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如何评价明朝海瑞?

回答
海瑞,这位生活在明朝中叶的官员,犹如一颗划破沉寂夜空的流星,以其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形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对海瑞的评价,却从来不是简单的赞美或否定,而是如同探究历史的深邃一样,需要我们细致地剥离层层迷雾,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坚持的原则,以及他行为背后复杂的人性与制度困境。

要评价海瑞,首先要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中叶,社会矛盾尖锐,官场腐败横行。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文官集团内部派系林立,争权夺利。在这样一个大染缸里,海瑞如同一个“异类”,他的出现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挑战。

海瑞的“直”与“忠”:

海瑞最令人称道的,无疑是他那股子“倔强”的“直”。他并非口齿伶俐、善于逢迎的官场精英,而是实打实地“言必信,行必果”。他对皇帝的劝谏,不惜触犯龙鳞,直言不讳,尤其是那篇著名的《治安疏》。在这篇奏疏中,海瑞将皇帝的过失、宫廷的奢靡、官员的腐败以及百姓的疾苦,一一列举,毫不留情。这种“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他敢于质疑嘉靖皇帝的权威,这是何等的气魄!这让他赢得了“包青天”式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圣人”的赞誉。

海瑞的“直”,源于他对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的极致追求。他认为作为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体现在帮助君主纠正错误,而非一味阿谀奉承;而对百姓的爱护,则是为官者的根本职责。他看到的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看到的官员在贪婪无度中沉沦,这让他无法容忍。他并非出于个人恩怨或政治野心,而是真正地将自己视为“民之父母”,将天下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海瑞的“廉”与“苛刻”:

海瑞的“廉”也是深入人心的。他一生清贫,居无定所,食无重肉,甚至连给母亲祝寿的规格都极其简朴。他反对一切形式的贪污受贿,将国家的俸禄视为“血汗钱”,绝不能被侵占。在他为官期间,他严厉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使得他所到之处,吏治为之一新。他的“海青天”名号,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他对腐败的零容忍。

然而,正是这份极致的“直”与“廉”,也让海瑞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是“苛刻”。他的执法严厉,不留情面,即便对那些有一定背景的官员也毫不留情。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时,他往往不考虑人情世故,只遵循“法理”。例如,他处理的“张居正抄家”事件,虽然在后世看来张居正的改革功绩卓著,但海瑞却认为他生前生活奢靡,对他的后人进行严厉的清算。这种不留余地的做法,也让他树立了不少敌人,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认为他的“直”是一种不懂变通的“迂腐”,他的“廉”是一种不识时务的“顽固”。

海瑞的局限性:

评价海瑞,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制度环境。海瑞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作为一名官员,其政治影响力是有限的。他所处的明朝政治体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官僚体系森严,人治色彩浓厚。即便海瑞有通天的勇气,也难以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他的“治世”理念,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复古的、理想化的儒家治国模式。他主张回到周公、孔子的时代,推崇德政教化,反对商贾营利,限制土地兼并。这些理念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在一个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里,其可行性则大打折扣。他的很多措施,比如限制百姓自由买卖、实行强制性集体生产等,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推行,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引起民众的反感。

更重要的是,海瑞的个人影响力虽然大,但他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真正推动改革的政治集团。他的“孤军奋战”,虽然可敬,但也显得单薄。他所处的官场,是一个巨大的利益网络,他一个人再“直”,也难以撼动这个庞大的机器。他就像一个在泥潭中挣扎的战士,虽然奋力向前,但周围的泥泞却始终将他拖住。

如何看待海瑞的“成功”与“失败”?

