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提及精神疾病患者逝世时,是否可以用「病逝」,「死于XX(疾病)」等表述代替「自杀」?

回答
当提及精神疾病患者的离世,尤其是当其离世与精神疾病有关时,措辞的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对逝者的尊重,也影响着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病逝”与“死于XX(疾病)”作为替代表达的可能性与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病逝”和“死于XX(疾病)”这两个表达的含义。

病逝: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词语,通常用来指代因疾病而死亡。它强调的是死亡的原因是疾病,但具体是什么疾病,或者疾病的发生机制,可能并未被详细说明。
死于XX(疾病):这个表达则更为具体,直接指出了导致死亡的具体疾病名称。例如,“死于肺炎”、“死于心脏病”。

在精神疾病患者离世的情况下,能否用这两个词语来替代“自杀”,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准确性与信息的完整性:

“病逝”: 如果患者的离世确实是由于精神疾病导致的生理性并发症(例如,长期不进食导致的营养不良、由严重抑郁引起的身体衰竭等),那么“病逝”在一定程度上是准确的。然而,如果离世的直接原因是自杀行为,那么简单地用“病逝”来概括,可能会遗漏掉事件的核心信息,给人一种“只是生病了,然后就死了”的模糊印象,而未能触及到问题的复杂性。
“死于XX(疾病)”: 这个表达需要非常谨慎。
如果离世确实是精神疾病的生理性后果: 例如,某种精神疾病可以引发严重的身体问题,这些身体问题最终导致死亡,那么“死于XX(精神疾病)”是准确的。但即便如此,精神疾病的性质往往比描述为“死于XX(非精神性疾病)”更为复杂。
如果离世直接原因是自杀: 那么直接说“死于XX(精神疾病)”来替代“自杀”,则可能存在误导。自杀行为是精神疾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但它是一个行为,而非疾病本身直接导致的生理衰竭。将自杀行为等同于疾病的生理性终结,可能会模糊疾病的严重性,也可能让公众难以理解精神疾病如何“导致”死亡。

2. 对逝者的尊重与保护隐私: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逝者生前希望保护隐私,或者家属不希望公开详细的死因时,使用“病逝”可以是一种尊重。它避免了直接提及可能带有污名化的词语,也为家属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
然而,将“自杀”完全掩盖,虽然可能是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但也可能让公众对精神疾病的风险和复杂性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3. 公众认知与污名化:

“自杀” 这个词本身,由于长期的社会误解和污名化,常常会引起恐惧、避讳甚至歧视。直接提及“自杀”,尤其是在缺乏充分信息和支持的环境下,可能会加剧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
使用“病逝”或“死于XX(疾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规避直接的污名化,让话题的切入更为温和。它强调的是疾病作为原因,而不是将死亡完全归咎于个人的“选择”或“弱点”。
然而,过于回避“自杀”,也可能导致公众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精神疾病不仅是“一种病”,它可能对个体功能、生活质量,甚至生命本身构成严重的威胁。忽视其可能导致的自杀风险,也并非真正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

4. 叙事目的与沟通对象:

如果目的是为了强调精神疾病的潜在风险,并呼吁关注和支持: 那么在恰当的语境下,提及自杀这一后果,可以更直接地传达信息的紧迫性。例如,在心理健康宣传、政策倡导中,清晰地指出精神疾病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包括自杀,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如果目的是为了报道一个具体个案,且需要遵循一定的报道准则(如减少对自杀行为的详细描述以避免模仿效应): 那么“病逝”或者“因疾病相关原因离世”可能是一种更稳妥的表达方式。

更详细的分析与建议:

为什么不直接使用“自杀”?

