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买基金一定要跌了才敢加仓?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不少投资者的内心了,感觉像是看到了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的影子。其实,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挺复杂的,掺杂着一些我们普通人常见的思维定势和情绪反应。我慢慢给你捋一捋,试着用咱们平时说话的方式来讲讲。

一、 “便宜货”的诱惑:贪小便宜的心理

大家都有个习惯,看到打折、促销的东西,是不是觉得特别划算,容易动心?买基金也是一样。当基金价格下跌了,对很多人来说,这就像是商品打折了。以前买10块钱的基金,现在可能只要8块钱就能买到同等份额了,这不就相当于“便宜了”嘛!

这种心理叫做“锚定效应”或者更直观地说,就是觉得“跌了更便宜”,买着更舒服,好像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尤其是一些新手投资者,一看基金跌了,就觉得之前的价格太高了,现在这个价格才是“正常”或者“应该有”的价格,赶紧趁机买入。

二、 “不服输”的较劲:心理账户和沉没成本

我们买基金,一旦投进去了,这笔钱就会变成我们心理上的“资产”。如果它一直涨,我们心里开心;但如果它开始跌了,尤其是跌得比较多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服气了。总觉得不能就这么认输,要把它“救回来”。

这时候,加仓就成了一种“挽回”的手段。感觉像是加点码,把平均成本拉低一点,一旦基金涨起来,就能更快地解套。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沉没成本谬误”,就是舍不得已经投进去的钱,不愿意接受已经发生的亏损,反而想通过进一步投资来弥补。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基金跌了,尤其是跌到你觉得“不合理”的程度时,加仓反而是你对基金价值判断的一种肯定。你觉得基金本身是好的,现在跌只是暂时的市场情绪或者外部因素影响,所以要在这个“低谷期”继续持有,甚至加仓,等待它价值回归。

三、 “恐惧与贪婪”的轮回:情绪的操纵

投资市场里,“恐惧”和“贪婪”这两只手一直在操纵着我们。

恐惧导致犹豫,贪婪导致追高: 当基金上涨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怕踏空,怕错过这波行情,所以容易在高位追涨。反过来,当基金下跌的时候,大家的恐惧感就被放大,担心继续跌,所以不敢轻易加仓,生怕越陷越深。
下跌加仓的“理性”伪装: 所谓的“跌了才敢加仓”,有时也是一种对这种恐惧情绪的“合理化”解释。好像是自己很理性,不是盲目追涨,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低点”。但实际上,这个“相对低点”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能完全确定。

你想想,当基金天天涨的时候,你是不是看到它涨一点就想卖了,生怕它突然跌了?但当它跌的时候,你又希望它能涨回来,并且用更低的成本去“摊平成本”。这种心理转换非常普遍。

四、 “专家”的误导与市场的羊群效应

有时候,媒体上、社交平台上也会充斥着一些“定投策略”、“抄底指南”之类的说法。很多文章会强调“越跌越买”,尤其是在牛市前期或者熊市末期。这也会在无形中影响一部分人,让他们觉得下跌就是买入的好时机。

但问题在于,这些建议往往是在事后诸葛亮,或者对未来市场判断过于乐观。真正的市场底部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当普遍舆论都在强调“跌了就加仓”的时候,就可能形成一种“羊群效应”,大家都这么做,自己也跟着做,但没有真正想清楚背后的逻辑。

五、 对市场波动的不适应:追求平稳的心理

很多人投资基金,尤其是长期投资,其实是希望获得一个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但又不想承担太大的风险,希望投资过程能够相对平稳。

当基金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时,这种“平稳”的心理就被打破了,投资者会感到不安。而加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用一种“积极”的行动来对抗这种不安,试图通过增加持仓来影响未来的收益曲线,让它看起来更符合自己期望的“稳健”轨迹。

为什么这种做法不总是对的?

