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主张按需分配资源,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效用是不可比较的,这如何解释?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之一的“按需分配”,同时也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哲学难题:效用(utility)的不可比较性。在深入探讨之前,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

首先,马克思的“按需分配”并非是对个人主观享乐的简单照单全收。这是理解他理论的关键。马克思所说的“按需分配”,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当生产力极大解放,物质极大丰富,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之后的一种分配方式。它不是基于人的欲望无限膨胀,而是基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理想状态下的社会整体需求和个体基本需求的满足。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分析,特别是对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的探讨,更多的是一种 客观的、社会的 视角,而不是纯粹的 主观的、个体心理 视角。当马克思谈论劳动创造价值时,他关注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这种 社会平均化的劳动量,而不是某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具体感受到的“多累”或者“多满足”。

那么,这与效用的不可比较性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确实,从主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不同个体对同一物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效用)是无法精确衡量和比较的。你可能觉得一杯咖啡带来的幸福感是5个“效用单位”,而我可能觉得是3个,而且我们之间无法直接换算。这是现代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等概念得以成立的基础,也是许多经济模型中引入个体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原因。

但是,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阐述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它的落脚点并不是 个体主观效用最大化,而是 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发展和个体全面自由发展。

咱们可以这么理解:

1. 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前提: 马克思设想的按需分配,依赖于生产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能够创造出远超基本需求的物质财富。在这种条件下,主要的矛盾不再是资源稀缺导致的个体之间的零和博弈,而是如何更有效地组织生产、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整体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

2. 关注社会平均的、普遍的需求: 当马克思谈论“按需分配”时,他更多的是指 社会普遍性的、属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不是个人出于一时兴起或特殊癖好而提出的、可能超出社会平均供给能力的“需求”。比如说,每个人的食物需求、住房需求、教育需求、医疗需求,以及参与社会文化生活、进行科学艺术创造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社会化地、普遍性地理解和满足的。

想象一下,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你不再需要担心饿肚子、没有地方住、看不起病。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食物,都有舒适的住房,都有完善的医疗保障,有学习的资源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这些都是社会整体能够提供的,而且是 为了所有成员的福祉 而提供的。

3. “需求”的社会化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一个 社会建构 的概念。它不是脱离社会、凭空产生的个人感觉。一个人的“需求”是如何形成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条件、教育水平以及社会生产能力的影响。在一个更加先进、更加文明的社会,人们的“需求”本身也会发生变化,会更加倾向于精神文化、自我实现等方面,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占有。

举个例子,在原始社会,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可能是饱暖和安全。在封建社会,可能还包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荣誉。而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需求会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发展个人才能、参与社会治理等。这些需求虽然个体表现不同,但其 社会基础和实现途径是普遍化的。

4. “按需分配”是消解稀缺性的分配方式: 效用的不可比较性之所以成为问题,往往是在 稀缺性 的背景下,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产生的价值判断和排序。如果资源不再是稀缺的,那么传统的、基于稀缺性的分配逻辑(如价格、贡献度等)就可能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是主要的分配依据。

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通过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来消解稀缺性的。当社会能够轻易地提供足够的食物、衣物、住房、交通等物质产品时,那么在这种前提下,你多吃一碗饭、多穿一件衣服,对社会整体资源的影响微乎其微。

5. 更侧重于“分配的公正性”而非“个体效用的量化比较”: 马克思提出“按需分配”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 更公正、更符合人性的分配方式,从而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公问题。他关注的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以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并不是要建立一个巨大的“需求量化中心”,去精确计算每个人的幸福指数,然后据此分配。这既不现实,也非他的本意。他的关注点在于,在消除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里, 每个人都能在社会提供的充分资源中,根据自己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这种“需求”是被社会承认的、与个体发展相符的,而不是无限制的、无止境的贪欲。