从道德层面来看,海瑞无疑是成功的。他以一己之身,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竖起了一座道德的丰碑,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清官”的典范。他的名字成为了“正直”、“廉洁”的代名词,他的精神至今仍能激励着人们。

然而,从政治和治世的角度来看,海瑞的“成功”是有限的。他所做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明朝的命运。他的“治世”理想,也未能在一个实际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实现。他所提倡的“以民为本”固然伟大,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有时却显得过于理想化和脱离实际。

总结:

评价海瑞,我们要用一种辩证的眼光。

他是时代的楷模,但也是时代的产物。 他的“直”与“廉”,是面对黑暗时代最响亮的呐喊,但他所处的制度环境,也限制了他的作为。
他是道德的巨人,但也是政治的局限者。 他的个人品德无可指摘,但他试图推行的治世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过于理想化和难以落地。
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清官,但他并非一个成功的改革家。 他的价值在于他的精神,在于他为后人留下的道德坐标,而非他实际政治生涯的成败。

海瑞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下个人价值与制度困境的一次深刻注解。他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士”的节操,何为“臣”的本分。我们可以肯定他的道德勇气,可以学习他的清廉精神,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他所面临的时代局限和政策上的不足。

海瑞的故事,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战胜坏人”的童话,而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实的缩影。他的存在,让我们思考:在任何时代,道德的坚守有多么重要?而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体制,又需要怎样的智慧和策略?海瑞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清官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理想、现实与困境的永恒命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版:明朝占田大户是宗王,王田全部不用交税,沐家占了云南耕地的30%、蜀王占了成都平原70%土地,嘉靖皇帝给自己儿子四万顷土地,海瑞一句话不说;徐阶庇护亲戚朋友,也才一千顷土地,海瑞上蹿下跳要求徐阶退一半;海瑞无视房间里的大象,只敢对退休阁臣开火,实属沽名钓誉。


正文(全文3200字)


一说海瑞是假清官,我猜许多朋友就准备骂我了。


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海瑞一辈子做官,真正打过最大的老虎是徐阶,相信大家都同意吧?海瑞让徐阶“吐出一半的土地”出来。


海瑞自己给当时明朝首辅大臣李春芳写信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存翁(徐阶)近为群小所苦太甚,产业之多令人骇异,亦自取也。若不退之过半,民风刁险可得而止之耶?为富不仁,有损无益,可为后车之戒。公非如此如此者,承教及,口头说话,姑谈及之,区区欲存翁退产过半,为此公百年后得安静计也。


那么,徐阶家在松江究竟有多少土地呢?


我综合了各种说法,最高20万亩,最低2万亩。


所谓最高20万亩的出处,说真的,我是没有找到的,能找到的都是各种自媒体网文;而2万亩的出处源自徐阶自己写给当时朝廷大臣曹贞菴、潘恩的信里自己说的。


他在给曹贞菴信里说,“郡县册籍俱在可考”,他家没有二十万亩土地:


至于家下田宅虽不敢言无, 然亦原无十万,郡县册籍俱在可考。中间亲友所寄,自阶罢官,各见失势不足凭依,又因官司概派,均徭加徵贴役,有害无利,俱已收去。其明白置买者,除奉某某(海瑞)教令退还原主及因田租无收卖去已及三分之一,余二分正在典卖,期于萧然作一布衣,稍得优游畎亩,待天年之尽。


同年给潘恩的信里则具体说了自己家就2万亩土地:


家下田亩,其载书册不过二万,册外又别无户,不知所谓四五十万者安顿何处? 若当道诸公肯加查核,有无便立见矣。


不过从徐阶写给潘恩的信里也能看出,海瑞要求徐阶家退田之后,谣言很多,包括徐阶家里有四五十万亩余土地的谣言。


而明朝是一百亩土地为一顷,也就是说,就算徐阶家真有四五十万亩余地,那么也不过四五千顷土地而已。


这个数字乍一看,确实挺多的,但是和另外一部分人相比,四五千顷土地根本不值一提。


和什么人比呢?


