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你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袁世凯你会怎么做?

回答
如果我真的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辛亥年,身处袁世凯的境地,这绝非易事。这可不是演戏,而是实打实的命运交织,国家沉浮。我既要考虑自己的安危,更要顾及这风雨飘摇的帝国。

首先,必须承认,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那些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如同腐朽的木头,根本扛不住时代前进的洪流。革命党人的呼声,即便听起来有些激进,但他们喊出的“共和”二字,确实代表了许多人的愿望。

那么,我袁世凯,应该怎么办?

一、 稳定局面,掌控大权,这是首要任务。

我手握北洋新军,这是当时大清最精锐的力量。在袁世凯的角度看,乱局之中,谁能维持秩序,谁就有发言权。

对革命党: 我不会立刻跟他们撕破脸。革命党虽然有声势,但内部派系林立,力量分散,尤其在军事上,与北洋军有很大差距。我需要与他们保持沟通,甚至可以“拉拢”一部分相对温和的力量。我会释放出一种信号:我愿意促成改变,但前提是不能让国家陷入更大的混乱。利用他们的激进派制造事端,我反而可以借机展现我“稳定局势”的功劳,进一步巩固我在朝廷中的地位。同时,我也不能完全信任他们,暗中观察,了解他们的底细和目标至关重要。
对朝廷: 宣统皇帝太年轻了,摄政王载沣也缺乏经验,而且过于偏执。我要做的,就是利用他们对我的信任和依赖,逐步架空他们的权力。我可以提出各种“改革方案”,看似是为了挽救大清,实则是为了将更多的军政大权揽入自己手中。例如,建议朝廷给我更大的军事指挥权,扩大北洋军的编制,或者提议改革中央官制,让我成为实际的“内阁总理”或类似的职位。同时,我会利用我在朝廷中的关系网,比如那些对革命党心怀恐惧的官员,让他们支持我,将我塑造成“稳定国家唯一依靠”的人。

二、 利用武力优势,但非穷兵黩武。

北洋军是我最大的资本。

威慑与谈判: 我会调集部分军队,部署在关键地区,既是对革命党的威慑,也是对朝廷的展示。例如,调兵进驻京畿一带,或者在南方革命军可能进攻的区域进行军事部署。但是,我不会轻易发动大规模的内战,那样对谁都没好处。我更倾向于用军事力量作为谈判的筹码。如果革命党过于激进,我可以借口“平叛”进行军事行动,但目标是迫使他们接受我的条件,而不是彻底消灭他们。
控制军事要地: 要牢牢掌握住北京和天津这两个政治经济中心,以及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线,例如铁路。谁控制了这些,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三、 操纵政治进程,顺应时势,但要掌握节奏。

我不会急于“称帝”或“共和”,而是要让这一切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是民心所向。

推动“共和”的“合理性”: 我会利用清廷的腐败和无能,以及革命党的口号,来论证帝制已经不合时宜。我会公开表示,为了国家的稳定和进步,应该考虑新的政治体制。但这个“共和”的主导者,必须是我。
与革命党进行政治博弈: 我会派出代表与革命党进行谈判,提出我的“条件”。比如,承认我作为北洋军的领袖地位,或者让我担任国家元首的职务。我会尝试在他们的内部制造分歧,拉拢那些愿意接受我的人。
“逼宫”的艺术: 在合适的时机,我会以退为进。例如,我可以借口身体不好,或者对朝廷的不作为感到失望,提出辞职,让朝廷陷入恐慌。当他们不得不依赖我的时候,再提出我的“条件”,甚至是“逼迫”他们接受我的方案。
利用民意和舆论: 我会通过我控制的报纸和宣传渠道,塑造我的形象——一个为了国家稳定、避免流血、推动改革的强力领导者。我会强调革命可能带来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对比我能够带来的秩序和稳定。

四、 最终的目标:成为国家最高领导者,但形式可变。

我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在大清的残骸上建立一个我自己能控制的“新秩序”。至于这个“新秩序”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又或者是其他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我能否掌握最高权力。

