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馬克思主義的體系裡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所追求的有不同嗎?差別在哪裡?

回答
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的確有著內在的聯繫,但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階段上存在著顯著的差別。理解這種差別,關鍵在於把握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與為共產主義奠基

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視社會主義為一個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主義者”們的目標是通過革命或改良的方式,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經濟結構。

具體來說,社會主義階段的主要特徵和目標包括:

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這是社會主義的核心標誌。生產資料,例如工廠、土地、資源等,不再由私人資本家佔有,而是歸由整個社會(通常通過國家或工人集體)所有。
按勞分配原則: 在社會主義階段,財富的分配原則通常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意味著個人獲得的報酬與他們為社會付出的勞動量相關。但這仍然是基於勞動的價值判斷,尚未達到“按需分配”的理想狀態。
國家仍然存在: 在社會主義階段,國家機器(政府、法律、軍隊等)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負責管理生產、協調社會關係、保障公共利益,並壓制舊制度殘餘的反抗力量。國家在這裡被視為是階級鬥爭的工具,用來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
消滅剝削但未完全消滅階級: 社會主義旨在消滅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即資產階級通過佔有生產資料對工人階級的剝削。然而,在過渡初期,社會上仍然可能存在一些殘餘的階級差異,或者由於分配上的差異而形成新的社會分化。
市場和商品經濟可能還會存在: 有些社會主義模式(如蘇聯早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商品經濟和市場機制,儘管它們受到計劃經濟的調控和引導。這被認為是為了維持生產的活力和社會的運行效率。
強調集體利益與國家調控: 社會主義特別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國家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資源配置中扮演著主導角色。

總結來說,社會主義者追求的是一個更公平、更理性的社會組織模式,它旨在克服資本主義的弊病,為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奠定物質和社會基礎。他們相信通過社會主義的建設,能夠逐步消除貧困、不平等和壓迫。

共產主義:消滅國家、實現絕對平等和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

共產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中,是社會主義階段的更高發展階段,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它被描繪成一個無階級、無國家、高度發達的社會。

共產主義階段的主要特徵和目標包括:

生產力的高度發展: 共產主義的實現,前提是生產力極度發達,物質財富極為豐富,能夠滿足社會成員的一切需求。
消滅階級和國家: 在共產主義社會,階級對立將徹底消失,國家作為階級壓迫的工具也將自行消亡。社會管理將轉變為非政治性的公共事務管理。
按需分配原則: 這是共產主義最鮮明的特點。“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意味著人們不再為了生計而勞動,而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社會的整體需求來奉獻,同時可以自由地從社會的物質財富中獲取自己所需的任何東西。
消滅勞動的異化: 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不再是為了生存的手段,而是人們自由發展的需要,勞動的異化(即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勞動過程、自身以及他人疏離)將被徹底克服。
人與自然的和諧: 理想化的共產主義社會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不再是人對自然的征服和掠奪,而是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
無商品、無貨幣: 由於物質財富的極度豐富和按需分配的原則,商品和貨幣的交換功能將失去存在的基礎,它們會自然消亡。

總而言之,共產主義者追求的是一個徹底解放人類、實現絕對平等的理想社會。他們認為,通過社會主義的逐步實現,最終將進入這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自由發展的更高層次的社會形態。

兩者之間的差別與聯繫:

階段性: 社會主義是通往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
國家角色: 在社會主義階段,國家依然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而在共產主義階段,國家將消亡。
分配原則: 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共產主義實行“按需分配”。
社會狀況: 社會主義階段仍可能存在一定的階級差異和社會分化,而共產主義則是一個無階級的社會。
思想與實踐: 在歷史實踐中,“社會主義者”一詞的涵蓋範圍更廣。一些人可能將溫和的改良、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等也歸入廣義的社會主義範疇,但他們未必認同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標(如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者”則更明確地指向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及其最終理想。

打個比方,如果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作一場長跑,那麼資本主義是起跑階段,社會主義就是中途的補給站和訓練營,在這個階段,跑者(社會)會不斷調整步伐、補充能量,為衝刺終點(共產主義)做準備。而共產主義則是那遙遠的、充滿光輝的終點線,是所有奮鬥的最終歸宿。

因此,雖然都基於對現有社會的不滿和對更美好社會的追求,但“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在馬克思主義體系內,代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目標層次。前者更側重於實現一種更為公正的分配和生產關係,後者則指向一個更為徹底的、徹底解放人類的理想社會狀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过渡形态。


