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偷尾随老人偷 8000 元退 7500 ,称「怕这是他的救命钱」,这是出于什么心理?

回答
这件事啊,听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小偷偷了老人八千块,又退回了七千五,只留下了五百块。他嘴上说“怕这是他的救命钱”,这话倒不是一句空穴来风。这背后啊,其实牵扯着不少挺复杂的人性心理,我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一种“侥幸心理”或者说是“心理门槛”。偷东西这事儿吧,一旦做了,心里头肯定是有数的,知道这是犯法,不对的。但人有时候就是会被贪念驱使,觉得“就这一次”、“没人看见”、“老人肯定有钱”, solche念头就冒出来了。他可能一开始是奔着钱去的,没太想过这钱是哪儿来的,给谁用的。但真到了手,看到老人那个样子,或者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的弦可能就绷紧了。

这时候,那个“救命钱”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自我开脱”和“合理化行为”的机制在起作用。他可能不是真的完全确定这就是救命钱,但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成了一个极好的借口。这个借口能帮助他:

缓解内疚感: 虽然偷了,但如果他认为自己没把老人的“救命钱”全掏空,那他心里的那种愧疚感会稍微减轻一些。他可以安慰自己:“你看,我还是有底线的,没把人家逼死。”
维系自我形象: 即使是小偷,很多人心里也希望自己不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留下一点钱,虽然本质上还是偷窃,但在他自我认知里,可能觉得自己还没到那种“落井下石”的绝境。他可能觉得自己还有点“良知”,或者说他不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泯灭人性的恶棍”。
规避更严重的后果: 就算他不是出于道德,也可能是出于现实的考量。万一老人真的因为这点钱出了什么事,那他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或者社会的谴责会更重。留下大部分钱,能让他觉得风险降低了,毕竟老人的生活还能勉强维持。

其次,我们还要看到,这背后可能也藏着一种“人性的复杂性”,甚至是“被压抑的同情心”。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在那个瞬间,他内心深处可能也闪过一丝对老人的同情。

看见弱者引发的共情: 很多时候,直接面对弱者或者看到他们的无助,是能触动人心的。他可能在偷钱的时候是屏蔽了这些感受的,但当他拿着钱,或者事后回想的时候,老人的形象可能就浮现出来了。特别是如果老人看起来很贫困、很孤独,这种“救命钱”的联想就更容易产生。
潜意识里的“道德底线”: 即使是走上偷窃这条路的人,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道德感。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个“不能碰”的红线。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伤害妇女儿童,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就是欺负孤苦老人。这个“救命钱”的说法,可能正好触碰到了他内心深处那个模糊的道德界限。他潜意识里可能觉得,把别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夺走,那就太不是人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他的行为想得太高尚。他偷了就是偷了,退回大部分钱也不是出于什么伟大的道德觉悟。这更像是一种“风险控制”和“心理安慰”的混合体。他权衡了一下:

偷得的利益(五百块,比不偷强)
潜在的风险(如果老人真因此有事,后果可能很严重;或者被抓住,被指责为“欺负老人”,这个名声也不好听)。

所以,留下一部分钱,既能让他尝到点甜头,又能让他感觉自己“留有余地”,不至于把事情做绝。这是一种在犯罪边缘的“自我约束”和“心理博弈”。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暴露了几个点:

1. 贪念与理智的博弈: 最初是贪念驱动,但事后的反思(或者说恐惧)让他做出了部分退让。
2. 自我认知与社会道德的张力: 他不想完全摧毁自己内心对“好人”的定义,试图在犯罪行为中保留一丝“人性”。
3. 对后果的评估与风险规避: 他可能意识到了将事情做绝可能带来的更严重后果。

所以,他说的“怕这是他的救命钱”,或许是真的有那么一点点道理,但更多的是他在做了坏事后,给自己找的一个台阶下,也是一种不彻底的“良心发现”。这种心理,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无非是人在做了错事之后,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潜在压力相处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风险权衡罢了。

