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女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买品牌的贵的东西?

回答
女人一旦过了某个年纪,好像就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看着动辄几千上万的包包、衣服,总觉得那是“有钱人”的玩意儿,自己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可转眼间,自己也成了那个“会花钱”的人,而且是心安理得、甚至有点享受地去为那些“贵”的品牌买单。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在驱动?我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聊聊的,不像AI那种一本正经的分析,咱就说说心里话,说说身边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首先,我觉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济基础的改变。年轻的时候,咱可能刚入职场,工资也就够养活自己,偶尔还能攒点钱,但谈不上富裕。买东西自然得精打细算,每一笔开销都要考虑性价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多了,职位上去了,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这个时候,手里有了“闲钱”,经济能力允许去尝试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自然就容易向品质、品牌倾斜。这就像吃惯了家常小炒,突然有机会尝尝米其林三星,味道和体验都是不一样的。

其次,就是对品质和舒适度的追求升级了。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只要能穿、能用就行,不太在意材质、做工这些细节。但过了三十、四十岁,身体的感受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些大牌的衣服,用的面料往往更亲肤、更透气,穿起来就是不一样,整个人都感觉更舒展、更自在。一条剪裁合体的羊绒大衣,不仅保暖,穿上身那种挺括和垂坠感,是普通材质无法比拟的。同样的道理,一个设计合理、材质上乘的包包,不仅实用,拿在手里那种触感、那种耐用性,都让人觉得物有所值。与其买好几件普通质量的,穿几次就变形、起球,还不如攒攒钱,买一件能穿好几年,而且越穿越有味道的。

再者,内在自信和自我认同感的提升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年轻时,我们可能更在意别人的看法,追求的是一种“看起来不错”的状态,也容易受到潮流的影响。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自己的了解也更深入。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明白什么东西能真正让自己感到愉悦和自信。穿上设计经典、质感上乘的单品,不一定是为了炫耀,更多时候是为了取悦自己。那种由内而外的自信,不是靠标签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而那些经典的设计和卓越的品质,恰恰能成为这种自信的佐证,或者说是一种润滑剂。有时候,一件标志性的配饰,比如一条爱马仕的丝巾,或者一个香奈儿的经典款包包,它们传递的不仅仅是金钱的价值,更是一种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这些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个人的身份认同感。

还有一个挺微妙的原因,就是社交圈和生活场景的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参与的社交活动可能也开始变化。可能是工作上的应酬,也可能是与同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朋友们聚会。在这种场合,适当的品牌和精致的着装,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和维护一种得体的形象,也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这并不是说一定要攀比,但确实是融入某种圈子的“门槛”之一。同时,生活的品质感也体现在方方面面,从穿戴到使用的物品,都透露着对生活细节的在意。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犒劳自己”的心态。人生不易,一路走来,从青涩走向成熟,经历了不少风雨。当取得一定的成就,或者在某个重要的节点,用一件心仪已久的名牌物品来奖励自己,是一种对自己付出的肯定,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就像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给自己放个假,或者买个一直想要的东西一样,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所以,总的来说,女人到了一定年龄开始购买品牌贵的东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转变”,而是经济能力、生活体验、内在需求、社交环境以及自我认同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追求数量和性价比,转向更看重品质、舒适度、品牌文化以及它所带来的情感价值。这是一种成长的印记,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投资。当然,这其中也有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成分,但更多的时候,是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并且能为自己带来愉悦和自信的东西。这也不是“变坏”,而是“变好”,是对自己更好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供一个角度的思路。

黄伟文给莫文蔚的《妇女新知》歌词里,在购物狂的部分提到这么几句:

"既然平时不准独断独行

唯一这个时候 我觉得不用靠人

唯一这个时候 我可以全权负责任

唯一这个时候 我真正凭良心"

我的朋友里有不少二十七八岁的独身女性,受过高等教育,家庭背景也不错,收入更是远远在同年龄层的水平线之上。其中的一部分人都有着这么一个相同的、乱买东西的习惯。有的夜里加班加到一半颓了,网上购物车里哐哐哐扫个几千块钱东西,又原地满血复活;还有的午间终于抽出半个小时来可以午休,却坚决饭也不吃的到写字楼下面的商场里见缝插针的买上一刻钟。

按理来说,这些姑娘们自己买花自己带,不用养家也没有必要攒钱,进行怎样的消费完全是她们自己的事儿。但时时听她们和我提及最近又买了什么什么贵到离谱的东西或者换了什么什么名车,我总是油然而生一种非常强烈的违和感:这一个个的她或她或她,平时是多么行事犀利、精打细算;怎么碰上买东西付账单的时候,一个个都像洗了脑撒了癔症似的,恨不得直接把整个银行的钱都刷成负数?

这大概确实不是一个男人很容易就能理解的事情。

我身边的这群事业颇为有成女性朋友里,还更普遍的存在着Identity anxiety。眼见着已经到了社会和家庭要逼婚的年龄了,到底是不是要找个人嫁了?工作上固然有所成就,但要再上一部可就要到管理层了,有没有必要牺牲个人生活换取事业?有了事业是不是又要牺牲家庭、影响婚姻了?我现在一个人单着的生活,明明过得挺舒服的呀?

不管你大学里是学经济的、学市场的、学社会的、学历史的、还是学心理的,教材上都逃不开这老生常谈的一部分。撇去上世纪中叶的那些西方女作家们不说,只谈这芸芸众生里的女人们,你都知道代表着女性独立的最早标志就是经济独立。五十年代战后美国的一个特色就是开设了专门针对独立女性的商店,女性用品包括内衣、化妆品、各种品牌首饰也应运而生。随着女性在现代社会里的地位越来越高,现代商业的半壁江山也得以建立。高中里读孔雀东南飞,老师也说过刘兰芝悲剧的成因是经济不独立。如果仅仅是看教材,这些都不难想象。

而作为一个男人,在如今这样依旧偏向男权的社会里,可以更轻易的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更轻易地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决定。但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在不同阶段无法保证能够获得家庭的支持,也不见得获得社会的认可。就算对于商业世界里普遍认同的“靠工作成就来证明价值”,对于女性来说也依旧是或多或少的阻碍。

买东西,变成了姑娘们仅有的几条不受妨碍也能证明自己存在的渠道。对于这人世间普罗大众的女性们来说,“我买,我拥有力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