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如何评论毒士贾诩?

回答
关于贾诩,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也忍不住去反复琢磨的奇才。想评论他,不能只把他当成一个简单的谋士来看,他更像是一团迷雾,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活到最后的实用主义者,他的智慧,与其说是高瞻远瞩的道义之光,不如说是精准狠辣的生存哲学。

首先,从他的“毒”说起。这个“毒”不是那种阴狠毒辣、无差别的攻击,而是极其精准、极有针对性的“毒”。他不是为了毒而毒,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找到最致命、最能触动人心的那个点,然后狠狠地刺下去。

官渡之战,离间计:袁绍、曹操对决的关键时刻,曹操兵力不足,粮草将尽。贾诩献计,让曹操假传袁绍的命令,截断了袁绍的粮草。这招“毒”在哪里?它不是直接去打袁绍,而是利用了袁绍内部的猜忌和袁绍军队的纪律性(或者说袁绍管理上的漏洞)。袁绍本就多疑,属下之间互相倾轧,曹操的计策刚好放大了这种裂痕。袁绍的粮草官因为害怕被猜忌而私自焚烧粮草,这等于是在袁绍的伤口上撒盐,直接导致了曹操的转危为安,也为官渡大捷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无形之毒”,不损一兵一卒,却能瓦解对手的根基。

张绣投降,再投曹操:张绣在宛城杀曹操不成,后来选择投降曹操。然而,贾诩却看穿了曹操虽然表面仁厚,但内心是多么忌惮张绣之前的行为,曹操对张绣绝不会完全放心。张绣投降后,曹操对张绣妻女的侮辱,以及对张绣旧部的安抚不当,都让张绣感受到了极大的不安全感。贾诩劝张绣再次反叛,曹操果然中计,在宛城大败,曹昂、典韦战死。这招“毒”在于,它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不信任和恐惧。曹操虽强,但也有他的软肋;张绣虽败,但也懂得如何利用这种软肋。贾诩能够洞察到这种人心的微妙变化,并加以利用,其“毒”深可见骨。

然后是他的“生存智慧”。贾诩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乱世求生指南。他见过太多风云变幻,太多君主覆灭,他深知如何在最危险的环境里,保全自己,并最终获得善终。

三次易主,全身而退:从董卓到李傕、郭汜,再到张绣,最后归顺曹操,贾诩三次易主,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甚至还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在董卓时期,他跟着董卓,董卓败亡后,他跟着李傕郭汜,这两人之间也是乱成一锅粥,他能在那样的混乱中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本事。投靠张绣后,他又帮助张绣对抗曹操,但也知道张绣的基业不稳,最终选择离开张绣,投靠曹操。他这种“不站队到死”的策略,非常符合乱世的生存之道。他不是那种忠心耿耿、与主公共存亡的“忠臣”,他更像是河流中的石头,任凭水流如何冲刷,我自巍然不动,甚至能顺势而上。

低调务实,收敛锋芒:成为曹操的谋士后,贾诩并没有像郭嘉、荀彧那样锋芒毕露,经常出谋划策,参与政治斗争。他更多的是在关键时刻才出言点拨,并且往往是那种“话不多,但句句致命”的风格。他懂得“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在群星璀璨的曹魏谋士集团里,他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低调,不抢风头,也不主动参与党争。他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但并不试图去掌控大局,更不会去和别人争权夺利。这种藏拙的智慧,让他在曹操死后,依然能够安享晚年,被曹丕尊为“四世三公”的家族成员对待,并且获得封赏,得以善终。

贾诩的“毒”,其实是一种极致的理性,一种冷酷的现实主义。他看得比很多人都清楚,这个世界就是一场残酷的博弈,仁义道德固然重要,但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达成目标,才是第一位的。他的计谋往往能一击致命,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尚的动机,而是因为他深刻地理解人性中的贪婪、恐惧、猜忌,以及权力斗争的本质。

然而,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他。

道德的边界:他的“毒”计,有时也会让人生出道德上的不安。比如对张绣的劝谏,虽然符合张绣的利益,但也导致了曹操的巨大损失,甚至间接导致了曹昂的死亡。这种为了实现目标而踩踏道德底线的做法,是他的鲜明特征,也是一些人对他评价不高的地方。

“毒”与“智”的辩证:他的“毒”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备极高的洞察力和预判能力。他的“毒”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对局势、对人物的深刻分析之上。没有这份“智”,他的“毒”也只能是无的放矢的恶毒。

