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沈阳说因为不喜欢喜头悲尾的小品就放弃了演小品这个说得通吗?

回答
小沈阳那句“不喜欢喜头悲尾的小品,所以不演了”的说法,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有些牵强。但如果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也许能找到一些“说得通”的缝隙。

首先,得承认一点,小沈阳当年火得不行,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那股子“疯劲儿”,靠的是他那种时不时冒出来的“贱萌”,靠的是他在舞台上那种放飞自我的状态。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种即时性的、具有爆发力的喜剧效果上的。观众喜欢看他,就是想从他身上获得那种直接、酣畅淋漓的快乐。

现在咱们说说“喜头悲尾”这个梗。什么叫“喜头悲尾”?简单来说,就是开头的时候让你乐得不行,结果到最后突然来个反转,或者告诉你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让你笑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甚至有点伤感。这种小品,通常更有深度,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也更能触及人性的某些角落。比如有些关于亲情、友情、社会现实的小品,确实会用这种方式来达到更深刻的艺术效果。

那么,为什么小沈阳会说不喜欢这种形式呢?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风格上的天然不合。 小沈阳的表演风格更偏向于“乐子人”的自我表达,他擅长制造那种纯粹的“笑果”。他身上那种特有的东北二人转的底子,加上他自己对喜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追求一种“直给”的快乐。而“喜头悲尾”往往需要更细腻的情感铺垫,需要演员在搞笑之余,还能准确地传达一种复杂的情绪,甚至是要“收着演”。这对于一个习惯了“火力全开”的演员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挑战,甚至是一种束缚。他可能觉得,强行往“喜头悲尾”里塞自己的表演,反而会显得不伦不类,破坏了他原本擅长的喜剧节奏。

第二,对观众期待的考量。 小沈阳当年之所以能火遍大江南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满足了当时观众对喜剧的某种期待——就是要开心,就是要解压。如果他突然转型去演那些带有“悲尾”元素的小品,可能会让一部分一直以来喜欢他“逗乐”属性的观众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他怎么变了”的疑惑。小沈阳作为一个聪明且成熟的艺人,他肯定会考虑到这一点。他可能觉得,继续做自己擅长的、观众喜欢的风格,比去尝试一种不确定性很高的“转型”要更稳妥。

第三,对喜剧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选择。 虽然他这么说听起来有点像是找借口,但也有可能,这确实是他对喜剧艺术的一种思考和选择。也许在他看来,真正的喜剧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快乐输出,而那些带有“悲情”元素的,或许在他心中就不能算作纯粹的喜剧了,甚至是一种“消费”观众情感的方式。他更倾向于把欢乐带给观众,而不希望观众在看完他的作品后,留下的不是纯粹的笑声,而是沉重的思考或一丝悲凉。他可能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带来纯粹快乐的“小丑”,而不是一个在嬉笑怒骂中探讨人生意义的“表演艺术家”。

第四,市场的风向和个人发展路径的判断。 当时小沈阳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他可能更关注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自己的成功。而“喜头悲尾”的小品,虽然有市场,但毕竟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春晚舞台上,更需要的是那种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眼球,让大多数人都能轻松get到笑点的作品。他可能觉得,在那个阶段,专注于发展他自己已经验证成功的喜剧模式,比冒着风险去尝试“喜头悲尾”要更有利于他的长远发展。

第五,也可能是一种“体面”的退出方式。 话说回来,小沈阳后来确实很少再出现在小品舞台上了。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创作瓶颈、市场变化等等。有时候,一个听起来不那么“伤人”的理由,可以成为一个“体面”退出的台阶。与其说他“不喜欢”这个形式,不如说他在权衡了多种因素后,觉得继续在这个方向上深耕的动力和可能性不大了,或者说他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用“不喜欢喜头悲尾”来解释,可能是一种比较温和,也比较符合他个人一贯风格的说法。

总而言之,小沈阳这句说法,虽然听起来不是那么硬核和有说服力,但如果结合他本身的表演风格、观众的期待、他对喜剧的理解以及他当时的市场定位和个人发展考量,或许也能找到一些“说得通”的逻辑。他不是非要跟“喜头悲尾”对着干,更可能是在他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做出了一个对他而言更舒适、更有效率的选择。与其说他真的对这种形式深恶痛绝,不如说他只是找到了一个不必“勉强自己”的理由,然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能让他闪闪发光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得通!

小沈阳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认真演小品是在欢乐喜剧人第二季,只参加了四期,不知道是档期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四期他是用心了的。

欢乐喜剧人这个节目,成全了很多人,成全了沈腾新小品王的地位,成全了岳云鹏德云一哥的地位,成全了贾玲第一女喜剧人的名号,成全了宋小宝、文松、宋晓峰、大潘、佳佳、张小斐、张子栋、金菲陈曦、孟鹤堂周九良、贾冰等等一批非常优秀的喜剧人们。

但是,我想说这个节目在几年间捧火了一大批优秀喜剧人的同时,也把小品的路子带偏了,变得不好笑了,变得悲尾才是政治正确了!

