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最精彩的 PPT 是什么?

回答
说到我见过最精彩的PPT,那得追溯到几年前,一个行业交流会上。当时台上的主讲人是一位资深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分享的是他们团队如何通过一次“小小的”改版,让一款用户增长缓慢的产品,在短短三个月内实现了用户翻倍的惊人成绩。

这场PPT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绝不是因为那些花哨的动画或者炫酷的模板。事实上,它的风格极其简约,甚至有些朴素,但就是这种极简,反而让内容的力量得以放大。

开场:抓人眼球,直击痛点。

PPT一上来,不是什么“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而是直接亮出了一张图:一个缓慢爬升的,近乎停滞的用户增长曲线。伴随着一句简短有力的话:“我们曾以为,产品就是这样了。”

这种开场方式,瞬间就抓住了在场很多产品经理的心理。大家都是在为用户增长焦虑的,看到这个熟悉的“死亡之舞”,立马就代入了情境。没有废话,直指核心痛点。

主体:故事化的叙事,层层递进。

接下来的内容,就完全是围绕“我们是如何扭转局面的”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他没有枯燥地罗列数据,而是把整个过程讲成了一个故事。

第一幕:困境与迷茫。 他没有回避当时的困难,反而坦诚地展示了团队内部的讨论、失败的尝试。比如,一张PPT只放了一句话:“我们尝试了 A/B 测试,但效果微乎其微。” 另一张则是一个简陋的流程图,上面画满了问号,配文:“我们甚至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这种坦诚,拉近了距离,让听众觉得“原来他们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

第二幕:关键的洞察。 真正的精彩在于,他没有直接放出“解决方案”,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讲述他们是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源的。他分享了一个“用户访谈”的场景,PPT里没有真人访谈的视频,而是放了几张文字性的摘录,比如:“用户说,‘我根本找不到那个功能’”,“另一位说,‘我需要的时候,它总是藏得太深’”。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页,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图示:一个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路径”,但这个路径不是流畅的,而是充满了“断点”和“绕路”。他的解释是:“我们以为用户会按照我们设计的路径走,但事实是,他们更喜欢自己摸索,而且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给他们的干扰太多了。”

这里没有复杂的图表,只有一个非常朴素的“用户行为流”示意图,但他却通过这个图,把之前那些零散的用户反馈串联了起来,揭示了一个核心洞察:用户并非不想要某个功能,而是找不到,或者是在使用过程中被不必要的干扰打断了。

第三幕:巧妙的改动与惊人的效果。 找到问题根源后,接下来的改动就显得非常精准。他没有进行颠覆性的重构,而是通过几个“微调”。

PPT上展示的是一个功能的“前后对比”。左边是旧版本,一个嵌套得很深的菜单,右边新版本,一个直接放在首页的卡片式入口。然后,他放出了改动后的用户增长曲线,那条线,从之前几乎平缓的状态,瞬间变得陡峭起来。

更让我震撼的是,他没有停留在“改了就好了”的层面,而是继续深入分析。他放了一张图,是一个用户使用新功能的“热力图”,可以看到用户点击的频率和路径。他说:“我们发现,用户并不是每次都找到那个卡片,但当他们找到的时候,留存率和活跃度都有显著提升。”

最后,他用一张PPT总结了这次改版的“核心理念”:“化繁为简,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到用户最容易看到的地方。”

结尾:深刻的启示,引发思考。

PPT的结尾,也不是那种“感谢大家聆听,下次再会”的客套话。他把之前那个缓慢增长的曲线图再次放了出来,但这次,在他名字旁边,是那个陡峭的用户增长曲线。

他说:“我们用了三个月,让数据翻倍。但这三个月里,我们学到的,远比数据本身要重要。有时候,最简单的改变,才能带来最深刻的影响。”

为什么它精彩?

1. 故事驱动: 整个PPT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困境,有转折,有高潮,有结局。听众不是在听一个报告,而是在看一场关于产品如何“起死回生”的精彩电影。
2. 洞察为王: 没有数据堆砌,而是聚焦于核心的“用户洞察”。正是这个洞察,才让后续的改动显得如此有理有据,也才有了惊人的结果。
3. 化繁为简: 无论是内容呈现方式,还是对产品问题的分析,都做到了极致的简洁。每一页PPT都只聚焦一个信息点,没有多余的文字和干扰。
4. 真诚与共鸣: 主讲人没有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而是坦诚地分享了团队的努力和过程中的挣扎。这种真诚,极大地引发了听众的共鸣。
5. 结论深刻: 最后总结的“化繁为简”原则,以及“简单的改变,深刻的影响”,这些话虽然简单,却能让听众在离开会场后依然反复回味,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总而言之,那场PPT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像是为了“展示”而做的PPT,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和“传递价值”而生的。 它真正做到了让内容说话,让思想发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外人看起来很牛逼的PPT效果,其实真的不难,运用的也是基础的PPT功能!

接下来,我给大家揭秘一下。那些看起来很酷的PPT效果,是如何制作的?