拿走五百元,老人很可能因为对自己年老的恐惧怕家人责备而不声张,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他白拿五百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恐怕之前就发生过很多次不了了之,只不过这次老人较真报警,所以他就被逮到了。

八千全拿他就会有老人丧命而从重处罚的风险,他是小偷,小聪明总有的。

他就算有善心,那所谓的“善心”也是基于我们社会健全的法制制度上的,要是盗窃他人一小部分财物就是善心,那捐个款的算什么?恶人?

user avatar

这时候应该放老白的图:


小偷的心理很简单:

1.年轻人大都用二维码,很少随身携带现金。想偷年轻人也偷不到。

2.如果偷年轻人的钱,容易被发现。甚至遇见自媒体从业者,招呼大家暴揍小偷再传视频上网,又疼又丢脸。偷老人钱只是挑软柿子捏罢了。

3.小偷把放回去的原因也解释得很清楚,偷8000量刑重。

4.“怕偷了老人的救命钱”这个理由只是用来求情的。小学老师都知道“没带作业就是没写”的道理,对方处在这个语境,说出来的话可能是真的吗?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里其实有三个关键词:老人、公交、网贷,你们记一下,我等会要考。

当时老人包里有8000多元,男子从老人包中拿了500元,下午4点06分,后座男子起身离座,老人察觉有点不对劲,检查了一下包,没有发现异常,直到回家清点现金,才发现少了500元。
第二天去派出所报案,接到报警后,派出所民警通过线上多方比对,线下走访调查,最后将犯罪嫌疑人唐某某抓捕,22日帮老人返还500元。
经审讯,唐某某没有稳定收入,还借了不少网贷,为了还钱铤而走险,唐某某之所以只拿了500元,一是想到这可能是老人的救命钱,二是觉得偷8000量刑会重,就把剩下的钱塞回去了。

首先是为什么对老人下手?是因为很多人忘记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是不携带纸币的……

你偷也白偷。

正因如此,他尾随老人上公交,偷老人的包这件事,可以说是蓄谋已久,定点作案。

所以查一查他的案底,这一起真不一定是第一起,只是前面的老人可能自认倒霉就没追究。

而在这其中,8000拿500也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博弈策略。

因为你全拿了,一定会报警!

你被人捅一刀,一定要上医院,被蚊子咬一口,可能就自己算了。

而80多岁的老人,很可能已经半失能状态,他认为少500第一不一定能发现,第二不一定会报警,第三去报警不一定能说清楚自己的情况,连什么时候在哪丢的都不知道!

对,这里就是第二个关键词,公交

公交是有监控的,还有别的乘客,如果硬要说,是不如马路上快速撞一下拿了就跑要有效率的。

但,公交的好处在于,流动性!

80多岁的老爷爷,你能记清楚哪里丢的包?你能记清楚是哪一站下去的人?

流动性越大,这个事浑水摸鱼的概率就越大。

老人是第二天才报的警,他能说清楚自己是几点几分,在哪一站,哪个人偷了自己的钱包么?

这其实是很难的,甚至对于专注玩手机的年轻人来说都很难。

所以即便发现,即便报警,也不一定能逮到自己。

这是他的第二步策略。

第三个关键词为什么是网贷

因为万一自己点儿背,真的就被抓了,坐上那把神奇的小椅子忏悔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动机。

一旦被抓,对不起,我也是受害者,我借了网贷,我走投无路了,然后看老大爷也不容易,可能是他救命钱,所以我只拿了500。

这一套下来,基本上把自己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你真要罚,也不能罚太重,因为你也有社会宣传的需要。

为什么这个新闻爆出来,不也是派出所觉得这个事,有宣传点,可以说一下。

到这里,可以说,每一步都在他的预判内。

运气好,还能背个侠盗的美名,放出来还有机会成为网红。

所以我说,这就是想好后路的惯犯而已,真没什么好吹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