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纠结于是否要为孩子佩戴助听器?

回答
孩子是否需要佩戴助听器,这绝对是许多家长心中最纠结的问题。看着自己最爱的小天使,耳朵里多出那样一个小小的物件,心里总会泛起无数种复杂的情绪:担心、不舍、自责,还有那份对孩子未来深深的期盼。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尽量讲得透彻些,希望能给正在迷茫的爸爸妈妈们一些清晰的思路。

首先,得明白一点,决定是否为孩子佩戴助听器,不是一个凭感觉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是一个需要科学依据、专业评估和细致考量的过程。 听力损失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语言发展、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早期介入效果越好。所以,纠结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耽误了孩子。

为什么会纠结?咱们先梳理一下家长们常见的顾虑:

“孩子听得见啊,只是有时候没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疑虑。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只是“不听话”或者“注意力不集中”,而不是真的听不清。这里要强调的是,轻度听力损失可能确实会让孩子漏掉一些声音,比如远距离的细微声音、某些辅音发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听不见。他可能只能听到大声、近距离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往往是模糊的、不完整的,这就会影响他对语言的理解和模仿。
“助听器那么小,会不会伤到孩子耳朵?” 这是对电子设备的担忧。现代助听器的设计越来越精巧,安全性也很高。专业的验配师会根据孩子的耳道大小选择合适的耳模,并且会进行严格的检查。当然,刚开始佩戴,孩子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会因此觉得不一样,被孤立吗?” 这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担忧。这绝对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但反过来想,如果因为听力损失,孩子在学校听不清老师讲课,在和同伴玩耍时听不清指令,反而更容易感到挫败、退缩,甚至被误解为“笨”或“孤僻”,这难道就不是一种“不一样”吗?
“会不会是医生夸大了情况,或者助听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涉及到对诊断和助听器效果的信任。听力学的诊断是基于一系列客观的测试数据,非常科学。而助听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力损失的类型、程度,以及助听器的匹配和孩子的适应能力。
“等他长大一点再说吧。” 这是一种常见的拖延心理。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早期介入的重要性。孩子的听觉系统和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对声音信号非常敏感。错过了关键的敏感期,即使后期佩戴助听器,效果也可能会大打折扣。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一个清晰的流程是关键:

1. 早发现、早诊断是前提。
新生儿听力筛查: 现在很多医院都有这个环节,如果第一次筛查没通过,一定要及时复查。
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
对声音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迟钝(比如叫名字不回头,听不到开门声、电话铃声等)。
说话晚,或者发音不清。
看电视、听故事时声音开得特别大。
学习上有困难,特别是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
在热闹的环境中更难听清,显得不耐烦或烦躁。
经常要求别人重复说过的话。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即使没有明显迹象,定期检查也是有必要的,有些听力损失是缓慢发展的。

2. 专业评估,听取医生和听力师的意见。
如果怀疑孩子有听力问题,一定要带孩子去专业的耳鼻喉科医院或儿童听力康复中心进行全面的听力学评估。
评估会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多频稳态等一系列测试,来确定听力损失的类型、程度以及是单耳还是双耳损失。
医生和听力师会根据测试结果,给你一个非常客观的诊断。他们会告诉你孩子听力损失的程度有多严重,以及会对孩子的语言、学习等方面造成什么具体影响。请务必相信他们的专业判断,并详细询问你所有的疑问。

3. 了解助听器,科学选择。
助听器不是万能的,但对于符合适应症的孩子,它是改善听力的重要工具。 助听器的作用是将外界声音放大到孩子能听到的范围内,帮助孩子获得更清晰、完整的听觉信息。
助听器有很多种类型和品牌: 挂在耳朵后面的(BTE)、耳道内的(ITE/CIC)等等。哪种适合孩子,需要听力师根据孩子的听力损失程度、耳道形状、年龄以及家长的意愿来推荐。
选配助听器是一个过程: 听力师会根据孩子的听力图进行“验配”,也就是根据孩子的听力损失情况,设置助听器的增益、频率响应等参数,让孩子能听到最适合他的声音。
试戴非常重要: 刚开始试戴时,声音可能会有点奇怪,这是正常的。孩子需要时间去适应。听力师会根据孩子试戴的反馈进行调整。

