防御能力。不再区分远程、近战兵种,重步兵也不再需要长短相参兵种配合,轻步兵也不再需要重步兵掩护,作战队形也只有横队、纵队、方阵三种形式,兵力配置只有散兵、线列重步兵两种形式。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军队的训练科目得以简化,基层军官更容易扩充,作战条例更容易编写,基层军官也更容易控制军队,部队的战场调度也更灵活。

由于训练科目和战术的简化,经验充足、价格昂贵的雇佣兵们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花上2钱银子(6便士)就能招募到合格的兵员;而军官的规模又决定了军队的规模,二者又一同决定了军事动员能力的极限。


战术层面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燧发线列时代,进攻时指挥官可以就近调动纵深的连队转入纵队快速穿插,甚至在炮兵和散兵的火力压制下实施正面突击;在防御作战时,甚至作为投射力量的散兵都也可以收缩成线列乃至于方阵进行防御。

而由弓箭手和冷兵器组成的军队,远程部队冲击能力不足,进攻时只能作为后续部队跟随冲击部队冲锋,防御时则需要后缩。这就对指挥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各兵种的配置和基本战术也更加复杂。

user avatar

火绳枪:迅速形成战斗力 惊吓马匹 中距离直射成为可能 有效杀伤披甲目标

燧发枪:除火绳枪具备的优势之外,多出可以密集队形开火、不需要额外配置长矛兵的优点。使用米尼弹之后可以实现远距离准确射击。

user avatar

又见日月经 火枪战弓兵
火枪装填慢 弓兵有射程
怎奈工艺有长短 训练程度分伯仲
火枪产业流水线 长弓一把三夏冬
火枪兵 坐如钟 动动手指穿金钟
玩弓弩 全靠力 双臂无力箭坠地
火枪暴兵如尿崩 三月一批线列兵
六便士一个不心疼 死完再去把兵征
弓弩训练数余载 新兵很难把人宰
营养不良加疾病 替补队员不好征
小弹丸 圆又圆 高塔熔铅如下蛋
小箭镞 长又尖 一壶长箭做几天
黑火药 自东方 铅丸飞出甲难挡
拉满弓 箭如芒 碰见盾甲叫老娘
枪装刺刀如短矛 方阵面前骑难逃
弓需步骑配合好 被骑近身命难保
枪如孩童日日新 火门火绳变燧芯
如有后装加膛线 人人都是佛格森
弓如老妪箭如翁 千百年来如初生
不管李广罗宾汉 自古名箭难留名
热兵器 变主力 甲胄作古马不厉
火枪火炮火车运
帝国车轮不停息
弓箭岂能争高低?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火绳枪可能不如弓箭好使。

以下内容摘自公众号“灼知新维度”《收复新疆.二.孤胆英雄》。

那个时候的火绳枪和弓箭相比,到底哪一个好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给你说一段,同时期一位欧洲将军的话,他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在80码被火枪打中,那你谁也怪不了,如果你在100码被火枪打中,那你的运气就有点儿糟,如果你在150码被火枪打中,天知道你干了什么坏事。”

从他这段话来看,当时的火绳枪,最多在六七十米,是有准头的,到了八九十米,那就要靠碰运气了,至于再远,基本上就是乱飞了。

当时的陆军操典中,火绳枪的射击一共有12个步骤,动作最快的火枪手,大概是两分钟能打三发,如果在战场上,心情紧张,一分钟能打个一发就不错了。

而同时代的蒙古弓箭,绝大多数,射程也在六七十米左右,如果借助马的速度,大概能射出去100多米远。

当然,也有那些力大无比的神射手,用的是百石硬弓,射程比这个远,甚至有能射到两三百米的,但是那是个案,绝大多数的士兵,也就是这个水平。

至于射击速度,对于一个熟练的弓箭手来说,一分钟射出去十几只箭是没问题,即使在紧张的战斗中,一分钟也能射出去六七只箭,所以单看这些数据,当时的火绳枪,还没有弓箭好用。

那可能你就要问了,为什么准噶尔人那么傻?放弃了弓箭,改用火绳枪了呢?

