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让子弹飞为什么没人支持张麻子?

回答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张麻子之所以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是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境地,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他自身的性格特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面对的敌我双方的性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

一、 张麻子自身性格和行为特点上的局限性:

极端理想主义与不妥协的性格: 张麻子并非一个典型的“好人”,他是一个匪,骨子里是江湖的匪气。他追求的是“公平”,是“还给老百姓”,但他的手段却往往是暴力和血腥的。他不懂得政治的博弈和人性的复杂,过于理想化,相信只要用强硬的手段就能达到目的。这种不妥协的性格让他难以与人合作,也更容易树敌。
暴力和激进的手段: 张麻子的解决问题方式非常直接,就是暴力。他认为打倒了黄四郎,问题就解决了。但这种手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既带来了恐慌,也无法看到长远的稳定和秩序。普通百姓更希望的是安稳的生活,而不是持续的动荡。
缺乏政治智慧和笼络人心的能力: 张麻子是一个优秀的战士和首领,但他并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不懂得如何去争取民心,如何去笼络人心,如何去建立一个稳固的联盟。他更多的是依靠武力,以及少数几个兄弟的支持。他没有建立起一个有组织的革命队伍,也没有尝试去唤醒并组织更广泛的民众。
“土匪”身份的原罪: 无论张麻子多么有理想,他终究是一个“土匪”。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下,土匪是秩序的破坏者,是法律的对立面。即使他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其“土匪”的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负面标签,这让他很难获得官方、地主阶级甚至部分普通民众的认同。
对人性的洞察不足: 张麻子虽然能看穿黄四郎的狡猾,但他对普通百姓的心理和期望的洞察力相对不足。他以为百姓会因为他杀了黄四郎而支持他,却忽略了百姓对安稳的渴望,对权力的敬畏,以及对变革的谨慎。

二、 严酷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民国初年的乱世: 电影发生的时期是民国初年,这是一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各地势力盘根错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求生存,而不是参与到一场充满未知风险的革命之中。
黄四郎等地方恶势力的根深蒂固: 黄四郎作为鹅城最大的地主恶霸,已经统治了鹅城多年。他通过经济、武力以及与官方的勾结,形成了强大的势力网。他对当地百姓的控制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上的压榨和精神上的恐惧。在这种环境下,百姓习惯了屈服和沉默,很难有勇气站出来反抗。
官匪勾结,统治阶级的腐败: 电影中展示了汤师爷这样代表官方的人物,他们与土匪勾结,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压榨。马县长虽然只是一个傀儡,但也代表了官方的无能和腐败。这种官匪一家、统治阶级腐败的局面,使得百姓对任何“改变”都持怀疑态度,害怕新的压迫者取代旧的压迫者。
信息不对称和沟通渠道的缺乏: 在那个年代,信息传递是极其缓慢和受限的。张麻子虽然声称要“推翻”黄四郎,但他很难将自己的理念和计划有效地传达给鹅城以外的广大民众,或者争取到其他势力的支持。他的行动更多的是一个局部的、局外的冲击。
百姓的恐惧和麻木: 经历长期的压迫和剥削,鹅城的百姓已经对生活产生了麻木感。他们害怕改变,因为他们不确定改变会带来什么。相比于张麻子这种突然的、暴力式的“革命”,他们更害怕的是被卷入其中,成为牺牲品。他们宁愿在熟悉的压迫下苟延残喘,也不愿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公平。

三、 对张麻子缺乏支持的直接体现和原因分析:

鹅城百姓的冷漠与观望: 当张麻子与黄四郎展开生死搏斗时,鹅城的百姓大多选择躲避和观望,甚至在张麻子需要支援时,他们选择袖手旁观。他们不相信张麻子能带来真正的改变,也不敢站出来冒犯黄四郎。
老汤的背叛: 老汤是张麻子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他最信任的伙伴之一。但他最终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张麻子,出卖了他。这反映了即使是所谓的“盟友”,在关键时刻也可能因为利益而放弃原则。
只有自己的兄弟在支持: 张麻子真正依靠的,只有他自己的那几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如老五、老三等。他们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情谊。但他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法与黄四郎的势力抗衡。
“帽子”的重要性: 当张麻子最终打倒黄四郎后,他没有给自己戴上“帽子”,而是走了。这恰恰说明了他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去建立一个新的统治秩序。老五临死前对他说的话“他妈的,刚得胜,就散了”,正是对张麻子领导能力的质疑。他没有能够把胜利转化为稳定的权力,没有能够让百姓看到新的希望和方向。
张麻子想的是“公平”,而百姓可能想要的是“安稳”: 张麻子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公平,是“还给老百姓”,但他没有想清楚如何去“还”以及“怎么还”。百姓可能只是想要一个稳定的生活,一个不被欺压的环境,而张麻子的激进行为并没有让他们看到这种可能性。

总结:

张麻子之所以没人支持,是因为他的极端理想主义、激进的手段、缺乏政治智慧,以及他的“土匪”身份,在那个乱世、腐败、百姓麻木恐惧的环境下,无法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他像一个孤胆英雄,用暴力冲破了旧的秩序,但未能建立起新的秩序,也未能唤醒和组织民众,最终导致他的理想无法落地,他的斗争也难以获得广泛的同盟。电影通过张麻子的失败,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革命的艰难性,以及单纯的暴力和理想主义在面对复杂现实时的局限性。他的失败,也成为了对后世的一种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有些人眼里,老百姓是“谁赢他们帮谁”,然而在另一个人的眼里,老百姓“帮谁谁就能赢”。

你把张麻子当成是毛泽东的隐喻,那你肯定不理解。但你要是把张麻子看成孙中山呢?

一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点燃了导火索,继而各地督抚或军官开始夺权。从1911年10月10日到1912年1月1日,短短80天的时间,“中华民国”居然就有模有样的出来了。

哪怕是一个大公司要改制,几个月的时间也不见得就能搞好。几亿人的一个国家,80多天就换了个国体,这中间得有多少坑?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皇帝没了,尚书、军机大臣没了,头上的辫子没了,理论上说去法院打官司,老百姓也的确不用跪了。

可然后呢?

区区几十万革命党,撒到中国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个县级城府管理班子都凑不齐,真正要搞国家治理,还是离不开以前的那群基层官吏乃至于中高层官吏。

对于老百姓来说,你来了之前,管我的是张太爷,你来了之后,管我的还是张太爷,那支持你的理由在哪里?

就拿《让子弹飞》里来说,黄四郎在跟张麻子聊天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了“城南两大家族”。那你觉得黄四郎死了之后,会是城南两大家族接管黄四郎的地盘,还是老百姓?如果说黄四郎死了,张麻子走了,结果是武智冲跟城南两大家族继续做庄,那最后也不过就是死个了黄四郎而已。

在《大转折·挺进大别山》这部电影里,刘邓大军时隔多年重回大别山,本以为百姓会欢迎部队回来。但结果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大别山区被国民党反复折腾,谁家有通共嫌疑便会被抓走甚至处死。到最后,虽然解放军又回到了这里,但老百姓也不知道解放军会不会再撤走,所以很多群众都对中野部队避而不见。

面对群众的这种心态,中原野战军大多数指战员都不理解(因为达到陕北的红军十不存一,中野的部队主力都是抗战时期扩充来的,老家多是山东、山西、河北、河南这些地方),甚至说要撤回解放区。而这个时候,中野的政委,那个后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老人,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老百姓不是生来就要跟我们走的。

这句话的分量是相当之重的,也完全足以说明《让子弹飞》的缺陷所在。在张麻子看来,老百姓之所以不愿跟他一起打黄四郎,是因为“谁赢他们帮谁”,而在邓政委看来,老百姓从来没有帮谁的义务,你想让老百姓帮你,那你得拿出你的诚意,以及给老百姓一个帮你的理由。

也不用说那些复杂的理论,就说个简单的例子吧。

八路军部队有个传统,在非战斗任务在外宿营的时候,八路军是比较愿意住在村里的。一方面可以改善部队的住宿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指战员与群众交流的机会,部队可以借此向群众宣传革命理念,帮助当地建设村民自治政权,巩固根据地。而落到具体的工作标准中,除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外,八路军在百姓家宿营之后,必然是要打扫干净院子,把水缸挑满水之后再走的。

然而,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因为惧怕日军的报复,而不让八路军进家门。在《让子弹飞》里,张麻子干什么了?

自到鹅城来,他和手下的二三四五六七八爷就住在县衙里。你觉得他手下的那些人,是能给老百姓挑水扫院子的人吗?

与此同时,在《让子弹飞》里,张麻子抢了银子之后,决定把银子分给穷人。这看似是劫富济贫了,但这恰恰是教员所反对的。

首先,教员很反对绝对的平均主义,并且认为这种分配模式实际上是把财富给分散掉了,没办法让财富产生更大的价值。好比说,同样是1000万,你拿过来买机器、盖工厂,很有可能就可以解决几百人的就业问题,甚至让他们彻底脱贫,但如果你只是把钱平均分给他们,也就是能让他们多吃点肉而已,等钱花完了该穷还是穷。

其次,“银子”只是最浅层的东西,对于农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土地,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共产党农民工作的核心是土地而不是分钱——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本上改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打破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社会。而“钱”从来不是生产资料。

在1960年代,党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毛泽东曾多次说“大不了我就继续回井冈山打游击”。毛泽东敢这样说,底气就是他认为自己始终是在站在人民这一边的。我们姑且不看后来具体的行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至少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毛泽东所持有的始终不是精英主义的思想,或者说毛泽东从来不认为人民是愚蠢且需要启蒙的,而是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这恰如他在《论持久战》中所说: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我们方面,军队须有源源不绝的补充,现在下面胡干的“捉兵法”、“买兵法”,亟须禁止,改为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样,要几百万人当兵都是容易的。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在《论持久战》发表十几年之后,在朝鲜战场的冰天雪地里,联合国军将会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并不是一句大话。

