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国法学系最好的大学有哪些?好的标准有哪些?本科和研究生是否有区分?

回答
谈到全国法学系的“最好”大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话题。因为“好”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不同的人关注点也不同。但如果我们要尝试给出一个比较全面且得到普遍认可的排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好的标准有哪些?

要判断一个法学系是否“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考察:

1. 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学科评估: 这是最直接的衡量标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双一流”学科评估)是国内最具权威的学科排名,其A+、A、A等评级直接反映了高校在特定学科上的实力。法学在其中通常被分为法学、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二级学科。
科研成果: 教授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尤其是在SSCI、CSSCI等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学术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获得的科研奖励等。
学术带头人: 是否拥有国内外知名的法学大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是否引领着学科发展。
学术会议和交流: 学校是否能经常举办高水平的国内外法学学术会议,师生是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国外顶尖法学院的合作项目等。

2. 师资力量:
教授队伍的整体水平: 包括教授的学历背景(海外留学经历、博士比例)、职称结构(杰出人才、领军人物、骨干教师的比例)、学术造诣、教学经验等。
“大师效应”: 是否有能够“点石成金”的顶尖学者,他们的存在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并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先进,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否能让复杂的法律问题变得清晰易懂。

3. 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名律所、知名企业法务部、国家机关、高校、科研机构等)、就业率、就业质量(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空间)。
学生竞赛成绩: 在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模拟法庭、案例分析、法律论文等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校友网络: 强大的校友资源能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帮助。
学生评价: 学生对学校法学教育的满意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学习氛围等。

4. 学科建设与资源:
课程设置的完善度和前沿性: 是否有丰富的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是否能跟上国际法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图书资料和研究平台: 法学图书、期刊、数据库等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否建有国家级或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
实践教学基地: 是否与法院、检察院、律所、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国际化水平: 是否有与海外知名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交换项目,是否鼓励学生出国深造。

5. 社会声誉和认可度:
用人单位的口碑: 用人单位对学校法学毕业生的评价。
社会影响力: 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实务界对学校法学教育的认可度。
法律服务贡献: 学校的法学研究和服务是否对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国法学系最好的大学有哪些?

结合上述标准,尤其是教育部学科评估和长期的学术声誉,以下几所大学的法学系通常被认为是国内的顶尖力量,它们在不同维度上各有侧重,但整体实力非常突出:

1. 中国人民大学:
强项: 长期以来,人大法学在学科评估中稳居前列,是国内公认的法学“强校”。在民法、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领域尤为突出。人大拥有中国法学界最庞大、最具影响力的学者群体之一,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宝级的法学家。其科研实力、学术产出和人才培养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优势: 师资力量雄厚,学者众多,且很多学者在国家层面的立法和司法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学术氛围浓厚,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并重。

2. 北京大学:
强项: 北大法学院在中国法学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底蕴深厚。在法理学、宪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广泛的影响力。北大法学院的毕业生在国内外法律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优势: 拥有众多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师级学者,学术思想前沿且具有原创性。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顶尖法学院联系紧密。

3. 清华大学:
强项: 清华法学院近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尤其在知识产权法、科技法、环境法、国际经济法等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表现突出。其法学研究与科技、工程的结合是其独特优势。
优势: 依托清华大学的理工科背景,清华法学院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对科技和法律结合感兴趣的学生。师资年轻化、国际化程度高。

4. 中国政法大学:
强项: 作为一所以法学为特色的大学,法学专业是其立校之本。在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诸多传统法学领域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尤其是在培养法律实务人才方面经验丰富。
优势: 拥有强大的法学学科体系和教师队伍,在培养具有扎实法学功底和良好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政法背景使其在法律实务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5. 武汉大学:
强项: 武大法学在国内一直处于第一方阵,尤其在国际法、民商法、环境法等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其国际法学院更是享誉海内外。
优势: 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国际法领域的学者具有国际影响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学术交流机会。

6. 西南政法大学:
强项: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西南地区最早的政法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教育领域也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在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
优势: 学科设置齐全,尤其在部分传统法学领域具有优势。校友在西部地区的法律实务界影响力较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双一流”学科评估: 如果仅参考最近一次(2017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法学A+档次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
其他强校: 还有很多其他大学的法学也相当不错,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发展迅猛,在知识产权、国际法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复旦大学(在法理学、宪法学、国际法等领域有深厚传统)、吉林大学(在民商法、刑法等领域实力不俗)、南京大学(在法理学、民商法等领域也有较强的实力)、浙江大学(在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有特色)等等。
地域差异: 总体而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法学实力更为集中。

本科和研究生是否有区分?