以前有些军事专家说,是因为火绳枪有更好的破甲作用,在100米外也能打穿铁甲,但是弓箭的话,可能在二三十米左右,才能射穿锁子甲,而且还必须要用破甲箭,清朝叫做梅针箭。

但是,这种说法是有很大问题的, 因为火绳枪的破甲能力虽然比弓箭强,可是射击速度也慢很多,这点儿所得和付出相比,其实是划不来的。

还有一些军事专家说,火绳枪比弓箭好学,好操作,一般人练一两天,就能熟练掌握,但是弓箭不练个三年两载的,你根本不可能成为神射手。

这一点对于定居民族来说,确实是事实,可是对于一辈子在马上,随时处于征战状态的蒙古准噶尔人来说,他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练习射箭,所以这点也并不是问题。

因此这个问题很奇怪,我也一直想不明白,直到最近读到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根本原因,是在于后勤问题。

大家知道,火绳枪的弹丸,一般重15克左右,发射一发的用药量,差不多也是在15克左右,所以对于一个准噶尔骑兵来说,他外出携带300发弹药,只有九公斤重左右,一个小书包就可以轻松携带。

可是如果他用弓箭的话,一支破甲箭,长度在80厘米到120厘米之间,重量在二两到三两左右,也就是100到150克,一个满满当当的箭壶,大概只能携带25到30只箭,他身上挂一个箭壶,马上再挂个箭壶,也才不过六十只左右,不仅仅重量不轻,而且还碍手碍脚的,可是弹药量却只有火绳枪的1/5。

而且弓箭的生产效率低,制造成本极高,不仅仅需要箭头,木材和羽毛,还需要专人制作,木材需要削制成型,晾干烤直,箭头也需要专门的铁匠锻打,一般人自己干不了。

对于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手工业落后,又经常远距离作战的的游牧民族来说,每次能携带弹药的多少,如何补充,都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同弓箭相比,生产一个火绳枪铅丸,只需要把铅融化以后,放在一个像钳子一样的模具里,夹一下就可以了,火药只需要知道配方,找到原材料,搅和在一起就能用了,完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做。

而且那个时候的火绳枪就是一根铁管,上面钻个小洞,固定在木质底座上面,生产容易,随便是一个铁匠就会做。

可是做一张弓,却对木材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晾晒和烤制成型,再贴上各种动物的角片,全部工序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成本极高。

所以你站在蒙古准噶尔人的立场上,综合考虑所有因素,自然是放弃弓箭,选择火绳枪,毕竟在长途奔袭中,能携带越多的弹药越好。

特别是当俄罗斯人进入中亚以后,早期他们唯一能拿来交换的硬通货,就是火绳枪,很快就被中亚的伊斯兰国家学会仿制,随后也被传入了新疆,所以蒙古准噶尔人到了后期,也学会了制造火绳枪,因此就可以完全放弃弓箭了。

可是对于清军,以及附属于清朝的蒙古人来说,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弓和箭都由内地的专业机构来生产,犯不着他们操心,而且中央也会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负责运输问题,他们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愁后勤的。

对于清军来说,唯一需要的,就是他们必须拥有骑射的技能,这对于清朝中前期,没有堕落之前的蒙古人和八旗人来说,完全不是一个问题。

所以,使用弓箭还是使用火绳枪,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国力问题,由于当时的火绳枪性能不好,八旗和蒙古人更喜欢使用弓箭,清代只有不擅长骑射的绿营兵,才大量使用火绳枪。

可惜的是,恰恰是由于清代早期的国力强大,有能力大量使用弓箭,导致清人轻视火器,等到火器不断的被西方人改良,变得越来越好用以后,就开始让他们吃苦头了,所以此一时,彼一时,福兮祸兮,真的很难说呀。

