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最差的一段时间恰恰是电视封杀日本动画的那几年,那段时间,国产动画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才有了后来国漫崛起的梗
最早的国漫是以打造艺术品的水平制作的,九色鹿 小蝌蚪找妈妈 天方夜谭,这都是国漫传世的瑰宝。后来的黑猫警长 没头脑和不高兴 葫芦娃 舒克和贝塔也是经典之作,后来日本动画逐步进入了大陆市场,灌篮高手 圣斗士星矢那可是80 90那代人的最珍贵的回忆。再往后来到了21世纪初,中日关系在那段时间非常好,日本动画也开始大量的出现在电视上,我也是那时爱上了日本动画。小当家,网球王子,神龙斗士,光能使者,福音战士,魔卡少女小樱,一时间国内几乎所有的少儿频道都开始大量的播放日本动画,但国产动画在那时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迎来了一次巅峰。虹猫蓝兔 神厨小福贵 精灵世纪 中华小子 我为歌狂电影大英雄狄青 隋唐英雄传等等每一部都是经典之作,可谓是百家争鸣。
再往后,日本动画在电视上全面封杀,一时间,那些曾经在每年暑假寒假都会不断重播的日本动画全部消失了。为了而且为了扶持国产动画行业,政府设立非常高额的激励机制,本以为这样会鼓励国内的动画制作人员制作精良的动画,结果却涌现了一大批套激励金渣滓,甚至出了雷锋的故事这种笑话,国漫迎来了最为黑暗的几年。当时能拿得出手的国漫仅有秦时明月 魁拔等寥寥几作,甚至包括魁拔在内,很多国漫既要冒着被举报的风险,还要面临亏钱的问题。政府一方面要扶持动画行业,一方面又要注重少儿心理建设,国产动画不做子供向就会亏钱甚至被举报的僵局,虹猫蓝兔七侠传这样一个国产武侠动画宝贵的作品也难逃被举报封杀的命运,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可笑。虹猫蓝兔后续也做了几作,质量依旧上乘,但因为国漫整体环境太过恶劣,小孩子才看动画劝退了一堆青少年,而真正几岁的小孩子又不喜欢看虹猫蓝兔这种武侠风格的动画,后续几作一直不温不火,最后终究还是没有做完,我再也不会知道蓝兔的记忆会不会恢复,好不容易再炼成武功的虹猫能不能治好变成了婴儿的其他五侠。
再往后,国漫终于迎来了第二春,这还是多亏了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圣归来的热映象征着国漫复兴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优秀的国漫作品开始一点点的出现,连载类型的罗小黑 狐妖小红娘 凸变英雄,到后来的疯味英雄 全职高手,以及现在国漫不论是质量还是热度都是上上之作的五六七和灵笼,电影类的哪吒 白蛇 妙先生,国漫终于回到了十年前的样子。
而在这段时间内,日本动漫也悄悄的在国内网络上流行了起来,随着b站的逐步壮大,以及版权意识的觉醒,包括b站 爱奇艺 腾讯视频等等视频网站开始争夺日本动漫的版权,日本动漫再一次进入了大陆市场,日本的动画剧场版也通过审核的方式得以在大陆播出,新海诚成了新晋网红,能在电影院看柯南 海贼了,甚至cctv 6都开始宣传京紫和朝花夕誓了。
恰恰是有了日本动画成熟的产业体系的冲击,才让国产动画行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国内的动画制作人员也通过与日本业界的交流不断进步,我们现在看的很多日漫都有国人的身影,甚至许多日漫作品就是外包给国人做的。博人传剧场版鸣人和佐助对反派的那段足以载入教科书的打戏就是国人的手笔,前三季神作的巨人,许多立体机动装置的神级分镜也有国人参与其中,而这些精英大神也会是国漫制作的中流砥柱。
近代史的屈辱已经告诉我们,封闭发展是行不通的。优秀的外来动画是刺激国产动画进步的重要一环,没有竞争谈何进步呢
1937年(没错,就是侵华那一年),日本引进迪斯尼动画《白雪公主》。
