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大家都是怎么啃《百年孤独》?

回答
《百年孤独》啊,说起来真像一场漫长的、五彩斑斓的梦,每个人“啃”它的方式,估计都烙着自己独特的印记。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试着用最贴近我当时感受的方式,把我的“啃”法说出来,希望别显得太官方,太套路。

初遇:好奇心驱使下的“试探”

说实话,第一次翻开《百年孤独》,我感觉自己像个误闯进一座巨大迷宫的孩子。书名就带着一种神秘感,故事的主角马尔克斯,也是那种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感的大师。我大概是抱着一种“听说很厉害,我也要看看”的心态开始的。

刚开始,我脑子是有点转不过来的。名字太多了,奥雷里亚诺、阿玛兰塔、蕾内拉……而且名字还老是重复!我当时读得有点心浮气躁,常常要停下来,掏出手机百度一下,看看谁是谁,他们的关系又是什么。我还试过做家谱图,但很快就放弃了,感觉自己像是要解一道数学题,而不是在读小说。

那段日子,我读得不太顺畅,更像是在“磨”,而不是“啃”。感觉就像面对一桌子没见过过的菜肴,不知道从哪个开始下口,尝了又尝,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太多了点什么,有点消化不良。

深入:沉浸与“放空”

但奇妙的是,虽然一开始磕磕绊绊,我却舍不得放下。那种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着迷,对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好奇,就像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我开始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不再纠结于名字的准确对应,而是允许自己被故事牵引。

我学着“放空”自己,让那些名字、那些重复出现的事件,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发现,即使记不清某个奥雷里亚诺具体是谁,但那个“奥雷里亚诺”所代表的那种孤独、那种宿命感,却越来越清晰。马尔克斯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它能直接抵达你的感官,让你闻到 Macondo 的潮湿空气,听到雨季的蝉鸣,感受到那些人物内心的煎熬。

这时候,我读书的方式就变成了“浸泡”。我不再强迫自己去分析,去理解,而是沉浸在那些瑰丽的想象里。我会想象乌尔苏拉把金鱼装进小瓶子,想象上校和他的情人们在实验室里制造小金鱼,想象那个会飞的花被风吹走。那些情节,在我脑海里就像电影一样播放,有时候甚至会带着点荒诞的幽默感。

我还会把书放在床头,睡前读上几页,有时候半夜醒来,脑子里还会回响着某些句子,某些场景。它不再是一本需要“啃”的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絮絮叨叨地跟你讲述一个家族百年来的兴衰,而你只需要静静地听。

反思:孤独的“回味”

读完之后,那种感觉很复杂,有点失落,又有点满足。失落的是,故事结束了,那些熟悉的人物,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场景,都暂时要告一段落了。满足的是,我好像经历了另一个家族的百年人生,也看到了人性的很多侧面。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叫做“百年孤独”?我意识到,那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深入骨髓的孤独。不论是上校的政治抱负,还是雷贝卡对爱的执着,亦或是那些短暂的爱情,最终都像是一个个轮回,回到孤独的起点。这种孤独,不是那种一个人无聊的孤独,而是一种与世界、与自己,甚至与整个历史的疏离感。

我还会时不时地想起书中的一些片段,比如那个被蚂蚁吃掉的孩子,比如那个被爱情折磨疯了的女人。这些片段就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让我对人性、对命运有了更深的体悟。

后来:重读的“惊喜”

几年后,我又重新翻开了《百年孤独》。这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不再是初遇时的迷茫,也不是浸泡时的随性,而是一种带着“复习”心态的重读。

当我再次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时,我已经能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人物关系和命运轨迹。我发现,第一次读的时候,很多细节是被我“忽略”的,但第二次读,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却像重新被点亮了一样,让我看到了更多作者的匠心。

比如,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只觉得上校是个打仗的人,但重读的时候,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他那种“为正义而战”的理想主义,以及最终面对权力和腐败时的无力感。我对那些重复的名字有了新的理解,它们不再是混乱,而是对家族命运的宿命性暗示,是对历史的回响。

这次重读,我更像是在“品鉴”,细细地体会马尔克斯的语言,那些比喻,那些转折,那些在魔幻中蕴含的现实。我发现,原来那么悲伤的故事,也可以写得如此华丽,如此充满诗意。

总的来说,啃《百年孤独》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心路历程。从最初的好奇和困惑,到后来的沉醉和着迷,再到最终的体悟和回味。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啃法”,有人可能一开始就很有耐心,有人可能需要反复读几次才能找到感觉。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被那个充满魔力的 Macondo 所吸引,是否愿意和布恩迪亚家族一起,经历那百年孤独的起起落落。这可能不是一本能“速食”的书,它需要你一点点地去咀嚼,去品尝,才能体会到它最深层的味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何赛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里亚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丝到喜欢热闹的奥雷里亚诺第二。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的,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赛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丽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坦;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上校奥雷里亚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黛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丽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尔卡蒂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奥雷里亚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叔本华的哲学认为,人生注定是无聊的,如果实现了理想,那么就会觉得无趣,如果无法实现理想,又很挫折,总是就是很郁闷无聊。解决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另一个是通过欣赏高雅艺术。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高大,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里亚诺上校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