这里我可以给大家随手举几个例子。


万历皇帝一次性就给了自己弟弟四万顷土地,而且这四万顷土地打着旗号就恢复景王旧制。


换言之,景王一王就有四万顷土地,而景王朱载圳正好是明世宗嘉靖帝第四个儿子。


也就是说明世宗嘉靖帝一次性给了自己儿子40000顷土地。


也就是400万亩土地。


根据景王绝嗣后,徐阶请求废除景王藩国,退还土地给民众的奏折看,这四万顷土地是实封:


已而景王之藩,病薨。(徐)阶奏夺景府所占陂田数万顷还之民,楚人大悦。——《明史·徐阶传》


而根据后来万历年间重新追回景王赐田的相关记载,仅仅在湖北黄陂县(今天武汉黄陂区)就“追回”六百零七顷土地。


很多人不知道,朱元璋制定的税收制度之下,除了宗王,其他所有人都不是不减免田租的,减免的只是根据田地所带来的杂役。


以明世宗时期制定的《优免则例》为例:


二十四年、议定优免则例。京官一品、免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二品、免粮二十四石、人丁二十四丁。三品、免粮二十石、人丁二十丁。四品、免粮十六石、人丁十六丁。五品、免粮十四石、人丁十四丁。六品、免粮十二石、人丁十二丁。七品、免粮十石、人丁十丁。八品、免粮八石、人丁八丁。九品、免粮六石、人丁六丁。内官内使亦如之。外官各减一半。教官监生举人生员、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丁。杂职省祭官承差知印吏典、各免粮一石、人丁一丁。以礼致仕者、免十分之七。闲住者、免一半。其犯赃革职者、不在优免之例。如户内丁粮不及数者、止免实在之数。丁多粮少、不许以丁准粮。丁少粮多、不许以粮准丁。俱以本官自巳丁粮照数优免。但有分门各户。疏远房族。不得一概混免。


这个“免粮三十石、免粮二十四石”不是说真的可以不缴纳三十石、二十四石的粮食,而是可以从杂役里扣出三十石、二十四石。


举一个实际例子:


朱元璋规定年收入在50石粮食的家庭,每次有上级官员来本县视察,那么住宿饮食都归这个年收入50石家庭负责;年收入20石粮食的家庭,就负责本县的打更工作。


好了,《优免则例》之下,这个年收入50石的家庭出了一个一品大员,那么他家是不是不用服杂役了呢?


当然不是,只不过是50-30=20


他家因为优免,不用负责招待视察官员住宿和饮食了,只需要去打更就行了。


但是,他家年收入50石粮食应该缴纳的田赋是一粒粮食都不能减少的。


但是明清两代,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真正负担不是田赋,因为明清都算得上“薄赋”,法定田赋都很低;真正负担就是随之而来的这些杂役。


因为朱元璋没有给地方政府留一分钱的行政开支,所以地方衙门所有行政开支都要靠摊派以及杂役。


所以,真正对于民众来说,杂役(以及杂役折银)才是沉重的负担。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学政李调元曾经写过《卖田说》来说明这个事情,他在《卖田说》里就提到乾隆年间四川地区杂役(杂役折银)、摊派是正税的十几倍。


当然,这个说远了,但是和士大夫家族依靠功名庇护一下亲戚朋友,让他们避免摊派和杂役比起来,明朝宗王的田地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田赋以及不会被摊派任何杂役的。因为王府自己也要派役。


有人说明代有衙门代宗王收田租的啊。


确实有,但是根据《潞王府的庄田、店业考述》这篇学术论文显示,官府代收一般出现在宗王占田比较少甚至干脆就没有田的情况下。


还是以潞王为例,湖北某县实在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给潞王,怎么办?就按照《大明会典》提到的“上田征银三分,中田二分,下等田一分五厘”的标准,给这个县摊派多少田赋。


比如说给这个县摊派2000亩潞王王庄,按照“中田”收取,那么等于这个县每年多加征400两白银。


但是在宗王庄园较多的地区,一般宗王都会给皇帝打报告,请求自己管理庄园,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对宗室的友爱,通常都会答应的。