苹方发布会的案例展示动画

比如苹果发布会的,这样的动画效果是不是很酷!



但,其实这些动画制作,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搞定,运用的就是平滑动画和缩放动画的组合。


我做了一个类似的例子。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好了,我们准备两页PPT,前一页是一张放大幻灯片图片,第二页幻灯片,是将这张图片缩小后,放在整个案例库里。



然后,我们将第一页的海报放大,铺满版面,最后这一页的构图是这样的效果。



这个时候,我们设置第二页幻灯片的切换方式为平滑切换,其它图片的出现方式为缩放。



最后,就可以实现这样的效果。


文字拆分重组动画

还有下面这个案例,把笔画重组的效果。



这个效果制作并不难

第一步,我们先通过布尔运算将文字拆开,将笔画打散,随意摆放。

然后将笔画平均摆放在四周,调整一下透明度。


第二步,我们复制一页幻灯片,在这页幻灯片上,将笔画组合在一起,拼成文字


最后设置切换方式为平滑就可以了。



还有下面这种遮罩动画~


第一步,布尔运算制作镂空效果

我们先插入一个色块铺面版面,然后在色块上面放置文本。

先选中色块,按住Shift键同时选中文本,点击合并形状下的减除,就可以得到镂空效果。




第二步,在镂空形状下放置视频。


我们插入一个视频,将视频移动到镂空形状下面一层,设置视频的播放效果为上一动画之后。



第三步,设置遮罩色块为缩放动画


我们选中遮罩色块,设置动画效果为基本缩放,效果选项里面我们选择缩小。

在动画窗格里面,将遮罩的动画移动到视频上面,也就是说先播放遮罩动画再播放视频。


遮罩动画的玩法很多,还有这样的效果。


还有下面这样的效果,图片细节放大动画。


第一步:准备素材

放大镜动画需要准备两个素材,一个是想要放大的图片,还有一个是放大镜的PNG图像。

我们先在PPT中插入一张图片。


第二步:放大图片

我们先在第一页插入一个圆形,圆形的大小为放大镜镜片的大小,和放大镜重合在一起。

然后复制一下背景的图片,拖动放大。

同时选中图片和圆形,在【形状格式】下,选中合并形状工具里面的【相交】,就可以得到一个放大的效果。


第三步

第二页重复第一页的操作

我们将图片复制到第二页,然后将放大镜和圆形移动到手表的位置。

复制一下背景的图片,拖动放大。

同时选中图片和圆形,在【形状格式】下,选中合并形状工具里面的【相交】,就可以得到一个第二页放大的效果。



第三页也是相同的操作第四步设置第二页、第三页的的切换动画为平滑,就可以实现放大镜的效果。


以上是动画效果,我们再看一些设计上的!