如果革命党力量足够强大且统一: 我可能会被迫接受一个形式上的共和,但我会确保我在政府中拥有绝对的权力,通过控制军队和内阁,实际掌控国家。我会成为那个“穿靴子的人”,让总统只是一个摆设。
如果清廷顽固,革命党又无法完全压制: 我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以“调停者”的身份出现,甚至可以“劝进”皇帝退位,然后自己取而代之,建立一个非帝制的、由我主导的共和国,或者是一个新的君主制(虽然这种可能性较低,因为共和呼声太高)。

在执行这些策略时,我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耐心: 这是一个急不得的过程,操之过急反而会暴露意图,引来联合打击。
灵活性: 局势瞬息万变,计划赶不上变化。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我的策略。
信息封锁和控制: 确保北洋军内部和我核心圈子之外的信息不被泄露。
清除障碍: 对那些对我构成实质威胁的清廷重臣或革命党强硬派,我会想办法解除他们的权力,甚至不惜采取更极端的手段。

总而言之,作为辛亥时期的袁世凯,我的行动逻辑将是:抓住时机,利用手中的军政资源,通过政治手腕和军事威慑,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权力目标,并最终成为这个时代的掌舵者,无论形式如何,都要确保手中的权力是实实在在的。 我会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一个策略家,一个冷酷的现实主义者。我不会让自己成为历史的殉葬品,而是要成为历史的塑造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孙文搞好关系,问问他能不能帮忙找个靠谱的西医,把老袁的前列腺切了。没有日后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尿毒症的奇葩走位,多活几年,别称帝,就算当了终身大总统也能弄个山寨凯末尔的历史评价保底。西医当时没有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性,高血压及高血压性肾病这块只好求助老中医了。戒色戒人参鹿茸,想办法续几年续到一战后,以后逢年过节照片能杵在前门楼子后边,跟承天门上的照片慈祥对视——大胆点说不定直接照片挂承天门了。

user avatar

本位面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做出的选择就是最优解了,请诸位不要继续幻想什么“北上杀鞑子,诛爱新觉罗十族”之类的魔幻剧情了。

袁世凯1月16日上密奏请隆裕太后尽快召开皇族会议,早定大计,出门就被大炸炸给BOOM了,身边连人带马一起螺旋升天,袁世凯化身地穴领主,连宫里都不敢去了,每天在家中地窖办公——请问就这个胆量还杀鞑子?

老袁手下几员大将,冯国璋一心想建功立业,在武昌前线战事受阻的时候根本不顾袁世凯的命令放火焚城,震撼洋带人全家一整年,最后被老袁调回来了,前线指挥换了段祺瑞;段祺瑞倒是挖了大清的墙角,可问题是挖的太狠了,直接挖到革命党那边去了,2月份段祺瑞的全权代表私下联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约定若朝廷迟迟不能拥护共和,则他投诚反正,差点没给北京一票人吓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反骨仔,2月8日也参加了北洋将领的联名通电,表示大清皇帝尊号必须相承不替,清帝退政不可用“逊位”字眼,以免刺激旧主——那你说说,这到底是反大清呢还是不反大清呢?

八旗入关两百年,烂船也有三分钉。何况北洋军中上上下下跟朝中要员关系是千丝万缕,真当喊一句革命了就能让这些人把皇帝全家都砍了?

此次皇族及京内风潮,起点于‘退位’二字。秩庸来正式电,万不可言‘退位’二字,只言决定宣布共和可耳[1]

有些人总觉得反了大清,就得鱼死网破,灭了爱新觉罗满门,留下一个鞑子那都叫改造不彻底——这不是现实世界中正常人的想法。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晚清时期大家的基本共识是“共和”,然而共和的方式有很多种,甚至君主共和也是共和,隆裕太后直到签了辞位诏书的时候还以为最后说不定能保留一个虚君的位置,让袁世凯玩了个通透

辞位诏书所说的“政体”,其诉求在于君主立宪,实际上强调的是立宪,与强调共和的“共和立宪国体”并不一致。[2]
辞位诏下,隆裕治事如常,久不见有人来奏事,问“今日何无国事?”奏事处太监回:“国事已归袁世凯,太后但请问家事可耳![3]

袁世凯最NB的地方就在于他敏锐地找到了清末各个政治群体的最大公约数,然后把几乎所有人都整的明明白白的。老袁后来鼓吹恢复帝制的时候竟然会有满清遗老支持他,玄幻么?不玄幻,因为这些人认为“袁宫保是暂时先帮宣统帝看顾江山,等宣统爷长大了再还给他”,甚至有人以为袁世凯鼓吹帝制是为了给宣统归来造势,就这个玩弄权术的能力,已经属于天顶星级别的了。