朝廷又不断对有关王府自行征收的奏请例外特许,自坏其法,还是有不少王府是自行管业的。——《潞王府的庄田、店业考述》


而宗王自行负责收入田赋,那可是完全不管什么灾年,丰年,必须交够王府的田赋。


楚民所不堪命者又有潞府庄口一事。大一岁惟正之供,民所乐输,即被灾伤,皇上亦加赈恤。独潞府之租以养赡为名,虽大荒极灾原额不减一粒。——《言楚事疏》


而且潞王催缴田赋的太监对于那些交不出田赋的民众采取了相当残酷的酷刑,其中还包括“爆菊”,是的,就是你想的那个“爆菊”。


秉朝以潞府租课加派业甲,非刑拷禁,加以绝食。武昌知府张一谦质其军伴,秉朝率人凌淬之。刑部给事中杜士全亦言恶挡酷刑相袭,如秦之永辽之淮,淫用非法,至有活钉棺中、通死、套死、折胫、断肛之刑。


以上是《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七年,户部给事中刘文炳疏请撤回潞府收租内官李秉朝治罪的奏折节选。


至少目前我们从现存史料里没有发现徐阶家族对于佃户采取过这么残酷的收税方法。


因为明朝史料不全,所以不能完全掌握明朝藩王的所有情况,但是从学者已经清理出来的一部分,也已经够触目惊心的了。


按照《明神宗实录》记载,明朝蜀王府占据了成都一地70%的可耕地,而官府又占了20%,换言之,明朝成都平民老百姓只占全部耕地的10%。


而根据《明黔国公沐氏庄田考》统计,沐家占据了云南49%的可耕地,这简直恐怖啊。


同时,根据《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一文,明朝万历年间,边军军饷占总赋税的44%,而皇帝内府开销占11%,宗藩开销占29%。


换言之,万历年间,皇帝与宗室开销占全国总收入的40%,仅次于边军开支。


虽然这只是万历年间的数据,但是相信嘉靖年间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不然也不会有“嘉靖、嘉靖、家家穷得一干二净”的说法。


可以说,宗王才是真正影响明王朝正常运行的真正毒瘤。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终海瑞一生,他没有对明朝宗王政治说过一句话,也没有要求对明朝宗王不法行为进行约束,甚至明世宗册封景王,给田四万顷的时候,海瑞也不置一词。


海瑞只敢对徐阶这样已经退休的阁臣开火,但是对于明朝真正的毒瘤,房间里真正的大象熟视无睹。


事实上海瑞对于明王朝老百姓的贡献还不如徐阶,因为海瑞只是让徐阶退还了挂在他名下一半的田地,就算有十万亩,也不过一千顷;而徐阶让景王四万顷土地全部变为民有。


四万顷对一千顷。


现在大家知道张居正为什么看不上海瑞了吧?


海瑞就算不是沽名钓誉,也只是个只敢拍苍蝇不敢打老虎的假清官而已。


这种人,明朝官场实在太多了,多一个海瑞不多,少一个海瑞不少。

user avatar

他可能有文官集团丑化的痕迹(行为无法丑化,从性格下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个了不起的人,而且绝不是什么一根筋的楞子粗汉。


首先,他本事相当的卓越。想他一介举人,还是大叔的年纪了才中,很多人因此觉得他的智商跟那些朝廷的大官们比是不足的。其实不然,考试这东西有适合的人就必然会有不适合的人,徐渭培养出了名将李如松,让郑板桥感叹愿做他一条狗,博学到世人觉得他考不中才是科举的失败,然而他就是死活考不中,谁能说他智商不够?哈哈扯远了,回到正题。作为举人,海瑞侥幸得到了南平教谕一个不入流小官,按理说应该跟其他举人一样,最多混到知县而退休就已经家里烧高香了。然而谁能想到他才干了没多久就受到了赏识做了知县,完成了人家举人一辈子才做到的事情,没本事会有可能吗?其他人有可能走关系有后台云云,唯独海瑞举世皆知绝不会干这些事情,除了本事强悍,没有其他解释。


