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乍听之下,似乎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都指向了对人的关注,对幸福的追求。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关系并非简单地等同,而是夹杂着深刻的共鸣、潜在的张力,以及演变中的对话与挑战。要将这两者的关系说透,需要我们拂去表面的光鲜,探寻其各自的核心逻辑和历史轨迹。

一、 共同的根源:对人的苦难与异化的深刻关怀

追溯到源头,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都诞生于工业革命的滚滚浊浪之中,对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不公和人的境遇恶化,发出了深刻的质疑与抗议。

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现象的揭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从自身劳动的产品、劳动过程本身、人的类本质,乃至人与人之间,都感受到了疏离和剥夺。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创造性需求,而是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谋生手段,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这种“物化”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生存状态,无疑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严重侵害。马克思主义正是要从经济基础入手,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消除这种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道主义的视角: 人道主义则更直接地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它倡导关爱生命,尊重个体,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歧视和残害。在人道主义者眼中,无论贫富、种族、性别、信仰,每个人都应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自由权。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人的“内在价值”,是人作为独特个体所应享有的尊重和关怀。

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下劳动者悲惨境遇的批判,以及对“解放人”的宏大目标,与人道主义对人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个体尊严的呼唤,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在尖锐地批判一个充满压迫和不平等的现实,都在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这个社会的核心是“人”本身。

二、 关键的区别:实现路径与理论框架的差异

尽管出发点相似,但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在理论框架、分析工具以及最终的实现路径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并非纯粹的道德批判,而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包括阶级关系)则是实现生产力的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生产的社会化与占有的私人化之间的矛盾,进而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人”的解放,是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从而实现集体解放,个体解放是集体解放的内在组成部分。

人道主义:个体主义与道德原则 传统的人道主义更多地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利,其诉求往往是通过道德劝导、法律保障、人道援助等方式来实现。它倡导的是一种基于普遍人性、理性原则和同情心的社会伦理。人道主义者相信,通过教育、改革、法律的进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就可以逐步改善人的境遇,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其关注点在于如何保障和提升“个体”的福利和尊严,而非彻底改造社会结构。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更侧重于“结构性”的变革,认为人的境遇根本上是由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决定的;而人道主义则更侧重于“个体性”的关怀和“道德性”的提升,希望通过改良和人道行动来改善人的处境。这种区别导致了两者在对待私有制、市场经济以及国家作用等问题上的立场差异。马克思主义对私有制的批判,对市场经济的警惕,以及对国家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认知,都与许多传统人道主义者的理念有所不同。

三、 历史演变中的对话、融合与张力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还不能忽视它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革命化”: 早期的人道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对人的关注也很有深度,但马克思认为其停留于抽象的人性,没有触及人之所以异化、之所以苦难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通过将人的解放置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特别是通过对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分析,为解决人的问题提供了更具操作性和革命性的理论框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革命化”了人道主义,将其从一种温和的道德呼吁提升为一种改变世界的政治实践。

人道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温和化”与修正: 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一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政权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引发了对马克思主义一些激进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一些人道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可能出现的对个体权利的忽视、对集体意志的强调以及潜在的权力滥用表示担忧。这促使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思潮开始更加关注个体权利、民主自由以及温和的社会改革,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人道主义的关怀相融合。例如,“人道社会主义”等思潮,就试图在坚持社会公正和经济平等的原则下,更加强调民主、自由和个体价值。

理论与实践的张力: 历史也反复证明,将宏大的解放理论付诸实践时,往往会遭遇复杂的现实挑战。如何在消灭剥削的同时保障个体自由?如何实现经济公平同时避免平均主义和僵化?如何确保集体目标不压制个体创造性?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需要面对的人道主义拷问。反之,如果人道主义的关怀脱离了对社会结构性不公的深刻批判,也可能沦为一种“粉饰太平”的慈善,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

四、 现代语境下的再思考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科技进步和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也呈现出新的复杂性。

新的异化与新的关怀: 新技术带来的信息鸿沟、算法的偏见、数字时代的隐私危机、全球资本流动带来的新的剥削模式,都为我们理解人的“异化”提供了新的维度。同时,气候变化、大规模冲突、大规模移民等全球性危机,也对“人道主义”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呼唤着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全球性解决方案。

