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究竟是斯大林的五阶段论还是三阶段论?

回答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对马克思原意的解读以及后世不同学派的演变。要说它是斯大林的“五阶段论”还是“三阶段论”,这其实是个有点误导性的提问,因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编号式的阶段划分。我们得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历史观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观察和分析社会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硬性的、不允许任何变通的蓝图。他更多地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尤其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最核心的观点,体现在他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开始,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然后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取代,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基本脉络是清晰的,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阶段划分。

马克思的“阶段”是如何理解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了他理解历史发展的一个著名论断:“一个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这个社会的一切,并且随着这种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社会也随之日益变革。”他在这里列举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公有制(奴隶制)、封建所有制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大概可以看作是四大主要的社会经济形态。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五阶段”或“三阶段”的说法呢?这主要是后人在理解和阐释马克思理论时,根据自己的侧重点和理解方式进行的概括和梳理。

斯大林和他的“五阶段论”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了强调其领导地位的合法性,系统地阐述了一套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他提出的“五大社会经济形态”是:

1.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2. 奴隶社会
3. 封建社会
4. 资本主义社会
5.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斯大林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就是沿着这五个阶段依次前进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他强调了这种“线性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最终会取代资本主义的不可避免性。

问题来了:这和马克思本人有什么关系?

斯大林的这套“五阶段论”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确实也谈到了这些社会形态,并且也预测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但是,斯大林在这里做了一些关键的“概括”和“公式化”。

“社会经济形态”的强调: 斯大林特别强调了“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并将它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核心标准。这在马克思那里也是重要的,但马克思的分析更为复杂,他还会考虑到阶级斗争、政治革命、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
“必然性”和“线性”的强调: 斯大林对历史发展阶段的“线性”和“必然性”的强调,有时会让人觉得过于僵化。马克思虽然看到了历史的趋势,但也承认具体社会的发展道路可能存在多样性,并且非常重视革命的主体性作用。例如,马克思在晚年对俄国村社可能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走向共产主义的可能性有过一些思考,这和斯大林那种铁板钉钉的“五阶段”模式就有一定的距离。
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定位: 斯大林将“社会主义”直接定位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并且其理论框架往往指向一个高度集权化的、由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而马克思笔下的共产主义社会,更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种消除了阶级、国家和私有制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其具体实现方式和过程,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清晰的、操作性的蓝图。

三阶段论的说法从何而来?

至于“三阶段论”,这似乎并不是一个主流的对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概括。有时候,人们可能会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某些侧重点,将其概括为:

前资本主义时期(包括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时期
共产主义时期

这种概括更侧重于宏观的社会形态的转换,即从非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再到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但这也不是什么被广泛认可的“三阶段论”。

更准确的说法是…

与其纠结于斯大林是“五阶段”还是“三阶段”,更恰当的理解是:

1. 马克思提供的是一种分析工具和历史趋势的洞察。 他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并指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可能方向。
2. 斯大林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形式化”和“系统化”。 他将马克思的洞察总结为一套明确的“五大社会经济形态”的序列,这套理论在苏联时期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因为其僵化和对实践的指导性问题,受到了很多后世学者(包括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
3. 没有一个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马克思的历史分期论”。 马克思的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的,后人对他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实需要,对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进行不同的梳理和侧重。