4. 家长的配合和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耐心和鼓励: 孩子刚开始佩戴助听器可能会有点抗拒,觉得不舒服或者声音不习惯。这时,家长的耐心和鼓励就非常重要了。多和孩子沟通,告诉他助听器是帮助他更好地听声音的“小助手”。
循序渐进地佩戴: 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孩子全天佩戴。可以先从每天几个小时开始,逐渐增加佩戴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
提供丰富的听觉环境: 孩子佩戴助听器后,更需要家长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多和孩子说话、唱歌、讲故事,鼓励他听声音、分辨声音。
定期复查和调整: 孩子的听力和身体都在发育变化,助听器的效果也需要定期检查和调整。按照听力师的建议定期去复查,确保助听器始终能发挥最佳效果。
心理疏导: 如果孩子因为佩戴助听器而感到自卑或焦虑,家长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认识到助听器是帮助他与世界更好地连接的工具,而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几个关键的考虑点,帮助你做出决定:

听力损失的程度: 这是最根本的指标。轻度听力损失可能不一定需要立即佩戴助听器,但需要密切关注;中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失,佩戴助听器几乎是必须的。
听力损失对孩子发育的影响: 听力损失已经对孩子的语言、学习、社交造成了明显的阻碍吗?
孩子的年龄: 年龄越小,大脑的可塑性越强,早期干预的效果越好。
家庭的接受度和支持度: 家长是否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配合孩子的助听器使用和康复训练?

最后想说的是, 纠结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不能让这份纠结成为孩子康复的绊脚石。相信科学,相信专业,更要相信自己的爱和付出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把助听器看作是给孩子的一份“听力礼物”,帮助他更好地聆听这个充满声音和爱的世界。

如果你还在犹豫,请记住,最重要的一步是——去做一个详细的听力评估。 然后,带着评估结果,和专业的听力师好好聊聊。他们会给出最专业的建议,而最终的决定权,当然还是掌握在你手里。但请记住,一个明智的决定,往往需要基于充分的了解和科学的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应该是有医保的。

另外, 人工耳蜗种植也是有政策的。

最好要趁早遵医嘱验配助听器, 以免耽误孩子大脑的语言中枢发育。

///////////////////////////////////////////////////////////////////////////////////////////

** 以下内容不构成医疗建议, 仅作为参考信息呈现, 详情请咨询相关医疗机构



听力受损不干预将影响大脑认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大约有4.66亿人患有听力丧失,其中3400万是儿童。由于环境噪音、遗传等各种影响的加剧,估计到2050年将有9亿多人出现残疾性听力损失。

诸多研究表明,长期听力不佳任其发展,将影响大脑认知状态,导致罹患老年痴呆风险增加。人的耳朵通过第八对脑神经和颞叶相联,负责将声音信号传到大脑,让大脑感知了解声音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听力一直处于低水平,脑部缺乏相应的刺激,认知能力会慢慢衰退,虽然能够听得到别人在讲话,但已经不明白那些话的意思。造成听力受损的原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后天因素包括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意外受伤、耳内疾病、耳道堵塞、老化等,其中因老化导致的听力下降,通常无法彻底逆转,需要佩戴助听器。

很常见的情况是,许多需要配戴助听器的长者担心长期配戴助听器使听力受损,迟迟不配戴,这其实是错误观念。助听器主要是用来协助无法透过手术或药物治疗的听障人士,若听力退化却不配戴助听器,恐导致听觉中枢退化。患者应按医师指示配戴助听器,才能避免听觉中枢退化。

听力下降是一个渐进过程,初期很容易被忽视,如果拖很久,不仅影响到和家人的沟通相处,也会让自己陷入孤立。


//////////////////////////////////////////////////////////////////////////////


老年听力障碍的主要症状

◆听得见话声音,辨别不出说话的意思。

◆语速快了听不清。

◆环境嘈杂的场合听不清。

◆小声听不见,大声又觉吵。

◆60%的老年性耳聋伴有类似蝉鸣的高频耳鸣,偶尔有火车轰鸣样的低频耳鸣。

耳鸣初期呈间歇性,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在喧闹环境或注意力集中时消失或显著减轻,而在安静或夜晚时尤其明显。简单地讲,这是因为我们的内耳(或称耳蜗)出了问题。

