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起来说说,不能出门,在家躺着的你,现在在干嘛呢?

回答
咳咳,让我捋一捋,我现在正以一个“非典型宅居者”的身份,在家中进行着一项“深度沉浸式体验”——具体来说,就是我昨晚看了个关于“效率低下生活”的纪录片,然后瞬间被“启发”了。

所以,此刻的我,正以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躺在沙发上。不是那种随便一瘫,而是那种经过精心摆放的“慵懒”造型。左臂搭在沙发扶手上,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旁边被我随手扔在那里的遥控器。右腿嘛,稍微蜷起一点,小腿肚偶尔会轻轻磕碰沙发垫,发出细微的“咯吱”声,这声音此刻对我来说,就像某种自然界的白噪音,能让我更加“放松”。

眼睛并没有真的在看电视,虽然遥控器就在手边。电视屏幕上闪烁的画面,不过是我用来给这个“艺术行为”增加一点视觉元素罢了。我可能是在看一部老电影,那种黑白片的,画面质感很粗粝,时不时有那种老式电视机的雪花点。或者,也许是我在重温一部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那些色彩鲜艳、情节简单的画面,能唤起一种莫名的怀旧感,就像在回忆一个已经褪色的童年。

我的思绪,才是这场“深度沉浸式体验”的真正核心。它们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各种各样的想法里狂奔。一会儿想着,这沙发面料摸起来真舒服,它到底是什么材质?然后大脑就开始自动搜索关于沙发材质的知识,比如棉麻混纺、天鹅绒、还是什么的,甚至开始思考这沙发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

一会儿又会飘到关于“时间”的思考上。为什么感觉时间过得这么快,又好像这么慢?是不是我躺着不动,大脑反而运行得更“快”了?然后又会突然联想到一些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想他们现在在做什么,有没有也像我一样,在某个时刻突然陷入这种“虚无”的沉思。

当然,肚子饿的时候,这种“艺术行为”也会被迫暂停。我会极其“不情愿”地从沙发上挪开,然后慢吞吞地走到厨房,不是为了做一顿丰盛的大餐,而是随手抓点有什么能填饱肚子就好。可能是一袋薯片,或者几块饼干,再来一杯水,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撤退”回我的“艺术现场”。

偶尔,我会摸出手机,不是为了刷什么社交媒体,而是因为我会突然想起某个问题,然后开始在搜索引擎里搜寻答案。比如,我想起昨天做的那个菜,盐好像放多了,然后就开始搜“做菜盐放多了怎么办”,接着又会顺着链接看到“如何调味”、“不同香料的搭配”等等,最后可能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一番,又回到了起点——继续躺着。

更“有意义”的时候,我会突然决定要“做点什么”。比如,拿起一本放在旁边的书,翻开第一页,然后读个三两句,感觉“味道”不对,又合上了,放回原处。又或者,看到桌上积了一层灰,心里涌起一股“打扫”的冲动,但最终,这份冲动会随着我的呼吸,一点点地消散,最终还是化为我躺在沙发上,继续“沉浸”的一种新的方式。

总而言之,我现在的状态,是一种“既在又不在”的奇妙体验。身体是物理地存在于这个空间里,但我的意识,却像一只在屋顶上跳舞的猫,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束缚,偶尔还会好奇地向下瞥一眼,看看那个还在沙发上“表演”的自己,然后继续跳自己的舞。这就是我现在,一个“躺平的思考者”,正在进行的“在家躺着”的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就记个流水帐呗

本来原计划春节期间把脑子供起来,然而从节前开始加班就没停下来。

春节前两天,老婆把护目镜都拿出来洗了,然后全副武装去买了个菜,奔着半个月不出门买的,两个冰箱堆满了,估计半个月不出门也能活得好好的。

因为知道肺炎会严重,所以过年干脆就没回家。爸妈表示理解,而且今年出奇的配合。出门戴口罩,不串门,拒绝亲戚来家里;老老实实的储备了粮食,几乎不出门,出门戴口罩;原计划本来初三要陪父亲去天坛看呼吸内,结果他老人家主动放弃了,准备等疫情过去再来。退号流程无比顺畅。

