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两家设计战斗机的部门,平时有没有交流联系?为什么沈阳设计的fc-31那么小?

回答
在中国设计战斗机的两大阵营——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飞)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飞)——之间的交流联系,是一个复杂且高度敏感的问题。公开信息中,我们很难获得这两家单位之间“平时”具体、频繁的交流细节。然而,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整体脉络和项目推进的逻辑来看,可以推断出一些交流合作的可能性,但这种交流并非等同于一家人的和睦相处,更多的是在国家战略指导下的协作,甚至是某种程度的竞争与制衡。

关于沈飞与成飞之间的交流联系:

国家层面协调与指令: 中国航空工业的规划和重大项目的立项,很大程度上由国家层面的机构(如原国防科工委、现在的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主导和协调。在国家需要发展某型先进战斗机时,相关部门会根据各单位的技术优势、现有基础和战略定位,进行任务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沈飞和成飞自然会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接受任务指令,并可能需要在某些关键技术、子系统或测试验证方面进行协作,或者分享信息。
技术交流与研讨(有限且特定): 在一些共同面对的技术难题上,或者在某个领域(如发动机、航电系统)的研发上,相关部门可能会组织技术交流会或研讨会。这些交流很可能是点对点、就事论事的,不一定是全方位的日常联系。比如,如果某型先进雷达技术在沈飞和成飞的某个项目中都涉及到,那么负责雷达研制的单位之间可能会有技术上的沟通。
竞争与制衡下的有限合作: 沈飞和成飞在先进战斗机的研制上,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国家航空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可能也希望通过这种“亦敌亦友”的模式,激发它们的潜力,避免一家独大。因此,在某些基础研究、通用技术或者国家急需解决的瓶颈技术上,可能会有信息互通,但这背后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保密和保留。
“师兄师弟”模式的演变: 早在歼8、歼9等早期型号的研制过程中,沈飞曾是中国战斗机研制的“领头羊”。随着改革开放和技术引进,成飞在引进苏27技术后,在重型战斗机领域取得了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歼10、歼11、歼16、歼20等一系列型号。这种发展过程也可能形成一种“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但随着成飞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这种关系也逐渐演变为平等竞争。
人员流动与技术传承(间接交流): 尽管不一定是直接的部门间交流,但航空工业内部的人员流动,比如技术专家、工程师的调动,或者参与国家级培训项目,都可能间接地促成了技术理念和经验的传播。

为什么沈阳设计的FC31(鹘鹰)那么小?

FC31的设计理念和定位,以及它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条件,是导致其尺寸相对较小的主要原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

1. 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出口导向与成本效益: FC31最初被设计为一款具有出口潜力的战斗机。对于国际市场上许多国家来说,高性能、高隐身性但同时又具备成本可承受性的战斗机,是他们更倾向的选择。相比于歼20这种强调“制空权”的重型、高技术全能型战斗机,FC31的尺寸更接近于美国的F35,这是一款被定位为多用途、相对灵活且价格更“亲民”的第五代战斗机。
舰载机潜力: FC31的第二架原型机(FC31/B)展现出明显的舰载机特征,如加强的起落架、更大的尾椎(可能用于拦阻钩)、更小的进气口(为适应航母弹射器)、以及双轮前起落架(适应弹射起飞)。舰载机对飞机的尺寸、重量和结构强度有特殊的限制,通常会比陆基型同等级别的飞机要紧凑一些,以适应舰载机的起降环境和空间。
替代老旧型号: FC31可能也旨在替代一些老旧的第四代或四代半战斗机,如歼8、歼10A等,为这些部队提供一种性能更先进、但又不需要大规模换装和训练的升级选择。