求同存异,在批判中前行: 在新的语境下,与其僵化地划清界限,不如看到两者可以相互启发,在批判中共同前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对权力结构的分析,对于理解当今社会的不公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人道主义对个体尊严、基本权利的坚守,对于约束任何权力,防止任何形式的压迫,都至关重要。

可以说,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否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汲取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结构性反思能力,同时又坚守人道主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敬畏和对人类福祉的承诺。我们既要警惕可能导致压迫的宏大叙事,也要警惕可能忽视深层结构性问题的碎片化关怀。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并非简单的同义反复,也非全然的对立。它们都源于对人的深切关怀,都致力于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分析和革命性的变革蓝图,而人道主义则强调个体的价值、尊严与权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对话、碰撞、融合、修正的过程。

最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和一种改造世界的雄心,而人道主义则提供了一种衡量进步的价值标尺和一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一个真正公正、美好的社会,或许需要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有改造不合理社会结构的勇气和智慧,也要有尊重每一个个体、关怀每一个生命的温度和良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朝着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更坚实地迈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道主义确实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不过准确地说,它应该是私有制里的东西,因为封建社会里也有人道主义。什么仁爱、捐助、福利等都属于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不讲人道主义。

后来毛泽东给医疗系统有句题辞,叫“救死扶伤,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这里借用了私有制社会的这个词,但是加了“革命的”定语。如果不加这一定语,错误就严重了。但是深通共产主义理论的高人不会犯这种原则性的错误。

那么为什么私有制社会里才会有人道主义,公有制里不存在人道主义?

有悲惨才会有怜悯,有人道主义,没有悲惨,就不会有怜悯,就不会有人道主义。私有制里因为有剥削,严重不平等,有人纸醉金迷,有人饥寒交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才会产生人道主义。同时,如果穷人山穷水尽了,要么造反,要么都穷死,剥削者就无法剥削了,他们也得死,所以也必须让穷人能活命。左手抢劫穷人,右手救助穷人,于是就有了私有制特有的假慈善,假怜悯。

马克思主义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社会不公,而不是扬汤止沸,不是吃退烧药,用福利、救助、慈善等手段来改良不公,减轻不公。人道主义不过是私有制的一种改良剂。公有制社会里因为没有剥削,没有悲惨,也就不需要假惺惺的人道主义。

另外要知道的是,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重点不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而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永远都无法改良的弊病,批判它的人道主义,不过是顺手牵羊,捎带一句。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永远都无法改良的弊病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比方说住房,建着建着就相对过剩了,一边房产商的住房卖不出去,急得要咬人,一边是穷人没有房子住。

资本主义的维护者曾经一再告诉穷人:你们贫穷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资源稀缺,生产不出来东西,当然要贫穷,等将来生产力发达了,发现新资源了,大家就可以都富裕了,都能像资本家一样过上美好的生活。结果大众一听,认为很有道理,就都信了,保持住耐心等待。

可是马克思不是凡人,他善于思考,他经过仔细思考,发现不对啊,明明那里有那么多闲置的空房子,你们还整天建了扒,扒了又建,你们怎么能说生产力低下,资源不足呢?这纯粹是你们的生产关系有毛病啊!病不在生产力和资源,而在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必然会产生相对过剩。你们不改变经济制度,不改变生产关系,将来生产力越发达,相对过剩就会越严重,炸掉的房子,倒掉的牛奶就会越多,资源被浪费得就越严重,生产被阻滞得也越严重,穷人哪天能得到幸福呢?你们纯粹就是往穷人鼻尖上抹糖啊!资本主义不仅不会让穷人富裕,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而且更严重的是,资本主义严重浪费资源,严重阻滞生产。

一下子就揭到老底了。这下子就不得了了,得罪资产阶级了。资产阶级有钱又有权,媒体、网站、学校都是资产阶级办的,马克思还能好得了吗?

user avatar

其实所谓的“人道主义”与“女权主义”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脱离人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去谈什么“尊重人”、“爱护人”


造成人的苦难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私有制下经济上的剥削和压迫,不根除私有制,所谓“人道主义”就是镜花水月。


