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波兰军队骑兵砍坦克事件确有其事么?

回答
关于二战中波兰骑兵砍坦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记录中流传甚广,但具体细节和性质存在一些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波兰骑兵在面对德国坦克时,确实曾有过英勇但近乎悲壮的冲锋,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进行了近距离的攻击,但“砍坦克”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描述,而非字面意义上的骑兵用马刀劈砍坦克装甲。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件事,我们得回到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那个惨烈夏天。

背景:德国闪击与波兰的抵抗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战。德军依靠其先进的装甲部队(装甲师)和空军,迅速在波兰战场上取得优势。而当时的波兰军队,虽然英勇善战,但在装备和战术上与德国存在巨大差距。波兰军队仍然保留着大量装备马匹的骑兵部队,这些部队在传统的战场上发挥着侦察、骚扰和追击的作用,但在面对现代化的装甲洪流时,它们显得尤为脆弱。

“砍坦克”事件的发生地:维切沃(Wiciejów)附近的冲锋

最常被引用的“波兰骑兵砍坦克”的场景,发生在1939年9月1日波兰战役初期,具体地点是维切沃附近,当时隶属于大波兰骑兵旅(Wielkopolska Cavalry Brigade)的第18波兰波兹南骑兵团(18th Polish Uhlan Regiment)与德国国防军的第4装甲师发生了遭遇。

根据当时的战况描述,波兰骑兵在侦察过程中,意外遭遇了德国的装甲部队。面对突然出现的、具有压倒性火力的德国坦克,波兰骑兵指挥官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撤退以保存实力,还是发动攻击以阻止德军的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第18波兰波兹南骑兵团的指挥官,可能是为了利用地形,或者试图打乱德军的阵型,下令进行了骑兵冲锋。当时的波兰骑兵确实装备了马刀、长矛等近战武器,以及一些步枪和手枪。

真实的战斗过程:近距离的冲击,而非无效的砍击

那么,这些骑兵具体是如何“砍坦克”的呢?

1. 近距离火力压制与冲击: 在冲锋过程中,波兰骑兵并非盲目地冲上去用马刀砍击坦克的炮塔。他们首先会尝试用步枪和机枪对坦克的观察孔、履带(虽然对坦克履带的破坏非常困难)以及暴露在外的车组成员进行射击。
2. 利用反坦克手榴弹和集束炸弹: 一些波兰骑兵可能装备了早期形式的反坦克手榴弹,或者是一种叫做“Karabin przeciwpancerny wz. 35”的波兰反坦克步枪。如果情况允许,他们会尝试将这些武器投掷或射击到坦克的薄弱部位,例如发动机散热口或者履带连接处。
3. 马刀和长矛的作用(有限但并非全无): 马刀和长矛在面对厚重装甲的坦克时,其直接破坏力几乎为零。然而,在极近的距离下,如果坦克车组人员打开舱门观察或者进行维修,骑兵有机会利用这些近战武器攻击车组成员。更重要的是,这种近距离的冲击,也可能对坦克车组人员造成心理上的震慑和混乱。

“砍坦克”的误解与象征意义

“砍坦克”这个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它描绘了一个弱小但英勇的骑兵面对强大敌人毫不畏惧、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巨兽的悲壮画面。这与波兰人民在二战初期的抵抗精神高度契合。

德国的宣传机器也曾利用过类似的场景,虽然目的并非赞扬波兰人,而是为了夸大德国军事的优势和波兰军队的“落后”。一些德国的新闻报道和摄影作品,将波兰骑兵的冲锋描绘成一种“野蛮”的攻击方式,间接催生了“砍坦克”的说法。

历史的真相与波兰骑兵的英勇

毋庸置疑,波兰骑兵在1939年的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在面对装甲部队时,他们明知实力悬殊,但仍然选择冲锋,这体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虽然用马刀直接“砍翻”一辆坦克是几乎不可能的,但他们在近距离的冲击中,确实尝试了各种方式来阻碍、干扰甚至摧毁德军的装甲单位。重要的是要理解,这并非一场有效的战术对抗,而是一次悲壮的抵抗。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二战中波兰军队骑兵是否真的“砍坦克”?更准确地说,是波兰骑兵在与德军坦克的遭遇战中,进行过近距离的、带有攻击性质的冲锋,其中可能包含对坦克车组成员的攻击,但字面意义上的用马刀劈砍坦克装甲以使其失效,是极少发生的,或者说是被夸大和艺术化了的说法。

