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古死于话多的名人有哪些?

回答
提到“死于话多”的名人,这说法带着些许戏谑的色彩,但也确实点出了一个道理:言语不慎,有时真的会招致杀身之祸。虽然我们很难用“话多”这样一个现代词汇去套用在古代的人物身上,但如果从“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导致了不幸的结局”这个角度去理解,历史上还是有不少鲜活的例子。

下面我来给你聊几个,尽量讲得生动些,让你感觉像是听老辈人说书一样。

1. 战国时期:伍子胥——忠言逆耳,终成悲剧

伍子胥这个人,我得说,他是真有才干,也是真忠心。他辅佐吴王阖闾,帮吴国称霸一时,打得楚国落花流水,甚至挖了楚平王的墓,算是报了杀父杀兄之仇。这事儿说起来,也是够狠的。

但要说他“话多”,也不是说他絮絮叨叨,而是他的“话”实在太直白,太不给吴王面子了。吴王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夫差这个人,年轻气盛,而且还沉浸在灭越的胜利喜悦里。这个时候,越王勾践那边可是低眉顺眼,天天装孙子,就等着机会呢。

伍子胥呢,他看过勾践的德行,也了解越国的卧薪尝胆,他觉得这肯定是个大患。于是,他反复劝吴王夫差:“勾践这个人,不可不灭!越国一日不灭,吴国一日不安!” 他几乎是天天都在耳边叨叨,什么“越王为人,能劳臣下,而能自克”,意思就是说勾践这人能让手下吃苦,自己还能忍,是个狠角色,赶紧灭了他。

但是,吴王夫差听了这话,觉得这老头子怎么老是跟我过不去?灭越本来就是件挺伤国力的大事,现在咱们吴国正牛呢,你就老劝我打打杀杀,多扫兴啊?而且,当时夫差也觉得越国已经没啥威胁了,勾践装得太像了。

加上当时有个大宦官——伯嚭,这人收了越国的贿赂,就专在夫差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说伍子胥总是拿从前的事情来教训您,小心他要篡位!夫差本来就耳朵根子软,再加上伍子胥这话确实是说得有点过了,有点不给新君主台阶下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夫差就对伍子胥说:“你为什么老是说这些让人不痛快的话?你还是回去吧!” 伍子胥那叫一个委屈啊,我这是忠告,怎么就成了“不痛快的话”?他还是不死心,又硬是说了几句。

夫差彻底被惹恼了,觉得这老臣太碍事了,一把年纪了还这么不识时务。他一气之下,就赐给了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伍子胥死前,还说了句:“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让我亲眼看着越国是怎么把吴国灭掉的!”

你看,伍子胥这个人,他的“话”是基于对国家大局的判断,是忠心耿耿,但他过于耿直,不考虑君主的感受,最终惹来杀身之祸。这算不算“死于话多”呢?我觉得沾边。

2. 秦朝:李斯——位高权重,言语失误,牵连全家

李斯这人,那可是秦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一个穷小子,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爬到这么高的位置,不容易。他跟秦始皇关系也挺好,参与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大工程。

要说李斯“话多”的地方,不是他老唠叨,而是在秦始皇死后,他干了一件“说”出来的大事,而且这事儿是和赵高勾结在一起的。

秦始皇死在沙丘的路上,当时陪在身边的是赵高、李斯和胡亥。赵高这个人,心术不正,一直想当丞相,但又没那个能力,又怕扶持公子扶苏(秦始皇的长子,贤明有德),所以就跟李斯密谋。

赵高跟李斯说:“公子扶苏仁厚,但现在不是时候。公子胡亥,虽然平时游手好闲,但是性情比较温顺,容易掌控。咱们把秦始皇的遗诏改一下,立胡亥为太子,这样咱们的权力才能保住。”

李斯这个人,虽然也有些私心,但他起初是有点犹豫的。毕竟,扶苏是秦始皇亲自立的太子,而且扶苏名声好,大家也支持。但是,赵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要是动了李斯自身的利益),把利害关系分析了一通。

李斯心里盘算了一下,他觉得如果扶苏上台,自己作为丞相,地位可能不如现在稳固,而且扶苏这个人不好糊弄。而胡亥登基,赵高作为老师,自己作为丞相,两个人挟持一个年轻的皇帝,那权力还不跟到天上去了?