当社会主义的中国和苏联开展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的时候,西方就揪着几个下放农村劳改的被专政对象说你不人道,他们却不看看自己的血汗工厂和殖民地里的劳苦大众过得怎么样。当TG在农村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妇女的时候,当苏联揭去MSL妇女的黑头纱让她们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参与生产劳动的时候,当柳德米拉在雪原上扛着枪保家卫国的时候,西方资产阶级就说社会主义的中苏不女权,说中苏驱赶她们去劳动去打仗,而不是让她们戴着精致的首饰出入奢华的舞会,过上金丝雀一样的生活。但是,资本家们给几个女性金丝雀的生活了?其中一大半是靠什么换的?所以,在所谓“女权主义”者眼里,劳动妇女照样不是人。


有人受苦,我们当然承认,所以我们共产主义者才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但是西方资产阶级就跳出来说你不人道,在他们眼里只有剥削阶级才是人,所以无产阶级搞革命枪毙沙皇是不人道的。他们发动帝国主义战争,用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填壕沟的时候,早不知把人道主义扔哪里去了。所以,宣扬人道主义、女权主义的,无一不在掩盖阶级这一最主要最根本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者提的是斗争、解放,而不是假惺惺的人道主义。


有人做过全面具体的阐述了,我引用一下。摘自《文艺月报》1957年,作者罗竹风,此文章为批判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的论文。


现在我們再就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加以考察,便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道主义,也没有抽象的人道主义。原来人道主义是发源于意大利,而后传播到德、法、英、荷諸国的文化运动中。它是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由于反对封建主义、反对个性受封建思想束縛的要求而产生的。人道主义者主張把人类从中世紀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主張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入格。因而它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对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馬的文化也有很大贡献。但是人道主义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社会思潮,当时又只拘限在少数上层有学识的人們的小圈子里,沒有較广泛的民主基础。等到文艺复兴后期,艺术家真正用民間語言創作,而技师和工程师创立了新科学,他們不仅反对教会和经院哲学,而且也反对只知复古的人道主义者。在这时,人道主义者又变成反动的了。


十八世紀启蒙时代,资产阶級的人道主义兴起,反对封建压迫,解放个性,而这是资产阶极主張自由貿易、自由竞爭在思想上的反射和投影。但是,在資产阶级执政以后,便抛弃了人道主义的思想,转过身来对工人阶段进行残酷的剝削。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变成主要的了,于是便开始镇压一切自由思想,人道主义的原则连影子也看不到了。别有用心的資本家們并且盗用了人道主义的旗帜,稚护剝削阶级的利益,維护资产阶級賴以生存的私有财产制度,把无产阶级的反抗都說成是不合乎人道主义原則的,这样来加紧压迫与剝削一切劳动人民。


在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中,于是又产生了新的人道主义,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正如高尔基所說:这是“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的真正全人类的无产阶級的人道主义,它的目的是把各种族和民族的劳动人民从资本的铁蹄下彻底解放出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生产手段的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现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才有了充分发展的可能性;人才成为最可宝貴的資本。(参考罗森塔尔、尤金福《簡明哲学辞典》)


由此可知,沒有抽象的人道主义,沒有閹割了阶級内容的人道主义,也沒有可以作为衡量一切文学标准的人道主义。在阶級社会,所詡“尊重人,同情人,把人当人看待”。这是可能实现的么?两个互相敌对的阶级,人与人之间怎么能够互相算重,彼此同情,并且把人当人看待呢?阶级不同,人們的思想感情原是不相通的。在資本主义社会,空口說說人道主义,对資产阶級来说毫无作用,而对无产阶极也只能引起一点改良主义的幻想。而在今天的新中国,认为更有必耍强調把人当人看,要关心人,要同情人,这就更加不可理解了。作者还說什么:“虽然随着时代、社会等等条件的不同,人道主义的内容也时时有所变动,有所損益,但是我們还是可以从其中找出一点共同的东西来的。那就是:把人当做人。……所以,所謂人道主义精神,在积极方面說,就是要争取自由,争取平等,争取民主。……”


从历史上来考察,果真都像作者所說的那样子么?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也曾标榜过“人道主义”;但他們不正是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么?匈牙利的反革命分子也用“争取自由,争取平等,争取民主”作号召,目的不过是要把大多数人淹沒在白色恐怖的血泊中,使资本主义得以复辟。杜勒斯之流也是打着人道主义的招牌,进行反苏反共的阴謀活动的。


在今天,劳动人民已經作了新中国的主人翁,“把人当做人,……争取白由,爭取平等,争取民主”等等,这些話又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我們还不把人当做人么?难道我們沒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么?