这部彩色动画电影深深震撼了全日本。
当然,震撼只是心里层面的,更关键的动画电影的模式被证实是可行的,其产出路径是日本可以学习引进的。
迪斯尼模式催生了一大批意图模仿、甚至超越的日本动画公司和动画人。
19年后的1956年,东映动画成立,提出打造“东方迪斯尼”。并于1958年推出日本首部彩色动画长篇《白蛇传》。
你乍一看,日本动画和迪斯尼的风格完全不同。其实日本人一直在模仿迪斯尼,只不过由于技术和资金原因,做不出成品。
东映不久后就转向了省力化的动画TV模式,制作了《阿拉蕾》(1981)、《北斗神拳》(1984)、《龙珠》(1986)与《圣斗士星矢》(1986)、《美少女战士》(1992)、《数码宝贝》(1999)、《ONE PIECE》(1999)。
追其溯源,不过是想模仿和追赶迪斯尼而已。
同样的,也诞生了像宫崎骏这样忠实的动画电影人,做出了日本特有的吉卜力式动画电影。
产业有产业的逻辑,不是单靠意气用事、单靠固执的封禁就能够解决的。
要认识到动画产业是工业。
和漫画不同,漫画家只要有心,凭个人力量也是可以产出漫画的。
但想要制作动画必须有钱、有人、有技术、有机制。
漫画家画了一部漫画,交由出版社或杂志社发行。
如果失败了,杂志社可能会亏钱,漫画家可能被终止合作。
但杂志社并不会死,只不过是淘汰一部不成功的作品而已。
在日本,每年被腰斩、发行失败或出版后卖不动的漫画作品不计其数。
基本不会影响发行方的生存。
就拿JUMP来说,最影响JUMP生存的其实是少子化。至于连载风险、制作风险,都是不致命的。
同样,对漫画家来说,也不存在永远失败的问题。
为梦想而奋斗、但一直默默无名的漫画家也不少,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失败而影响到什么。
但是,动画产业就完全不同了。
动画需要成熟的公司来制作,最低限度也要是专业的工作室,需要资本方、广告方、发行方、甚至是周边玩具等各方共同筹集资金才可以制作。
一部作品失败就可能走向万劫不复。
日本目前采用的制作委员会形式较好的解决了筹资灵活性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但动画运营的难度并没有本质的改变。
这个时候,任何一个进入动画产业市场的资本都需要搞清楚这么几件事情。
首先是某个类型的制作是否真的具有受众。
比如你看b站上的从零、无职、史莱姆和骨王,你就知道异世界这个题材,只要脑洞够大,受众是不缺的。
知道了这点,才会有后来者加入,异世界题材也会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一个分支。
日本机器人动画、舰娘、魔法少女、后宫等各种分型就是这么来了。
而且在日本可以做到同步开花。
而我一直说,由于东亚人文化理念的接近。日本是中国市场很好的试金石。
在日本市场爆火的类型和产品,在中国受欢迎的概率也会很高。
当然,如果这类作品能够直接进入中国进一步接受市场检验,那就更好了。
没有市场调研、数据和分型的动画市场是令人恐惧的。
没有资本愿意进入一个黑箱般的市场。
其次是某部作品本身是否真的足够优秀。
毕竟动画不是漫画,要投入真金白银。在这一点上,中国动画一直是先天不足的。
因为中国没有成熟的漫画杂志连载体系。
因此,中国动画以原创为主。原创作品直接进入市场的风险会非常高。
而日本动画有了漫画杂志这道护城河,基本就可以保证了作品本身的优秀度。
当然,日本也有许多原创动画。
这里我想说的是,相对来说,“漫画原作—动画化”是一条捷径。
但对于动漫市场高度发达的日本,由专业制作公司单独企划动画作品也是可以的。
但中国市场这么走的风险就非常大了,所以我才说先天不足。
再次,是动画的受众人口。
动画是一种表现形式,想要做大这一形式,需要众人参与,引发风潮。
日本经历了三次动画热潮,第一次是铁臂阿童木,第二次是宇宙战舰大和号,第二次是EVA。
日本动漫人口在这三次热潮中爆炸性增长,续写了产业的辉煌。
可以看到,每一次的热潮几乎都伴随着作品走向更多的成人化和独立思考。
这可能也是动画成长发展的规律。
