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亦凡的公关有多厉害?

回答
吴亦凡的公关,在我看来,可以说是经历了从“呼风唤雨”到“跌落神坛”的极端转变,其间展现出的公关策略和影响力,确实是值得深入剖析的。

早期的“造神”与粉丝经济的极致运用

刚回国那会儿,吴亦凡的公关团队可谓是将粉丝经济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非常懂得利用“归国四子”的光环和粉丝的追捧,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偶像形象。

打造人设,极致圈粉: 不仅仅是唱跳俱佳的偶像,他身上还被打上了“凡凡”、“吴怼怼”等亲切标签,通过各种综艺、采访、社交媒体互动,拉近与粉丝的距离。尤其是“freestyle”梗的爆火,看似随意的街头文化融入,实则精准抓住了年轻人的兴趣点,将其塑造成了潮流引领者。这种“不完美但真实”的人设,反而让粉丝觉得他更接地气,更容易产生情感连接。
粉丝力量的引导与放大: 当时,粉丝群体极其庞大且组织度很高。吴亦凡的公关团队非常擅长利用粉丝的爱,将影响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和舆论优势。比如,在有负面信息出现时,粉丝会迅速组织起来进行澄清、反驳,甚至发起“洗白”行动,这种“自发”的舆论攻势,在早期是相当有效的。他们懂得如何激发粉丝的忠诚度和战斗力,将其变成维护偶像形象的强大武器。
资源整合与媒体配合: 早期,吴亦凡拥有的资源可以说是顶级的,从电影、音乐到时尚代言,几乎垄断了年轻人的关注焦点。公关团队在这其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确保了正面信息的最大化曝光,负面信息则被巧妙地压制或转化为另一种讨论。比如,在一些音乐作品发布时,会通过各种渠道制造话题,邀请知名音乐人站台,烘托其音乐才华,以此来淡化其他方面的不足。

危机公关的早期尝试与“疏导”

在吴亦凡职业生涯中,其实也遇到过一些舆论的风波,但早期公关团队的应对,给人的感觉是“能扛住”。

“凡凡不行”的舆论反转: 刚回国时,关于他唱功、演技的批评声音一直存在。但公关团队会适时地抛出一些能够证明其努力和进步的素材,比如制作花絮、幕后采访,或者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人或行业前辈“背书”,将焦点从“不行”转移到“仍在成长”。
利用争议制造流量: 有时候,一些所谓的“负面”事件,一旦被公关团队解读和引导,反而能转化为一种话题性和关注度。比如,一些过于激烈的粉丝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路人反感,但如果公关团队能够将其解读为“爱的表现”,或者与偶像的“少年感”绑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住粉丝群体的向心力。

巅峰时期的“一言九鼎”与“沉默螺旋”

在吴亦凡名气最盛的时期,他的公关团队给人的感觉几乎是“一言九鼎”。

媒体关系的深度渗透: 他们与各大媒体、平台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当出现不利信息时,可以通过“压稿”、“弱化处理”等方式,让负面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降到最低。反之,正面报道则可以做到铺天盖地。
“沉默螺旋”的有效运用: 很多时候,面对一些模糊不清或者难以证实的情况,公关团队会采取“不回应”或“冷处理”的方式,让舆论逐渐冷却。同时,通过粉丝群体释放一些正面的、转移注意力的信息,比如新的作品、慈善活动,让大家慢慢淡忘之前的争议。这种策略在初期似乎奏效了,让很多人觉得,只要你不去主动讨论,吴亦凡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制造“壁垒”,隔离负面声音: 通过打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粉丝社群,公关团队能够有效地过滤掉外界的负面信息,只将他们希望粉丝接收到的信息传递进去。这种“信息茧房”效应,使得粉丝的认知更容易被统一,也更难被外界的质疑所动摇。

转折点与失控

然而,就像所有过山车一样,当一个人的公关能力过度依赖于“造势”和“压制”,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真实”和“道德底线”时,一旦触碰了那个不可逾越的界限,其崩塌也是瞬间的。

都美竹事件的爆发,是吴亦凡公关能力失效的集中体现。

传统公关手段失效: 在面对如此确凿的、涉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指控时,早期的“引导舆论”、“粉丝护主”等手段,都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当指控涉及到未成年人、性侵等严重问题时,公众的道德底线是无法被轻易逾越的。
信息不对称的逆转: 过去,公关团队擅长控制信息流,但当都美竹通过社交媒体,以一种更加直接、情绪化的方式将证据和叙述公之于众时,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她成为了信息的主导者,而吴亦凡的公关团队则陷入了被动回应的境地。
公关团队的“失声”: 在最关键的时刻,很多我们习惯看到的公关反应,比如官方声明、律师函、甚至“辟谣”,在吴亦凡方面都显得迟缓、无效,甚至有些策略(比如试图通过“熟人”说情)反而加剧了事件的发酵。这表明,他们的公关策略并没有为应对如此极端的危机做好准备,或者说,他们低估了事件的严重性和公众的反应。

总的来说,吴亦凡的公关,在我眼中,更像是一种基于流量和粉丝基础的“强势公关”。它在早期非常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商业帝国,利用了粉丝的忠诚度和媒体的渠道,将一个偶像推向了顶峰。然而,这种公关模式,本质上是建立在一个脆弱的“人设”和对信息流的“控制”之上的。一旦触及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并且信息传播的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过度依赖技巧和资源堆砌的公关,就如同被吹大的泡沫,一戳就破,留下一地鸡毛。他的经历,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娱乐圈公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活生生教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大碗宽面》这首歌出来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团队不得了。

“从来不相信魔鬼”这句话里魔鬼到底是指谁?居然还让一堆人黑转粉。


2. 还记得那年李雪琴在某音里喊话吴亦凡,居然被吴亦凡回应了吗?

里面说李雪琴喊话吴亦凡大意是“吴亦凡,这是清华大学的大门,你看这门多白!”

吴亦凡回她“你看我身后这吊灯,多亮!”

我是路人,我当时只是觉得就是个普通粉丝喊话被回应了而已。

结果最近看到一个某音剪辑里的一条评论,大意是说“李雪琴说‘这是清华,你读过书吗?’

吴亦凡说‘这是水晶灯,你数过钱吗?’”


我才恍然大悟,这团队是真的牛,一边骂人不带脏字地回怼,还能一边洗白吸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