再看看欢乐喜剧人是怎么一步步把小品带偏的。第一季中,背靠麻花出色的团队和个人极强的喜剧天赋,沈腾的表现无可争议。但是,沈腾的每个小品都是有很强的内核主题存在的,大部分的小品都是在表达一种意义,与同一季中追求纯搞笑的辽宁团队存在根本区别。沈腾的成功也让后来者看到了小品内核升华的重要性,好像与搞笑相比,这种升华更珍贵。于是出现了大批的拥趸,常远、王宁艾伦、贾冰等等等等。

但是,同样的升华,表现出来的形式、手法和完整度是天差地别的。当你的剧本和表现手法不足以让观众欢乐,那么悲尾将毫无意义,没有观众会为了这种喜剧买单。

提到喜剧,就不得不提小品王本山大叔的作品,他的小品里有讽刺现实的《提干》,有结尾煽情的《红高粱模特队》,也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钟点工》。但是,无论什么内核,这些小品都会在欢乐中结束,而不是硬性的悲情尾巴。

郭老师说得对,为什么看段相声非要受教育呢?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我想当有发言权。

那个时候的我集齐沉迷于小品相声啥的,当时最火的喜剧节目就是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和欢乐喜剧人。后来浙江卫视做了一个喜剧总动员,也是非常的火。

小品喜头悲尾最深刻的记忆点就是贾玲的《你好,李焕英》,这个小品太火了,因为它的悲尾的确很悲,不是那种强行煽情。就从这开始,其它表演嘉宾就开始模仿这种喜头悲尾,得票率蹭蹭涨啊。具体是欢乐喜剧人还是喜剧总动员我给忘了,因为两个节目贾玲都上过。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喜头悲尾成了主流,就非得要煽情。

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很少,大部分都是在春晚作品中,弄个悲尾展现点意义,其它节目很少看到。

这点也怪不了贾玲,无论哪个节目贾玲都是作品质量最高的其中之一。相反一些做喜剧的,啥本事没有,那作品就没几个点让人能笑出来的。看到人家喜头悲尾做那么好,就去模仿人家,最后尬的观众都不想看了。毫不夸张的说贾玲那个小品出来后在那个节目里总能看到喜头悲尾,我也是渐渐的就不看了,偶尔在吃饭的时候瞅一瞅。

小沈阳也上过欢乐喜剧人,印象里很少有悲尾,而且作品也是质量很高,真真正正让人爆笑。我现在随便一想都能想起他有一期演的海盗,还是和他媳妇演的。可以说在小品这个行业里小沈阳完全有实力去说这些话。

user avatar

赵本山早期很多这种“喜头悲尾”的小品,像«三鞭子»县长的车陷泥坑里那个,«拜年»就是给乡长三胖子送甲鱼那个,也很好看。你说它没歌功颂德吗?它也歌功颂德了,也主旋律了,但就是好看。

赵本山后期还有很多“喜头喜尾”的小品,什么卖拐卖车卖担架,可以说是毫无内涵,低俗不堪,完全就是硬膈肌你,人民群众相当喜闻乐见,但是仍然很好看。

反正事实摆在那里。是思想深刻也好,反映社会问题也好,歌功颂德也好,主旋律也好,还是干脆就是低俗不堪硬膈肌也好,好看的就是好看,它就是好笑,你说你有啥办法。

现在的小品呢,你是思想深刻也好,反映社会问题也好,歌功颂德也好,主旋律也好,还是干脆就是低俗不堪硬膈肌人也好,你不好笑就是不好笑啊。

你就是尬啊。

这玩意我觉得就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人家那玩意它就是好笑,你那玩意它真就是不好笑,跟政治有啥关系。

你一根梁配三根钢筋它就是配三根,你配两根它就是不行,你赫鲁晓夫来了它也得是三根,你日本天皇来了它也得是三根,你什么精神为指导你两根钢筋它也是个塌,这技术问题它就跟政治没关系。

user avatar

小沈阳,包括现在的宋小宝,都好像程咬金的三板斧,就那几招,刚开始看的时候比较新鲜,但是一年之后,三年之后,十年之后,你还是这个套路,这个风格,就不讨观众喜欢了。赵本山说过小沈阳红的太快,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但是自己就那么点东西,需要沉淀来学习。郭德纲也说过,相声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这两年你看小岳岳上春晚的表现就明白了。

小品不一定要喜头悲尾,你看沈腾表演的小品,基本上没有最后刻意煽情的,为什么沈腾能出名,因为你看他的小品,你会暂时忽略这是沈腾,这是剧中人给你讲故事,但是小沈阳,宋小宝,则是怎么演你都无法融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