为何需要过渡呢?因为共产主义不可能一夜之间在全球建成,人民也不可能一夜之间个个具有高度觉悟。

所以。

第一、发展生产力需要时间和空间。

第二、社会主义必将面对外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等等敌人的围攻堵截。

第三、社会主义必将面对国内旧生产关系、传统文化的残留,以至于觉悟不高的民众。以及反动分子、邪教分裂势力等等敌人的破坏。

这就使得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具有不同的历史使命。

如果说共产主义者的历史使命是建设,那么社会主义者的历史使命则更多地倾向于战斗。

自共产主义思想诞生以来,红色力量在今天是前所未有的弱小,可以说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许多人认识不清楚这一点,还在做“背刺”中帝的美梦。却不知道在帝国主义眼里你的意识形态、国家和民族早就被捆绑为一体。在西方眼里反华与反共有区别吗?

你讲阶级,敌人被挟裹欺骗的穷人不讲。杀人的鬼子多半是阶级兄弟家属是慰安妇,美帝的黑人士兵也没在炸弹上安装阶级识别器,自爆的绿绿都是穷苦人。你必须先让自己的国家民族生存下来,打败他们,然后才能解放他们。

幻想脱离实体的国家和民族去搞天国净土,抗日战争还没完就想着解放战争了,这是坏还是蠢呢?

所以。

【一、】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事实上统治全球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需要发挥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特性,容许剥削的存在。否则你的工人福利高,产品成本高,就竞争不过已经发展了上百年、有经济殖民地可以掠夺的帝国主义。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天然起点低经济落后,在现有的规则框架中又不能迅速消灭帝国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容忍剥削引进外资等,使社会主义政权更加强大起来。

当然,剥削必须处于社会主义政权监管调节之下。

【二、】面对帝国主义的围攻,社会主义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民族主义者、开明资本家等等。建设需要时间和空间,如果你自己先被消灭了,何谈主义呢?

因此在历史过渡阶段,社会主义者应该与民族主义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抵御外部敌人的武力威胁与文化入侵。在人类主要以民族国家为形式进行竞争的现实条件下,社会主义者应当高举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大旗。

【三、】面对国内觉悟不高的民众和隐藏的各种敌人,社会主义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引导,对后者要严厉打击。

由于外部敌人的强势,社会主义需要正确看待共产主义理想中不适合历史阶段与现实的部分,超出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的自由与多元化、民族团结等看似伟光正的论调在现实中却大多沦为敌人利用来对付我们的工具。革命政权需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弘扬正气,纠正不符合社会发展程度的超前论调,去除害群之马。

封建奴隶主贵族和教权神棍、邪教分裂分子是全人类最凶恶的敌人。对于这些法西斯渣滓不能讲民主和人道主义。

====================================================


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理想,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未来时。

而社会主义则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事业,要受到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约束,在建设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免不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一切共产主义者都应当首先成为社会主义者。

不面对现实,不能忍受现实的不完美,而是沉迷于书斋里的想象。这种所谓的共产主义者我们一般称之为语录共产主义者,或者地洞共产主义者。

在实践中,地洞共产主义者要么沉浸于理论对理论的辩论纠缠,成为托派废物。

要么幻想帝国主义一朝灭亡(包括本国战败废土革命白骨累累等等),成为类似白莲教的神棍团伙。

要么与无政府主义、白左绿少、邪教分裂分子勾结,致力于消解爱国主义和主体民族的民族意识,成为跨国资本和邪教封建神棍的帮凶。对共产主义事业来说这些人是蛀虫,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些人是叛徒和汉奸。