虽然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人会这样想,但这种“跌了才敢加仓”的做法,其实隐藏着一些风险:

可能抄在半空中: 如果市场还在持续下跌,你觉得“便宜了”加仓,可能只是抄在了“半山腰”,后面还有更深的坑等着你。
错失真正的好时机: 如果你是因为恐惧而不敢在相对稳定或者上涨初期加仓,可能就错失了低成本买入、享受后续上涨的过程。
情绪化投资: 过多地受市场涨跌情绪影响,而不是基于对基金本身的价值判断和长期规划来做决策,容易导致投资的随意性和失误。

总而言之, “跌了才敢加仓”这种现象,更多是一种心理惯性、情绪反应和对市场信号的某种解读方式混合的结果。它包含了想要“捡便宜”的心态,不服输的较劲,对恐惧和贪婪的微妙平衡,以及受外界信息影响的普遍心理。理解了这些,你就会发现,在投资的世界里,人的心理往往比市场的走势更值得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答案根本没有看清楚题主的问题,

题主问到的是:

为什么很多人在底部拉升时不多买一点,而是在涨了很多之后小跌才敢买入?

注意核心关键词:涨了很多之后小跌

先涨了很多,跌了再买。。

其实本质上讲的还是追涨。


很多基金散户的心理都是这样的,基金处在底部的时候一直不敢买,行情突然起来了,底部开始拉升了,又犹犹豫豫的不敢下手,想等着再跌一波。

没想到后续基金一路狂涨,错过入场机会的散户急的拍大腿。犹豫了很久之后,恰逢遇到一个小跌,想着不能错过最后的赚钱机会,就急冲冲的买入了。


回过头来想想,即便是短暂的回调,也改变不了高点买入的本质,最后亏钱的仍然是大多数。



02

大部分韭菜亏损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追涨杀跌


(1)追涨杀跌让大部分人踩在高点


先看一组数据,上图中蓝色树状图长短代表了基金的购买量。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牛市大家都在疯狂买入,而熊市时基金几乎无人问津。

这种追涨杀跌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当基金一直赚钱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牛市的后期,这个时候追涨杀跌只能踩在高点。买的比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要贵,那么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亏钱。


上交所发布的报告可以佐证我们的结论。

从收益的构成上看。

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择时收益都是负的。

这意味着,无论散户和机构,靠预测股市最终都是亏钱的


(2)追涨杀跌让散户损失了大量的手续费


基金不同于股票,在基金这种长线投资产品里追求短平快,不是在给自己挣钱,而是在给基金公司送钱。

主要原因在费率。

基金买入的费率大都较低,只要0.15%或者0.1%,毕竟没有人会给花钱设门槛。

但买基金是做长线投资,官方为阻止短期投机,直接在费率上做了点限制。

持有时间越短,卖出门槛越高,暗示我们投资基金千万要拿稳、拿住,戒骄戒躁。

可惜不少人一边抱怨费率高、成本高,一边在做短线投资,完全无法理解监管背后的良苦用心……

持有7天不到,费率1.5%。这是明文规定的惩罚性费率。

持有超过7天,费率降至0.5%。

持有越久,费率越低。

给大家算一笔账,假设成本一万元。

7天内快进快出,费率0.1%+1.5%,单算成本,一次操作白送基金公司160元。重复一个月,成本640元,两辆SUV的油钱没了。

再稍微耐心一些,持有7天以上卖出,费率0.1%+0.5%,单算成本,一次操作白送基金公司60元。重复一个月,成本180元,半个月的烟钱没了。

重复一年,本金损失超过20%……

有多少散户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年化能超过20%?

最致命的是,年化20%仅覆盖损失的成本,想要挣钱还得年化超过30%。

巴菲特都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03

基金怎么买才能赚钱?


第一,树立长线投资思维。

基金的收益只有拉长时间才明显。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顿·马尔基尔的回测:

当基金投资周期在一年以内时,年化收益波动范围在-26.47%到52.62%之间,成败主要看行情、看运气;

当基金投资周期达到五年,年化收益波动范围缩小为-2.36%到23.92%之间,只要大方向不错,一般不会亏损;

当基金投资周期达十年,收益基本不会出现负数,不看行情也没关系,就拿着不挪窝,必然跑出正向收益;

投资越久,基础收益越高。

这也是基金投资对我们散户来说最大的价值:

只要有耐心,没什么不能战胜的。

一个月内,收益可能不明显,甚至跑不过大盘(市场的平均收益)。

三个月内,收益略有起色,和大盘持平。

半年内,收益超大盘近10%,优势明显。

三年过去,能把大盘远远地甩在后面。

如果初期投资1万元,放着三年,净收益近8000元,年化20%。

此时取出已不需要缴纳任何持有费率,实现了低投资成本、高收益。

更不用说中间横跨2018年全面下跌的熊市,以及波动极大的2020年上半年,坚持拿住就能成功避险避坑。

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必要的话可以买了就把炒股软件卸载,两年后再看。(笑)


第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股市的投资者分主要分为两波:

一波是散户,一波是机构和大户。

《全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截止2019年,全国股票投资者数量1.42亿,其中散户占比99.77%,剩下的是机构和大户。

然而,仅有不到10%的投资机构出现亏损,自己配置投资的散户亏损比例近40%。

而散户亏损的这部分钱,正是被机构和大户赚走了。

比较极端的例子是,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牛市期间,收入最低的85%的投资者(散户)损失超过2500亿人民币,而收入最高的0.5%的投资者却获得高达2540亿回报。

所以,与其自己瞎折腾,不如把钱交给比自己牛几倍的投资机构,也就是基金经理手上,让他们帮我们调仓、看财报、研究行业、分析宏观政策……

在基金经理的操作下,主动偏股型基金在十年期的战胜率高达78.2%。

最差的三年期主动基金也有近70%的比例跑赢指数,即战胜股市的平均收益水平。

(数据来源:晨星基金《中国主动/被动晴雨表报告》)

唯一的缺点估计是择股原则不公开,未来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最好的化解方法,是选出行业中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买入他们手下最好的基金。

三、抱紧优秀基金经理的大腿

怎么找到优秀的基金经理?

看数据,看业绩。

优秀的收益数据,往往能帮我们精准定位到行业的顶级人才。

虽然历史业绩并不能说明未来收益,但却能证明他的实力优秀,以后帮我们挣大钱的概率更高。

第一,“4433法则”

可惜目前没有比较靠谱的基金经理排名网,所以我们从高收益基金逆向筛选。

“4”: 选择一年期业绩排名在同类基金中排前1/4的基金;

“4”: 选择两年、三年、五年、今年以来业绩排名在同类基金中排前1/4的基金;

“3”: 选择近6个月业绩排名在同类基金中排前1/3的基金;

“3”: 选择近3个月业绩排名在同类基金中排前1/3的基金。

这种方法兼顾长中短期业绩,可以快速选出业绩持续优秀的基金。


好买基金网、wind都能够实现这一筛选操作。

第二,回撤率低

回撤率就是基金的历史波动率。

对于一个拿搬砖的钱做投资的普通散户而言,承受不起一会涨一会跌的波动。

投资波动率,尤其是下跌率在10%-30%时,不少人会产生焦虑情绪;而下跌率达30%-50%时,7成以上的人都会产生焦虑,甚至是极度焦虑,急忙止损。

所以,选择回撤率在30%以内的基金适合大部分投资者。

如果你更加保守,可以缩小到20%以内。

但要注意,回撤率也包括短时间内上涨的概率,严格回撤率,会让收益增速会有所下降,需要更长的回报周期。

第三,选规模和成立年限合理的基金

① 基金规模在5亿以上。

由于基金经理、研究员、审计师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便宜,基金规模太小,均摊每个投资者身上的成本支出会增大,得不偿失,能少则少。

但太大也不好,如果基金规模超百亿,会使得基金经理需要配置更多股票。

A股优质股票不多,基金经理为追求数量难免忽视部分质量,买入表现一般的股票,收益控制难度增大。

② 基金成立3年以上。

基金成立时间太短,业绩还没做出来,我们根本没办法判断基金经理能力的好坏。

短期收益高,很可能有运气成分。

第四,选成熟的基金经理

经过以上三点,基金范围已经被大大缩小,接下来就看他们背后的基金经理都是谁。

投资不是纸上谈兵,必须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过,经受考验,才能有所成就。

基金经理虽然全都是名校毕业,硕士博士一抓一大把,但量化模型画得再好也得实践出真知。

而国内股市4-5年一个牛熊市轮回。

选择从业5年以上、经历过牛熊的基金经理才靠谱。

另外,还要看他的历史业绩。

牛熊市之后,还能有15%以上年化收益,说明其成功不是靠运气。

综合以上四个条件,我们可以进行初筛。

给先给大家上一个初筛过后的表格:

下面,我们再从这108位“好汉”里继续精选。

第五,查看获奖情况

优秀的基金经理往往在业内广受好评,最主要的依据是获奖数量。

好的基金经理总是拿奖拿到手软。

国内有三大基金相关的奖项:

中国基金金牛奖中国金基金奖中国基金业明星基金奖

这些都是带有基金协会官方性质的奖项,公认的优秀基金和基金经理大都是这些奖项的常客。

此外还有来自美国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晨星基金网,每年都会评选年度基金奖。也可以在该网站上查询基金评级,收益不错的基金都会上榜。

评估从业时间、年化收益、获奖情况等因素,多多总结出A股最会赚钱的一批人,供大家参考:

名单里除了一些老将,我也兼顾选了近3-5年年化超过20%的成绩少壮派。

可能还是无法囊括所有优秀的基金经理,只选了部分市场普遍认可的。

小白单看名单可能还是有点懵,我单挑几位来说说。

1、朱少醒

朱少醒是公认的大神级基金经理,业界标杆,也是国内多年收益比肩巴菲特的投资人。

从业14年以来,他在85%以上的时间手里只拿着一只基金,真正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经历4个牛熊轮回,尤其是2008年和2015年股灾之后,还能创下超18倍的收益,长期年化20%以上。

他的选股眼光独到,我们可以把他的重仓历史列出来:

贵州茅台:2006年建仓就开始买入,当时价格13元左右。此后陆续调整重仓比例,直到现在仍然持有,而目前茅台价格1685元,涨了近130倍。

恒瑞医药:2014年初开始持有,当时价格9元左右。持有两年,退出重仓时,价格25元左右,涨了近3倍。

招商银行:2006年建仓开始买入,当时价格2.5元左右。直到2019年初,退出重仓时,价格为34元左右,涨了近14倍。

类似的例子还有伊利股份中国平安等。

每次看白酒的走势,不少人应该会畅想:如果我15年前就重仓茅台,那我现在的收益是……

多年前,朱少醒就在干这件事,现在他的收益让人望尘莫及。

散户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大神为我们挣钱?

虽说他在熊市的回撤率偏大,但总体仍然不负他公募一哥的称号。

2、傅友兴

傅友兴公募从业18年,早年做了近10年基金研究员,经验丰富,分析能力过硬。

最近7年才转为基金经理,风控能力极强。

广发稳健增长自他任职以来,最大回撤率27.64%,年化波动率14.96%。

而同期的沪深300最大回撤率46.7%,年化波动率22.88%。

对比下来,傅友兴回撤率小19个点,年化波动率小8个点!

专治各种担惊受怕的投资者,买了就是躺着看涨!

他用50%左右的仓位投资债券,剩下的50%左右买股票,能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

牛市跑得快,熊市跌得少,把一个“稳”字贯穿全程。

3、交银三剑客:王崇、何帅、杨浩

这三位都是交银的门面担当,每人手下都管理着上百亿的资产,投资风格攻守兼备,整体稳健。

三人的年化收益均在20%以上,都是业界公认的后起之秀。

王崇入行12年,做基金经理近6年,是三人中从业最久的一位,连续三届“金牛奖”得主。

而获奖基金是交银新成长混合基金,经历2015年前后完整的牛熊市,还能实现平均年化近30%!