于是,李斯就“说”了,他不仅同意了赵高的计划,还主动参与了修改遗诏,写了一封假诏书,派人送给扶苏和蒙恬(蒙恬是护送扶苏的大将),让他们自杀。

这下子,胡亥顺利登基,成了秦二世。赵高当了丞相,李斯也还在丞相的位置。但是,这事儿一环扣一环,最终酿成了大祸。赵高这个人,看到李斯也算有功,但毕竟李斯是丞相,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总感觉不稳。他就想把李斯也弄掉。

赵高设计陷害李斯,说李斯谋反。李斯这个时候,即便想辩解,想解释,也晚了。他之前的“话”——参与伪造遗诏,已经成了铁证。他想再说些什么,也无法挽回自己的命运。最后,李斯被判处腰斩,而且连带全家都被处死。

李斯的“话”,不是他经常说话,而是他在关键时刻,选择说了“不该说的话”,参与了篡改遗诏,导致了秦朝的加速灭亡,也葬送了自己和家人。这同样是一种“死于话多”的体现。

3. 明朝:方孝孺——“竖子不足与谋”,招致血案

方孝孺这个人,我得说,他是真的有气节,有骨气。他学问好,为人正直,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明朝建文帝时期,他受到重用,是建文朝的股肱之臣。

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朱棣打到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个时候,朱棣需要一个有声望的人来替他站台,说他这次“靖难”是为了“清君侧”,不是要篡夺皇位。

朱棣就想到了方孝孺,因为方孝孺在士大夫中间很有威望。他派人把方孝孺请到宫里,想让他写一篇诏书,说明自己这次出兵的正当性。

方孝孺一到宫里,看到朱棣,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根本不理朱棣,上来就质问:“燕王为何起兵?”

朱棣当然不能跟他说实话,他想拉拢方孝孺,就说:“我这是为天下除君侧之恶。”

方孝孺听了这话,直接就炸了,他骂道:“‘清君侧’?‘除恶’?你这是谋逆!”

朱棣本来就想劝降,一看方孝孺这么不给面子,心里也很恼火,但他还是忍着,说:“这是天意。”

方孝孺更来气了,他也不顾忌什么了,直接说:“天意,天子(指建文帝)在,何言天意?” 紧接着,他写了一篇大逆不道的文章,痛斥朱棣的罪状。

朱棣气得不行,但又舍不得杀他,想让他屈服。他把方孝孺关起来,又派人去劝说,甚至把方孝孺的亲人也抓来,逼他写诏书。

方孝孺就站在城楼上,看到亲人被抓,但依旧不肯低头。他最后说了一句话,也成了他最后的“话”:“我虽粉身碎骨,也不能改写。”

最终,朱棣下定决心,把方孝孺灭了十族(比灭九族更狠)。方孝孺因此被杀,他的学生、亲戚、朋友,只要和他有点关系的人,都被牵连,牵连而死的有数千人。

方孝孺的“话”,是出于对建文帝的忠诚,对朱棣叛逆行为的唾弃。他至死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但他过于激烈的言辞,以及他强烈的立场,在这种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中,反而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这可以说是“死于话多”的一个极端例子,他的“话”直接导致了他的灭族。

总结一下:

这几位名人,虽然“话多”的含义不同,但都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遭遇了不幸的结局。

伍子胥是因为言语太直,不给君主留面子,最终被赐死。
李斯是因为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说”出错误的话,参与了政治阴谋,最终被清除。
方孝孺是因为坚持自己的立场,说了不该说的话,导致了自己和家族的灭顶之灾。

