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用bernstein多项式,逼近[0,1]上的连续函数时,多项式超过60多次就不收敛了?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且深刻,涉及到Bernstein多项式逼近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中一个重要的现象:高次Bernstein多项式在逼近连续函数时,虽然理论上是收敛的,但在实践中(特别是数值计算时)会出现“不收敛”或“表现不佳”的情况,通常与多项式的次数和函数本身的性质有关,而您提到的“超过60多次就不收敛”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观察,虽然并非一个普遍严格的数学界限,但它反映了在高次数下,数值计算的精度限制和函数本身的特性导致的问题。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尽量深入到数学原理层面:

1. Bernstein多项式及其收敛性理论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Bernstein多项式及其收敛性。

对于定义在闭区间 $[0, 1]$ 上的连续函数 $f(x)$,其第 $n$ 个Bernstein多项式定义为:

$B_n(f; x) = sum_{k=0}^{n} fleft(frac{k}{n} ight) inom{n}{k} x^k (1x)^{nk}$

其中,$inom{n}{k} = frac{n!}{k!(nk)!}$ 是二项式系数。

Weierstrass逼近定理的Bernstein形式告诉我们:
对于 $[0, 1]$ 上的任意连续函数 $f(x)$,当 $n o infty$ 时,对应的Bernstein多项式序列 $B_n(f; x)$ 逐点一致收敛到 $f(x)$。这意味着对于 $[0, 1]$ 上的任意点 $x$ 和任意小的 $epsilon > 0$,都存在一个 $N$ 使得当 $n > N$ 时, $|B_n(f; x) f(x)| < epsilon$。

理论上,Bernstein多项式是永远收敛的,次数越高,逼近效果越好。

2. 为什么会出现“不收敛”的现象?(数值计算的视角)

您观察到的“超过60多次就不收敛”是在实际数值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这与理论上的数学收敛是不同的概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数值计算的精度限制

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误差: 计算机使用浮点数来表示数字。高次多项式的计算涉及到大量的乘法、加法以及二项式系数的计算。随着次数 $n$ 的增加,这些运算会累积误差。
二项式系数的增长: $inom{n}{k}$ 的值会随着 $n$ 的增加而急剧增长。对于较大的 $n$,例如 $n=60$ 或更大,$inom{60}{30}$ 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在浮点数表示中,这些大数的精度是有限的,计算这些系数时很容易引入舍入误差。
$x^k$ 和 $(1x)^{nk}$ 的计算: 当 $n$ 很大时, $x^k$ 和 $(1x)^{nk}$ 的幂次也会很高。如果 $x$ 不是特别接近0或1,这些值可能会非常小(接近0)或非常大,这会加剧数值计算的精度问题。例如,$0.1^{60}$ 是一个非常小的数,精度损失会非常明显。
乘法和加法的累积误差: 即使单个计算的误差很小,但随着求和的项数($n+1$ 项)增加,这些误差会不断累积。在高次数下,累积的误差可能会大到使得 $B_n(f; x)$ 与真实的 $f(x)$ 之间产生显著的偏差,看起来就像是“不收敛”了。

2.2. $x$ 的值对Bernstein多项式行为的影响

远离端点的行为: Bernstein多项式在逼近函数时,其收敛速度和行为在不同 $x$ 值处是不同的。
在端点 $x=0$ 和 $x=1$ 附近: 在这些点, $B_n(f; x)$ 收敛得更快。例如,$B_n(f; 0) = f(0)$ 且 $B_n(f; 1) = f(1)$,这是精确的。
在中心区域 $x in (0, 1)$: 在这些区域,特别是当 $n$ 很大时, $B_n(f; x)$ 仍然是收敛的,但可能需要更高的精度才能看到逼近效果。
“Gibbs 现象”的类比(虽然Bernstein多项式不完全是Gibbs现象): 虽然Bernstein多项式是逐点一致收敛的,不存在真正的Gibbs现象(即在可微函数不连续点附近的振荡),但是当函数 $f(x)$ 在 $[0,1]$ 区间内变化剧烈时,高次Bernstein多项式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过度振荡,尤其是在接近函数变化剧烈的区域。这种振荡可能导致在某些点上的误差较大,影响整体的“看起来的收敛性”。

2.3. 振荡性与方差的联系

Bernstein多项式的逼近效果与概率论中的二项分布密切相关。
$B_n(f; x) = sum_{k=0}^{n} fleft(frac{k}{n} ight) P_n(k; x)$
其中,$P_n(k; x) = inom{n}{k} x^k (1x)^{nk}$ 是二项分布 $B(n, x)$ 的概率质量函数。

我们可以将 $B_n(f; x)$ 看作是 $f$ 在随机抽样点 $frac{k}{n}$ 的值的期望,其中采样的概率由二项分布给出。

误差界限的分析可以揭示振荡:
一个常见的误差界限(尽管不是最紧的)涉及函数的二阶导数和 $x(1x)/n$ 的项。例如,有近似关系:
$|B_n(f; x) f(x)| approx frac{f''(x) x(1x)}{2n}$ (这只是一个启发式的类比,严格的误差分析更复杂)