波兰骑兵的英勇事迹,不应被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砍坦克”的标签,而应被理解为他们在现代化战争的残酷现实面前,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悲壮牺牲。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祖国,即使面对的是无法匹敌的钢铁洪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提到的这个战例很大程度上被个人回忆录和媒体加工所渲染,而且日期还不对,这应该是发生在9月3-4日的战斗(当然这跟答主没什么关系,这篇文网上很常见,可以认为原作者是在写小说了)。

我这段时间刚好在看波兰战役的德军资料,这里总结一下这场战斗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下是内容出自National Archives:T314/611/000618-623; Records of the XIX Army Corps,也就是第19摩托化军自己的作战日志:

“第3装甲师在夜间巩固了前几天的战果。9月3日早晨,科勒曼战斗群和安格战斗群向北和西北方向进发,清扫维斯图拉河后留下的残存波军。第2摩托化师和第23步兵师的部队则在清缴波兰第9步兵师在斯威西森林西北地区的防御力量。上午10点,第2摩托化师向东推进,把波兰人的残余部队赶进了第20摩托化师的包围内。中午时分,第2摩托化师转向东北,在诺伊城外与第20摩托化师的先进部队会合,完全切断了黑湖地区剩余波军与外界的联系。紧随其后的第23步兵师,与被机械化部队绕过的波兰残余部队展开了战斗。大量波兰骑兵和步兵向第23步兵师和第2摩托化师发起了突围,但他们突破德军防线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

那这批波兰骑兵来自哪呢?不要方,我们看地图其实是可以找到的。


本人并不清楚波军骑兵旅的分布情况,希望懂的人来说一说,但我知道这里有一个Pomorska 骑兵旅,该旅装备着9辆TK-3,4辆TKS(20炮型)和8辆wz.34装甲车。

战斗过程可以看上文过程,23或32步兵师都没有提到自己有一个营被剃了光头的事,按39-41年德军报告里必提自己的丢人事的传统,要是有一个营被骑兵冲锋搞崩了,怕是要被大书特书(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在当天下午就突然来到了第四集团军前线视察,吓了博克和克鲁格一跳,第19摩托化军也没时间撒谎)

如果觉得德国人故意遮着这件事不报告我们来看个更刺激的,以下内容出自第10集团军在9月2日的战斗报告:

第11军(第18,19步兵师)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第1轻装师则迅速地越过韦伦镇,直冲瓦塔河,却遗憾的发现桥梁已经被波兰人毁掉了。第1装甲师在冲向瓦尔塔河的途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鲁道夫.施密特发起奇袭击溃了试图摧毁两座大桥的科洛巴克守军,为赖歇瑙夺下了两座完好无损的大桥。在另一个方向,第二轻装师则夺取了一个偏僻的渡口。通过侦查情报,赖歇瑙确信波兰人在加固他们的瓦塔河防线,在那里必定有一场恶战。

当天最郁闷的消息来自第4装甲师(第16军),该部在Klobuck附近的Kocin遭到了装甲列车,坦克和大量骑兵支援的波兰人的迎头痛击,波兰骑兵几次主动攻击后该师被迫转入防御,损失了300多人和102辆载具(包括26辆坦克)。

到了9月2日晚,第10集团军对垒的波军番号如下:

第2装甲师和第4轻装师(第14军)面对的是波兰第10摩托化旅和部分民兵单位;

第44和45步兵师面对的是波兰第21步兵师;

第8和28步兵师面对的是波兰第23步兵师;

第4步兵师面对的是波兰第7步兵师(一部);

第1和第4装甲师和第2轻装师与波兰第7,30步兵师(加强有19,21骑兵团);