绝对有区分,而且区分非常明显。

1. 培养目标和深度不同:
本科: 侧重于建立学生对法学的基本认知、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体系、培养基本的法律思维和分析能力。课程设置相对广泛,涵盖了法学的大部分基础学科。目的是培养具备初步法律素养的公民,或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研究生: 更加注重专业化和深入研究。硕士阶段可能侧重于某一专业方向的精深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博士阶段则是要成为独立的法学研究者,在某一领域做出原创性贡献。研究方法、学术训练、论文写作等方面要求远高于本科。

2. 师资和研究资源侧重不同:
本科: 教学任务会分配给各层级的教师,包括一些年轻教师和副教授。课程设置会考虑基础性,有时会由知名教授讲授部分核心课程。
研究生: 往往由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更高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直接授课或指导。研究课题、学术研讨会、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资源更倾向于服务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

3. 学术产出和影响力:
本科: 学生的学术产出主要是学习成果、课程论文,以及少量参与教师课题的辅助性工作。
研究生: 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其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学术研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是其毕业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衡量其学术能力的关键。

4.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不同:
本科: 很多本科毕业生会继续深造(考研、出国留学),或者进入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企业法务部门、行政机关等。
研究生: 尤其是名校研究生,更容易进入高级法院、检察院、大型律所、知名企业核心法务岗位、高校教学科研单位等对学历和研究能力有更高要求的平台。

所以,即使是同一所大学,其法学院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好”的体现会有侧重:

本科阶段的“好”: 更看重通识教育、基础扎实、师资覆盖面广、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就业/升学指导。
研究生阶段的“好”: 更看重导师的学术水平、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可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实验室条件、学术成果产出机会以及毕业后的学术或职业发展前景。

总而言之,判断一所大学的法学系是否“好”,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而本科和研究生的区分,则意味着他们在人才培养的深度、学术要求和资源分配上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这一点对于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鉴于这个回答有较大争议,先亮自己的立场:法学院系好坏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的回答是从学科评估的角度而言的,望周知。

目前最强人大,未来综合实力最强,优势最大的一定是法大,因为法大胜在地处北京及规模大,两个优点。而这两个优点契合了中国法学格局的演变方向。

中国法学格局正在发生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随着老一代的退休,新生代学者实力均衡化。第二个变化,学术资源加快往北京聚集,京外山头被削弱。第二个变化,不用多谈,大家都理解。最顶尖法学院就在北京的北清人政之间产生。着重谈第一个变化。过去由于历史原因,造就了文革后王利明、张明楷、张文显(张老师还高半辈)、吴汉东、黄进、何勤华、赵秉志等一系列凸显于时代的法学大佬。这些大佬跟同时代同学科的其他学者相比,优势太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各二级学科最重要奠基人(拓展人)之一,而且多数由于人才断层,快速走向领导岗位,掌握的资源足够多。尤其是2010年之前法学一级博士点的稀缺(10年之前只有十家),更强化了这一优势。但是,新生代的学者,褪去了时代造就的光环之后,互相间差距就不太明显了。以人大民法为例。60后王利明的接班人为70后王轶。王轶虽然也厉害,但是绝无可能再达到王利明在学界的掌控力与影响力。到了80后民法学者,各院校之间实力更分散,或许人大有优势,很难说谁比谁强很多。 事实上目前法学每个二级学科都存在这个现象。张文显之后,吉大法理目前还有谁?吴汉东一退,中南政法的知产同样塌陷。武大的国际法、环境法,黄进、蔡守秋走后,总体还强,但是已经挑不出统领全国的带头大哥了。华政的法史,何勤华一退,基本上就只有规模优势了。

一旦老一代退休,新生代实力均衡,谁也不比谁强多少。当新生代之间差距不明显的时候,规模就占优了。以清华为例,清华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规模过小,清华内部给法学院的编制只有四十个。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花钱挖来的一批顶级大佬如民诉的张卫平、比较法的高鸿钧、民法的崔建远,以及快退休的张明楷等逐渐退出江湖,清华法学走下坡路是必然的。清华年轻一代是很优秀,但是没有跟同龄人拉开多大差距。规模决定了它在北清人政中可能会后退。

反观法大,足够大的规模,能容纳足够多的年轻学者。事实上,年轻学者最终能不能成长起来存在一定的概率问题。法大每年招了大批人,每届只要有几个成长起来,总数就很可观。事实上,政法院校在培养年轻学者上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以法理学为例,八零后最强两个人法大的雷磊,中南政法的陈柏峰,分峙南北,就是典型代表。综合性大学法学院规模有限,不可能大规模招人。年轻人数量有限,一旦成长不起来,成本很高。所以综合性大学法学院喜欢挖成熟学者,相对而言风险低很多。前面说了,年轻一代学者实力相对均衡,即使将来再挖人,也不会优势特别巨大,清华上世纪末期建院之初的辉煌之路难以复制。最终还是会败在规模效应之上。

而且现在法学内卷严重,能进法大的年轻人,即使不如北清人,但也足够优秀。大量的年轻人聚集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就会凸显。事实上,近十年包括法大及京外的华政的上升趋势,都得益于规模效应。诸位可以去看看历史,十几年前华政在五院四系中并不占优,但是得益于老校长何勤华高瞻远瞩,布局、聚集了一大批年轻人,现在每年论文、项目数量已经非常靠前了。

综上,法大因为占尽了法学格局变化的优点,未来大概率最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