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写过一篇,《如果项羽选择留在关中,会怎么样?》,https://zhuanlan.zhihu.com/p/363214524
详细内容如下: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了解一下项籍为什么要分封天下,然后才能理解为什么项籍不留在关中。
很多人都指责项籍分封天下是错误的选择,没有定都关中也是个错误的选择。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国人无限拔高了项籍在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又低估了项籍的政治能力和玩弄权术的能力,简单来说,低估了项籍的智商。
同时,又忽视了楚怀王熊心这个人物,低估了熊心的地位和作用。
很多人谈及秦末历史,对熊心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傀儡带过,最多再加一句项籍杀熊心是不对的。于是他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鸿门宴,为什么鸿门宴不杀刘邦,为什么项籍要分封天下,为什么项籍要出关东返,为什么要背着弑君的名头杀死熊心。
实际情况是,分封天下是极其高明的一招,是项籍在玩弄权术上最得意的作品,让项籍从一个有兵无地的楚将一举成为最强诸侯王;没有呆在关中而是东返,是为了实现成为最强诸侯王的行为。
简单来说,所谓的分封天下,就是一场集体造反,项籍勾结列国将领,驱逐旧主,自立为王,也就是韩信和陈馀说的【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
再说一下,国人高估了项籍在早期的地位和作用。
在早期,项籍只是项梁手下的一个小偏将,既无兵权(兵是项梁的),也无继承权(只是侄子),只是众多族人中的一个(按照宗法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排队也轮不到侄子)。
在族内的地位,别说和项梁儿子相比,或许还不如项它,因为项它能够出任救魏的主将,而项籍却只能和庶民出身的刘邦共领一支偏师。
在族外,也不如英布、吕臣、陈婴等带兵入伙的军头,还被楚国众臣所厌恶。
项梁死后,熊心亲政,对项梁集团进行了安抚和拉拢。提拔重用了刘邦项籍等人,进行封侯拜将,把项籍从一个人人厌恶的小偏将提拔为国家主力的次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次提拔,项籍连兵变夺权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熊心的提拔,封侯拜将,项籍才从一个楚国中层人员成为高层人员。
后来安阳兵变,也只是获得了北路楚军的指挥权,而非所有权,如果没有熊心的上将军任命,项籍都指挥不动北路楚军,而是被打成叛逆,开启楚国内乱。
经过巨鹿之战,到分封天下前,项籍都只是楚国的一个将军,最多算是一个听调不听宣的军头,有造反的倾向,但没有领地,因为楚地是在熊心的统治之下。
再说一下,国人低估了项籍的政治能力,忽视了项籍的权术能力。
简单来说,项籍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从一个人人厌恶的小偏将,成为影响天下的最强诸侯王。然后和刘邦这个【超一流政治家、一流军事家】打的有来有回。
刘邦的军事能力不如项籍,但也有一流的水平;同样,项籍的政治能力不如刘邦,但也有准一流的水平。
而且项籍玩弄权术的能力也是出神入化,比如安阳兵变、鸿门宴-分封天下,都是权术上的得意之作,诸如【宋义谋反】、【熊心无功】、【巴蜀也是关中地】、【帝者居上游】等这种政治谎言与借口,也是张嘴就来。
其实项籍这个人,野心勃勃,天生反骨,就算不造熊心的反,也会造项梁或项梁儿子的反,和石虎非常相似。
如果说安阳兵变还能打着击秦的旗号来掩盖,那么在殷墟就是展露野心反意的时刻,接受了章邯军团的投降,却想要立章邯为雍王,这是一个将军能做的事吗?