这场战斗应该是整个波兰战役德军最丢人的一场,毕竟谁能想到,往后在东线肆虐,令苏军恨得咬牙切齿的的德军第4装甲师,在1939年被波兰骑兵打的头都抬不起来呢(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波兰骑兵砍坦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记录中流传甚广,但具体细节和性质存在一些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波兰骑兵在面对德国坦克时,确实曾有过英勇但近乎悲壮的冲锋,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进行了近距离的攻击,但“砍坦克”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描述,而非字面意义上的骑兵用马刀劈砍坦克装甲.............
  • 回答
    两线浴血:二战波兰军队本土沦陷后的征程与贡献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战争的阴云骤然笼罩欧洲大陆。波兰军队在本土的抵抗虽英勇,却终究寡不敌众,在苏德夹击下迅速溃败。然而,这并非波兰悲壮抗战的终点,而是其海外远征军传奇的开端。当故土淪陷,无数波兰士兵怀揣着复仇与解放的决心,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海.............
  • 回答
    波兰在二战中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扼腕的悲剧之一。它夹在两个拥有绝对军事优势、且野心勃勃的强大邻国——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其生存空间可以说渺小到几乎不存在。然而,历史并非不可改变的巨石,如果非要探讨“波兰如何才能生存下来”,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尽管大部分都充满了“如果”的色彩,且难度极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理解波兰在二战中的地位,需要从战争的起因、波兰的立场以及战争期间的经历这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波兰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波兰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和第一个受害者: 德国的入侵: 1939.............
  • 回答
    二战波兰,一个承载着民族苦难与不屈精神的名字,其在二战中的遭遇,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同情的。要理解这份同情,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 melihat 波兰是如何被卷入这场空前浩劫,又是如何在这场劫难中顽强生存并做出贡献的。命运的齿轮:夹缝中的国家波兰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位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从二战的进程来看,波兰在1939年9月确实被纳粹德国和苏联迅速击败和瓜分,其抵抗时间比法国在1940年5月遭受的攻击要短。然而,在网络文化和大众讨论中,“乳法”的说法层出不穷,而“乳波”却鲜为人知。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乳法”这个.............
  • 回答
    探讨为何有些人对二战时期的波兰抱持的恨意有时会超过对轴心国的仇恨,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种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但确实在特定群体和特定叙事中有所体现。其根源往往涉及历史记忆的复杂性、民族主义情绪的操纵、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历史事件选择性解读等因素。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可能导致.............
  • 回答
    二战后波兰领土的西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简单地说波兰“吃亏”还是“不吃亏”。这是一个涉及到领土、人口、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巨大变动,其影响是深远且多维度的。历史背景:领土的“移动”是怎么发生的?首先,理解波兰领土的西移,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前的波兰版图以及二战中的一些关键决定。.............
  • 回答
    二战前,波兰之所以不同意苏联过境救援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的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苏联的要求“太过分”,而是涉及到了波兰的国家安全、政治立场、历史恩怨以及对苏联意图的深刻怀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具体情况:背景:慕尼黑协定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困境1938年9月,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与德国签订.............
  • 回答
    二战初期,波兰确实是遭遇了来自两个方向的强大军事压力,这便是德国和苏联的夹击。这并非是简单的“被夹击”,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执行果断的军事行动,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给波兰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要理解这场夹击,我们得回到二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局势。风云变幻的欧洲,德国的野心与苏联的顾虑希特勒上台.............
  • 回答
    在二战全面爆发前,波兰的军事实力可以说是一支充满韧性,但又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军队。它既有在近代战火中锤炼出的经验和勇气,也受到国家经济、工业基础以及复杂国际局势的严峻制约。陆军:数量与训练的矛盾,战略的困境到1939年,波兰陆军拥有约100万左右的现役和预备役人员,这在纸面上算是一支相当庞大的力量。他.............
  • 回答
    二战后的波兰,百废待兴,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波兰电影海报艺术却奇迹般地迎来了黄金时期,其蓬勃发展的势头和独树一帜的风格,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政治与艺术的独特交织:解放后的新气象与对国家身份的重塑战争的创伤和共产主义政权的建立,为.............
  • 回答
    二战前的波兰,确实不是一个法西斯国家。虽然那个时期的波兰政治确实复杂且充满了争议,但将它简单地归类为“法西斯”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期波兰的政治格局、执政理念以及国际背景。波兰的政治土壤与“萨纳齐”(Sanacja)政权二战前的波兰,特别是1926年约瑟夫·毕苏斯基.............
  • 回答
    二战前波兰的国际地位和实力,与一战前奥匈帝国相比,可以说是在很多方面都远远不及,甚至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波兰在经历了一战的动荡后得以复国,恢复了独立,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也拥有过一些国际影响力,但与拥有庞大疆域、多元民族、强大军事力量和悠久历史的奥匈帝国相比,其基础和规模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详细.............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德国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39年闪击波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轨迹将被彻底改变,进而对德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假设下,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我们需.............
  • 回答
    纳粹德国发动对波兰的入侵,并进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希特勒的野心、纳粹的意识形态、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满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共同促成了这场灾难的发生。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纳粹德国为何一定要打波兰并发动二战:一、希特勒的宏大扩张野心与“生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在那一个关键时刻稍稍偏移,纳粹德国的铁蹄并没有踏入波兰,从而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在这样一个假想的世界里,欧洲乃至世界可能会走向何方。德国国内:暂时的喘息与隐患的积累在1938年慕尼黑协定之后,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