而中国,别看人口多,动画人口是不足的。或者说,即使成为动画人口,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消费也是不足的。
因此,中国动画市场其实还是处女地,需要开发。
这种消费拉动,不管是国漫自己来,还是依靠引进日漫美漫,总是要有人做的。
不然,看着人口数量是日本的十倍,其实市场容量远没有日本大。
所有,有人说引入日本动漫会不会打压国漫?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的市场是90分,那么引入一个95分的,确实会刮分你的流量。
可如果你的市场连50分都没有,那么引入一个95分的等于是在帮你开发市场,根本不存在竞争打压之说。
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圣斗士、北斗神拳是占据了市场,但是也给了黑猫警长、邋遢大王等作品的机会。
恰恰是日本动画大举进入的年代,为中国动漫打下了第一波人口基础。也为如今国漫的发展,提供了一批思想还比较开明的父母。
我也无悔于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概括来说,就是我们要做大蛋糕,而远没有到存量竞争的程度。
最后,当然是政策。
前面说了那么多,也比不过政策这一条。
动画这种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只要你随心所欲地禁止,那么那些资本,就会瞬间跑得一干二净。
或者,留下一群投机取巧的。用最垃圾的剧本、最快餐的制作、最愚蠢无害的内容。
在这个破市场里捞一笔就走。
没有人会沉淀下来坚持打磨下去、做经典的作品。
因为质量不好,还可以坚持精进;作品封禁了,还怎么坚持?
坚持被你封禁吗?可笑不?
此外,我们的封禁导向和动画热潮的发展方向是相反的。
刚才说了,日本动画70年三次热潮,一次比一次走向成熟,寄希望于引发更多的人文思考,作品越来越大龄向。
而我们的封禁,基本是按照幼龄化走的。
所以,你想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引爆动画热潮,快速发展市场越来越变得不可能。
因此,从市场实际反馈来看也正是如此。
除了采用了一些粗糙的3D和电脑制作以外,我们的动画作品,几十年来几乎是没有进步的。
充斥着垃圾作品。
(当然,雾山、刺客、一人是希望的火种,证明有很多真情怀的国漫人,在被禁也要坚持的道路上前行。他们是真英雄,向他们致敬)
总体上,我们的动画在思想、制作、内容、分型上没有任何突破。
这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哪怕是在同样步履艰难得大文化产业面前,也表现的尤为抢眼。
所以,只能说,政策因素之重,重于泰山。
五行山下的中国动画产业,也许还在等待着它的“唐僧”?
所以,我们的国漫,又何尝不是渴望发出大圣归来的吼声呢?
(未完,先写这点)
回到我们讨论的标题。
其实日本动漫从未真正进入国我们的市场,我们正式引进的只是凤毛麟角。
有人说,日本动漫太优秀了,我们不能引进。
我不想反对什么,至少这位朋友也是动漫爱好者,也是国漫爱好者,从留空间的角度,要为国漫争一点市场。
出发点还是好的。
但是,我为什么认为这么做没用呢?
因为首先文化不是实体商品,拦是拦不住的。
你一旦硬性的把日本动漫封杀在门外,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变成白嫖党。
嫖日本人,嫖得心安理得,嫖得天经地义。嫖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爱了国,没有给小日本送子弹,太棒了。
可惜啊,我刚才已经提出了动漫人口的概念。
——足量的、有投入的动漫人口,是动漫市场发展的关键。有了动漫市场,动画制作公司才会随之而来。
这是产业规律。
当你将日本动漫封杀之后,你以为仅存的动漫人口就会转而看国漫了?