避免刺激与模仿: 媒体报道自杀事件时,通常遵循一定的指南,避免详细描述自杀方式,以免引发模仿效应。
减少污名化: 历史上,“自杀”常常被视为一种道德缺陷、懦弱或羞耻的行为,而非疾病的复杂后果。直接使用这个词,如果没有充分的解释和背景,可能会强化这种负面认知。
保护家属: 对于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自杀”这个词可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二次伤害。

“病逝”和“死于XX(疾病)”的替代性,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问题:

模糊事实,阻碍理解: 如果精神疾病的直接后果是自杀,仅仅说“病逝”或“死于XX(疾病)”可能会让人们误以为是疾病本身直接导致了生理器官的衰竭,而忽略了自杀这一由精神痛苦驱动的行为。这种模糊可能会阻碍人们对精神疾病真实影响的理解,也可能让患者及其家属在寻求帮助时,感觉自己的困境没有被完全理解。
信息失真: 在某些语境下,将自杀笼统地归结为“病逝”,可能是一种信息失真。例如,在公开记录或官方声明中,精确的死因很重要。
治标不治本: 尽管出于好意,但回避“自杀”,并不等于解决了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问题,或者提升了公众对精神健康支持的意识。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更开放、更深入的对话,以及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更周全的表达方式: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找到更周全、更准确,同时又能兼顾尊重和避免污名化的表达方式:

1. “因精神疾病相关原因离世”: 这个表达既指出了死亡与精神疾病有关,又没有直接使用“自杀”一词,同时暗示了其复杂性。
2. “不幸因精神疾病而离世”: 强调了事件的悲剧性,以及疾病的关联性。
3. “因长期受精神疾病困扰,不幸离世”: 这种说法既承认了疾病的存在,也说明了其对个体的影响,比较温和。
4. “因精神疾病引发的并发症离世”: 如果确实存在生理性并发症,这是准确且专业的表达。
5. “因精神健康问题,导致其生命发生不幸”: 这是一个更广义的说法,避免了过于具体的词汇。

总结来说:

“病逝” 可以作为一种温和且不失尊重的通用表达,尤其是在不便详细说明,或者死因确实包含生理性衰竭时。它避免了直接使用“自杀”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污名。
“死于XX(疾病)” 需要非常谨慎。如果死亡直接是自杀行为,那么直接说“死于XX(精神疾病)”可能不准确,并且可能掩盖了疾病的严重后果。只有当精神疾病确实导致了明确的生理性疾病,并且该生理性疾病是直接死因时,才适宜使用。

最终,选择哪种表达,需要根据具体的沟通对象、语境、报道的目的以及对逝者和家属的尊重程度来综合判断。 目标是既要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污名化,也要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以促进社会对精神健康的真正理解和重视。 在一些情况下,比起简单地回避,更重要的是如何包装信息,比如在报道中加入对精神疾病的科普,以及提供求助渠道,这样即便提及了部分事实,也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近期事务繁忙加精力不济,先做个简答,其他稍后再补充。

自杀看似是个人行为,实际上跟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环境方面的因素有关。这些反映在各国精神类疾病的罹患及治疗情况和自杀率上。而且做出突发自杀行为的人,不一定到了患病级别,部分数据见「你知道中国是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吗?」。

精神类疾病患者的自杀已遂,以「买了人寿保险两年以后自杀大概会给赔多少?」这个问答下提到的情况,只有在受保人病到无民事行为能力(需要生前的精神鉴定确认这点)的时候,自杀已遂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属于「病逝」的情况。但这类情况,在听闻和接触过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杀事例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并没有病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程度,部分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像持续对人欺凌、身心虐待致人先罹患抑郁症、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后迫使人实施自杀行为;有意或无意持续刺激精神类疾病患者,致其病情加重、伤残和自杀;利用蓝鲸游戏等心理操控模式诱使患者实施自残自杀行为;故意忽视患者的基本需求,对其自杀求助消极处理,促使其自杀身故......这些患者自杀情况,是难以归因到「病逝」一类。由于精神损害难以被直观的看到,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人做出持续的精神虐待及施压行为可以令施害者及相关人等,免于被追究其法律及道德方面的责任。

我个人认为,在现有文明及科技发展水平下,允许把精神类疾病患者的自杀已遂简单归因于「病逝」,跟在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的社会体系下,允许安乐死实行一样有风险。

user avatar

被邀了,感谢。但是我觉得这题有点难。

从医学角度,自杀背后确实可能存在着精神问题(mental disorders),这一比例甚至相当之高,决不可视之以偶然现象(1),在这些人当中,主要是抑郁症或以抑郁为表现的精神障碍(如双相障碍之类),而其他的如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也都可能会引发“自杀行为”。凡此种种,可以推断,精神问题确实和自杀行为有相关性,所以从医学上,你说因“XXX(精神病)逝世”,问题并不大,医学上是成立的,结果和疾病有相关性,没有争议