所有信仰共产主义的人都应当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区别。

仅仅有共产主义理想是不够的,还要在现实中建设共产主义事业。

在今天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者就是共产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反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的確有著內在的聯繫,但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階段上存在著顯著的差別。理解這種差別,關鍵在於把握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與為共產主義奠基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視社會主義為一個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主.............
  • 回答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价值的创造与人类的劳动紧密相关,而且是围绕着“劳动”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套用到麻雀筑巢这件事上时,从马克思的视角来看,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有趣,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马克思的核心论点在于,商品的价值,尤其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非来自于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而是源于“.............
  • 回答
    咱们聊聊思杰马克丁代理Microsoft 365(也就是咱们常说的Office 365)这事儿。这中间的水可深着呢,不是简单地“他们卖这个”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思杰马克丁是干嘛的。这家公司在软件分发和代理领域算是有点名气,尤其是在国内,他们扮演着一个重要的“桥梁”角色。很多国外的软件,想顺利地在.............
  • 回答
    马克思的一生,与其说是充满了“有趣”的事,不如说是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而且常常是那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戏剧性。毕竟,他是一位革命家、思想家,而且生活在动荡的年代,经济也常常捉襟见肘。但仔细挖掘,确实有一些能让我们嘴角上扬,或者拍案叫绝的片段。穷困潦倒下的“巴黎漫游”与“理性啤酒”大家一提到马克思,脑子.............
  • 回答
    要准确回答“马克思对中国是否了解,有在文章中提到过中国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马克思的著作和生平。坦白说,马克思对于中国的了解,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那种基于实地考察和广泛文献研究的深入了解。他的信息来源主要依赖于当时欧洲普遍流传的关于中国的二手资料,以及一些旅华西方人的著作。即便如此,马克思在一.............
  • 回答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即便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支持者和批评者。要说它是“假的”,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它的解释力在现代经济中受到了许多挑战,并且存在一些难以自洽的地方。什么是劳动价值论?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底说了什么。简单来说,它认为商品的.............
  • 回答
    马克思之后是否还有比马克思更伟大的哲学家这个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答案。评价哲学家的“伟大”本身就具有主观性,涉及到他们思想的原创性、深远影响、对后世的启发以及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等多个维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顾马克思的伟大之处,然后考察在他之后涌现的哲学思潮和哲.............
  • 回答
    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断言,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预见性的观点,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这个预言并未如他所设想的那样,在世界范围内以他预期的形式和速度实现。那么,马克思是否错了?他的分析中是否存在一些偏差或者被忽视的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
  • 回答
    马克思所设想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这两种社会分配模式,在概念的根源、目标导向、实现机制以及最终的社会形态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需要我们深入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以及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实际运作进行审视。 马克思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解放与自由.............
  • 回答
    马克思的爱情观,并非集中在某一本单独的书籍中作为核心论述。他的思想,包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更多地散布在他早期的著作、书信以及他与恩格斯等人的交流之中。要深入理解他的爱情观,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著作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去发掘。一、《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早期.............
  • 回答
    关于马克思(Marx)这个姓氏是否来源于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Mars),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颇受关注的话题。不过,要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需要从姓氏的起源、家族历史以及语言学的角度去深入探究,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与一个神祇的名字划上等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姓氏的出现和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现.............
  • 回答
    马克思与其女仆海伦·德穆特之间的关系,在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和他个人生活时,是一个常被提起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海伦·德穆特本人的处境来分析。首先,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来看,剥削的核心在于占有生.............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被誉为“千年思想家”的第一名,并非是某个单一的、被普遍认可的机构或投票所为,而是源于他在历史进程中的深远影响、其理论体系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以及由此催生的巨大社会变革。这个称号更多是一种广泛的、跨越时空的评价,是对他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地位的肯定。要理解为何马克思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我们.............
  • 回答
    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确是德国人,他的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基石。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着复杂的因素,使得他的故乡德国,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反而并未如某些期待那样,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19世纪的欧洲,特别.............
  • 回答
    马克思与燕妮的结合,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好奇,甚至带着些许浪漫传奇色彩的。毕竟,一个是出生于犹太拉比家庭、在那个时代尚属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另一个则是普鲁士古老贵族家庭出身、有着显赫背景的女性。要理解他们是如何结合的,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长,并深入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以及他们个人特质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拆解.............
  • 回答
    马克思与恩格斯:中文译名背后的故事与纠葛提到两位塑造了现代思想版图的伟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他们的中文译名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学术界、政治界乃至于民间讨论的固定符号。然而,在这两个简洁的中文名字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颇有意思的翻译历.............
  • 回答
    马克思和刘仲敬,这两位思想家,虽然都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的剖析,但其出发点、方法论、核心关切以及最终导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在阅读两本截然不同却都蕴含力量的书,一本是宏大的革命叙事,另一本则是在破碎的现实中寻找秩序的碎片。出发点与根本关切:马克思的起点,是对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之一的“按需分配”,同时也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哲学难题:效用(utility)的不可比较性。在深入探讨之前,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首先,马克思的“按需分配”并非是对个人主观享乐的简单照单全收。这是理解他理论的关键。马克思所说的“按需分配”,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
  • 回答
    马克思是一位深刻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然而,在19世纪末,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被后人称为“边际革命”的范式转变,而马克思似乎与这场革命失之交臂,或者说他的核心理论未能与这场革命的逻辑完美融合。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以及边际革命所提出的新视角。马.............
  • 回答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对马克思原意的解读以及后世不同学派的演变。要说它是斯大林的“五阶段论”还是“三阶段论”,这其实是个有点误导性的提问,因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编号式的阶段划分。我们得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和思想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