清军虽然不重视火绳枪,但是对火炮还是很重视的,因为使用霰弹的火炮,有效射程可以达到200米左右,能有效的压制使用弓箭和火绳枪的士兵,因此进入新疆的清军中,都大量装备了,可以用骆驼运输的小口径火炮,用来压制火绳枪。

具体战例如下:

最后在阿訇响亮的诵经声中,穆斯林士兵齐声的呐喊着,有3000多名骑兵,开始分成几处渡河,他们非常熟悉地形,过河的地方,据说连马背都淹不到。

清军看见对方渡河,也就只派出了400人,分几队去拦截对方,差一点就是一打十了。

浩罕人的汗血宝马,果然非同凡响,速度极快,清军刚刚赶到河边的拦截点,对方就快要过河了。

这个时候只见浩罕人,纷纷举起火枪,对着清军骑兵就是一阵齐射,3000支火枪发出的密集弹雨,惊天动地,空气中充满了烟雾和硫磺味。

射完以后,他们迅速的收起了火枪,举起了长矛,冲向清军。而清军则还以密集的箭雨。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大家猜猜。可能谁也想不到,清军被火枪打倒了100多人,可是他们却把一千多名浩罕骑兵射下了马,鲜血瞬间就把河水染红,到处都漂浮着死尸和死马。

这还不算,很多依然骑在马上的浩罕士兵,身上也插满了箭,只是因为距离太远,没有被射穿锁子甲而已。

这一幕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恰好也体现了八旗军在入关以前的实力,所以,你也就知道了为什么装备了火绳枪的明军,在野战中打不过使用弓箭的八旗兵了吧。

在锡伯人又快又准的弓箭攻击之下,穆斯林士兵瞬间崩溃了,还没有冲上岸,就调转马头向回跑,汗血宝马一如既往的给力,向前冲的快,逃跑也快。

如果说这一轮是清军占了地形的优势的话,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锡伯营总管额尔古伦决定追击,他也没有多想,直接带领剩下的200多人,就追过了河去。

站在河岸这边的3000多穆斯林骑兵,早被刚才发生的那一幕给吓傻了,看见200多名清军,追着2000多名败退的浩罕骑兵射箭,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不由得魂飞魄散,也拨转马头,全都跑了。

清军追得上他们吗?当然追不上,别人骑的是汗血宝马,相当于法拉利,清军骑的是蒙古马,就是一个吉利的价格。

这就是著名的浑巴什河之战。

user avatar

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个体要求低,燧发枪和火绳枪的使用难度相对弓箭要简单的多,能快速形成战斗力,训练一员火枪兵可能也就一周撑死了,但是训练一个能上战场的弓箭手需要3年。训练不足的火枪手再怎么差劲,至少能开枪听个响,但是训练不足的弓箭手,则是连弓都拉不开..........

这就造成了战损交换比天然的劣势,哪怕是死了5个火枪手才打死一个弓箭手,弓箭手的一方都是很亏的。毕竟,损失的五个火枪手,随便再招一批,短时间的训练马上就能拉上去填补空缺,但是死了一个弓箭手,就是死一个少一个,很难补充。就算是把二线的预备兵算上,二线的弓箭手的数量也不可能多过火枪手的数量。因此,在18世纪的战争里,使用火枪的线列步兵就是最廉价的炮灰。