大错特错。他们会开始白嫖。一旦白嫖,那么日漫就更香了,反正不用付费。
相较之下,国漫就更加无人付费,那么国漫赖以生存的动漫市场就完全塌了。
至于日漫,其实进不进入中国市场,只是个锦上添花的事情。进了,多赚一笔钱;不进,日漫也没啥大损失。
最后的唯一结果,就只是恶性循环、国漫凋零。
所以,b站的模式恰恰是值得推崇的,正是b站引进的日本动漫,聚拢了动漫人口。
所以,你才会看到国漫开始有了专栏,有了那一线生机。
如果继续无脑的采取禁封,不让b站引进版权,或者让引进充满风险。
一旦如b站这样的聚集区崩塌,你看好,国漫更加是尸骨无存。
可能很多人无法想象,我来给你说说动漫产业的规律:
就是不要不好意思,国外的好,那么就引入进来,引进来造成鲶鱼效应。
让国外产品在国内横行,赚得盆满钵满。
然后国内资本就红了眼了,什么?就这?国内都给播?能挣那么多钱?
好,那老子也要打造“东方的迪斯尼”(东映的口号)。
不知道怎么做?行,组团花钱到日本去学(东映当年是去美国学习)。
没有技术?花钱请日本人(东映当年请的是美国人),挖角总会吧。
然后按照最能赚钱的那些个类型模仿,色情擦边球能吸引粉丝,那就搞起来;
暴力血腥能让粉丝尖叫,那就飙血飙起来;
娘化、耽美能吸引宅男、腐女,那就大干快上。
把产品做起来,把日漫给分流了,把产业给带动起来。
动画公司大量涌入,资本金开始进入动漫市场;
大量动漫制作人有活干了,培养起来了,从脚本、监督、分镜、演出、制作,从原画到音响到声优。
学校开始普遍开设动漫学科,大量年轻人投身动漫事业。
场外的受众不断增加,大家日常讨论、口耳相传,形成各种动漫风潮、社会话题。
动漫人口堆起来了,市场做出来了,资金人才涌入了,体系起来了,产量才上的来。
产量上来了,自然会有金字塔尖的作品。量质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反向冲击日漫,分流日漫的流量。
到时候,就看中日谁的体量大,谁的作品多,谁的经典作品多,谁的续航能力强。
最终靠体量把日漫干趴下。(谁让你们国家小、人口少,怪就怪老祖宗吧)
到时候,如果日本人引进我们的版权,那么我们就能挣钱,日本国内流量会更加分流。
如果不引进,那么日本国内的白嫖党一旦做大,日本市场就会垮塌。
知道吗,动漫是存在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的,不是你一个人自娱自乐就过地了关的地方。
打架的时候,就别讲道义了,不择手段的让自己的作品产出,夺取对方的眼球,要么分流对方的流量,要么让对方损失动漫人口。
等到对方被打垮之后,中国一家独大的时候,才是你制定道德标准的时候。
到那时候,你说这个色情,那么大家就不做色情;你说那个暴力,那么大家就不做暴力;你说不符合核心价值观,那么就不做。
你得等你产业强大了,甚至是一家独大了,你再要这要那。
再说一个网文吧。
网文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力证。
色情、暴力、不道德、甚至反人类,网文都有。网文不会比动漫高尚,也不会比动漫悲哀,大家都是一丘之貉。
但是网文高速发展了十年,没有封禁,做出来了。
随后,就打到国际市场上去了。
老外看得欲仙欲死,自发翻译成外文,跟我们追剧一样天天追。
然后,网文名头做大了之后,就形成了IP,开始在游戏、电影等各个领域反攻倒算,四处开花。
所以你看,你只要给它宽容,它会还你一个世界。
但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掐死它,那出了一声悲悯就啥都没了。
a站被墙的这几年我感觉国内的游戏美术这一块就彻底停滞了。
不会。
因为日本动漫和中国动漫,是基于不同市场环境所出现的不同产品,两者之间并不仅仅是“国籍”有差别,内容本身就不一样。
而且,近十几年的现实不就已经证明这点了吗?电视上早就很难看到日本动漫内容了,视频网站大规模正版引进日本动漫也仅仅是这几年的事情。
文化产业应该是少数不适合进行“行业保护”的产业了。
就像日本偶像和韩国偶像在国内大环境下已经沦为小众了,那么国产偶像产业现在发展的很好吗?