无論在社会生活中,无論在文学作品中,我們都不能用人道主义来解释与解决一切問題。美国的法斯特,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匈牙利事件以后,攻击苏联,攻击共产党,他的人道主义原则哪里去了?錢谷融虽然也赶紧作了声明,說是人道主义并不排斥阶級性,它和抽象的人性論倒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我們認为他所标榜的人道主义没有阶极内容,飄飄蕩蔼而无所依附。这种抽掉阶级内容的人道主义,的确是发源于人性論。作者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事实毕竟还是事实,实际上那不过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人性論;它和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論是不相容的。毛主席远在一九四二年五月就曾經說过:“有沒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級社会里就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們主張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則主张地主阶級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們口头上不这样說,却說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們的所調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們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


我想人道主义也是如此!排除了阶級性、人民性、現实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只是把人当做人,所剩下的这一点点东西,它又能說明什么问題呢?


人道主义思想发源自资产阶级革命,从文艺复兴开始,在启蒙运动中吸收了人性论的论点。法国资产阶级要对国王和教会革命,启蒙运动就是其思想准备。下面一段摘自《世界近代史》上海师范大学编写,论证了资产阶级所谓的“人性论”、“自由平等”和“法律至上”是个什么玩意儿。全程高能。


尽管“启蒙学派”的学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不同观点,但在他们的著作里,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这就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他们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论更加发展更加系统化了,他们就是用这种理论作为批判中世纪以来的等级特权制,作为论证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和文化艺术观点的武器。他们把抽象的人作为一切的中心,鼓吹“人是唯一的点,一切事物从这点出发,而又复回于这一点”。他们用“人权”来反对“王权”,用“入道”来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来否定中世纪的“宗教迷信”,力图建立一个“理性王国”。总之,他们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思想和宗教教义,而他们所说的“人”,实际上只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就是资产阶级自身罢了”,他们的“理性王国”,实际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共和国罢了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观,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是直接为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首先,他们鼓吹“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卢梭说: “人生而自由”,狄德罗则说; “自由是天赐的东西”,伏尔泰也说:“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等等。他们认为自由、平等既然是天赋的权利,所以也就成为不可剥夺的权利,否则就是违反人的本性。因此,被封建专制制度剥夺了这种权利的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制度争取自由、平等以及争夺统洽权,是完全符合人的本性的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所谓“天赋人权”,说穿了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罢了。事实上,资产阶级从来不给劳动人民以任何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他们与封建势力所争夺的,正是争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权和剥削权而已。其次,他们鼓吹法律是自由和平等的保证,甚至鼓吹“法律万能”。伏尔泰说:“成为自由,那就是只受法律支配。”孟德斯鸠则说: “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狄德罗更露骨地说:“只有法律是万能的”等等。事实上,资产阶级的法律不是别的,正是资产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有力工具。对劳动人民来说,那只能是意味着被任意地剥夺奴役和套上新的枷锁,所以鼓吹“法律万能”就是鼓吹资产阶级专政万能。再次,他们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中最基本的权利,迫求幸福是人的最基本的本性,也是“自由、“平等”权利的前提。爱尔维修说:“保持所有权乃是各个国家的道德神。”“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价值的唯一而普遍的标准。”卢梭说:“人的第一条法则是维护自己的生存,人最先关怀的是他自己。”狄德罗甚至说: “人的本性……都牺牲同类来寻求自己的幸福”等等。这些以“人性”、“自由”、“平等”为幌子,为资产阶级利益和道德进行全面辩护的赤裸裸的语言,也正是资产阶级向封建统治者夺权之先所作的重要舆论准备。资产阶级向封建统治者要“自由”,无非要的是做买卖的自由、对劳动人民进行雇佣剥削和侵占劳动人民财产的自由;他们向封建统治者要“平等”,无非是要同封建贵族争夺统治权,也就是同封建贵族争夺宰割劳动人民的特权。可见,启蒙思想家所高唱的人性论,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观,说到底,完全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极端利己主义的剥削本性的反映,同时是资产阶级利欲熏心、把一切都化作金钱关系的丑恶世界观的暴露。