弓箭被火枪取代的过程就是工具逐渐便捷化,对个体要求越来越低的过程。

之所以18世纪还存在弓箭手和骑射手,原因比较复杂,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含文化因素,甚至也包括战术思想和政治的因素。这些地方往往是弓箭技术发达,且有充足的弓箭手人力资源。更关键的是,也有浓厚的弓箭文化和传统,比如中国,朝鲜,俄罗斯,中亚诸国和波斯。中国不用说了,自古以来弓箭文化氛围就很浓厚,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弓箭一直以来都是民间合法的武器和工具,民间的弓箭团体很多,因此,弓箭手的兵员损失直接从这些团体里招就完事了。而且国语骑射的影响,在八旗阶级里面非常盛行骑射技艺,在清朝前中期,如果骑射水平差,是不允许入仕途当官的。而且皇帝亲自抽查八旗的骑射技巧,不合格的就罚,因此,在这个运动里,算是给清朝储备了大量的合格的骑射手,然后就在乾隆朝的连年征战下消耗殆尽,到了乾隆晚期,合格的骑射手已经无法补充部队了,于是也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清朝开始给八旗军大量的装备火枪了。

俄罗斯的问题是,收纳了大量的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但是在政治上,俄国对这些游牧民族十分提防,因此明令禁止游牧民族为主的部队装备火器,无奈之下,这些游牧民为主的部队只能使用弓箭了,而且得不到军械的补充,也只能装备老祖宗传下来的盔甲和骑矛,盾牌+马刀。这些部队后来又参加了1812年的卫国战争和后续对法国的战争。引来的欧洲其他国家奇异的目光。

欧洲战争中最后一次使用弓箭得追溯到1813年,当时,充当俄军轻骑兵的巴什基尔人和卡尔梅克人仍然拥有弓箭,法军将领马尔博在莱比锡会战中就被俄军的箭射伤。

——伏龙芝军事学院斯韦钦教授《战争艺术的演化》

当然,俄军在19世纪初依然有很多部队使用弓箭除了上述的政治问题,也包含了经济问题,在1812-1814年的战争中,俄国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它不仅征召了数十万俄罗斯、小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士兵,动员了上万名南俄各地的哥萨克,也抽调了一万余名来自东南的民族骑兵:20个巴什基尔团、4个克里木鞑靼团、2个捷普佳尔团、2个米沙尔团、2个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团和1个斯塔夫罗波尔卡尔梅克团。以一个团500人计算,仅仅巴什基尔人就出动了1万多名壮丁,卡尔梅克人也出动了1500人。因为人数的庞大,从而导致1812年的俄国面临着单兵火器短缺的问题,甚至到了要求正规军骑兵交出马枪,将它们分给原本只有长矛的民兵使用的地步,这些游牧骑兵当然就更难分到火器。于是,等到俄国最终把如此庞大的巴什基尔和卡尔梅克骑兵弄上战场时,虽然若干先锋终究会配备火器,绝大多数人的投射武器仍然还是弓箭。也就是说,当时的俄国的经济,根本无法生产多余的火器去给这些游牧民为主的临时工了。

这些人给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在英国人威尔逊眼中,巴什基尔人总归有些战果,而且“时常能够运用他们那悄无声息的武器”。

而威尔逊在1807年的时候担任过观察员,在塔普拉肯(Taplacken)的后卫战中,他对这些新来的骑兵颇感兴趣:

“1500名巴什基尔人从大鞑靼地区赶来,在韦劳(Wehlau)与(俄国)主力军会合,他们头戴钢盔,身穿锁子甲……对着一个敌军(法军)中队射出了一阵箭雨,造成了一定的杀伤,而后冲向敌军,抓获了若干战俘。”

曾在1805-1808年游历俄国的英国画家波特(Porter)有过如下描述:

“我大概是在目击成吉思汗或者跛子帖木儿的军队吧!……这些人套在锁子甲里,戴着亮闪闪的头盔,装备着长矛,顶上饰有彩旗,其他兵器包括刀剑和弓箭。每个箭筒里装有24支箭。弓相当短,材质和形制都是亚洲式的……尽管存在诸多缺陷,可他们在远距离射击移动目标时的表现还是相当惊人。”

这些英国人认为,虽然这些人用着老掉牙的弓箭,但这些没受过正规训练的骑手们的骑射技巧很不错,能做到短时间内射出很多箭,并且擅长射移动的目标。

一位19世纪30年代的佚名记录者如此描述巴什基尔骑兵的战斗状况:

“40步(25-30米)是优秀射手的平均射程。巴什基尔人在战斗中把背上的箭筒移到胸前,用牙齿咬住两支箭,把另外两支搭在弓上,立刻一支一支地射出去。在受到攻击时,他……大声喊叫、敞开胸膛、捋起袖子,大胆地冲向敌人,射出四支箭后,他就改用骑枪去戳刺。”


而和英国人的态度不同的是,法国人则嘲讽他们是会骑马的丘比特.............。在法国的大话王马尔博笔下,巴什基尔人虽然射死了他团里的一名军士,也射中了他的大腿,却“除了弓箭别无武器,是世上最无害的部队”,许多人甚至将这些骑射手称作“北方的丘比特”、“北方的爱神”。

[卡尔梅克人]居然选择箭这种古代兵器而非现代兵器,实在是令我们倍感怜悯,比起我们枪支的威力,再没什么比这些兵器更好笑了。

——法国大军团第80号公报,1807年6月19日

之所以会在看法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偏差,是因为英国曾经也是作为有弓箭传统的国家,对于弓箭的杀伤和战术作用有着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就存在相对于没有弓箭传统的法国不一样的看法了

不过这些看起来跟同行格格不入的半古代骑兵团在有效的指挥下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可以单独执行战术任务,并保证能够全身而退,不像法国同行那样机动性有限,严重依赖大部队的支援。最骚的一次是,这伙人竟然成功的引诱了法军的骑兵脱离大部队,并在一处空地上击溃了他们,比如仍旧是1807年发生在塔普拉肯的战斗:

俄军统帅本尼希森(Bennigsen)在回忆录里说:“当天(6月16日)抵达战场的两个巴什基尔团和一个卡尔梅克团表现出众。”原来,等到格鲁希的龙骑兵师先头部队在桑迪滕(Sanditten)村过河后,指挥俄军后卫骑兵的普拉托夫将军,就动用巴什基尔人伏击面对俄军左翼的龙骑兵,另外出动手头最好的阿塔曼哥萨克团准备侧击向俄军右翼行进的龙骑兵。

崔克维奇(Чуйкевич)参谋对随后战斗的描写更为细致:

“中午时分,敌人在大炮的火力掩护下用浮桥渡河,敌方右翼骑兵在格鲁希师长的指挥下分成两个纵队向上游运动,准备攻击哥萨克左翼……普拉托夫将军下令巴什基尔人攻击法军,他们以出众的勇气执行了命令:几名志愿者用枪支与敌人对射,把他们诱了出来,引到了科尔姆(Kolm)村,惹得几个法军骑兵中队过来追击他们前所未见的民族。一支巴什基尔部队就埋伏在丘陵后头,敌人很难观察到他们,等到进入射程后,隐蔽着的巴什基尔人朝着敌方骑兵放出了几百支箭,然后迅速向右转,用骑枪攻击敌军侧翼。敌军在这种‘新鲜’的兵器面前陷入了震惊和迷惑,根本无力抵抗冲击。”

更搞笑的还在后面——在塔普拉肯后卫战接近尾声时,巴什基尔人俘获的3名军官和32名士兵且战且退,拉萨尔的法军轻骑兵和格鲁希等人的龙骑兵不断前进,但也没有太大战果。观察员威尔逊在此时目睹了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有位被俘的军官误以为自己中了毒箭命不久矣,一直闹腾到第二天才确信自己其实没什么大碍..............。

俄军将领普拉托夫很善于利用这些游牧民的潜力,时而让他们在夜间多燃篝火伪装援军,时而等到日暮再让断后的弓骑兵全线“开火”阻击来追击的骑兵。这些神出鬼没,机动性强大的半古代军队给了当时法军内部争论的焦点,他们的亮相,表现的也还算可以,虽然他们缺乏训练,全不适合正正规战斗的环境,也没办法击溃火力强大的步兵,但在后卫的断后战,骚扰战和治安战这种场合,这伙人却可以发挥自身灵活机动的长处,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轻骑兵。此外,他们的弓箭作为“投射火力”,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原本就缺乏枪械的友军。

参考资料

Bennigsen, L. A. von, Mémoires du Général Bennigsen. Paris, 1907.