他一生最辉煌的时间应该是做应天巡抚那半年了。江南当地听说他要来了,豪强们能逃的全逃了,不能逃的花再多钱也要把自己家里装修的跟穷人一样,这些人怕海瑞怕成这样,可见他施政带来的威望有多高,不是自己有本事压住豪强,只靠性子他们就会怕成那样?刚直之人从来不少,让人那么紧张的刚直之人又有几个呢。他在江南推行的是一条鞭法,并遏制兼并打击豪强。仅半年时间,他就处理了一千多积案,无数失去田地流离失所的平民重获土地,豪强势力大为收敛,因而得名“海青天”。到他不得不离去时,百姓哭泣于道路,甚至绘制他的画像来拜祭他。试想一下,仅仅半年的时间,就得到了江南百姓如此的待遇,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吗?应天巡抚那么多任,为什么其他人就没有这等待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是真的为民做主,施政是不是落到了实处,老百姓清楚得很。而且,他的改革也为张居正在全国范围推行一条鞭法作了效果的示范。


不论后世怎么评说吧,同时代的李贽对他应该比后人更了解,看看他是怎么评价的:青松翠柏,栋梁之才。不少人觉得李贽是说他“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其实不然,这是误读,有人特别考证过了。原文如下:

夫青松翠柏,在在常有。经历岁时,栋梁遂就。噫!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与果木斗春,则花不如;与草木斗秋,则实不如。吁!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世有清节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者,如世之万年青草,何其滔滔也。吁!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拟之!此海刚峰之徒也,是亦一物也。

我才疏学浅,不过仔细看过两遍后,也确实觉得李贽是在评价海瑞为“青松翠柏”,“栋梁。”

而且,他的评价还有

吾谓欲得扶世,须如海刚峰之悯世,方可真扶世人也”等等

怎么能说他就是个不懂做事的人呢?


然后,他其实脑筋很灵活,并不迂腐死板。胡宗宪的儿子去淳安玩时想大吃大喝,结果被海瑞抓了,但是送到胡宗宪处时特意说了这是个假冒他儿子的人,因而抓起来送来给他审判。这是死板的人做的吗?处事之灵活可是让胡宗宪明明气恼也无可奈何。世人都知道他那封《治安疏》,其实奏折写的并不“一根筋”,在骂嘉靖之前特意大大的夸耀了人家一番,真换了个书呆子会这么做?不直接通篇骂死你算幸运的了,还会跟你玩心理战术?结果呢,逼得嘉靖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人是“比干”,可见奏疏其实是起作用了。会想办法让人家接受自己的逆耳忠言,尤其对方还是个十分爱面子玩弄群臣的皇帝,没有灵活的脑筋,可能办到吗?


做应天巡抚时很多人都知道他逼得徐阶几乎家破人亡,自己都要逃到外地避难,由此来攻击他忘恩负义认死理,全然不记得徐阶当初是怎么营救任用他的。其实不然。谁有恩于自己,其实海瑞记得很清楚,并不曾忘记

