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桧是否预料到自己死后留下千古骂名?

回答
关于秦桧是否预料到自己死后会留下千古骂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秦桧自身的行为、以及他死后历史评价的演变来尝试分析。

1. 秦桧死后的即时评价与早期反应:

宋高宗的肯定与朝廷的反应: 在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亲自撰写了祭文,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称赞他“佐予中兴,克安社稷”,并追封他为申王。当时的朝廷大臣也纷纷致祭吊唁,按照宋朝的礼制,这都是正常的政治程序。
民间与部分士大夫的不满: 然而,即便在秦桧生前,就有不少有识之士对他与金国的议和政策以及对岳飞等人的迫害持反对态度。这种不满在秦桧死后并没有消失,反而可能因为缺乏直接的政治压力而有所显现。只是这种不满在当时受到压制,难以形成主流声音。
宋朝对“和议”的态度: 宋朝长期以来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尤其是面对强大的辽、金,议和往往是主流的政治选择。因此,秦桧的议和政策在当时的朝廷中并非没有支持者,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明智”之举,因为这至少避免了更大的战争损失。

2. 历史评价的演变:秦桧如何一步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秦桧的骂名并非生来就有,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价值观下逐渐形成的。

岳飞冤案的“真相”浮出水面: 岳飞作为南宋时期最为杰出的抗金名将,他的被杀是当时许多人心中的痛。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当南宋王朝经历了更多次的战败和屈辱后,人们开始怀念岳飞的抗金精神,并将他塑造成民族英雄。与此相对,秦桧作为导致岳飞死亡的关键人物,其罪行也越来越被放大。
“莫须有”的由来: 岳飞被捕后,秦桧罗织了“莫须有”(意为“或许有”)三字罪名将其处死,这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政治迫害色彩。这个词语本身充满了模糊性和随意性,更凸显了对岳飞的冤屈。
历史叙事的塑造:
《宋史》等正史的评价: 随着朝代的更迭,《宋史》等官方史书对秦桧的评价也逐渐趋于负面。虽然《宋史》的编纂者也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但他们对秦桧的罪状进行了更详细的记录,尤其是他对岳飞的迫害。
民间文学和说书人的演绎: 在民间文化中,故事传播往往比正史更具影响力。说书人、戏曲等将秦桧和岳飞的故事进行加工和演绎,极大地强化了秦桧的奸臣形象。岳飞被描绘成忠臣的典范,而秦桧则被塑造成阴险狡诈的反派。
文人的批判与笔伐: 许多后世文人对秦桧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从道德和政治层面否定他的功绩。例如,陆游的诗句“千载谁堪伯仲間,孤臣谁敢怨朝堂”暗指秦桧的独断专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对岳飞精神的传承和对秦桧的反击。
“与金人议和”政策的负面效应: 虽然议和在短期内维持了和平,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未能扭转宋朝积弱的局面,甚至被认为是丧权辱国。这种历史反思也加深了对秦桧的负面评价。
“秦桧跪像”的出现: 公元1196年,高宗批准了韩侂胄的建议,将秦桧等人的牌位移出孔庙,这被认为是官方对秦桧的正式否定。南宋末年,在杭州西湖岳王庙前开始出现秦桧等奸臣的跪像,象征着他们接受世世代代的审判和唾骂。这成为了秦桧千古骂名的具象化标志。

3. 秦桧是否预料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测:

秦桧或许能预料到会受到一些批评和非议,但不太可能预料到如此极端和持久的“千古骂名”。
政治的复杂性: 在他身处的时代,政治斗争是常态,政治对手之间互相攻击是司空见惯的。他知道自己推行的议和政策并不被所有人接受,尤其是在岳飞这样有威望的将领被处理后,可能会有人因此而指责他。
对自身功绩的自信: 秦桧本身也并非毫无政治抱负和自我认知。他可能认为自己是为了宋朝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才做出的牺牲,并且相信自己在位时为朝廷带来的稳定和繁荣是事实。他可能认为历史最终会“还他清白”,或者至少会认识到他决策的“必要性”。
时代的局限性: 在古代社会,历史评价往往受到当权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一个在世的权臣很难准确预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自己的形象会被如何重塑。尤其是在民族情感和国家立场被高度强调的时代,他的“议和”和“除岳飞”的行为,在后世被视为民族气节的背叛,这是他可能没有预料到的。
缺乏对“千古骂名”的清晰认知: 在他生前,“千古骂名”这个概念可能不像今天这样清晰。他可能只想到会受到一些名垂青史的文人墨客的批评,但恐怕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塑造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之一,被立像跪在岳飞墓前接受万世唾骂。