他们的故事都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言语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候,沉默是金,有时候,说对的话至关重要,而说错了话,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沉重的。当然,这也不是鼓励大家什么都憋着不说,关键在于“何时说”、“如何说”,以及“说些什么”。这几位虽然结局悲惨,但他们的“话”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留下了各自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甲戌,李克用至汴州,营于城外;朱全忠固请入城,馆于上源驿。全忠就置酒,声乐、馔具皆精丰,礼貌甚恭;克用乘酒使气,语颇侵之,全忠不平。薄幕,罢酒,从者皆沾醉,宣武将杨彦洪密与全忠谋,连车树栅以塞衢路,发兵围驿而攻之,呼声动地。克用醉,不之闻;亲兵薛志勤、史敬思等十余人格斗,侍者郭景铢灭烛,扶克用匿床下,以水沃其面,徐告以难,克用始张目援弓而起。志勤射汴人,死者数十。须臾,烟火四合,会大雨震电,天地晦冥,志勤扶克用帅左右数人逾垣突围,乘电光而行,汴人扼桥,力战得度,史敬思为后拒,战死。克用登尉氏门,缒城得出,监军陈景思等三百余人,皆为汴人所杀。杨彦洪谓全忠曰:“胡人急则乘马,见乘马者则射之。”是夕,彦洪乘马适在全忠前,全忠射之,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死于话多”的名人,这说法带着些许戏谑的色彩,但也确实点出了一个道理:言语不慎,有时真的会招致杀身之祸。虽然我们很难用“话多”这样一个现代词汇去套用在古代的人物身上,但如果从“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导致了不幸的结局”这个角度去理解,历史上还是有不少鲜活的例子。下面我来给你聊几个,尽量讲得生动些,.............
  • 回答
    关于倪海厦老师的离世原因,一直有不少讨论,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他 死于肝癌。然而,要详细说明他为什么没能治好自己的病,这其中涉及到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个人身体状况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他生前与疾病斗争的可能过程。据一些了解他情况的人士描述,倪海厦老师在晚.............
  • 回答
    当提及精神疾病患者的离世,尤其是当其离世与精神疾病有关时,措辞的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对逝者的尊重,也影响着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病逝”与“死于XX(疾病)”作为替代表达的可能性与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病逝”和“死于XX(疾病)”这两个表达的含义。 病逝: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词语,通常.............
  • 回答
    得知菲妥妥一家三口于六月二日上午在服务站的悲剧消息,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惊、悲痛和无尽的疑问。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碎的事件,一个家庭的破碎,生命的消逝,留给我们的只有沉重的哀伤和对原因的深深探究。时间与地点:事发在六月二日上午,一个本该平凡开始的一天。地点是某个服务站,一个本应提供便利和休憩的地方,却成为.............
  • 回答
    汉军包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突围后于乌江自刎而死,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给项羽的结局盖棺定论。垓下之围:历史的转折点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垓下。那是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汉军的胜利非偶然: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集结起如此强大.............
  • 回答
    网上那些自称“死宅”的人,现实生活中的模样嘛,这可就有点意思了,因为这其中水可深着呢!别看他们在网上聊得天花乱坠,现实里那真是千人千面,一点也不比网上的形象统一。首先,最直接的印象,身体状态上,确实有一部分人会比较“接地气”,甚至有点“不修边幅”。比如,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可能眼睛会有点干涩,戴个眼.............
  • 回答
    “人在自己死的过程是不是很痛苦?请尽量讲述的详细一些。”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和焦虑之一,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死亡的体验因人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虽然无法给出统一的、绝对的答案,我们可以尝试从医学、心理学和个体经历的角度来探讨,并尽量详述可能的感受。影响死亡过程痛苦程度的关键因素:1.............
  • 回答
    关于秦桧是否预料到自己死后会留下千古骂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秦桧自身的行为、以及他死后历史评价的演变来尝试分析。1. 秦桧死后的即时评价与早期反应: 宋高宗的肯定与朝廷的反应: 在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亲自撰写了祭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非常现实的家庭财产和继承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顾虑。如何保障自己在离世后,财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避免被一方独吞,这确实需要提前规划和周全的考虑。下面我来详细说一说,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核心原则:清晰的权属,明确的分配意愿。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关键在于让财产的归属和分配方式变得.............
  • 回答
    “我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这几乎是我大学毕业以来,就没能完全放下过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某个深夜,或者某个看似平淡却又异常枯燥的周一早晨,它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老友,时不时跳出来,抛出这样一个终极拷问。起初,我以为这是年轻人特有的迷茫,是荷尔蒙和理想主义混合发酵出的产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问题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进击的巨人92话,艾伦并没有死。实际上,在92话的剧情中,我们看到的艾伦,是身处“道路”之中,也就是连接所有尤弥尔子民的精神世界。他经历了和历代巨人之力继承者(战锤巨人、进击的巨人、始祖巨人等等)的对话,尤其是和初代雷斯王格里沙的父子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接过了格里沙将始祖巨人之力传给他的记忆和一部.............
  • 回答
    这起发生在陕西的高三女生自杀事件,每一个细节都令人心痛,也暴露出教育体系、家庭关怀以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问题。除了那十三封“对不起”和长达十小时的“失联”期间无人告知的残酷事实,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反思的方面:一、 悲剧发生前的“预警信号”与“沉默的旁观者”: “对不起”背后可能隐藏的绝望.............
  • 回答
    历史上,关于预言自己死后之事并与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最引人遐想的莫过于那位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宗教领袖。他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帝王或哲学家,而是一位在当时被视为颠覆者和煽动者的人物。据流传下来的记载,他曾预言自己会被捕,会被嘲笑,会被鞭打,甚至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同时他也明确表示,在三天之后,他将复.............
  • 回答
    .......
  • 回答
    老婆出轨,这事儿压在我心头,沉重得我都快喘不过气来。回想起这段日子,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最开始的裂痕,是无声的我们刚结婚那会儿,日子过得也还算安稳。我呢,承认自己能力不行,工作上一直没起色,收入也就那样。我总想着,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没想过要轰轰烈烈。我以为,只要我安分守己,对老婆好.............
  • 回答
    这件事的背后,是英国和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长期不信任,以及这次事件本身触及了多重敏感神经,所以反应才会如此激烈。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毒杀”事件,而是涉及到国家主权、国际法、安全威胁以及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1. 毒杀行为的性质: 化学武器的使用: “毒”死前间谍,这件事情最直接、.............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