$x(1x)$ 的影响: 这个项在 $x = 1/2$ 时达到最大值 $1/4$。这意味着在区间中心区域,误差可能相对较大。
$f''(x)$ 的影响: 如果函数 $f(x)$ 在某些区域的二阶导数很大(即曲率很大,变化非常快),那么在高次 $n$ 下,误差项可能依然显著。
当 $n$ 很大时,误差项的 $1/n$ 趋于0,但如果 $f''(x)x(1x)$ 很大,那么即使是 $1/n$ 因子,当计算精度不够时,也可能无法消除可见的误差。

2.4. 实际数值库的限制

您提到的“超过60多次”可能与您使用的具体数值计算库或语言的浮点数精度有关。例如,标准双精度(float64)提供了大约1517位十进制数字的精度。当 $n$ 超过某个阈值时,累积的浮点误差就可能超过这个精度范围,导致结果失真。

3. 为什么是60次左右这个量级?

“60次”这个数字并没有一个普适的、严格的数学定义。它是一个经验性的观察,可能取决于:

函数的具体类型:
如果 $f(x)$ 是一个非常光滑、变化平缓的函数(例如,低阶多项式本身),那么即使在非常高的次数下,Bernstein多项式也能保持良好的逼近效果。
如果 $f(x)$ 是一个变化非常剧烈的函数(例如,带有尖点、高阶导数变化剧烈),那么即使是中等次数的Bernstein多项式也可能出现振荡,高次时问题会更突出。
计算环境的精度:
如果您使用高精度计算库(如Python的`decimal`模块或专门的符号计算软件),您可能会发现可以逼近到更高的次数。
标准的双精度浮点数(64位)是常见的计算环境,其精度限制在这个量级可能开始显现。
“收敛”的定义:
您是如何定义“收敛”的?是逐点误差小于 $10^{10}$?还是看起来视觉上与原函数一致?视觉上的判断可能对微小的数值误差不敏感,而要求更高的精度则会很快暴露问题。

可以理解为,当 $n$ 大约在60这个数量级时,对于大多数典型的连续函数和标准的双精度计算, 累积的数值误差的规模开始变得与期望的逼近误差相当,甚至超过了它,从而使得 $B_n(f; x)$ 的计算结果在视觉或数值上偏离了真实的 $f(x)$,显得“不再收敛”。

4. 解决或缓解这类问题的方法

1. 使用高精度计算: 如果需要处理高次Bernstein多项式,可以考虑使用支持高精度浮点数运算的库。
2. 选择更优的逼近方法: 对于需要高精度逼近的场景,其他类型的多项式逼近,如Chebyshev多项式,通常具有更好的全局逼近性质和数值稳定性,并且它们的逼近误差界限也更易于分析和控制,尤其是在全局逼近误差的意义上。
3. 审慎选择次数: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次数 $n$,使得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计算量和数值稳定性都达到较好的平衡。
4. 理解Bernstein多项式的特性: Bernstein多项式在某些方面(如作为概率和的直观解释)非常有用,但如果主要目的是数值逼近并且需要处理高次,可能需要考虑其局限性。