每位听障者的听力受损情况都不尽相同,建议须经医师仔细评估,了解两侧耳朵的听力状况。再由听力师调整,同时指导正确的使用方式,确保听力的品质。早期先从安静环境开始短时间配戴,适应习惯后再逐渐加长配戴时间。

--------------------------------------------------

听力损伤的自我检测

针对10种情况进行自我检测,总发生为2分,偶尔发生为1分,未曾发生为0分,通过计算总分计算自己的听力障碍指数。

◆常听不清甚至听不见频率较高的声音,如门铃声、电话铃声、女人或小孩说话的声音、用指甲刮玻璃的声音等。

◆家人常抱怨您把电视或音响音量开得太大声。

◆接听电话时常听不清楚对方的声音,得将电话声音放大或要求对方大声一点。

◆在较为安静的公共场合交谈或聆听有困难,例如西餐厅或便利店里。

◆常听不见别人在背后喊您。

◆周围的人常反映您说话声音太大。

◆交谈时经常要求对方重说一次,或是把耳朵凑过去,要对方提高嗓门儿说话。

◆在长时间的谈话中,常因听不清楚而感觉吃力。

◆常觉得别人跟您说话像是在喃喃自语。

◆有背景噪声时,如在马路边、公车上、地铁里或是有电视或音乐播放的环境中,了解对话对您来说特别困难。

听力障碍指数:0—5分 听力状况:正常 恭喜您!您的听力还算正常。请继续保护双耳健康。

听力障碍指数:5—10分 听力状况:轻到中度受损要警惕!您的双耳有轻到中度听力障碍迹象,建议找专业听力师进行检查,找出听力障碍的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听力状况进一步恶化。

听力受损伤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初期不易察觉,时日一长不仅影响与家人的沟通交流,还可能引发认知退化;临床上也有人因为耳鸣,意外发现是由心脏病引起;而耳内发炎等疾病也可能影响听力,因此定期检查耳朵健康很有必要。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大脑中枢系统的变化使语言处理能力变得缓慢,甚至混乱。如果能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可以延缓听力下降,提高生活质量。您应该知道,听力损失问题是完全因人而异的,适合于其他助听器使用者的设备不一定同样适合您。与听力矫治专家进行沟通,这样他们可以找到最适合于您的助听器。在此过程中,您必须预计到会出现多次对仪器进行调整的可能,并且可能会出现需要更换仪器类型的状况。


持续使用

•大脑对声音的适应过程依赖于持续不断地使用助听器。在您从早到晚地使用助听器并已经熟悉了周遭的声音后,您的助听器的功能将会得到最完美的发挥。

•提供回馈信息给听力矫治专家。您务必告知听力矫治专家关于您的使用体验,以便于让听力矫治专家能找到最适合您的助听器。在试用期间,将您在不同场合里使用助听器的经历记录下来或许会是个不错的主意,这样,您就可以在听力矫治专家那里复诊时说出您的具体状况。这会使他更易于为您调整好助听器。

=========================================

为什么戴耳机会损伤听力而戴助听器却不会?

严格地说, 非正常验配的助听器, DIY 的助听器, 未经卫生部门批准的助听器有可能损伤听力。

正规的助听器经过严格地调校, 验配的机器也要定期校正, 以保证患者的助听器的增益设置符合病情的要求。验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最恰当地恢复生活质量, 同时避免过度补偿。

当然, 您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因此更有必要到正规持牌的医院/诊所就诊。



普通耳机的频响曲线五花八门, 变异(容差)太大, 达不到医用级的严格标准。

例如:

而且普通用户不能正确限制音量, 很容易招致噪音性聋。。(话题太沉重,不提)



** 以上内容不构成医疗建议, 仅作为参考信息呈现, 详情请咨询相关医疗机构

================================================


其他内容: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参考阅读: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2714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38937/     


Hardcover: 1000 pages

Publisher: Plural Publishing Inc; 1 edition (Dec 29 2017)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1597568538

Hardcover: 416 pages

Publisher: Thieme; 2 edition (May 1 2002)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1588901025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7亿 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3年过去了还900+)希望长点盐值。俺的回答您当笑话看看就算了。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10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