项籍的造反之路,一开始就有规划的。
安阳兵变,就是把握了机会,猜中了熊心一心想要灭秦的心思,然后北路军在外,脱离彭城的直接掌控,乘机谋杀了宋义,迫使熊心为了灭秦大局,承认这次兵变,任命项籍为上将军,获得北路军的指挥权,而非所有权(诸别将皆属宋义;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这是造反的第一步。
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项籍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功劳。如果说接受章邯军团的投降为了大局考虑,那么要立章邯为雍王,就是项籍造反的第二步。
雍王是要王关中的,这就说明了项籍一开始就没打算呆在关中。
再后来新安坑杀,这是项籍没有打算留在关中的第二个证据。
坑杀降兵,却又放过章邯三人组,这是项籍没有打算留在关中的第三个证据。
(额外说明一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项籍对项梁的忘恩负义,不但没杀章邯,还立为王,就是为了自己篡位造反的野心,难怪后来项籍会被项氏一族嫌弃,甚至项籍还逼走疑似项梁儿子的项襄。)
然后就是为什么会有鸿门宴,就是为了否定怀王之约,借助诸侯联军之势迫使刘邦服软,只要刘邦服软,放弃关中,那么项籍就不会杀刘邦,因为项籍需要拿关中的财物宝货来收买诸侯联军和楚国诸将,屠关中也是为了削弱关中的潜力,立三秦王也是为了分裂关中,避免再出现一个强大的秦国。
接着就是分封天下,也就是集体造反,勾结诸将,一起驱逐旧主,自立为王,对天下进行分割,同时项籍又心怀鬼胎,在燕国,挑起燕王韩广和叛将臧荼的矛盾;在齐国,挑起田荣和田巿、叛将田安田都的矛盾;在赵国,挑起赵歇陈馀和叛将张耳的矛盾,在秦地,三秦王分裂关中,又和刘邦互相监视,等等。
在楚国,从北路军分出一部分给英布,用来收买英布等将领,又勾结了共敖这个公族出身、熊心嫡系的楚将,把楚国一分为四(西楚国、临江国、衡山国、九江国)。
不得不说,项籍的分封天下,实在是太厉害了,列国将领都被王位权力蒙蔽了双眼,掉入了项籍的陷阱中。
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安阳兵变、殷墟立雍王、新安坑杀、分封天下等),项籍是不可能留在关中的,他需要出关东返,把熊心赶出彭城,代替熊心成为楚地的统治者,拿到造反获得的那四分之一,建立属于自己的西楚国。
而且项籍必须东返,做一个造反的带头人,因为项籍是这场集体造反的发起人和核心人物,如果他留在关中不去彭城,那么诸将怎么驱逐旧主自立为王呢,谁会跟着你项籍造反。
韩信的一句话就说的很明白了【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正月熊心尊为义帝,四月项籍出关,五月田荣起兵反项,十月熊心被杀,十二月项籍伐齐。从正月到十月,是项籍谋反后和熊心的博弈时间。时间拖了这么久,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项籍没有很好的整合篡位后的西楚国的力量,拖延了伐齐的时间,最终深陷齐地泥潭,没有及时吞并齐国,也没有时间和力量去救在废丘望眼欲穿的章邯。
项籍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刘邦那么快就平定三秦和东出;没想到东返夺权会那么困难,耗费了那么久的时间。
更没想到,会出现刘邦这么一个BUG,真可谓是【既生籍、何生季】。
曹操、赵匡胤、朱元璋等人的野心是一步步成长的,而项籍则是天生的,从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开始,项籍就是个天生反骨,一步步的规划造反之路,最终造反成功,成为最强诸侯王,试图一统天下。
在鸿门宴、分封、东返后,为什么项籍宁愿背着弑君的名头也要杀死熊心呢,根本原因就是担心熊心卷土重来。
项籍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从一个人人厌恶的小偏将成为最强诸侯王,既是无与伦比的神话,也存在巨大的弊端。西楚国是篡位造反来的,不得人心,其次项籍崛起的时间太短,亲信嫡系稀少。
面对楚国熊氏家族八百年的传承,项籍都不知道身边的人可不可信,会不会在项籍离开彭城的时候,出现一个野心家或者熊氏忠臣迎立熊心归国,甚至这个野心家或者熊氏忠臣都有可能出自项氏一族。毕竟项籍都不得项氏一族的人心。
所以项籍只能背负弑君的名头,去杀了熊心,一了百了,以绝后患。
所以,就能理解项籍为什么不杀刘邦,为什么会分封天下,为什么会出关东返,为什么会杀熊心。
回到标题,如果项籍强行留在关中,既得不到诸侯联军的支持,也担心随时可能分裂的北路楚军,还要面对在稳居彭城的熊心,随时可能到来的平叛大军。
诸侯联军入关是为了灭秦和分赃,灭秦后拿不到关中的财物宝货,很可能会和项籍打起来;北路楚军也不是项军,不是项籍的私兵,没有足够的好处,北路楚军不会听从项籍的造反;如果项籍要留在关中,只能公开造反,然后就要面对刘邦英布等楚将、熊心等人的敌视和讨伐。
【所以,项籍如果选择强行留在关中,有可能站住脚,但是更大的可能是:钟会的下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