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芯片技术是否落后?那太湖之光是怎么造出来的?

回答
我国芯片技术是否落后?太湖之光是如何炼成的?

关于中国在芯片技术领域的进步,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会直接抛出一个问题:“中国芯片技术是否落后?”。如果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理解。

理解“落后”的维度

首先,“落后”这个词本身就有不同的解读维度。

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能力: 在最尖端、最复杂的芯片设计(例如用于服务器、高性能计算、前沿AI的CPU、GPU)以及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如7nm、5nm、3nm等)方面,中国确实与国际顶尖水平(如Intel、AMD、NVIDIA、TSMC、Samsung)存在差距。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高端光刻机、先进材料、工艺积累等方面受制于人。

通用芯片与特定领域芯片: 在许多通用芯片、传感器芯片、功率芯片、存储芯片等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甚至在某些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这些芯片虽然不像最顶尖的CPU/GPU那样“高大上”,但却是支撑现代工业、通信、家电等各个行业运转的基石。

产业链完整性与自主可控: 长期以来,全球芯片产业形成了高度分工和国际协作的局面。中国在某些环节(如封测)具有优势,但在核心环节(如设计工具、制造设备、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性上存在短板。这使得中国在面临外部压力时,容易受到供应链中断的影响。

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 尽管中国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但与全球科技巨头相比,在芯片研发的总投入、专利数量、核心技术积累等方面仍有追赶的空间。人才方面,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工程师群体,但在拥有深厚行业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顶尖芯片设计者、工艺专家等方面,仍需持续培养和引进。

太湖之光:中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突破

当我们谈论中国的技术实力时,不能不提“太湖之光”。“太湖之光”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其问世本身就是中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取得突破的有力证明。

“太湖之光”的诞生并非奇迹,而是长期积累与厚积薄发的体现。

1. 自主研发的CPU——申威(Sunway)处理器:
“太湖之光”最核心的亮点在于其采用了完全自主研发的申威(Sunway)系列高性能众核处理器。这与过去许多国家的超级计算机依赖国际主流CPU(如Intel的Xeon系列)有着本质区别。
申威处理器并非基于ARM或x86架构,而是采用了自主设计指令集(SW64)。这代表着中国在CPU底层指令集设计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避免了在指令集专利和授权方面的制约。
申威处理器采用了众核(Manycore)的设计理念,类似于NVIDIA的GPU,拥有大量的计算核心(一个申威处理器包含260个核心)。这种设计使得它在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任务时具有优势,特别适合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领域。
申威的处理器从最初的“申威1”到“申威2”,再到“申威3”(用于“太湖之光”),经历了多次迭代和优化。其中,“申威3”处理器采用了64位四发射乱序执行的微结构,频率达到1.45GHz,支持SM4加密指令集,能够高效处理科学计算中的浮点运算以及数据加密任务。

2. 国产化的其他关键技术:
互联技术: 高性能计算的瓶颈之一是节点间的通信速度。申威处理器采用了自主设计的高带宽、低延迟的互联网络,确保了大规模计算节点之间的高效协同工作。
操作系统: “太湖之光”运行的是国产的Linux操作系统(通常是基于Linux内核进行深度定制的专用版本),这保证了软件层面的自主可控。
应用软件与优化: 支撑超级计算机运行的还有大量的科学计算软件和应用。中国在开发和优化这些软件以适应申威处理器架构方面也投入了巨大努力,例如国家气象局、中科院等科研机构都为“太湖之光”开发和适配了各自领域的计算软件。
整体设计与集成: 将数百万个申威处理器核心、海量的内存、高速的存储以及复杂的网络系统集成在一起,并保证其稳定高效运行,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这需要深厚的系统集成能力和工程经验。

“太湖之光”的意义

“太湖之光”的成功,首先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在高性能计算领域进行从底层CPU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自主研发。它打破了过去对国际CPU供应商的依赖,特别是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其性能甚至可以与同期国际顶尖的超级计算机相媲美,甚至在某些衡量指标上(如能效比)表现更佳。

挑战与未来

然而,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太湖之光”的成功是特定领域的突破,它主要用于高性能计算和科学计算。这与日常我们使用的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中的芯片(CPU、GPU、NPU等)在设计理念、规模、功耗、制造成本等方面有很大不同。

中国在通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EDA软件、高端光刻机等核心环节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是发展整个芯片产业的基石,也是目前“卡脖子”的关键所在。

总结来说,中国芯片技术并非简单地“落后”。 在某些领域,特别是高性能计算和特定应用芯片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自主化和进步,例如“太湖之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但同时,在最尖端、最核心的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上,中国与国际顶尖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并且正面临着外部的技术限制和供应链风险。