Martinien A. Tableaux par corps et par batailles des officiers tués et blessés pendant les guerres de l’Empire (1805–1815). Paris, 1899.

Porter, R. K., Travelling Sketches in Russia and Sweden. During the years 1805, 1806, 1807, 1808. Philadelphia, 1808.

Чуйкевич, П. А., Подвиги казаков в Пруссии. С планом театра войны кампании 1807

可以说,俄军算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掏出了这支半个古代军队来博取了眼球和关注,不过这伙俄军在18世纪的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渥巴锡汗眼里却让他非常鄙夷的表示,“马上一般,耐寒亦差,其征战之武器除鸟枪、腰刀外,不晓骑射”。不过渥巴锡这人虽然嘴炮了得,但是实际作战非常的唯物主义,比如他在俄国的时候跟俄军作战,非常喜欢给部落里的先锋兵装备火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这问题提得相当好,直击历史的要害。很多人觉得弓箭射得又快又准,还能穿甲,为啥后来火器就取代了它们?其实,这中间的转变,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简单粗暴的替换,而是武器发展中一系列“小步快跑”的积累和优势叠加。要说火绳枪或燧发枪对弓箭的优势,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1. 穿透力与破坏力:.............
  • 回答
    美国内战时期的战术选择,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至于看起来似乎是“低效”的正面硬刚。你提到的“单发火枪对射,第一排的必死”是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军事思想、技术水平和社会现实的复杂交织。为何看起来像“傻站着挨打”?1. 线性战术的根源: 这种站成直线对射的战术并非没有.............
  • 回答
    下雨天火绳枪队的作战,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火绳枪这东西,说到底就是靠一根烧着的火绳去引燃枪膛里的火药,一旦下雨或者环境潮湿,火绳就很容易熄灭,或者火药受潮失效,那就等于丢了手里的家伙事,变成了摆设。不过,人类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总是超乎想象。即使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各国的军队也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应对,让.............
  •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铁炮的到.............
  • 回答
    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演进,绝非仅仅是击发方式的简单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新,它触及了武器的可靠性、实用性、射速乃至于军事战术的方方面面。说它是“提升”也许过于轻描淡写,更准确地说,这是火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飞跃,将冷兵器时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弊端逐一克服。击发方式的革新:从火绳的“羁绊”到燧石的“自由”.............
  • 回答
    火绳枪和燧发枪,这两款在中古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早期热兵器,它们最核心的“心脏”——枪管,其加工过程绝非易事。要知道,那时的冶金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完全依赖于工匠们精湛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些古老枪管是如何从一块块金属中诞生的。早期火绳枪枪管的诞生:铁条卷制与焊接最早期的火.............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那里,历史的风穿过你的衣衫,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突然,一道耀眼的火光在你眼前炸开,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崩塌。紧接着,一股无法形容的冲击波会狠狠地撞击你的身体,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记沉重的拳头击中,但不同的是,这力量是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点上,并且伴随着一.............
  • 回答
    关于明末时期一把火绳枪的造价,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报出个数字来的事儿。一来,火绳枪本身就不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做工、材料、以及生产的地点和规模都会影响最终价格。二来,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物价波动也挺大。但咱们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拼凑出一个大概的印象。先得明白,火绳枪不是“白菜价”火绳枪,虽然在火.............
  • 回答