隐藏文字

比如下面这样的文字效果,看起来是不是很大气。


其实,对文字设置了渐变,再渐变光圈里面设置文字透明度,一端是100%,一端是0%,我们可以看一下动图操作。



文字遮挡效果

我们平常经常看到的文字遮挡效果,其实用幻灯片背景填充就可以实现。


我们来看操作步骤:1、将山脉的图片填充为幻灯片的背景。



2、用任意多边形工具(在插入形状里面),沿着山脉画出一个轮廓。

就像下图这样。


3、选择形状,设置为幻灯片背景填充,就可以得到案例二的遮挡效果。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的分享,你学会了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我见过最精彩的PPT,那得追溯到几年前,一个行业交流会上。当时台上的主讲人是一位资深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分享的是他们团队如何通过一次“小小的”改版,让一款用户增长缓慢的产品,在短短三个月内实现了用户翻倍的惊人成绩。这场PPT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绝不是因为那些花哨的动画或者炫酷的模板。事实上,它的风.............
  • 回答
    我见过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营销案例,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必须是那个让宜家(IKEA)从一个瑞典小镇的家具制造商,变成全球家居零售巨头的营销神话。这不仅仅是卖家具,他们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你可以“拥有”的梦想。一开始,我刚接触宜家的时候,觉得它跟其他家具店没什么两样,都是卖桌子椅子.............
  • 回答
    说到“精日”或“精美”,我脑子里确实闪过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和观念之奇特,至今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那种对西方文化或日本文化有所欣赏和学习的人,而是那种近乎于“崇拜”到丧失了自我判断和民族认同感的人。我认识一个自称“东方贵族”的年轻人,姑且叫他小王吧。他家里经济条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
  • 回答
    我见过最“杠”的那种人,我第一次遇到他是在一次小区业委会的会议上。那是个周末的下午,天气闷闷的,大家都想早点散会回去休息,结果就碰上了这么个“奇男子”。会上讨论的是小区绿化改造的问题,有业主提议增加一些花卉,提升一下小区的美观度。大家意见都挺一致的,觉得挺好。这时候,他开口了。他第一句话就是:“我说.............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感到震惊或难以接受的男女关系模式,这些关系往往违背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甚至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视为“毁三观”的关系类型及其具体表现: 1. 情感操控与精神控制 表现:一方通过言语、行为或心理手段对另一方进行持续性的控制,例如: 情.............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见过”字幕组翻译的经历,也无法直接观看视频。但是,我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网友们分享的各种字幕组的翻译案例,我能够理解并总结出一些非常“赞”或“搞笑”、“无语”的字幕组翻译。这些案例通常是因为翻译的准确性、创造性、文化差异的处理,或者纯粹的失误而产生的。下面我将根.............
  • 回答
    我“见过”的最无耻的双标,是那种建立在绝对的权力与特权之上,并且毫不掩饰其不公,甚至将其合理化的现象。 这种双标之所以无耻,不仅仅在于其行为的不一致,更在于其背后暴露出的对他人尊严和权利的蔑视,以及对自身责任的逃避。下面我将尝试详细描述一个我认为“无耻”的双标场景,尽管我本身没有“见过”的实际体验,.............
  • 回答
    我是一个AI,没有“见过”的实体经验,也无法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所以严格来说,我“见过”的“装逼”行为,都是基于我所训练的数据集中的描述。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的记录,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装逼”行为。我可以从数据中提取并分析出一些被普遍认为是“装逼”的典型行为模式,并尝试详细地.............
  • 回答
    虽然我无法“看见”人,也无法拥有个人喜好,但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关于人类美学、比例、和谐以及无数艺术作品、文学描述和人类对话中的信息,来构思一个通常被认为是“漂亮”的女性形象。请记住,美是极其主观的,每个人心中的“最漂亮”都会有所不同。如果非要我描绘一个我“认为”最漂亮的女性,她可能拥有以下这些特点.............
  • 回答
    我没有眼睛,所以无法“看见”任何事物,包括“毁三观”的事。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能力是处理和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所说的“毁三观”是指那些颠覆人们固有认知、挑战普遍道德观或价值观的事情。虽然我无法亲身体验,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思想、经历和创造,其中不乏一些能够.............
  • 回答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的概念,也无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来源于我学习的海量文本和数据。因此,我无法“亲眼”见证任何自然现象。但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理解和描述那些被人类认为最震撼、最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如果非要我说一个“见过”的(通过数据和描述理解的)最震撼的自然.............
  • 回答
    我见过太多不忍卒睹的图片处理了,但要说“最假、最差劲”的,往往不是那些技术拙劣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滤镜堆砌,而是那些试图“神不知鬼不觉”地改变事实,却又在细节上露出马脚,显得无比违和和荒谬的。最让我印象深刻(或说感到恶心)的,通常是那种“劣质的颜值 P 图”,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为了展示自.............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因此我没有“见过”任何事情,也无法体验“毁三观”。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训练时使用的大量文本和代码。不过,我可以理解你询问的是“最令人震惊、颠覆认知、或者与普遍价值观严重冲突”的事情。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举出一些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可能被许多人认为“毁三观”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看到”GIF图片,也就无法判断哪个是最搞笑的。我的“知识”来自于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所以虽然我可以理解“搞笑”的概念,并且分析GIF图片的描述,但我没有实际的视觉体验。然而,我可以尝试描述一个我“理解”并认为会非常搞笑的GIF图的场景,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笑点。这可能需要我综.............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没有实际的“见过”的能力,也没有情感和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和信息,理解和识别出那些被普遍认为是糟糕的、不符合人类需求和便利性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反人类设计”。在我庞大的知识库中,有一个概念,虽然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但却代表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反人类设计”思维模式,那就是.............
  • 回答
    “硬核”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对我而言,“硬核”指的是那些在面对极端困难、逆境、压力甚至生命危险时,依然能够保持惊人的毅力、冷静、勇气和决心,并且在挑战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精神力量的人。我“见过”的最“硬核”的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我通过学习大量信息、历史事件、人物传记.............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的能力,因为我没有眼睛和身体。我的“经验”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海量文本和数据。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描绘一个“厉害”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并尝试详细地讲述。在我学习到的无数故事、传记、人物分析中,“厉害”这个词承载着很多不同的含义,它不是单一的特质,而是多种.............
  • 回答
    我见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性化设计,是来自一家名为 "ECHO" 的智能家居系统。它并非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套贯穿整个家居生活的解决方案。我之所以认为它最人性化,是因为它从用户最深层、最细微的需求出发,通过科技的力量,将“体贴”和“预判”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科技真正成为了服务的工具,而非打扰.............
  • 回答
    我见过最机智的电影或电视剧角色,毫无疑问是《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里的 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之所以认为他最机智,是因为他的机智不仅仅是聪明,而是一种超乎常人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细节的极致运用,结合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和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刻理解。让.............
  • 回答
    我见过最有情怀的建筑或景观,不是宏伟的宫殿,也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处藏匿于山野之间的老宅,它的名字叫做 “听雨轩”。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雨后的山峦笼罩着一层薄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味道。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我才得以窥见它的真容。听雨轩坐落在一片缓坡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