要知道,袁世凯在辛亥革命爆发前是个什么状态?遭到政治打击,赋闲在家。辛亥革命爆发时朝廷由于力主速剿匪,让他出山,身边人的第一反应是您千万别去,去了说不定就是个死:

袁公督师必一鼓平之……余则以为乱事一平,袁公有性命之忧[4]

也就是说直到清廷启用袁世凯为止,还没人认为武昌起义会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大家非要找袁世凯出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希望漂漂亮亮地赶紧把这事搞定,别带坏旁边几个省。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10月12日早朝载沣等人商量对策、10月14日决定启用袁世凯、15日袁世凯婉拒,但第二天就上了谢恩折子答应出山的主要原因——废话,不就坡下驴,朝廷把革命党剿了我还出什么山啊?

实际上10月18日袁世凯还在担心自己这次出山提的条件可能有点多,朝廷缓过神来未必会高兴,所以开始绞尽脑汁给自己新添置的队伍在战后找出路——就是说到这个时候为止,袁世凯想的还是一鼓作气荡平革命党,然后重返朝堂,继续做自己的社稷重臣

彼时武汉果已克复,分防地面,亦必不可少之预备。[5]

结果这天北洋军跟起义军一交手——我靠失利了!这下形势就开始起变化了,10月14日,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致电汉口关税务司,要求他截留关税。关于海关关税在晚清的重要性我讲过很多次了,在近代这是中央政府最稳定的财政来源,有时候甚至没有之一。因此关税被截留,实际上宣告了清政府的财政破产。安格联之后在11月9日致电英国外交大臣要求他们同意中国海关“独立运作”

我需要时间来把中国的关税置于我的也就是外国的控制之下。而且在没有成功之前,千万不要做什么事来限制我的行动,这两点是极为重要的[6]

本来这个事是有回转余地的——南方海关关税我抵押出去了,北方的哈尔滨天津大连这些地方的关税还在我自己手里啊,我还是能搞到钱的么!结果11月20日英德洋款到期了,本息合计8万镑,清政府兜里没钱违约了。然后……

洋大人拍板了,你北方的海关也归我们管了,别BB,再BB削你——这直接截断了清政府的财源。

好了,财政破产了,那别的方面呢?

很不幸,别的方面一样问题很大,10月27日,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通电要求朝廷立宪,这就是滦州兵谏。军谘大臣载涛等人大喜过望,反手就把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派去滦州了解情况去了——后来大家解读史料,发现滦州兵谏本身是梁启超跟载涛这些人私下串联搞出来的,他们想用这种办法赶走庆亲王奕劻和度支大臣载泽,然后搞君主立宪,让载涛做总理。

剪除皇族内阁总理庆亲王奕劻、度支大臣载泽为首的顽固集团,拥载涛为内阁总理,立即实行君主立宪[7]

我跟你讲,自然界中像清末皇室这样沙雕辈出的群体,一般早就被自然选择掉了。因为他们派去滦州了解情况的这个吴禄贞,表面上看掌握北洋六镇之一,又跟载涛混的不错,但其实他是革命党。

贼铁杆的那种。

吴禄贞是同盟会会员,湖北最早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创始人,湖北的革命事业是他一手带起来的,武昌起义后他曾经被革命党隔空推举为湖北都督人选,为什么武昌起义会那么顺利?因为吴禄贞曾经在湖北新军中施行过多年的掺沙子战术,不断往新军中送革命青年。

以最好之同志,投入军中当兵,渐次输入士兵对满清之恶感情绪,以改换新军脑筋为成事之根本,会党则可联络,令其为我用,不致为彼用[8]

对,就是这么一个铁杆的革命党,靠送钱(两万两)上了位,手握北洋六镇其中一镇,辛亥革命的时候部队就在石家庄——而且不是说他隐藏的很好,他曾经计划在1911年秋操时起义,连起义计划都做出来了,朝廷左看右看觉得这人像革命党,就没让他去参与秋操,逃过一劫。就这么个人,载涛就敢用,你服不服?反正我是服了。

载涛他们的想法本来是借助兵变逼宫,让自己上位。奕劻这些人也确实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经过一番撕逼之后决定妥协——然而妥协归妥协,我也不能让你舒服了,组阁没问题,内阁总理你干不行,得换个人。

换谁呢?