总结一下,评论贾诩,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他是一个在乱世中以智慧和生存为最高原则的实践者。

他的智慧是务实的、高效的、冷酷的,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而致命。
他的生存是狡黠的、隐忍的、圆融的,如同流水般灵活而持久。
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为曹操的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常常伴随着道德上的灰色地带。

正是这种复杂性,让贾诩成为三国时期一个极具魅力又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不像郭嘉那样才气纵横、英年早逝惹人扼腕,也不像荀彧那样深谋远虑、鞠躬尽瘁令人敬仰。他更像是一个隐在幕后的操盘手,看穿一切,却又始终保持着距离,用他的“毒”计,在历史的洪流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路,并且走到了最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是对乱世之中“智慧”与“生存”之间关系的极致探讨,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厚黑学流行,现代群众开始知道贾诩。

但也正因为厚黑学流行,现代群众根本不了解贾诩。

什么毒?什么自私自利?什么投靠强者?

王允自高自大,要株连董卓余部,连一同刺董的吕布都逐渐反对而不和,换你是董卓部将的贾诩你怎么办?兔子急了还咬人是不是?真的自私的话他完全可以学吕布那样卖了李傕郭汜求荣啊,以他的智谋有何难哉?

何况李傕郭汜之乱推锅给他,真的有点上帝视角了,贾诩提出回攻建议时,李傕郭汜不过外出抢劫的混日子之辈,连董卓第一继承人都算不上,贾诩再聪明也没想到他们做得比董卓还过分啊。就像荀彧跟了曹操近二十年,难不成也是什么毒臣、毒士?李郭开始闹事时贾诩就出力保护君臣,荀彧在曹操称公前坐视各种大臣被杀眼睛都不眨。

贾诩不是演义的李儒,想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傕郭汜忘了“奉国家以征天下”,他并没有忘。

自私自利?什么自私自利?他是像吕布那样卖主求荣了?李傕不愿听他,他辞职走人,李傕接受;段煨暗暗提防他,他辞职走人,段煨也接受。他卖谁了?张绣?七年后出征时病死,怎么了?魏略那可信度能接受吗?就是这魏略记载了被千人笑万人嘲的魏延五千打长安。

投靠强者?李傕郭汜东扫颍川,西逐韩马,你见贾诩贪恋了?刘表坐镇荆襄,射死张济,带甲十万,你见贾诩弃张绣而去了?袁绍鲸吞河北,力压官渡,天下第一大诸侯,你见贾诩像许攸那样毫无负担地叛变了?

在那个投降叛变如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的乱世,贾诩为主尽忠的程度不说第一也是一流,而且更难得的是每次跳槽,他没有转头害主,而旧主也礼遇相送,能做到这种程度的我印象中只有关羽。