总结一下,要说“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究竟是斯大林的五阶段论还是三阶段论?”,这个问题的问法本身就存在偏差。 马克思本人没有给出明确的“阶段编号”,他更侧重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趋势。斯大林则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形成了广为人知的“五大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所以,我们可以说,斯大林的五阶段论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一种阐释和概括,但它并非是马克思本人直接提出的、唯一的、或者完全无争议的理论体系。 后人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分期,以及如何看待斯大林的版本,仍然存在着很多讨论和解读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阶段论:原始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五阶段论是把阶级社会具体分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所以没有哪个替代哪个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对马克思原意的解读以及后世不同学派的演变。要说它是斯大林的“五阶段论”还是“三阶段论”,这其实是个有点误导性的提问,因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编号式的阶段划分。我们得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和思想家.............
  • 回答
    要评价法国总统马克龙支持率从当选时的66%骤降至36%,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支持率跌幅最大的总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一现象的诸多因素,并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能交织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一、 当选时的“蜜月期”与最初的期望值马克龙在2017年以“变革者”.............
  • 回答
    谈到马三立先生和侯宝林先生在相声界的地位,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值得深挖的话题。很多人会有“马三立先生的影响力和行业历史地位似乎比侯宝林弱”的感受,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强谁弱就能概括。我觉得这不是AI的判断,而是很多熟悉曲艺、尤其是相声的观众,甚至是业内人士,在比较这两位大师时.............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伯乐识马”的佳话,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发现千里马,更是关于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的智慧与远见。让我为你细细道来几个脍炙人口的例子。1. 孙阳的“伯乐”之名与《相马经》要说“伯乐识马”,首先不能不提春秋时期的孙阳。这位正是这个典故的源头。孙阳,字子阳,也称伯乐,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相马.............
  • 回答
    马蓉和宋喆,这两个名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舆论漩涡的中心,他们与王宝强离婚事件的纠葛,在中国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其实并非是在史书意义上寻找他们的“丰功伟绩”,而更像是分析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现象、公众认知以及某些特定群体(比如娱乐行业从业者.............
  • 回答
    在中文历史叙事中,关于格鲁吉亚马穆鲁克统治伊拉克的历史鲜有详述,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翻阅古籍时,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才能窥见真相。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穆鲁克”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的惯常指代。当我们提及“马穆鲁克”时,最先跳入脑海的往.............
  • 回答
    艾尔迪亚人和马莱人历史叙事的巨大鸿沟,这在《进击的巨人》的世界观中是一个核心的矛盾点,也深刻地影响着两族群之间长达一个世纪的仇恨与冲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从艾尔迪亚和马莱的角度,以及他们各自历史叙事的形成原因来剖析。艾尔迪亚人的历史叙事:被压迫与抗争的史诗在帕拉迪岛上的艾尔迪亚人,他们的历史.............
  • 回答
    作为一本以“历史调查记录”为名,且出版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著作,马长寿先生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无疑在史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要评价这本书,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一、 历史背景与成书意义首先,这本书的成书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诞生于中国近代史剧烈动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的.............
  • 回答
    2011年的达拉斯小牛和2014年的圣安东尼奥马刺,这两支球队无疑是NBA历史上非常耀眼的冠军队伍,它们都展现出了极高的竞技水平和卓越的团队执行力,甚至可以说是当时NBA最强的几支队伍之一。但要说“不管谁来了都不是他的对手”,这种说法就有些绝对了,任何一支伟大的球队在面对其他顶尖球队时,都会遇到严峻.............
  • 回答
    关于王导在“王马共天下”中的历史评价,以及您提出的“窃国、名不副实、致使神州陆沉,山河崩坏”等质疑,这背后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角度的解读。要理解为何王导的历史评价如此之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王马共天下”的历史背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国家历史发展、军事战略、文化传承和体育竞技之间的复杂联系。虽然历史上的英国海军确实强大,但它的陆军规模和骑兵力量相比于欧洲大陆的某些强国(如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确实不占优势。然而,在马术运动上,英国却长期以来保持着领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导地位。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经济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想要讲清楚,确实需要梳理一番。为什么华人社会普遍存在不少“哈日族”,而韩国却是另一番景象,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看。华人社会中的“哈日现象”:历史伤痛与现实吸引力的博弈首先,要承认的是,日本侵华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伤痛之一.............
  • 回答
    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在电影爱好者心中,几乎等同于一种近乎信仰的存在。他不仅仅是“好莱坞最伟大的导演兼制片人之一”,更像是一位为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血液的炼金术士。要理解他早期电影的魅力所在,以及为何他能稳坐大师之席,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充满躁动与革新的年代,去感受他作品中独特的呼吸与脉搏。早期电影的颠.............
  • 回答
    这三国演义里头,要说谁最坑自家主公刘备,后来又坑了刘禅一把,让蜀汉这颗幼苗还没茁壮成长就元气大伤,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张飞、关羽、马谡这三个名字,听着都让人心头一紧,好像都背着点“罪名”。张飞丢徐州,那是一刀致命的开头张飞吧,他那性子,就是一团火,冲动,又仗着自己勇猛,但有时候这火烧得就有点不着.............
  • 回答
    说实话,电影《战马》里英国骑兵仅凭马刀就对德军阵地发起冲锋,这场景虽然在银幕上极具视觉冲击力,也让人热血沸腾,但从真实历史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太符合一战时期的实际情况。咱们得把时间线捋一捋。电影《战马》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1914年到1916年这个阶段。一战,尤其是西线战场,最显著的.............
  • 回答
    裴松之注引《云别传》于《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其可信度及采信程度,是三国史研究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能信”或“不能信”的二元判断,而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其历史背景、成书过程、以及裴松之自身的史学态度。《云别传》的性质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云别传》是什么。通常认为,《云别传》.............
  • 回答
    馬英九先生的歷史定位是一個複雜且充滿爭議的議題,將他簡化為「遺臭萬年、亡黨之君」未免過於片面。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從他的政治生涯、政策推動、以及對台灣政治格局的影響等多個面向來進行深入的探討。一、 馬英九的執政功過:馬英九在2008年至2016年間擔任中華民國總統,這八年任期內,他推動了不少重要的.............
  • 回答
    马克思与波普尔,两位思想巨匠,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宛如两条泾渭分明的河流,各自奔涌着独特的逻辑与洞见。要评价他们的历史观,便如同站在历史的长河边,仔细端详这两条河流的源头、流向、以及最终汇入的海洋。马克思的历史观:必然的洪流与阶级的巨轮马克思的历史观,最核心的概念便是“唯物史观”。这并非说马克思只看重.............
  • 回答
    马克思的一生,与其说是充满了“有趣”的事,不如说是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而且常常是那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戏剧性。毕竟,他是一位革命家、思想家,而且生活在动荡的年代,经济也常常捉襟见肘。但仔细挖掘,确实有一些能让我们嘴角上扬,或者拍案叫绝的片段。穷困潦倒下的“巴黎漫游”与“理性啤酒”大家一提到马克思,脑子.............
  • 回答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即便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支持者和批评者。要说它是“假的”,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它的解释力在现代经济中受到了许多挑战,并且存在一些难以自洽的地方。什么是劳动价值论?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底说了什么。简单来说,它认为商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