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现在正好有俩本科生在lab里做毕设。本科生做科研在我们看来是……怎么说呢,都是一张白纸,不可能懂什么,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什么。哪怕你本科期间做了一堆项目发了一堆文章,进入真正的科研后其实也是距离真正的研究工作十万八千里的状态(何况在简历内卷的今天很多简历内容其实是注水的)。所以,我们评价本科生是不太会从你有现在简历有多牛逼来评价你的科研潜力,顶多会有一个更高的预期罢了。
真正能让我们评价你们科研能力的,是入组后的表现。不需要很长时间,基本上进组后半个月到一个月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评估。我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
我一般会给刚进组的同学一些相关的文献给他们看(当然都是入门性质或综述性质的),并鼓励他们自我调研。也会就一些基础知识给他们一对一补习讲解。接下来,过个几天,就会要求他们反过来给我讲自己的理解。研究内容对于本科生来说必然是全新且远超他们平时了解领域的,此时,能力强的同学就可以有组织、有线索的复述相关知识,加入自己的理解;而能力差的往往理解文献内容都做不到,遑论自己的理解。
2. 执行力
刚开始科研的本科生基本没有自我探索的能力,必须要导师指路,此时执行力就很重要。很多同学想的多、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学的时候都能听明白,自己去做的时候就永远都在新建文件夹状态。
3. 主动性
对研究有好奇心,对未知有探索域,对自己有责任心。很多同学是陀螺,鞭子抽一下转一圈。老师不布置的任务就绝对不花半点心思。就算是自己毕设中期这种事情都好像无关紧要,只要我们不问就绝对不做。这种同学我们就会比较无奈。相反,如果你不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能主动想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提出我们没有设想的问题和思路,哪怕思路不靠谱,我都会很有好感。
当然,短时间内很难从具体的科研能力(例如文献总结、论文撰写、推公式、编程、presentation、写proposal)等方面对一个人有具体的评价,而这些才是评价一个人科研能力的真正方面。但以上三点基本也够我们看个大概了。
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界定清楚,“如何看出”是谁看出?是保研申请外校的复试老师们?还是本校的任课老师,提交课程论文以获取更高的分数?此外,本科生更重要的是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即好成绩,高绩点。此外,喜欢撰写论文、对学术界前沿的问题感兴趣,明确自己的科研喜好等。
但是这些指标都不好量化,而论文数量、奖学金次数、成绩绩点高低是衡量科研潜力的几个指标。
——————
更新回答:由于题主重新界定了题目含义,再补充一些内容
执行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问题的能力…… 都是考察量化指标
谢邀。我也带过不少本科生和低年级的博士生了。科研潜力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就一句话: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人你得手把手教他做,磨半天嘴皮子他还不听/忘了,最后啥都没做出来。开组会拿着个半成品就来了,这种人我连说都懒得说他。
大部分人则是你给他一个任务,给一个比较详尽的procedure,他能按部就班的做出来。之后你就可以放心交给他一个更复杂的任务,他的能力也逐渐得到了锻炼。随着时间的增长,他做项目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最终达到博士毕业的水准。这种人我认为是有科研潜力的。
有少部分本科生,遇到问题能够自己上网查文献,自己写代码实现模型,而又不拘泥于文献,知道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模型进行各种调整,包括重写损失函数,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往往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但她已经搞出来了。这样的本科生我也只遇到过一个,现在在MIT做UROP。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