    古斯塔夫时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领导下的军队,在火器使用上,尤其是火枪手的装备,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主要使用的是燧发枪(Matchlock Musket),但燧发枪(Flintlock Musket)也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要想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技术水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军事技术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从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为什么弩和弓的命运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技术、战术、经济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弩与火门枪:直接被淘汰的“近亲”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弩和火门枪(也叫火銃、火绳枪的早期形态)的本质区.............
  • 回答
    淘宝店主卖8支火柴枪被公诉,称“只是怀旧玩具”,后续进展与法律责任探究近日,一则“淘宝店主因售卖8支火柴枪被公诉,坚称‘只是怀旧玩具’”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起事件不仅牵扯到个体商户的生计,更触及了“玩具”与“枪支”的法律界限,以及网络销售的监管难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该事件的后续进展,并就涉事男.............
  • 回答
    你说的这个镜头,绝对是《枪火》最令人回味无穷、也最让人背后一凉的经典瞬间之一。那股子诡异感,就像是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让人不寒而栗。首先,我们得把这个场景放在《枪火》整体的语境里去理解。杜琪峰的电影,尤其是《枪火》,它擅长玩弄的不是直接的冲突和爆炸,而是那种潜伏在兄弟情谊、江湖道义下的暗流涌动,以.............
  • 回答
    《枪火》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完之后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萦绕心头。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爆米花电影,也不是那种上来就让你泪流满面的文艺片。它就像一股阴冷的风,悄无声息地刮过,留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说不上是好是坏的体验。首先,它的风格真的太特立独行了。没有太多的废话,没有煽情的独白,甚至很多时候连.............
  • 回答
    腾讯代理的《枪火游侠》这款游戏,在我看来,算是一次挺有意思的尝试,尤其是在当时国内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市场还在被传统吃鸡和CS:GO类产品占据主流的时候。腾讯能把这款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口碑的射击游戏引入中国,并且进行本地化运营,本身就说明他们看到了这款游戏的潜力。《枪火游侠》最吸引人的地方,无.............
  • 回答
    最近B站上确实挺热闹,不少UP主都在玩那个叫做“WiFi枪”的东西,看得我手痒痒的。不过这玩意儿到底咋工作的,咱也得弄明白了,不能光看个热闹。简单来说,这个“WiFi枪”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WiFi信号干扰器”或者“WiFi嗅探器”加“破解工具”的组合。它之所以能在B站火起来,主要是因为它能模拟一些.............
  • 回答
    说到筋膜枪,这东西这两年是真火啊,从健身房到办公室,好像人手一个。我也好奇,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传说中那么神?是不是智商税?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详细点,保证听完你心里就有谱了。筋膜枪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筋膜枪就是个带有震动功能的工具,通过高频率的冲击,能深入肌肉和筋膜组织。你想想,就像.............
  • 回答
    燧发枪时代,骑兵装备三眼火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特例”或“实验性”的装备,而非主流配置。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时代背景与骑兵的战术需求:首先,要理解燧发枪时代(大致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骑兵的核心职能是什么。当时的骑兵分为重骑兵和轻骑兵。重骑兵以冲锋为主要战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一位现代火器专家穿越到了明末,他能不能成功地量产燧发枪?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现代火器专家懂什么? 他肯定知道燧发枪的工作原理,知道枪管、火门、击锤、燧石、火药、弹丸的配合,也知道如何设计枪膛的锥度以提高精.............
  • 回答
    19世纪初的欧洲步兵,面对“死兵在前,精锐枪牌在后”的冷兵器部队,其应对能力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绝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可以概括。这里的“死兵”指的是那些已经阵亡的士兵,而“精锐枪牌”则是一种由枪和牌(盾牌)组成的近战单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19世纪初欧洲步兵的构成和战术特点。19世纪初欧.............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一支全副武装、人手一柄燧发枪和刺刀的火器部队出现,它的战斗力恐怕会颠覆许多人的认知,甚至可能“吊打四方”也并非夸张。不过,这“吊打”的程度和方式,以及能否真正做到“四方”无敌,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燧发枪的威力:首先,我们得明白燧发枪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在此之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