文化产品缺乏竞争的话,能保持原有水准都很难,看国产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近十几年的发展,和偶像产业的发展,是不是很相似?
某种程度上,日本动漫在国内有受众,是因为日本动漫“打破”了很多中国国内作品没有(或无法)涉及的“禁区”,从而对国产作品的短板和缺失部分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
日本动漫近几年在美国攻城略地也是同理,因为日漫、美漫两者除了在竞争读者观众的眼球(时间)有利益冲突以外,在其他方面并没有竞争性,是完全共存互补的,看美漫和看日漫的受众本身就不一样。
看国漫和看日漫的观众也是同理,看日漫的并不必然会因为日漫被禁而看国漫,没有正版也会去看盗版,盗版也看不到了的话大可以不看。
同理,看国漫的也并不必然会看日漫,即便国漫不行,原本看国漫的也可能去看美漫或者其他东西,或者干脆不看动漫,而不是非去看日漫。
要制作出类似这些的国产动漫,可不是简单地把日本动漫拒之门外就可以自动实现的,毕竟现在国内连个明确且对创作本身有积极保护意义的“分级制度”都没有,国内的基层文化环境本身就很保守。
现阶段限制外国文化产品,除了有利于本土文化资本进一步利用信息差和粗制滥造低成本割韭菜以外,对国产文化产品本身的进步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韩国偶像、综艺已经完全退出中国了,那中国的偶像、综艺有变得更好吗?
近三十年的一切案例都指明,用政治手段把外国竞争对手赶走,让本国文娱产业占领市场的结果,就是最终一烂到底。
这并非是我对基腐、搞橘这类有偏见,而是即便「兄弟情」题材也比不过....
其他人认真创作,而他们是割流量的。
许多「抵制者」的心态是很奇怪的:
一方面,他们不承认外国文化产业优秀,觉得我们泱泱大国数千年文化,日本韩国都是抄我们,美国人就是暴发户。
另一方面,他们高呼抵制外来文化入侵,觉得许多人被「敌人」洗脑了。
一边觉得他们不如我,一边怕得要死。
人的选择是很现实的,在每天辛勤劳累后回家是希望取悦自己,选择的自然是他们认为质量最高的,而不是看国籍。
虚荣的抵制者其实不在乎这些问题,他们只想得到「中国第一」的评价。
即便挨骂也要说:自十年前开始,中国用行政手段在把外国竞争对手赶走后,我们就在大批量的生产垃圾(99%以上)。
韩流被赶跑了,「中流」起来了吗?
很多人看不上肖战、王一博等明星,但这已经是娱乐业交出的最好答卷了。
许多「大牌偶像团」连基本唱跳都不行,即便如此已经是中国顶流水平。
更何况....想看的人怎么都能看到,禁令也只能管住萌新罢了,治标不治本。
用强力手段把日本动画、漫画封杀了,这批人也不会看中国同类产品,就像习惯吃牛排鹅肝,也不想再碰窝头一样。
《进击的巨人》是2015年时文化部点名封杀的作品,也照样路人皆知嘛....
把对手查封了,你的东西依旧没人看。
2011年中国生产了26万分钟的动画,时长超过了美国+日本的总和。
但质量如何....我不做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