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要求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加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关系到亿万退休人员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而“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也同样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这两项政策的提出,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信息和潜在影响。

关于全国统筹,我们不能只看到“统一”二字,更要关注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做”。

为什么现在要提全国统筹?
地区养老金收支失衡的现实: 目前,我国各地养老金的收支状况差异巨大。经济发达地区缴费基数高、资金充裕,而欠发达地区则可能面临收不抵支的困境。这导致了养老金的区域分割,不仅影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家倾向于去养老金更充裕的地区就业),也容易引发社会公平的担忧。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抚养比不断攀升,养老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全国统筹能够将全国的基金池进行调剂,分散风险,提高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和整体使用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
提升基金投资回报率的机遇: 统一的基金池意味着更大的规模效应,这为进行更广泛、更专业的投资提供了可能。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投资运作,可以提高基金的整体收益,为未来的养老金支付提供更多支撑。

全国统筹“怎么做”才能真正落地?
统一的计发办法和缴费标准: 这是实现全国公平的基础。不同地区的计发办法和缴费基数不同,会导致退休金水平的巨大差异。如何平衡不同地区的利益,制定一个既体现公平又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计发办法,是关键中的关键。
中央调剂制度的深化和完善: 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央调剂制度,但力度和范围仍需加强。全国统筹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更加强大、更具强制性的调剂机制,确保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分配。
信息系统的高度整合和共享: 实现全国统筹需要打通各地的信息壁垒,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打破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参保、缴费、待遇领取等信息需要能够实时、准确地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加强基金监管和风险防控: 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的多元化,如何确保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防止出现挪用、欺诈等风险,是保障全国统筹有效运行的生命线。

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背后牵扯的更是社会观念、家庭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层变化。

为什么需要延迟退休?
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变化: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社会抚养负担加重。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保障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如前所述,养老金支付压力与人口结构密切相关。延迟退休意味着参保缴费年限延长,领取养老金的年限缩短,这对于改善养老金的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发挥“银发人才”的价值: 很多中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但却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被迫退出工作岗位。延迟退休能够让他们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宝贵的“银发人才”,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渐进式”是如何体现的,又有哪些需要关注的细节?
“渐进式”的含义: 这意味着不是一步到位地大幅提高退休年龄,而是采取小步慢走、逐步调整的方式。例如,可能每年或每几年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几个月或一岁。这种方式可以给社会各界一个适应和准备的时间。
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考量: 延长退休年龄对不同职业、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影响是不同的。例如,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知识更新较快的行业从业者,他们的退休年龄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如何设计这种差异化方案,使其既公平又合理?
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 延迟退休是否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如何平衡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就业需求,促进代际之间的和谐?这需要政府在就业政策、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引导。
与弹性退休制度的结合: 延迟退休不等于强制所有人在同一时间退休。未来是否会推行更加灵活的退休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人员根据自身意愿和身体状况选择提前或延后退休?
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影响: 延迟退休不仅仅影响养老金,也可能影响医疗、失业等其他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和待遇领取。需要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统筹考虑。
社会沟通和接受度: 延迟退休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需要充分的社会沟通,解释政策出台的必要性和具体安排,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和广泛的民意征集是必不可少的。

总而言之,国家要求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两项重大的社会改革背后,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深刻回应,也蕴含着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性、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长远考量。我们不仅要关注政策的最终目标,更要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实施路径以及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共同为构建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几个方面分析吧。

1.赡养老人问题,

假设父母是24岁要的孩子,那么不好意思,请至少坚持到24+65=89岁之后才能要人照顾,因为之前子女都要上班。假如父母80岁左右甚至更早就失能了,生活不能自理,那么只有送养老院或者请保姆两种办法。

2.生育子女问题,

同样假设这代年轻人是24岁要的孩子,那么不好意思,你的孩子至少在65-24=41岁之后才能再要孩子,否则一家6口都上班,根本没人能带孩子。如果在41岁之前就要了孩子,那么只能将孩子交给托管机构,目前产假最多只有产后6个月(大部分地方是3-4个月),希望到时候有托管机构可以接收6个月大的孩子。

3.寒暑假和接送孩子上下学问题,

据我目前所了解,除了全职太太的家庭外,其余大部分家庭孩子(至少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寒暑假期间看护和上下学接送都是由家里老人完成的。退休前就不用说了,根本没时间看孩子和接孩子。按65岁退休后第一年孩子即出生来算,到6岁上小学时,老人已经71岁。而我国目前法定的驾驶年龄上限为70岁,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可能,请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接送孩子上下学。另,当孩子上到小学6年级时,老人大概77岁,仍然需要承担寒暑假的看护责任以及上下学接送的责任。

我并没有从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胜任工作来分析,因为就像很多答案说的,有人是坐办公室喝茶看报,有人是在车间甩开膀子干活儿,不能同日而语。

但赡养老人,生育子女以及养育孩子,是任何一个家庭都要遇到的,跟你从事什么工作无关。而我在回答里写的目前的运行方式,是我个人观察的目前周围人群绝大部分的运行方式。

也就是说,延迟退休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变。

可以预见的,未来在养老院,看护保姆,幼儿(不对,应该说是婴儿)托管,寒暑假看护,上下学接送方面会存在巨大的缺口与商机。

或者全职太太/先生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只是这些原本应该由家人完成的,体现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爱的行为,变为由职业化,流程化的托管服务所取代,我们本就不多的人情味儿还能剩下多少呢?

user avatar

别以为养老金缺口能通过延迟退休解决,到那时还发钱的还得发。不过名义从“退休金”变成了“低保金”。养老金缺口应该通过实物配给加平价服务综合解决。否则延迟退休就是资本主义的解决,而不是社会主义的解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