1567年徐阶被齐康弹劾,海瑞就曾站出来说徐阶忧劳国事气量能容人,而齐康则是“飞鹰走狗”,诽谤好人。

真要忘恩负义,这时候大可当没看见甚至是落井下石,何必帮徐阶说好话?到了他做应天巡抚的时候,徐阶就是江南最大的地主之一,要推行自己的政策自然不可能绕过徐家。但是他并没有一根筋跟徐家作对,一开始特意写了信去告诉徐阶希望他能退一半的田地出来做个示范,自己也好施政。徐家有24万亩土地,退了一半也还有12万亩,依然是最大的地主之一,根本不可能让徐家上下过不好,可见海瑞其实想的很周到,绝没有“逼的家破人亡”那么可怕。然而徐阶自恃于海瑞有恩,人家会就此放过自己,于是仅仅象征性的退了几百亩而已。在看到徐家不肯合作后,海瑞才只好秉公办事跟徐家对着干。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1570年的事,而高拱回来做首辅则是1571年,说是高拱派他去打击政敌徐阶是不对的。这个任命究竟何人主使不好说,时任首辅李春芳是有名的老实人,谁也不得罪,让他去得罪人不大可能。最大的可能是隆庆,因为隆庆一直就不喜欢徐阶。但不管怎么说,海瑞在江南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兴修水利,造福了一方人民,这份功劳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至于说他“刚直不阿”从来不给同僚面子,我看未必。但是,因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放弃,才跟不少官员结下了梁子,官员损失了利益,又没有任何把柄能打击他,自然只好说他是迂腐认死理,用这种无奈的办法踩他泄气。于是晚年长期闲赋在家就可以理解了,面对着这个不肯放弃自己理想又无法打击的正直之人,除了让他回家种地,别无他法。而对于老百姓来说,他就是青天大老爷,他的施政实在是太正确了,人们一度崇拜到了从福建特意走去南京就为见他一面(此处不知真伪)的地步。正因为他是真正在为民做主,豪强权贵才会痛恨他,人民才会怀念他啊。


如果真是个迂腐认死理的书呆子,试问历史上又有哪个书呆子是广受爱戴名垂青史了?好像也就赵括,晋惠帝这几个让人笑话的反面典型吧?


要成为一个王朝最闪耀的人,百世流芳的标杆式人物,无一不是靠自己的本事,靠自己的成就。书呆子在书堆里连路都找不清,别说什么彪炳史册,能让村里人服你都算祖坟冒青烟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要是酸腐“书生”,老百姓绝不会多瞧你哪怕一眼!