总结:

秦桧作为一位位高权重的政治家,必然了解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权力更迭可能带来的评价变化。他或许预料到自己的一些政治对手和反对者会在他死后对其进行攻击和污蔑。然而,鉴于他当时的政治地位、宋朝的政治环境,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演变过程,他极不可能预料到自己会被后世以如此极端的方式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一个代表奸佞和卖国的符号性人物,甚至被立像跪在忠臣墓前遭受永远的唾骂。他可能更多地是希望自己的功绩(如稳定朝局、发展经济等)能够被历史所肯定,而不是被“议和”和“除岳飞”的负面影响完全覆盖。他的“千古骂名”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基于对民族英雄岳飞的崇敬、对国家气节的追求,以及对导致国家长期积弱的政策的批判共同塑造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到2018/12/27为止的回答里,就没有一个正常三观的,也是奇葩)

我的回答是——秦桧他当然料到了,所以他决定自己来改写历史。

桧乞禁野史。又命子熺以秘书少监领国史,进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五百九十卷。熺因太后北还,自颂桧功德凡二千余言,使著作郎王扬英、周执羔上之,皆迁秩。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日历、时政亡失已多,是后记录皆熺笔,无复有公是非矣。

他临死前,还打算把所有活着的政敌全部处死。

桧秉政十八年,富贵且极,老病日侵,将除异己者。故使徐磊、张扶论赵汾、张祁交结事。先捕汾下大理寺,拷掠无全肤,令汾自诬与特进永州居住张浚、责授建宁军节度使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责授果州团练副使致仕新州安置胡寅谋大逆。凡一时贤士五十三人,桧所恶者皆与。狱上,而桧已病不能书矣。

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秦桧不要说在后世,在活着的时候就直接被骂“秦相公是细作”。解决方案无外乎两种,一是删史掩盖罪证,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两样秦桧都做了,只是无论他怎么做都改变不了千古骂名。

楼下各个标新立异的奇行种为秦桧想的洗地方案,其实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一句话就能拍死。

秦桧作为文臣是防止武将权力过大!——那么他掀起“绍兴党禁”迫害近百位高级文臣怎么讲?

秦桧只是被迫干脏活,为皇帝背锅!——那么金人严令不许解除秦桧相位,这也是皇帝的默许?