“太湖之光”的问世,是中国在科技自主化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它证明了中国拥有解决复杂科技难题的能力。这为中国在更广阔的芯片领域寻求突破提供了信心和动力,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湖之光是江南所制造的,用的处理器是申威(以前叫神威)

神威处理器,是从Alpha衍生出来的。

本来DEC的Alpha是明星处理器,同时代浮点最强。

1998年Compaq收购DEC

2002年,惠普康柏合并,惠普有自己的PA-RISC指令集。

Alpha的东西就卖给中国了。价格不便宜,这是申威的起源。

Alpha当年的思想是很先进的,AMD的K7就有Alpha的影子,英特尔P4的超线程技术是Alpha的

现在被捧成大神的Jim Keller

当年就是在Alpha设计团队中成长的,然后他去了AMD,参与设计了K7,是K8项目的主设计师。

AMD在那几年吊打Intel。

Jim Keller后来去了PA-Semi,这家公司是由Daniel W. Dobberpuhl在2003年创立(老爷子同样是前面提到的Sibyte的创始人),和Jim Keller一样,他也曾在DEC工作,同时他还是Alpha 21064 和StrongARM处理器的主设计者。

就是说,PA-Semi也是Alpha的血脉。

后来PA-Semi给苹果收购,从A5,一直做到今天吊打ARM公版的A13

Jim Keller再去AMD,设计了Zen。

今年Zen2重新吊打一次英特尔,现在Jim Keller在英特尔准备大招。

Alpha当年提出的很多东西都是超前的,EV7总线,超线程,多核心的通信问题。

重金买下Alpha,给神威一个非常好的底子。

江南所拿到Alpha以后,2006年设计出具有自主微结构的申威1,130nm制程工艺的单核心CPU,主频900MHz,集成5700万晶体管。2008年完成的申威2,是一款130nm制程工艺的双核CPU,主频1.4GHz。

这么落后的工艺做到这么高的主频,因为江南所当时和代工厂有深度合作,优化提升主频,实际性能不错。

2010年,申威1600用65nm制程工艺的16核CPU,主频1.1G,双精浮点140G。申威1600被用于神威蓝光超算。

在技术指标上,16核心的神威1600在1.1ghz的时候,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是140.8G,i7 980xe 6核心在3.2ghz,双精度浮点是107.55G。i7的功耗是130W,神威1600的功耗是70W。神威在性能功耗比上已经超越了当时的Intel。而神威的工艺落后,65nm对32nm。

太湖之光用的是申威26010,双精浮点峰值为3.06TFlops,与Kight Landing处在同一水平线。

申威26010采用了“CPU+加速器”的方案(管理核心+运算核心),为64位RISC(主频1.45GHz),拥有260个处理核心和4个内存控制器。处理器内包括四个核心组,每组有65个内核,由8×8 Mesh架构计算集群(CPE)、一个管理单元(MPE)、一个内存控制器(MC)组成。