所以,在对《让子弹飞》的解读上,我一直以来都非常不认同将张麻子视为毛泽东的象征——就其行为来说,张麻子与毛泽东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在土地革命中,每打下来一个县城,毛泽东必定会召集农工干部开会,了解该地的政治、经济情况及风土人情。如有必要,还会寻找当地各个阶层的群众,向他们打听更详细的信息。仅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的以地名为标题的调查报告便有数十篇之多,只是后来因为战乱这些调查大多数都丢失了。毛泽东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可以细到何种程度呢?以《寻乌调查》为例,他不仅列出了该地从商人到娼妓各个职业的人数和人口比例,甚至于连主要地主的特点都一一注明:

十二家收租的地主,列举如下:
何德新 从前收租五六百石,现收百石,七八个人,仅够开销。乡人和衙门有交涉时要请他话事。他儿子何挺拔,平远中学毕业,新寻派中坚分子。
何成治 收三百多石,人少,有三百石出卖,是城内第一个大地主。何成治死,寡妇当家,买个儿子不能话事。
刘佛荣 收二百多石,人少,有谷出卖,寻乌城第二个大地主。“水浸牛皮——很吝”,不与外事。
刘段轩 只收几石谷。中山派,与何子贞打官司打穷了。他的儿子还在赣州班房里。他的儿子是赣州第四中学毕业,新的城东小学校长。
范老八 百多石,有多余。他哥哥开顺昌老店,他在家收租,不走衙门。此次派款三百元。农民没收了他。
……

而在《让子弹飞》里,城南两大家族始终都只存在于台词里,这两大家族是谁?做何营生?家里有多少人?各自的背景和关系网是什么?……这些统统没有,观众不得而知。

毛泽东的名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假如说张麻子在进入鹅城后,也如法炮制,召集县城里各行各业的人来进行座谈和调查,然后把县城里的大小地主、商人、资本家一一搞清楚,我不相信鹅城的老百姓会不支持张麻子。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是在湖南、江西的山山水水里一步步走出来的,是靠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寻乌调查》等等的调查中总结出来的。张麻子自从到了鹅城来,除了审了一件案子,以及在最后攻进黄四郎的府里的过程中,跟老百姓说过一句话之外,他与群众还有过一丝一毫的交集吗?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让子弹飞》的价值。事实上我一直都认为《让子弹飞》是一部极为精彩的政治寓言,其在节奏上的控制也是华语电影中极为少见的,只是如果一定要将《让子弹飞》对应现实的话,那么我认为《让》对应的应该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张麻子对应的应当是孙中山、蔡锷等这一批革命党人。那个人,是绝对不会说“谁赢他们帮谁”这样的话的。

归根结底,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用上面提到的《大转折》里的那句台词来作为结尾:老百姓并不是生来就要跟共产党走的。与其问“为什么没有人支持张麻子”,倒不如问“为什么老百姓要支持张麻子”?一个将群众视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乌合之众的人,有可能得到群众自发的支持吗?

user avatar

因为张麻子直到结尾放了一天空枪以外就没正面真刀真枪的跟黄四郎干一架呗,最后不也是用的替身这一套下三路吗?

站在鹅城百姓的角度,就是一个大忽悠站在门口喊你们给我上,给我干了黄四郎。对于鹅城百姓而言,你张麻子动的只是嘴皮子,我们拼的可是全家老小的命啊

user avatar

强龙难压地头蛇的道理就是如此!

你张麻子再厉害,鹅城百姓都看在眼里,你和以往的县长一样,都是花钱买的官,来到这无非为了刮点钱,刮成了你会走换更大的官,刮不成,你会走,因为你除了几个人几匹马,没有什么负担。但是鹅城百姓却是世代在这生活的,自己的房子,土地,女人,孩子都在这,他们不可能拍拍屁股走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人敢支持他。

在他们眼中,无过是一个土匪打倒别一个土匪,没有实质的变化,最后的集体出动,也不过是人多势众捡便宜,反正所有人都参与,也无所顾忌了。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一个外来的土匪,试图火并鹅城的恶霸,黄四郎有主场优势。

回到张麻子的主场——山里,黄四郎的大腿也得被掰断。

话说回来,花姐支持麻子啊。

user avatar

比如你现在是刘亚楼,奉命解放天津,这时候你应该:

1,协调各方力量,各尽其职,配合四野主力的精兵猛将解放天津

2,跑到天津高呼“杀长捷,炸碉楼”,

3,跑到天津高呼“公平,公平,还是TMD公平”,

4,把陈长捷的吉普车打爆,

5,执行2、3、4,失败之后感慨“谁赢他们帮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