最后,秦桧和赵构确实是狼狈为奸的一对国贼,真要算起帐来一个都跑不了。但是赵构的权力来源好歹还有他的血统,秦桧上位靠的主要就是对金投降议和获取的金人支持,所以在投降方面,他做的比其他人更彻底、更没有底线——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他的骂名最为经久不息的本质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秦桧是否预料到自己死后会留下千古骂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秦桧自身的行为、以及他死后历史评价的演变来尝试分析。1. 秦桧死后的即时评价与早期反应: 宋高宗的肯定与朝廷的反应: 在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亲自撰写了祭文,.............
  • 回答
    关于司马光是否应该被定性为奸臣,与秦桧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位人物的时代背景、行为动机以及历史影响。简单地将他们划为同等性质的“奸臣”,是对历史的粗暴简化,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独特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奸臣”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奸臣,是指那些为了个人私利,出卖国家.............
  • 回答
    秦桧的转变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斗争、个人动机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主战派”转变为“主和派”的,我们需要梳理他人生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和事件。一、 北宋末期的崛起与“主战”的立场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褒贬,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立场视角、以及对关键事件理解的深刻影响。“谋款斩帅”这四个字,虽然字面上看似乎相似,但放在秦桧和袁崇焕身上,其内涵和带来的后果却天差地别,也因此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来拆解“谋款斩帅”这四个字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让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要说巅峰时期的秦军能不能打爆巅峰时期的唐军,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设想,因为两个时代的军事、技术、战术、后勤都有巨大差异。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对比分析,尽量还原一个更贴近事实的画面。先来看看双方的“巅峰”: 巅峰秦军: 一般认为是秦始皇统一六.............
  • 回答
    说到秦桧,那可真是一个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的名字。提起他,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卖国贼”、“奸臣”,是岳飞那般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的对立面。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印象中的要复杂得多,秦桧也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坏人”符号。咱们就得从头说起。秦桧,字会之,出生在北宋末年。他可不是那种出身草莽、没读过书的泥腿.............
  • 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短文,初读之下,秦王似乎是真心实意地想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安陵。毕竟,故事的主线就是秦王为了安陵的归属而派唐雎出使,而秦王的态度也表现得相当“诚恳”,甚至不惜许下重诺。但要是仔细推敲一下,秦王此举背后,恐怕藏着更深层的算计,甚至说,他未必真的“想要”用这五百里地去换安陵。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提起南宋的赵构和秦桧,这二位君臣在后世的名声可说是冰火两重天。一种观点认为赵构是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明君,而秦桧则是力主和议、避免更大战乱的救时宰相。这两种评价,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品味,自有其值得推敲之处。首先说说赵构。宋朝立国以文治著称,但同时也埋下了重文轻武的隐患。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
  • 回答
    《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在描绘战国历史时,确实对白起这个人物有着相当的侧重和艺术加工。那么,它是否“过分洗白”了白起?白起本人是否真的如同史书记载的那般残暴,主张杀降?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史实和电视剧里的演绎分开来看,并且深入聊聊。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白起在《大秦帝国》系列中,白起被塑造成一位战.............
  • 回答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假设,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可能性。如果项羽当初选择了定都关中,坐镇秦地,他对刘邦是否就真的会毫无机会?我认为,刘邦或许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机会变得更加渺茫,但“毫无机会”这个断言则过于绝对,尤其是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任何决策的细.............
  • 回答
    扶苏公子,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遗憾的名字。若他当初未曾奉那道可能出自赵高之手的伪诏,而是与忠心耿耿的蒙恬将军一同举兵勤王,大秦帝国是否会因此走向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值得我们细细探究。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扶苏与蒙恬二人所能调动的力量。扶苏的优势: 民心基础: 扶苏在民间.............
  • 回答
    秦国地处西部,这一地缘优势对其日后统一中国,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避免东部战乱的干扰,更在于其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利的环境中积蓄力量,完成战略部署。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秦国“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当时的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火连绵,尤其是中原腹地的魏、赵、楚等大国,更是你方唱罢我.............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掷地有声的呐喊,确实是陈胜起义时发出的标志性口号,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阶级固化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不屈服的挑战。那么,纵观世界历史,是否只有陈胜能说出这样的话?答案是:否,不止陈胜一人能说出类似的话,但陈胜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经典,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表达方.............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和秦桧杀岳飞,这两件事在性质上、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确实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复杂性。将它们简单地划为“一个道理”,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如果从权力斗争、君主猜忌、军事策略的争议、以及为自身政治目的而牺牲他人这些角度来看,确实可以找到不少共通之处。我们不妨就从这.............
  • 回答
    秦朝末年的局势,与其说是“无药可救”,不如说是 “药石无效”,或者说,即使有解药,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及时有效地施用。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盘根错节的系统性崩溃,而非简单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要细说,那就得从它“病”在哪里,为什么治不好说起。一、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严苛的刑罚与沉重的赋役秦朝的统治,很.............
  • 回答
    秦朝以前,那段波澜壮阔的诸侯争霸时期,如果仅仅看作是几个大大小小的君主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杀,那就有些浅薄了。事实上,这场持续了数百年的动荡,其深层驱动力,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政治角力和军事对抗,它触及到了当时社会最根本的组织结构和利益划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斗争”。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想象一下,没有商鞅那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秦国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拨开迷雾,试图窥探另一条可能的河流走向。首先,我们要知道,商鞅变法绝非凭空出现。在那之前,秦国也曾有过一些零散的改革尝试,但都没有商鞅那样系统、彻底,触及了秦国最根本的肌理。若没有商鞅,秦国的国力很可能依旧是“.............
  • 回答
    科技赋能的秦朝:一个永恒帝国的可能?我们常常惊叹于秦朝统一中国的伟业,但同时也扼腕于其短暂的国祚。倘若,历史的齿轮能够拨回到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让秦朝拥有远超时代的先进科技,那么,这个看似不可动摇的帝国,真的能就此摆脱宿命,永远屹立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让我们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一番细致的.............
  • 回答
    如果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比史实推迟三十年,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秦朝有可能因此而无法延续其统治,被如项羽、韩信这般日后叱咤风云的人物反推。这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可能推演。首先,时间轴的推移会极大地改变秦朝自身的内部状况。秦始皇在位时期,以雷.............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展现商鞅变法时,可以说对商鞅这个人物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英雄化”处理。要说有没有“夸大美化”?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电视剧的艺术创作本身就有扬抑抑扬的倾向。为了塑造一个鲜活、令人信服的英雄人物,往往会选取他身上最闪光、最具有戏剧冲突的部分进行放大,而将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