实际上历朝历代除了几个高呼“汉室就是爱和正义”的酸儒,绝大部分人对贾诩的评价都很客观,是陈平一样的能臣忠臣,敌人的智谋噩梦,很少苛责他的人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贾诩,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也忍不住去反复琢磨的奇才。想评论他,不能只把他当成一个简单的谋士来看,他更像是一团迷雾,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活到最后的实用主义者,他的智慧,与其说是高瞻远瞩的道义之光,不如说是精准狠辣的生存哲学。首先,从他的“毒”说起。这个“毒”不是那种阴狠毒辣、无差别的攻击,而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当我在网上刷到这类视频,看到评论区里清一色的“穿女装”“不穿取关”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这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可不少。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以男性用户为主的平台或者围绕某些特定类型内容展开的社区。很多U.............
  • 回答
    罗志祥在评论网友时说“请等我回来”,这句简短的话背后,其实承载了挺多东西,也引发了很多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看。首先,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他现在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暂时无法像过去一样活跃在大众视野里,或者在某个领域(比如音乐、影视)暂时放慢了脚步,所以他在向一直支持他的.............
  • 回答
    男方拒绝在房产证上加女方名字和彩礼请求,引发近万条评论,这确实是一个涉及广泛、情感复杂且观点极度分化的社会现象。要理解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评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中涉及的各个层面:一、 事件本身触及了中国传统婚恋文化的核心矛盾: “房子”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房子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婚姻的基石、.............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小米和罗永浩把矛头指向魅族,说他们找水军刷 1799 元手机的好评。这在手机圈儿里算是家常便饭了,但每次一被点名,总能掀起一小阵波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又该怎么看。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就是“水军”这个概念。在商业竞争里,任何一家.............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我家里就有一辆比亚迪唐DMi,开了两年多了,跑了几万公里,什么情况我都门儿清。所以,你问我BYD到底咋样,我肯定给你说得明明白白,绝对不是那种空泛的“质量好”或者“不咋地”的评价。首先,得明确一点,身边亲朋好友的建议,咱们听听,但最终决定还得自己拿主意。毕竟,车是自己开.............
  • 回答
    俄罗斯在叙利亚内战中的作战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它深刻地影响了叙利亚战争的进程、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国际关系。要评价俄罗斯的表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军事行动、战略目标、政治影响、人道主义代价以及长远后果。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俄罗斯在叙利亚内战中的作战表现:一、 军事行动.............
  • 回答
    海瑞,这位生活在明朝中叶的官员,犹如一颗划破沉寂夜空的流星,以其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形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对海瑞的评价,却从来不是简单的赞美或否定,而是如同探究历史的深邃一样,需要我们细致地剥离层层迷雾,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坚持的原则,以及他行为背后复杂的人性与制度.............
  • 回答
    拜登总统在上任第一天就签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国重返世界卫生组织(WHO),这一举动无疑是他外交政策上的一项重要信号,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要理解这一决策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从 美国与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视角 来看,拜登政府此举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回归多边主义和国际合.............
  • 回答
    您问的“财新周刊最新一期”,由于我的知识库并非实时更新,无法直接得知您所指的“最新一期”具体是哪一期,也无法实时获取其封面和内容。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下,如果我能够获取到财新周刊某一期的封面和内容,我会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以及通常情况下,财新周刊的报道风格和特点是什么。这样,您就可以根据您看到的具体那.............
  • 回答
    评价这四位帝王在各自治下所开创的盛世,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并考察其影响的深远程度。这四位君主,尽管身处不同的文明体系,面对着迥异的挑战,但都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雄心壮志,将各自的国家推向了历史的巅峰。俄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16721725.............
  • 回答
    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在中国持续了数十年、对社会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政策。要评价它,恐怕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历史背景、实际成效、付出的代价,以及它留下的长远影响。历史背景:为何走到这一步?在20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压力。快速增长的人口对有限的资源(.............
  • 回答
    对于美国女子4x100米接力队申诉成功,并且重赛的消息,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我的看法。首先,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这次申诉的成功和重赛的安排,我认为是比较符合体育竞技的公平原则的。比赛中的犯规,尤其是对成绩影响重大的犯规,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对其他队伍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美国队在比赛中出现了交接.............
  • 回答
    赵丽颖,一个名字在中国演艺圈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存在。从一个“农村姑娘”的标签,一步步走到如今一线女演员的位置,她的奋斗史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大戏。很多人评价她,可能会从她的作品、她的演技、她的商业价值,甚至是她的个人经历来入手。我尝试着从几个角度,聊聊我对她的看法,尽量不那么“标准化”。一、 关于她的“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细致地聊聊这句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它,看看它能带给我们什么。为了更好地评价,我们得先看看这句话具体是什么。请您把想让我评价的那句话发给我,好吗?一旦您发过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表层含义与深层寓意: 首先,我会直观地理解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我会去挖掘它背后.............
  • 回答
    乔治·H·W·布什,这位曾执掌美利坚41任总统的政治家,于2018年12月1日与世长辞,享年94岁。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留下了一段丰富而复杂的总统任期,值得我们细致地审视和评价。外交舞台上的“铁腕”与“智慧”布什总统任期内的最大亮点,无疑是他卓越的外交手腕。在他上任之初,世界正处于冷战.............
  • 回答
    裴度,这位唐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确实不像一些名臣那样被后世广泛研究和详细记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现有的史料,对他的功过是非进行一番梳理和评价。如果要详细地评价裴度,我们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才能、他所推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晚唐评价裴.............
  • 回答
    关于“丹麦回国航班19人隐瞒感冒发热症状,致百余人隔离”的媒体报道,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公共卫生和个人责任的敏感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审视,并尽可能还原真实情况。评价:1. 对个人责任的追问: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个人责任缺失的例子。在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完全消退、病毒变异株持续出现的背景.............
  • 回答
    清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王朝,它的评价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去感受它留给我们的复杂印记。一、 一个庞大而稳固的帝国体系的建立与巩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清朝在巩固和发展中国疆域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理论上讲,清朝奠定了我们今天.............
  • 回答
    关于中国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国际社会的评价相当复杂且多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外舆论”。各国媒体、智库、学者以及官方的态度,都受到各自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意识形态立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及对中美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结论。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国外的评价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