另:新q群955930415,诸君欢迎骚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瑞,这位生活在明朝中叶的官员,犹如一颗划破沉寂夜空的流星,以其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形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对海瑞的评价,却从来不是简单的赞美或否定,而是如同探究历史的深邃一样,需要我们细致地剥离层层迷雾,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坚持的原则,以及他行为背后复杂的人性与制度.............
  • 回答
    俄罗斯在叙利亚内战中的作战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它深刻地影响了叙利亚战争的进程、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国际关系。要评价俄罗斯的表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军事行动、战略目标、政治影响、人道主义代价以及长远后果。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俄罗斯在叙利亚内战中的作战表现:一、 军事行动.............
  • 回答
    拜登总统在上任第一天就签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国重返世界卫生组织(WHO),这一举动无疑是他外交政策上的一项重要信号,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要理解这一决策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从 美国与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视角 来看,拜登政府此举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回归多边主义和国际合.............
  • 回答
    您问的“财新周刊最新一期”,由于我的知识库并非实时更新,无法直接得知您所指的“最新一期”具体是哪一期,也无法实时获取其封面和内容。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下,如果我能够获取到财新周刊某一期的封面和内容,我会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以及通常情况下,财新周刊的报道风格和特点是什么。这样,您就可以根据您看到的具体那.............
  • 回答
    评价这四位帝王在各自治下所开创的盛世,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并考察其影响的深远程度。这四位君主,尽管身处不同的文明体系,面对着迥异的挑战,但都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雄心壮志,将各自的国家推向了历史的巅峰。俄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16721725.............
  • 回答
    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在中国持续了数十年、对社会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政策。要评价它,恐怕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历史背景、实际成效、付出的代价,以及它留下的长远影响。历史背景:为何走到这一步?在20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压力。快速增长的人口对有限的资源(.............
  • 回答
    对于美国女子4x100米接力队申诉成功,并且重赛的消息,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我的看法。首先,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这次申诉的成功和重赛的安排,我认为是比较符合体育竞技的公平原则的。比赛中的犯规,尤其是对成绩影响重大的犯规,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对其他队伍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美国队在比赛中出现了交接.............
  • 回答
    赵丽颖,一个名字在中国演艺圈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存在。从一个“农村姑娘”的标签,一步步走到如今一线女演员的位置,她的奋斗史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大戏。很多人评价她,可能会从她的作品、她的演技、她的商业价值,甚至是她的个人经历来入手。我尝试着从几个角度,聊聊我对她的看法,尽量不那么“标准化”。一、 关于她的“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细致地聊聊这句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它,看看它能带给我们什么。为了更好地评价,我们得先看看这句话具体是什么。请您把想让我评价的那句话发给我,好吗?一旦您发过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表层含义与深层寓意: 首先,我会直观地理解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我会去挖掘它背后.............
  • 回答
    乔治·H·W·布什,这位曾执掌美利坚41任总统的政治家,于2018年12月1日与世长辞,享年94岁。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留下了一段丰富而复杂的总统任期,值得我们细致地审视和评价。外交舞台上的“铁腕”与“智慧”布什总统任期内的最大亮点,无疑是他卓越的外交手腕。在他上任之初,世界正处于冷战.............
  • 回答
    裴度,这位唐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确实不像一些名臣那样被后世广泛研究和详细记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现有的史料,对他的功过是非进行一番梳理和评价。如果要详细地评价裴度,我们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才能、他所推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晚唐评价裴.............
  • 回答
    关于“丹麦回国航班19人隐瞒感冒发热症状,致百余人隔离”的媒体报道,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公共卫生和个人责任的敏感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审视,并尽可能还原真实情况。评价:1. 对个人责任的追问: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个人责任缺失的例子。在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完全消退、病毒变异株持续出现的背景.............
  • 回答
    清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王朝,它的评价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去感受它留给我们的复杂印记。一、 一个庞大而稳固的帝国体系的建立与巩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清朝在巩固和发展中国疆域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理论上讲,清朝奠定了我们今天.............
  • 回答
    关于中国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国际社会的评价相当复杂且多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外舆论”。各国媒体、智库、学者以及官方的态度,都受到各自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意识形态立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及对中美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结论。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国外的评价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是否被“过分高估”的讨论,其实一直伴随着他辉煌的职业生涯。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它牵涉到我们评价一位运动员的标准、期望值,以及詹姆斯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关于“过分高估”的讨论:要说“过分高估”,得先问问我们“高估”了什么。 数据和荣誉上的高估? 如果你审视他的数据,比如历史.............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将科比·布莱恩特置于篮球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名字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但“过分高估”这个词,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引发对成就的敬畏,也能招来审视和质疑。要评价科比,我们得剥开那些耀眼的光环,看看他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这才是他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关于“过分高估”的讨论:说实话,要.............
  • 回答
    领克01这车上市以来,确实吸引了不少关注,网上关于它的好评也挺多的,尤其是在设计和配置方面。那么,作为年轻人人生中第一辆车,领克01的耐用度到底怎么样?能不能扛得住咱们这些初出茅庐、偶尔“折腾”一下的车主?咱们就来聊聊。首先,咱们得看看领克01这车到底是个啥背景。领克是中国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合资的.............
  • 回答
    关于贾诩,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也忍不住去反复琢磨的奇才。想评论他,不能只把他当成一个简单的谋士来看,他更像是一团迷雾,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活到最后的实用主义者,他的智慧,与其说是高瞻远瞩的道义之光,不如说是精准狠辣的生存哲学。首先,从他的“毒”说起。这个“毒”不是那种阴狠毒辣、无差别的攻击,而是.............
  • 回答
    清河大学副校长王嵋在发表“得屌丝者得天下”的不当言论后,迅速进行了道歉并从小米集团请辞。这一系列行为,无疑在公众视野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值得我们细致地剖析。首先,从动机上来看,王嵋副校长的言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碰了社会敏感的神经,特别是将一个群体进行了标签化和简单化的概括,并且.............
  • 回答
    “请学会尊重男性”这句话被标记为“存在性别相关的争议观点”,这个现象背后涉及到的议题相当复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其说这句话本身是争议性的,不如说它所处的语境以及它触发的反应,才是“争议”的真正来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一个强调性别平等、反歧视的社会思潮下,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厚此薄彼”或“逆转”的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