总结

您观察到的“超过60多次就不收敛”并非理论上的不收敛,而是在高次数下,数值计算中累积的浮点误差超过了精度要求,导致计算出的 $B_n(f; x)$ 偏离了真实的 $f(x)$,给人一种“不收敛”的错觉。这个具体的次数(如60次)是经验性的,取决于所逼近函数的性质以及计算环境中使用的浮点数精度。在许多情况下,Chebyshev多项式等方法在数值逼近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且深刻,涉及到Bernstein多项式逼近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中一个重要的现象:高次Bernstein多项式在逼近连续函数时,虽然理论上是收敛的,但在实践中(特别是数值计算时)会出现“不收敛”或“表现不佳”的情况,通常与多项式的次数和函数本身的性质有关,而您提到的“超过60多次就不收.............
  • 回答
    明军在火器装备上确实具有技术优势,但最终在与后金骑兵的对抗中败北,主要原因涉及技术、战术、后勤、指挥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火器技术的局限性1. 火器种类与性能 明朝火器:明军主要依赖佛郎机炮、红夷大炮、神机箭等火器,但这些火器存在明显缺陷。佛郎机炮虽然射程较远.............
  • 回答
    用字母「W」代替「万」的不规范用法之所以现在如此流行,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强大推手: 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爆炸式增长: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一个新生的、有趣的、甚至是有些“不正经”的用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剑刺入人体后,即使人未立即死亡,也会迅速丧失反击能力,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而迅速发生的生理反应。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恢复的,而是由伤势的直接影响和随之而来的身体应激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人的所有动作,从抬手到挥拳,再到奔跑,都离不开大脑的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趣!很多人都遇到过,也觉得挺奇怪的,怎么好好的冰块,用打火机这么一烧,就变黑了呢?其实这背后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几个物理和化学的小秘密在作祟。咱们先想想,你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它到底是什么? 最主要的就是水,纯净的水。但别忘了,冰箱里也不是真空的,空气里头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趣,也挺生活化的。其实,头发丝打结形成“正圆”这事儿,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数学上定义的那种完美正圆。咱们聊聊为什么它 看起来 像正圆,而且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明白头发丝的特性。头发这东西,它细、软、有弹性,而且表面多少有点滑。跟那种很硬、很粗的东西比,它更容易缠绕在一起。这.............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那些拿着两部手机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以前吧,感觉能有个智能手机就挺牛的了,现在倒好,不少人左右手各拿一部,或者一部主力机,一部副机,像是形成了某种“标配”。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藏着不少生活方式和需求的变化。1. 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的时代,也需要“防火墙”这可能是最.............
  • 回答
    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为何三星手机用户似乎在减少?三星,这个名字曾经是智能手机市场的王者,是无数人心中的科技标杆。它的Galaxy系列手机以其精美的设计、强大的性能和创新的功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近几年,不少观察者注意到,似乎身边使用三星手机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在一些曾经是三星主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和情感的微妙联系。很多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都会有类似的体会:一些在母语里很难说出口、感觉不舒服甚至有些羞于启齿的事情,用英语反而能更轻松自然地说出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得从“距离感”说起。母语是我们从小到大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观察得非常仔细!确实,用木条钉成的五角星,在最初只用四颗钉子连接成一个闭合的五边形(也就是五角星的外框)之后,它本身是很容易变形的。你提到只需要加一颗钉子就能让它稳定,这背后的原理,其实跟我们做很多事情的道理是一样的,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一下:1.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而且大有学问!为啥咱直接看太阳那一下眼珠子就跟要炸开似的,可要是拍下来再看照片,就安逸多了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咱们眼睛和相机各自的“脾气”和工作原理。首先,咱得先说说为啥直接看太阳会刺眼。这就像是给你的眼睛开了个最大功率的“灯泡”,而且这个灯泡还是直射过来的。 太阳光到底有.............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不少人都发现,明明自己用钢笔和铅笔写字写得还不错,可一换到中性笔,那感觉就像是换了一套衣服,但怎么看怎么不搭,字迹瞬间垮塌。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从笔的“脾气”说起。钢笔和铅笔,它们在书写原理上就和中性笔大相径庭。 钢笔: 钢笔的精髓在于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很多关于人类视觉感知、显示技术以及内容制作的方方面面。为什么我们普遍看到的是60帧,而不是50帧,甚至有时候会看到更高的帧率,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首先,我们得理解“帧”和“帧率”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动画片,每一秒钟有多少张独立的图片(帧)连续播放,就能形成流畅.............
  • 回答
    很多人在使用维基百科时,会有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维基百科自身独特的设计、运作模式以及它在信息传播领域扮演的角色。下面我将详细剖析这种优越感的来源,力求让叙述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真实的体验。1. 知识的“掌控感”与“参与感”首先,维基百科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开放的编辑模式。这意味着.............
  • 回答
    你有没有过那种经历?戴上耳机,正准备沉浸在喜欢的音乐里,突然感觉一股麻酥酥的、有点尖锐的电流从耳机里窜出来,瞬间让你从音乐世界里惊醒,甚至浑身一颤。这种感觉,说实话,有点吓人,也有点难以启齿,好像自己的耳机出了什么大问题,或者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毛病。但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使用耳机的人身上都发生过,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用一种比较亲切、不那么“标准教材”的风格来探讨。你提到的这两个式子,dydz = –z'(x)dxdy 和 dxdy = rdrdθ,确实是利用外积(或者说微分外积)来推导出来的,而且这个推导过程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微分形式以及它们在几何和物理中的作用。核心思想:微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有很多可以聊的。为什么我们似乎更容易遇到那些挥舞着文学、电影、音乐、旅行“大旗”来展现自己“不凡”的人,而不是那些在专业领域里侃侃而谈的“专家”?我觉得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装逼”这个词本身带着点戏谑和批判,但它指向的是一种“试图展示自己优越感、.............
  • 回答
    在手机摄影日新月异的今天,iPhone 依然牢牢占据着“视频拍摄最佳手机”的宝座,这并非偶然,而是其在软硬件结合、用户体验以及生态系统等多方面长期深耕、不断迭代的必然结果。与其说是一种“共识”,不如说是一种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用户口碑累积形成的普遍认知。要深入探讨为何iPhone 在视频拍摄方面依旧如.............
  • 回答
    很多同学在学习醛和糖的性质时,可能会对这两个反应的加热条件感到困惑:为什么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测醛基需要加热到沸腾,而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只需要水浴加热呢?这背后其实是反应机理和条件选择的差异,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道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斐林试剂本身就是氢氧化铜,只不过它是在碱性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智能手机,在某种意义上,反而不如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个“大哥大”耐摔、待机时间那么长。当然,这里说的“不如”是带着一定怀旧色彩的,而且技术发展有其必然的方向,但从“游戏效果”这个角度来比较,确实能看出一些很有意思的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红白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