简而言之,马克思的“按需分配”是在一个 高度发达的、消除了稀缺性、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下 的设想。它并非建立在对个体主观效用进行量化比较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对 社会普遍性需求 的满足以及 个体全面自由发展 的目标。在这种理想化的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能够轻松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和发展性需求,从而使得传统的、基于稀缺性的分配逻辑和对个体效用的精细比较变得不再是主要矛盾。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组织和资源分配方向的价值判断和目标设定,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与人之间的效用,真的不可比较吗?
【人的效用差异】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之一的“按需分配”,同时也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哲学难题:效用(utility)的不可比较性。在深入探讨之前,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首先,马克思的“按需分配”并非是对个人主观享乐的简单照单全收。这是理解他理论的关键。马克思所说的“按需分配”,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
  • 回答
    主流经济学界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学术辩论和理论发展,《资本论》在主流经济学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批评和修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主流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评价:一、 肯定之处与深远影响:尽管存在.............
  • 回答
    马姝教授在探讨未来刑法改革时,提出将强奸罪并入伤害罪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入剖析的议题。要评价这一主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理论基础、潜在影响、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对社会观念的冲击。理论基础的解读:从“性自主”到“身体完整性”马姝教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其背后可能存在着深刻.............
  • 回答
    说实话,《神秘海域》这部电影,从上映前我就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在关注。一方面,我是卡普空(Capcom)旗下同名经典游戏系列《Uncharted》的忠实玩家,对这个IP有着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我也对荷兰弟(Tom Holland)和马克叔(Mark Wahlberg)这两位主演抱有好感,他们各自的特.............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出现在抗议现场?他的出现意味着什么?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出现在2020年6月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活动现场,无疑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和政治敏感性的事件。这一行动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广泛的.............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核心,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首先,我们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社会并非由原子化的个人组成,而是由具有不同.............
  • 回答
    普京在与马克龙的通话中抛出的“三点解决方案”,其中核心便是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这无疑是整个对话中最引人注目、也最棘手的点。然而,仅仅聚焦于这一点,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更深层含义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深挖“三点解决方案”背后的盘算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普京提出这“三点”并非是无的放矢,.............
  • 回答
    在《隐秘的角落》这部精彩的网剧中,马主任拒绝春红的情节,虽然在剧中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动机。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说不”那么简单,背后是马主任复杂的考量和对自身处境的清晰认知。首先,我们得理解马主任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在体制内小心翼翼生存的基层管理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温吞甚至有些圆滑.............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占据着极其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以往哲学思潮的继承和批判,也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深刻革新。要详细阐述其地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 一、 对以往哲学的继承与批判:集大成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数千年哲学遗产的深入分析和深刻批判.............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否具有排他性,以及马克思是否能包容其他思想理论信仰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定义、其核心理论以及历史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的“排他性”:从理论核心与实践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排他性.............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阻碍”或“促进”来概括。它既带来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进步中扮演的角色:一、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积极影响:1. 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未曾真正过时,或者说,它所提出的许多深刻洞见至今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世界,原因在于其核心理论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的一些根本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持续存在的,并且不断以新的面貌折射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首先,我们得承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非是简.............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对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八章的诘问,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反驳和回应。诺齐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1. 对自由主义市场原则的坚持: 诺齐克认为,只要初始占有是正当的,那么通过合法的交易过程获得的财富分配就是正当的,即使这种分配极其不平等。他强调个体权利,特别是.............
  • 回答
    马基雅维利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政治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认为为了实现政治目标,统治者可以运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欺骗、操纵甚至残酷。虽然这种“现实”的视角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带来权力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但它也并非没有显著的弱点,这些弱点往往对其所追求的长期稳定和统治者的声誉造成侵蚀。.............
  • 回答
    马克思主义能否美国化、日本化,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不同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政治实践。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同时,审视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可能发生的变异与融合。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理解其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机制的关键。这种区分并非基于劳动的生理或心理强度,而是基于其社会生产性和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解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一、 核心概念:劳动是价值.............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其他流派相比,有着鲜明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方法。理解其核心观点,并辨析其对错之处,需要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以及历史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政治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庞大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判。认为其存在“硬伤”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可以详细阐述:1. 历史决定论的宿命论倾向与现实的不可预测性: 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确实可以被认为具有一种深刻的“反精英”倾向,但这是一种建立在特定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基础上的反精英,与我们日常理解的“反精英”有着本质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的“精英”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精英”并非简单指代那些聪明、.............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乍听之下,似乎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都指向了对人的关注,对幸福的追求。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关系并非简单地等同,而是夹杂着深刻的共鸣、潜在的张力,以及演变中的对话与挑战。要将这两者的关系说透,需要我们拂去表面的光鲜,探寻其各自的核心逻辑和历史轨迹。一、 共同的根源:对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