最后,吐槽一下上面几个回答,全是“六经注我”,啰哩啰嗦说不明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乍听之下,似乎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都指向了对人的关注,对幸福的追求。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关系并非简单地等同,而是夹杂着深刻的共鸣、潜在的张力,以及演变中的对话与挑战。要将这两者的关系说透,需要我们拂去表面的光鲜,探寻其各自的核心逻辑和历史轨迹。一、 共同的根源:对人的.............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殊途同归还是根本对立?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历来存在着各种解读,有的认为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视儒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基石;有的则强调两者之间巨大的价值和方法论差异,认为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
  • 回答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的马列主义相比,其核心差异在于理论的本土化、时代化和实践性。并非简单地对经典理论进行添枝加叶,而是经过了深刻的“两化”——中国化和时代化,这使得它既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又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指导意义。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对比:一、 理论的出.............
  • 回答
    《光明日报》近期刊载的关于融合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无疑在学界和社会层面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从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来看,这代表着一种探索和尝试,其评价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其核心意图与价值的积极层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鲜明体现。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
  • 回答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世界与中国疫情: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透视从马克思主义的棱镜审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并非孤立的生物事件,而是深深嵌入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之中,并且在中国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折射出其独特的演变轨迹与应对策略。这不仅仅是关于病毒的传播,更是关于权力、生产关系、阶级分化以及国家在.............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对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八章的诘问,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反驳和回应。诺齐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1. 对自由主义市场原则的坚持: 诺齐克认为,只要初始占有是正当的,那么通过合法的交易过程获得的财富分配就是正当的,即使这种分配极其不平等。他强调个体权利,特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的实践。要理解其中的张力,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马克思关于农民起义的观点,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回应和整合这些观点以适应中国具体国情。马克思对农民起义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马克思在批判农民起义时,主要立足于他的历史唯物.............
  • 回答
    马克思与恩格斯:中文译名背后的故事与纠葛提到两位塑造了现代思想版图的伟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他们的中文译名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学术界、政治界乃至于民间讨论的固定符号。然而,在这两个简洁的中文名字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颇有意思的翻译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实践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许多社会主义政党确实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倡导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舞台上,女性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情况却极其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要理解这种.............
  • 回答
    马克思所设想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这两种社会分配模式,在概念的根源、目标导向、实现机制以及最终的社会形态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需要我们深入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以及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实际运作进行审视。 马克思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解放与自由.............
  • 回答
    马克思与其女仆海伦·德穆特之间的关系,在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和他个人生活时,是一个常被提起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海伦·德穆特本人的处境来分析。首先,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来看,剥削的核心在于占有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之一的“按需分配”,同时也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哲学难题:效用(utility)的不可比较性。在深入探讨之前,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首先,马克思的“按需分配”并非是对个人主观享乐的简单照单全收。这是理解他理论的关键。马克思所说的“按需分配”,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占据着极其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以往哲学思潮的继承和批判,也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深刻革新。要详细阐述其地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 一、 对以往哲学的继承与批判:集大成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数千年哲学遗产的深入分析和深刻批判.............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否具有排他性,以及马克思是否能包容其他思想理论信仰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定义、其核心理论以及历史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的“排他性”:从理论核心与实践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排他性.............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阻碍”或“促进”来概括。它既带来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进步中扮演的角色:一、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积极影响:1. 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未曾真正过时,或者说,它所提出的许多深刻洞见至今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世界,原因在于其核心理论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的一些根本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持续存在的,并且不断以新的面貌折射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首先,我们得承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非是简.............
  • 回答
    马克思主义能否美国化、日本化,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不同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政治实践。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同时,审视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可能发生的变异与融合。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理解其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机制的关键。这种区分并非基于劳动的生理或心理强度,而是基于其社会生产性和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解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一、 核心概念:劳动是价值.............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其他流派相比,有着鲜明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方法。理解其核心观点,并辨析其对错之处,需要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以及历史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政治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庞大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判。认为其存在“硬伤”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可以详细阐述:1. 历史决定论的宿命论倾向与现实的不可预测性: 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