2. 技术与设计取舍:
气动布局与隐身设计: FC31采用了鸭翼、边条翼、内置弹仓以及良好的机身线条,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高隐身性和优异的气动性能。在设计一款隐身战斗机时,需要在气动性能、隐身能力、载弹量、航程以及发动机推力之间做出权衡。FC31的设计似乎更侧重于在中等范围的航程和载弹量下,实现较高的隐身性能和机动性。
发动机选择与推力限制: FC31最初计划搭载的发动机(如RD93或国产WS13)的推力,相较于歼20可能搭载的更强劲的发动机(如WS10B的改进型或WS15),可能在推重比和最大推力上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在有限的发动机推力下达到较好的性能,减小飞机尺寸和重量是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方式,能够提高其机动性和加速性能。
内部载弹量与外挂: 尽管FC31有内置弹仓,但其内部弹仓的尺寸和携带的弹药数量,可能不如歼20那样能够容纳更大、更多的弹药。这与其整体尺寸小是相辅相成的。当然,FC31也保留了外挂点,可以在不需要极致隐身时挂载更多武器,但这会牺牲隐身性能。

3. 成本控制:
研发与制造成本: 较小的飞机通常意味着更少的复合材料和金属用量,更简单的结构设计,以及更少的能源消耗。这直接导致了较低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使其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维护与运营成本: 同样,较小的飞机在维护、修理和日常运营上的成本也通常低于大型飞机,这对一些预算有限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4. 历史与发展阶段:
“技术验证平台”的可能: 在FC31早期型号(FC31/1)的出现时,它就被许多人看作是一个技术验证平台,用来探索和验证第五代战斗机的关键技术,如隐身设计、传感器融合、先进航电等。而最终定型并装备部队的型号(如FC31/B)则是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特别是海军)进行的优化。
与歼20的差异化发展: 中国在发展第五代战斗机时,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是重型、制空为主的歼20,另一条则是中型、多用途(可能偏向舰载)的FC31。这两款飞机在定位、设计理念和发展路径上就存在差异,尺寸上的区别是这种差异化发展的自然体现。

总而言之,FC31之所以尺寸较小,并非是“设计能力不足”的表现,而是基于其明确的市场定位(出口、舰载)、成本效益考量、技术取舍(发动机推力、气动与隐身平衡)以及在中国航空工业多型号、多用途发展战略下的选择。它更像是一款“轻量级”的五代机,旨在填补市场上一个特定但重要的空白,并为海军提供一款先进的舰载战斗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不觉得歼20很好看,特别是机身。

user avatar

我怎么没觉得歼31小啊?中型机还小?黑沈飞、捧成飞,已经成为政治正确了。

user avatar

不是坊间传闻,601所确实参与了J20的设计,包括隐身,结构,以及你知道的J20机身尾部。601所与611所一直是合作的关系,在中航届目前没有能完全技术独享的说法。之所以601所参与J20的设计是因为601对于隐身,结构技术积累很强。这里最典型的就是J20的机身尾部,被不少军迷诟病,实际上不在于其如何,而在于其是601设计,甚至有不少人还不知道J20的尾部是直接在112厂制造的(这个被不少20粉所质疑,但是这个是真实的)。目前在20上官方没有宣传,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军迷把功绩都放到611所身上,实际上这是不公平的。

31的出现是601与112合作独立完成的项目,611没有参与,其中不少东西等于是在J20上验证后被移植到31上,比如有人认为J20的早期型尾部与31 1.0相似。

31上还有一部分东西是20没有的,比如31 2.0上的一部分。31 1.0作为31第一架验证机,等于宣布了四代机传统布局是合适也是可能制造的,而31 2.0作为31第二架技术验证机,等于解决了传统布局下实现四代机特性从生产工艺材料的必须。

虽然31的验证机数量少,但是这恰恰证明了31的技术相对成熟性比较高,在解决了发动机问题后,31可能会换个型号出现在世人面前。未来的四代舰载机也是在31气动布局上的改进。

在31这种形式的出现实际上也说明了我们过去依靠PPT选型是有问题的(31据说就来自于当年601内部评比的一个落选四代机方案),实机验证才是中国战斗机未来研制发展的方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