王崇的主要思路是做逆向投资,和长期回报。

并且偏爱生物医药行业,买入细分领域里的龙头公司,通过单只股票的上涨获取超额收益。

不追逐热门行业,分散投资,注意回撤率,是三人中最稳的选手。

何帅在成为基金经理之前,也做过5年的研究员,管理基金时长也是五年。

目前,他手下有三款基金,持股配置都差不多,几乎是复制粘贴,看成立最久的交银优势行业即可。

何帅接手交银优势行业4年,年化回报率24%。

在长期震荡中跑出这样的收益,也算业内数一数二了。

何帅投资策略主打成长性,关注一家公司的未来增长空间、行业增速、市场份额等。

他只喜欢赚看得到的钱,不挑行业,不喜欢赌小概率事件,也不会追逐市场。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保障投资长期收益的首选。

杨浩入行8年,管理基金近5年,时间是三者中最短的。

其风格也是最突出的。

受早期科技研究员经历影响,杨浩在电子产业和文娱领域历史收益不错,在成长性和回撤率的控制上也表现亮眼。

疫情之后,文娱产业或许会迎来反弹,极有可能继续给杨浩带来不错的收益。

在投资风格上,杨浩以小盘股居多,大盘股较少,为了稳定回撤率也配置了不少债券。

杨浩手上有两款基金,交银定期支付双息平衡,以及交银新生活力灵活配置,年化均接近30%。尤其是交银新生活力,近一年收益率就有80%以上。

最近几个月,杨浩还根据自己在科技股方面的优势,开发了两款相关基金,一举斩获近80亿的投资。

其中交银内核驱动混合走势似乎不错,但仅成立不到一年,对于一款基金来说还太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让业绩再飞一会。

篇幅有限只分析了特别有代表性的几位大佬。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后面我会再挑几个基金经理,专门讲讲这些股神的投资传奇。

最后的最后,如果想要买入这些大佬的基金,必须拿得住!

不要因为短期30%的优秀收益就美滋滋地止盈,两年后你的收益很可能翻倍!

只要基金经理不换,完全可以冷静持有。

对于顶级基金经理来说,你的信任就是你的未来收益。


基金实际上非常简单,99%的人投基金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不懂,看完下面这些攻略,将帮你远离亏损,赚10%-15%收益。

基金全攻略:

1、基金全攻略:一篇文章帮大家讲透基金,不仅有理论还有我的实战结果

2、基金如何选:帮大家彻底搞懂怎么选出优质基金

3、基金怎么买:90%的人不懂,基金买入时机极其重要,这篇文章帮你彻底搞懂

4、基金怎么卖:手把手教你基金怎么卖,才能赚100%收益。

下面是重磅:

5、基金干货书籍:我给大家整理了10几本经典书籍,帮你功力会再上一个台阶

6、基金20强名单:公认优秀的基金名单,业绩可以超过80%的基金


我现在基金持仓200多万,盈利40多万,一路走来,我非常知道朋友们的迷茫。

以我的真实经验,大家不要到处问来问去,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相信我,耐心的花1个小时,认真学学上面几篇完整攻略,基金就能基本学懂。

基金实盘我会每周更新,实盘完全按攻略在操作,实盘能让理论全部落地。大家不妨跟着实盘实践一下。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经过一轮涨跌,你真正赚到钱,你就完完全全搞懂基金了。

这是最快最捷径的一条路,也我真金白银实战的经验。

user avatar

龙头永远涨,是一种错觉!