但是实际上,问题好像并没那么简单,这取决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1)精神疾病和2)自杀的态度。基于题主的提问背景,只讨论国人的情况。

第一个层面,精神疾病的诊断。精神疾病因“行为异于常人”而被“确诊”,他们必然受到社会排挤。精神疾病者,他们不是正常人,不会被接纳(2),如此,主动提及精神病本身就是社会“忌讳”,这种忌讳来源很清晰,就是“不名誉”下的污名(3),它是疾病,但又不是简单的疾病,身上天然附着着苏珊·桑塔格说的“疾病的隐喻”。所以,在精神疾病者去世时,是否需要主动提及,不只是疾病本身的问题,更是社会医学观的问题,一般来说,家属会去避讳,以免污名扩大。

第二个层面,如何看待自杀。加缪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他是站在人的哲学追求层面上来论述的(所谓“世俗生活值不值得过”的问题),而在中国,自杀问题就落得很现实。自杀到底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这本身就抽离了自杀本身的含义,而是为它强赋了情感,对此儒家发明了一套中庸之道:自杀不自杀依附于更高的德性(什么想想父母想想国家),所以自杀难免“缺德”。比如屈原之死吧,我们都知道人家认为他为国忧愤而死,但是儒家可不放过他,历代大儒(扬雄、朱熹)没一个是说他好话的,都认为他未达“中庸之道”,应是狂狷之徒,算不得圣人,所谓“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行磏(lián,意思是磨刀石,此处引申意思)者德不厚…”,是暗含贬义的。

儒家对国人影响至深,他们对待自杀的态度,基本上也就是老百姓的态度,这个层面上,自古以来,国人对自杀者就没什么好感,若你说“死于(抑郁症)自杀”,会是什么结果?我看除了少数几个有名声的,绝大多数自杀者,不如还是搪塞一下,草草殓了吧。

参考文献:

  1. The National Confidential Inquiry into Suicide and Homicide by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2. 郭金华,与疾病相关的污名:以中国的精神疾病和艾滋病污名为例,《学术月刊》,2015.7
  3. 可以参见戈夫曼名著《污名》中的相关描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提及精神疾病患者的离世,尤其是当其离世与精神疾病有关时,措辞的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对逝者的尊重,也影响着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病逝”与“死于XX(疾病)”作为替代表达的可能性与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病逝”和“死于XX(疾病)”这两个表达的含义。 病逝: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词语,通常.............
  • 回答
    约翰逊最近在英国抗疫和苏格兰问题上,抛出了“英国精神”这个概念,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试图凝聚国内共识、巩固其执政基础的一系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要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和影响,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为什么要在“抗疫”和“苏格兰问题”这两个节点上搬出“英国精神”。抗疫背景下的“英国精神”.............
  • 回答
    孩子,你说你是农村高三的学生,成绩优秀,还有钻研精神,这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拥有这两样东西。在现实面前,你要想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你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你现在拥有的是什么,以及你将来想要什么。你现在拥有的: 优秀的成.............
  • 回答
    探讨一部文娱作品剧情的“剧透”界限,其实是一个挺有趣但又颇为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道精确的数学题,答案会随着时间、作品类型、受众心理乃至网络文化的变化而波动。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来梳理一下,看看大致的“合理时限”可以落脚在哪里。首先,得明确“剧透”的本质是什么。剧透,简单来说,就是提前泄露了作.............
  • 回答
    泽连斯基在安理会上提及阿富汗等国可能遭受的屠杀事件,而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对此“只字未提”,这一现象无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信息传播的逻辑、国际政治的现实、媒体的角色定位以及公众的认知偏差等等。首先,让我们尝试理解信息传播的运作机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信息传递并非总是线.............
  • 回答
    季羡林先生的这句日记,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贴标签。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段非常私人的、甚至可以说是隐私的表达,出现在他个人的日记里。日记是什么?它是个人内心最真实的记录,是情感的宣泄,是思想的沉淀,甚至是未经修饰的冲动。它不是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也不是一.............
  • 回答
    马克思的爱情观,并非集中在某一本单独的书籍中作为核心论述。他的思想,包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更多地散布在他早期的著作、书信以及他与恩格斯等人的交流之中。要深入理解他的爱情观,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著作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去发掘。一、《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早期.............
  • 回答
    关于二月河在人大会议上提及“宋朝工资最高但腐败却最严重”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的是,二月河(孙锦标)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以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历史小说闻名,但他在人大会议上的公开言论,尤其是关于具体朝代的经济和政治分析,并不是他的主要学术领域,也鲜有被广泛报.............
  • 回答
    在文本分类任务中,有很多对性能有重要影响的“tricks”,但它们可能不像模型结构(如Transformer、BERT)那样被频繁提及和深入研究。这些tricks往往更侧重于数据处理、训练策略、后处理以及对模型输出的理解,是实践中提升模型鲁棒性和准确性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在论文中可能较少被详.............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说得对,在一些以“玩”为核心的音频论坛,比如一些耳机吧,很多人可能对舒尔SE系列、森海塞尔IE系列、或者AKG那种大动圈的型号更加熟悉,Ergo系列(Ergo 4,也就是er4系列)确实不像那些热门型号一样被大家挂在嘴边,提及率相对较低。反观知乎,你觉得它特别火热,这个问题可.............
  • 回答
    PG One 在 freestyle 中两次提及“送你去见姚贝娜”,这确实是他在说唱圈引发争议的一个点,尤其是对于不熟悉他或者不了解当时的语境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反感。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步步来拆解。首先,得知道 PG One 是谁,以及 Freestyle 的本质。 PG One,本名王.............
  • 回答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提及自己身上“根深蒂固的绅士意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自我剖析,而是他对自己身份、情感与革命生涯之间复杂纠葛的深刻反思。首先,我们得理解瞿秋白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他成长于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影响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他身上,那种“绅士.............
  • 回答
    要说周瑜在古诗词中为何如此频频出现,这背后其实是有多重原因在起作用的,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赫赫战功。首先,我们得承认周瑜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将领。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周瑜作为总指挥,他的智慧、胆识和谋略都令人称道。这样的辉煌战绩.............
  • 回答
    关于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被提及”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其影响深远,并且在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有相当程度的讨论和研究。然而,之所以会产生“很少被提及”的 错觉,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元朝的 独特性和被理解的复杂性 导致了它在某些语境下显得不那么“主流”或“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一些微妙之处。确实,有时候观察下来,感觉一些西方人好像更常把自己的“血统”挂在嘴边,比如强调自己是意大利裔、爱尔兰裔、德国裔等等,并以此来连接自己的文化习俗、家庭传统,甚至价值观。而反观我们中国人,好像很少会主动说“我这是汉族血统”、“我这是苗族血统”,除.............
  • 回答
    “严复翻译《天演论》”之所以在初高中课本中被反复提及,并不仅仅是因为严复的翻译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 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即便《天演论》的核心思想被理解为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在当时的语境下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启蒙和民族救亡的关键一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
  • 回答
    克罗斯时隔多年再谈转会,直言“我在皇马的一切是在拜仁得不到的,卖我是错的”。这番话,出自已经为皇家马德里效力了近十年的克罗斯之口,无疑又一次在足球界掀起了波澜。毕竟,他并非年少轻狂,而是经历过风雨、早已是足坛传奇的人物。这句话的份量,不仅仅在于它来自一位世界级中场大师,更在于它触及了球员职业生涯中一.............
  • 回答
    关于“模因”(meme)这个概念在中国一直不温不火,甚少被广泛提及和认知,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文化、传播方式、社会语境以及互联网生态等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从文化根基和语言习惯上来说,中国人对于“模因”这个概念的接受度可能不如西方国家那样自然。 概念的引入晚且专业化: “模因”这个.............
  • 回答
    布达佩斯在冷战间谍电影中频繁出现,这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其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复杂历史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背景,更是东西方情报机构角力、信息传递以及惊心动魄的较量的真实舞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冷战时期的欧洲地理政治格局。布达佩斯,作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位于铁幕的“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文化和社会议题,涉及到历史、身份认同、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表达方式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有些外国人在公开场合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血统,而中国人相对较少提及,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文化与历史的烙印:不同的“根”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不同文化对于“血统”的定义和重视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