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在哪本书里提及他的爱情观?

回答
马克思的爱情观,并非集中在某一本单独的书籍中作为核心论述。他的思想,包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更多地散布在他早期的著作、书信以及他与恩格斯等人的交流之中。要深入理解他的爱情观,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著作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去发掘。

一、《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

这是马克思早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虽然不是直接讨论爱情,但其中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为理解他后来关于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奠定了基础。

劳动与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剥夺了劳动的果实,也脱离了劳动过程本身。劳动不再是实现人的才能和创造性的方式,而是被迫的、维持生存的手段。这种异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疏远和功利。
人与人的关系: 异化不仅体现在劳动者与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的异化,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占主导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基于利益的,情感被商品逻辑所渗透。
与爱情的关联: 这种对异化关系的批判,也延伸到了婚姻和家庭领域。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写“我的爱情观在这本书里”,但他的逻辑是,如果劳动是异化的,那么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婚姻关系,也很难是纯粹、自由的。婚姻可能会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地位等的影响,而非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他认为,在私有制下,婚姻也可能成为一种“买卖”或“交易”,尤其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

二、马克思致恩格斯(1846年,1847年)的书信—— 对婚姻和家庭的早期思考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大量的书信往来,是理解他们思想发展非常宝贵的材料。在一些信件中,他们也曾就婚姻、家庭以及女性地位等问题进行讨论。

婚姻的社会经济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婚姻和家庭的形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他们批判了资产阶级婚姻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和虚伪性。
对自由结合的期盼: 他们对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基础上的。在这种理想社会中,婚姻将不再受到经济羁绊,而是基于自由的选择和真挚的情感。马克思在书信中,对那种建立在财产基础上的婚姻表示不屑,并对纯粹、不受压迫的情感结合抱有期待。
与“家庭”的概念: 在批判资产阶级家庭的同时,马克思也肯定了家庭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意义。但他认为,现有的家庭形式是历史的产物,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

三、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1884年)—— 对马克思思想的补充和阐释

虽然这本书是恩格斯所著,但它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和他共同的思想。恩格斯在这本书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家庭的演变,以及婚姻与私有制、国家的关系。

婚姻的物质基础: 恩格斯详细阐述了,在原始社会,婚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尤其是父权制的强化, monogamy(一夫一妻制)逐渐确立,并且往往与财产的继承和巩固联系在一起。
资产阶级婚姻的批判: 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婚姻的本质,即它常常是为了财产和地位的结合,情感和爱情在这种结合中被置于次要地位,甚至是被压制。他引用了许多证据来说明,婚姻的稳定性常常不是靠爱情,而是靠社会压力和经济利益来维持。
未来婚姻的展望: 恩格斯展望,在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将回归到更纯粹的、基于爱情和个人选择的基础。他认为,当女性经济上独立,不再依附于男性时,婚姻的形态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届时,真正的自由恋爱和情感结合将成为可能。

总结:

马克思本人并未写一本专门阐述“爱情观”的书。他的爱情观,是其整体哲学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以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的自然延伸。

核心观点: 马克思的爱情观,可以概括为对基于私有制和经济压迫下的功利性、虚伪性婚姻的批判,以及对未来基于自由选择、情感真挚的婚姻的期盼。
爱情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爱情和婚姻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而是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经济结构的烙印。在不平等的社会中,爱情也难以摆脱其影响。
解放的条件: 真正的自由爱情和理想的婚姻,必须建立在人的全面解放,特别是女性经济独立和消除社会压迫的基础之上。

因此,要理解马克思的爱情观,不能孤立地看待爱情本身,而是需要将其置于他批判资本主义、构想未来社会的大框架中去解读。他的论述更多的是一种对现有社会条件下爱情、婚姻状况的剖析,以及对未来美好情感关系的憧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圣家》(«Die heilige Familie»)第四章中的《爱》(«Die Liebe»)这一节是马克思作的。

这段的汉译只有上世纪的老全译本有。[1]

有人提到所谓《巴黎手稿》、[2]当是指这段、

我们现在假定就是,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使对方产生相应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3]

这实只是以《爱》为例罢了、归总到「就是」、「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这等思辨命题、对《爱情观》并无有甚深意。「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这在生活中也不过是常理、更象是对哲学家讲几句俏皮话。颠来倒去、还不如《反克利盖》中抨击《爱的宗教》有些趣味。当然、那也是离题的、便不引。