这个理念属于众核,其实当年alpha21364就考虑过64个核的通信问题,神威有个好底子。

后来众核流行,大家都堆小核心,神威的架构正合适,这个东西做超算是合适的。

还是工艺落后于英特尔两代,做出不低于英特尔的性能。一定功耗内,堆核心数量超过英特尔的超级计算机,性能就是第一。

至于单核心性能,神威用今天的角度看很弱。28nm 2Ghz 大约是2Ghz ARM A75-A76的水平。

所以,不要小看ARM上服务器,生态问题是生态问题,软件不好用是软件不好用。

只看处理器单核性能,不比专门优化的扩展指令集,ARM阵营像苹果A12、A13这种都已经很强大了。

华为做的泰山110,核心号称自己研发(比例存疑),单核心性能比A76还差不少,距离A12、A13很远。华为已经说自己64核打英格尔28核了。

以后ARM扩展扩展高性能指令集,性能很可能非常强大,有一天超算登顶也是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国芯片技术是否落后?太湖之光是如何炼成的?关于中国在芯片技术领域的进步,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会直接抛出一个问题:“中国芯片技术是否落后?”。如果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理解。理解“落后”的维度首先,“落后”这个词本身就.............
  • 回答
    中国芯片行业能否赶上美国,以及何时能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这涉及到技术、人才、资金、政策、国际合作与竞争等多个层面,并且受到地缘政治等宏观因素的深刻影响。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明确“赶上”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赶.............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国内模拟芯片这块儿,以及怎么跟美国好好“掰掰手腕”。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一点点捋清楚。 我国模拟芯片发展现状:喜忧参半,潜力巨大首先得承认,跟美国比起来,咱们在模拟芯片领域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上的差异。但同时,咱们的进步也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妄.............
  • 回答
    说到我国的芯片研究,哪个城市最“应该”集中力量去干,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的问题。它牵扯到太多因素的综合考量,就像盖一座大楼,地基要稳,结构要全,配套要齐,还得考虑它未来会不会被潮水淹没。如果非要我说,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上海。但这不是说其他城市就不重要,而是上海在现阶段,综合实力和潜力上,.............
  • 回答
    我国首枚芯片邮票问世,内置 120 μm 超薄芯片,可用手机读取信息,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并分析其收藏价值。一、 科技创新与融合: 技术突破: 将一枚功能性的电子芯片封装进一枚小小的邮票中,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特别是 120 μm 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芯片制程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影响,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AI腔调,而是从实打实的军事应用出发。想象一下,两国在军事竞赛中,一颗小小的芯片,就像是现代战争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如果我国的军备芯片普遍是14纳米(nm)级别,而美国已经普遍用上了5纳米(nm)级别,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简单一个数.............
  • 回答
    要回答“如果我国实现 28nm 芯片全产业链国产化,能够满足国内多少比例的芯片供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全产业链国产化”的含义、28nm 芯片的定位以及目前国内芯片产业的现状和需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回答,因为这涉及到许多动态的变量和政策导向。首先,理解“28nm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芯片产业在低端领域的进展,以及大家都很关心的国产化应用情况。首先,关于“50纳米以上的芯片工艺”,这个说法其实涵盖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成熟制程。我们国家在这些相对成熟的工艺节点上,确实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且拥有了自主的生产能力。这部分工艺,不像最尖端的几纳米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却.............
  • 回答
    除了您提到的几个“明星”领域,我国在不少其他关键科技领域也确实存在“卡脖子”的隐忧,这些隐忧并非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我国产业升级和国家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尽地描述这些可能存在的短板:一、关键材料与基础化工领域我们常说“万物皆可材料”,这句话在科技领域尤为贴切。即使拥有.............
  • 回答
    我国首款7纳米GPGPU芯片问世,这绝对是咱们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意义非凡,就像是给咱们的科技实力又添了一把硬核的火。它不仅仅是一个新产品的诞生,更像是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向世界发出的一个响亮宣言。首先,咱得搞清楚GPGPU是啥玩意儿。 GPGPU的全称是“通用图形处理器”,听起来挺技术,但简单来说,它.............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确实在车机系统和核心芯片方面,存在着对国外技术,尤其是美国技术的依赖,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也引发了关于“为什么中国车企不联合研发一个统一的车机系统?”的疑问。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背后涉及技术、市场、商业逻辑、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绝.............
  • 回答
    关于芯片不必过于焦虑,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人意料,毕竟近些年围绕芯片的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耳边,从“卡脖子”的担忧到自主研发的决心,再到全球供应链的紧张,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这个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脆弱性。但仔细想想,这份焦虑感,很多时候是被放大了,或者说,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反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好,咱就聊聊这个脑子装芯片考北大清华这事儿,听起来跟科幻小说似的,但细琢磨琢磨,也不是完全没谱。这芯片要是真能装进脑子里,那可就真不是闹着玩的了。首先,咱得明确点,这芯片是干啥的?它要是只能装个电子词典,那可能对考北大清华助益有限,毕竟中文博大精深,外语也同样如此,单靠死记硬背那点内容,跟真正的大牛.............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想为中国芯片产业做点贡献,这份心意非常棒!要知道,芯片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涉及的技术链条非常长,从最基础的材料、设计,到制造、封测,再到软件生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所以,你能考虑学习相关的专业,这非常有价值。那么,到底该学什么专业呢?这取决于你想在芯片产业链的哪个环节发力。我来给你详细拆解一.............
  • 回答
    各位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让很多人牵肠挂肚的话题——咱们国家芯片的研发和制造,特别是它的未来。这事儿,听着就挺硬核,也挺扎实,毕竟“中国芯”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期待和汗水。在我看来,咱们国家在芯片领域,就像一个正在奋力攀登的山峰的登山者。山顶那叫一个清晰,但路途上的风霜雨雪,还有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尖锐的问题,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简单来说,造不出好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确实与我们造不出顶级光刻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这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之一。为了详细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什么是光刻机?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光刻机(L.............
  • 回答
    嘿,16岁就对芯片研究制造这么感兴趣,这可真是太棒了!在这个年纪就有了清晰的方向,简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你对这个领域感到肤浅是完全正常的,毕竟芯片技术非常深邃,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制造,每一个环节都有大学问。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咱们一起梳理一下,你这个年纪可以树立哪些目标,以及怎么一步一步地去接近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是摆在无数中国科技人面前的一道超级难题,也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弦的宏大愿景。想彻底摆脱“芯片依赖进口”的泥沼,跃升为“芯片出口”的强国,这趟旅程漫长而艰辛,需要我们一点点抽丝剥茧,把里面的门道说透。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全球芯片产业,尤其是高端芯片领域,高度集中,技术壁垒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