买基金本质上跟买股票也是一样的~



包工头老W:国家暗示你炒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不少投资者的内心了,感觉像是看到了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的影子。其实,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挺复杂的,掺杂着一些我们普通人常见的思维定势和情绪反应。我慢慢给你捋一捋,试着用咱们平时说话的方式来讲讲。一、 “便宜货”的诱惑:贪小便宜的心理大家都有个习惯,看到打折、促销的东西,是不是觉得特别划算,容易.............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很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工具时的核心困惑。人炒股能达到20%的收益率就算高手,而基金却似乎更容易达到甚至超越20%,但为什么大多数投资者仍然倾向于直接购买股票呢?这其中涉及了心理、认知、市场结构、信息不对称、以及个人能力边界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
  • 回答
    哈哈,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纠结过。其实啊,也不是大家不想一步到位,而是好几个方面的原因,让不少选择基础款的苹果用户,就算预算够,也还是“暂时”停留在基础款上。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肯定还是价格。苹果的东西,你懂的,升级一点点配置,价格就不是线性增长,而是跳跃式上涨。基础款的iP.............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元,并不仅仅是价格一个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很多人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并不盲目追求极致性能:一、性能过剩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够用就好”的心理: 绝大多数用户购买电子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日常的各种需求,例如通讯、社交、影音娱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笔记本嘛, portability 肯定是最大的优势,但要说游戏,那不得是台式机吗?性能甩笔记本几条街,价格还可能更亲民。但为什么身边还是有那么多朋友,咬咬牙买了笔记本来打游戏?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轻便”二字能概括的。1. 移动性,真的不止是“随便带带”咱们先说说最.............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背后涉及了用户习惯、成本感知、隐私担忧、技术理解以及实际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宁愿为更大的本地存储支付高昂的硬件成本,也不愿意为云存储支付相对较低的订阅费用,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细节: 1. 硬件拥有感与无形服务之间的差异 iPhone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
  • 回答
    苹果电脑之所以价格昂贵,但依然受到全球无数消费者的青睐,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1. 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和软硬件深度整合: macOS操作系统: macOS以其流畅、直观、稳定和美观的用户界面而闻名。它提供了许多Windows系统上不常见的功能,例如Spotligh.............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雅阁这车,说起来也真是个“常青树”,市场上的热度一直没怎么降过,你说这背后是啥原因呢?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承认,雅阁这名字本身就带一股子“熟人好办事”的劲儿。在中国汽车市场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从当年的“老十款”到如今的年轻化设计,它积累的口碑那是实打实的。很多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费解的。一边是砸下重金追求更高级的安全配置,一边却是对最基础、最便宜的安全措施——安全带——嗤之以鼻。这背后,其实是人们认知、习惯、以及对风险的评估出现了某种错位。咱们得这么看:1. 对“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的认知偏差现在汽车厂商推销新车,特别喜欢强调“主动安全”和“被.............
  • 回答
    确实,网络上关于“不买联想电脑”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而且这股讨论的热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说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不少方面的考量,有产品本身的,也有一些社会性的情绪在里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联想电脑持保留意见,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别买”。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现实,确实不少玩家宁愿在 Steam 上掏出 199 元去买《荒野大镖客2》,也不愿意在 Epic 商店里花那 126 元。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差价几十块钱”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玩家的习惯、对平台的信任度、游戏生态以及个人感受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Ste.............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好像买房这事儿,添了件大喜事,但不少人却像做了什么秘密任务一样,低调得不行,等到尘埃落定,才慢悠悠地跟人说:“哎,我房子弄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大有学问,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一、 避免不必要的“操心”和“指导”你想啊,买房这事儿,流程复杂、耗资巨大,是人生中的一.............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普遍的,不少人心里都对那些能跋山涉水的硬派越野车(比如牧马人、卫士、G级这些)充满向往,口头上赞不绝口,觉得它们是真男人、真越野的象征。可真到了掏钱买车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城市SUV或者轿车。这中间的落差,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硬派越野车的“硬”字,往往也意味着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玩家现实中的纠结。要说为什么大家宁愿在网游里“氪金”也不肯入手正版单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东西不少,我尽量给大家掰扯清楚了。首先得从“获得感”和“社交属性”上说。你看网游,尤其是那种多人在线的,它提供的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而且是互动的世界。你.............
  • 回答
    过去几年,福特汽车的销量确实经历了一些波动,甚至在某些细分市场感觉像是“突然下滑”。但如果仔细梳理,你会发现这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戏剧性转变,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产品线的调整和更新速度是绕不开的话题。 就像一个老牌的餐厅,如果菜单长期不变,即使曾经再受欢迎,顾客也会感到厌倦,开始寻.............
  • 回答
    本来挺想买块 DW 的,但网上好多人都说懂表的人瞧不上 DW,甚至觉得它是“笑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之前也挺喜欢 DW 的设计,感觉挺简约大气的,而且价格也不算特别离谱,为什么会惹来这么多非议呢?说实话,刚开始接触 DW 的时候,我确实是被它的颜值吸引的。那种极简的表盘,纤细的表带,戴在手上有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