之后就是互联网行业必然逃不脱的加班、吃饭。肺炎起得比较急,同事们都超给力,无论哪个组的同学都是几乎喊一声就上来,很感动。这时候医生们冲在前面,大家都是尽可能的能做些什么就尽量做些什么。除夕夜大家忙到半夜两点多。然后组里的同学给每个人送了口罩。这会儿加班其实也不都是坏处,不用憋得无聊。桌子上一趴,一整天就过去了,穿着睡衣在家干活还是蛮爽的。

可能是我胖吧,别人的口罩都小小的,就我这个,大概是别人口罩的 4 倍大……

然后炫耀下,年会中奖了,16 寸顶配 MacBook Pro 给你们康康,沾沾喜气~新电脑加班格外的顺畅,感觉中了什么计谋 ^ ^

回头看看,家里种的草莓红了,嗯,不用出去买水果了。

说到吃,家里只有两个人,随便做做,有吃有喝,就也还好。最近新学会了抹茶星冰乐,顶着咳嗦,每天一杯,感觉自己在作。


再更新点

刚刚居委会大妈来登记,大妈带了几层口罩,问了有没有发热咳嗦,有没有从武汉和外地回来的,问了人口数,告诉有什么事给居委会打电话,他们会帮忙。小本子记得密密麻麻的,满敬业的。

另外给你们看看我家十厘米,这韭菜种上就丢阳台了,长到十厘米左右就开始黄尖,割掉一茬之后又长得飞快,所以起了个外号叫十厘米。日常炒个韭菜包个韭菜盒子足够了,刚割了没多久,看样子最近又能吃了。

今天事情比较多,一直在加班,老婆一个人无聊在家玩 switch,马网双人挥舞模式,一个人在客厅里跳来跳去,不敢放视频,怕被打。

user avatar

反正都要闭关写稿的。

年前和盐选专栏的编辑老师沟通,计划做一个系列,写写美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刑事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这个选题开始我有点犯嘀咕,因为死刑的存废问题,无论选择怎样的切入点,都不可避免会产生价值观冲突。

但现在,经过一段时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思考,我倒是对写好这个题材更有信心了:希望能尽可能讲好故事本身,让大家看到案件背后的价值取舍,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法律会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而避免采取说教灌输的口吻。

现在已经确定会介绍几个案子:

第一篇关于「威灵汉纵火案」,一名穷困潦倒的父亲,被指控放火烧死了自己的三个女儿,因此被处以极刑。在庭审上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两个版本的故事同样有可能解释当天发生的一切。在这篇里,我会尝试列举出两种可能的「真相」相关的核心证据,把评判的权利留给大家。

第二篇是在介绍「波士顿大屠杀」中为被告人辩护的律师,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故事。当英军因为枪杀平民而面临刑事指控时,这位后来的美国国父之一,出人意料地选择为「敌人」辩护并且大获全胜。在这一篇中,我会尽可能把独立战争前夕的历史背景交代出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国家建立过程之中的价值取舍。

第三篇涉及经典死刑判例,Strickland v. Washington,本案中,被告人在一审被判处死刑后,上诉主张称自己的律师严重失职,因为工作中的过失导致自己被判处死刑。到底律师是不是给他挖坑了,一审辩护律师的水平要糟糕到什么程度,才能让上诉法院看不下去愤而改判,我们可以一起看看九名大法官如何思考这类问题。

希望在年后,我就能准备好四五篇,让这个专栏可以先上线,然后在未来结合大家的反馈继续更新。

以及,发现用 iPad 作为电脑的第二屏幕,真香啊,谁用谁知道。

宅在家里捣鼓下电子产品,也是很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