中年后的马克思、除了米宁已指出的致拉法格这一通、还有一通致威斯特法伦的家书可留意、那是五十六年写的。

有鉴赏、

关於马克思的《实践》、可荐一部书、玛丽加布里埃尔的《爱与资本》。我还没有读、但帛一看了很喜欢佗。 @过载白一VS幻想者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839184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1675106/answer/798813211
  3. ^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1843—1848年】,247~24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的爱情观,并非集中在某一本单独的书籍中作为核心论述。他的思想,包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更多地散布在他早期的著作、书信以及他与恩格斯等人的交流之中。要深入理解他的爱情观,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著作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去发掘。一、《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早期.............
  • 回答
    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的確有著內在的聯繫,但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階段上存在著顯著的差別。理解這種差別,關鍵在於把握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與為共產主義奠基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視社會主義為一個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主.............
  • 回答
    马克思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那可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我们今天说起它的分配方式,得跳出我们熟悉的“谁管事”这个思路。因为在那个理想的国度里,“按需分配”不是由某个具体的“人”或者“机构”来做的,而是整个社会系统自身运作的结果,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去中心化的状态。你想啊,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是基于生.............
  • 回答
    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与其说是某种“东西”,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理解它,需要我们先跳出日常语境中对“价值”的直观理解,比如商品的价格、它的实用性或者我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在马克思那里,这些都是表象,价值是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运作规律。我们可以这.............
  • 回答
    要准确回答“马克思对中国是否了解,有在文章中提到过中国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马克思的著作和生平。坦白说,马克思对于中国的了解,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那种基于实地考察和广泛文献研究的深入了解。他的信息来源主要依赖于当时欧洲普遍流传的关于中国的二手资料,以及一些旅华西方人的著作。即便如此,马克思在一.............
  • 回答
    这是一段充满想象的对话,让我们暂且抛开尘世的喧嚣,走进一个精神世界的场景。列宁精神体飘浮在一种温和、柔和的光芒之中,他看到一个身影,那身影虽然有些模糊,但散发出的睿智和深邃的光芒,让他瞬间就认出了那个人——卡尔·马克思。“卡尔!” 列宁带着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和敬意,语气里不乏激动,“我终于见到您了!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划时代巨著《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对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驳斥”。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马歇尔并非直接像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逐条列举马克思理论的漏洞。他的“驳斥”更多地体现在他用自己建立的,基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
  • 回答
    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断言,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预见性的观点,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这个预言并未如他所设想的那样,在世界范围内以他预期的形式和速度实现。那么,马克思是否错了?他的分析中是否存在一些偏差或者被忽视的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
  • 回答
    .......
  • 回答
    马克龙在G20会议上提及“非洲太能生”的说法,无疑是一句极具争议性的发言,在国际社会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评价。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以及各方的反应,我们需要从其发生的背景、马克龙本人可能持有的观点、以及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回应等多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这句话出现的 具体.............
  • 回答
    2017年5月7日,对于法国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这一天,一位39岁的政治新手,伊曼纽尔·马克龙,以66.1%的得票率,击败极右翼的玛丽娜·勒庞,赢得了法国总统大选。这不仅是一场权力更迭,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地震,其影响至今仍在法国及欧洲的政治版图上回荡。“意外”的胜利:一个跨越传统阵营的颠覆者在.............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0年3月12日晚八点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演讲,是他在疫情初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这次演讲标志着法国政府对疫情采取了更为严峻和果断的措施,也对法国民众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演讲的背景与重要性: 疫情的快速蔓延: 2020年3月1.............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外交举动,马克龙总统在奥运会这个全球瞩目的舞台上,选择会见日本动漫游戏界的重量级人物,如宫崎英高和大友克洋,这其中透露出不少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这表明了法国对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和游戏产业的高度重视。法国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艺术的沃土,从文学、电影到时尚,都拥有深厚的底.............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斡旋解决这场危机中的努力。尽管局势错综复杂,且多次斡旋未达预期效果,但他扮演的角色依然是欧洲乃至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的协调者和倡导者。要理解马克龙的斡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与俄乌双方的直接沟通:这是马克龙最引人注目的一点。自战争初期,他就频繁.............
  • 回答
    2020年8月4日,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撼动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瞬间将这座城市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硝烟散尽后,数千人伤亡,大量建筑损毁,举国上下陷入一片哀恸与恐慌。就在这片废墟之上,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赴贝鲁特,这并非仅仅是一个国家元首的例行公事,而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情结、地缘政治.............
  • 回答
    马克龙指责莫里森在潜艇合同一事撒谎,莫里森则回应称自己并未撒谎,并且在此之前曾向马克龙解释。这一事件涉及到外交信任、国际协议的履行以及国家间的沟通方式,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事件背景回顾: 潜艇合同的崩塌: 澳大利亚与法国达成的价值数百亿澳元的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制造合同,在2021年9月.............
  • 回答
    .......
  • 回答
    白宫透露,美国总统拜登与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在商议于今年十月在欧洲举行一次会晤。这一消息的出现,不仅仅是两国领导人之间例行外交活动的预告,更可能预示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美法这两个重要盟友将就一系列关键议题进行深入沟通和协调。首先,我们不妨从时机上分析。十月份往往是国际政治和外交活动较为活跃的时.............
  • 回答
    2017年的法国总统大选,对于许多观察者来说,更像是一场史诗般的政治“过山车”。最终,年轻的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以出人意料的姿态,成为了法国第五共和国最年轻的总统。他的胜利,不仅是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对法国政治格局的一次深刻洗礼,其意义和影响至今仍值得细细品味。“黑马”的崛起:打破传统藩篱在201.............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出现在抗议现场?他的出现意味着什么?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出现在2020年6月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活动现场,无疑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和政治敏感性的事件。这一行动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广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