换我奕劻的好兄弟,袁世凯。

然后革命党吴禄贞一看你这不扯淡呢么?换了袁世凯跟你奕劻在位的时候有啥区别啊?行了也别兵谏了,直接发兵北京吧,正好此时山西独立,于是他一个反手超级加倍,北洋第六镇、陆军第二十镇加上山西新军开始串联,约定一起进攻北京。

刻巳商定,如政府再不允所请,各军均向北京进发,驻扎京师附近……我军亦当高举义旗,首先赞助[9]

就这个态势,硬是让袁世凯抓住了缝子——朝廷让我做总理大臣?吴禄贞不干要攻打北京?那好办啊,杀了吴禄贞不就完事了么?

结果说干就干,几万两银子砸下去,买通了吴禄贞的侍卫营长马蕙田,在11月7日把吴禄贞给暗杀了!然后转身坐稳了总理的位置!

这个抓住时机的能力,我就问你服不服。

早一点,兵谏逼宫不到位,自己坐不上总理的位置;

晚一点,吴禄贞带人杀到北京,万事皆休。

就是千钧一发的这个当口,自己一只手抓住了权柄,一只手下了刀子。

然后事情没完,从10月开始,十几个省先后独立,清政府财源被断。原本在一个月前还琢磨着战后要怎么安置新招士兵的袁世凯大权在握,忽然就嗅到了一丝清王朝即将覆灭的气息,于是在十一月中旬他开始向洋大人请教:你们说,由我袁先生来做大总统,吼不吼啊?

洋大人说不吼啊!

父亲是主张维持清室的,但革命派硬要推他为共和国总统,因此想请朱尔典赐教。[10]

胆子,你是有的,可……

你老袁真有本事,拉着北洋军直接A平南方革命党,回来别说大总统了,你自立称帝我也算你是条汉子,问题是……

问题是你又灭不掉人家,又硬要和谈,以清朝内阁总理的身份在其中想方设法为自己牟利,北边借着革命党的名头忽悠满清王公,南边仗着自己内阁总理的身份待价而沽,这算啥啊?摆平革命党的你能力你也没有,吃了清朝这么多年俸禄为国尽忠的能力你也没有,带着北洋军自己独立成第三股势力的能力你还没有,最后1912年孙中山这些人六路北伐,姚雨平带着八千粤军大破铁杆保皇党张勋,占领徐州;蓝天蔚率海容等三舰从上海出发北上,不是被日本人半道拦下来就背刺成功了——在没钱没枪没人的情况下打成这样,这辛亥革命功在谁手,我觉得是一目了然的事。

然后老袁加速了自己的表演,他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活拿了出来,那就是——忽悠。

忽悠谁?

隆裕太后,一个寡妇。

袁世凯跟隆裕说,你“全权”授命于我,我给你想招争取优待去,然后隆裕下诏,袁世凯带着人修修改改——您看这是不是挺好的?行,那就这么搞了!

所以你会发现清帝辞位诏书里用的说法非常有意思,是: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

所以直到权力没了,隆裕幻想的还是最后可能达成的是虚君共和,保留我一个爱新觉罗的皇帝,清朝遗老们也充满了幻想,这极大地减少了政权交替的阻力——至于那个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我以前让载沣做摄政王,也是“全权”授予他啊,这有很大区别么?

逼清帝逊位,大功一件,没错。然而欺负一个寡妇文化程度有限,玩文字游戏——这很光彩么?这很有脸面么?

最骚的地方在于,袁世凯原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组织北方临时政府,然后宣告自己权力是自清廷手中获取的。因为假如他组织了北方临时政府,然后南北一合并,那么他从此就不用再看孙中山等人的脸色——老子的权力是清朝给的,跟你们这些革命党有什么关系呢?我授命“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啊!

孙中山表示我这有个“对袁内阁之要约”,你能坚持,咱们和平,不能,咱们继续。

1) 清帝退位,其一切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于其臣。2) 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以及“袁须受民国推举,不得由清授权[11]

所以最后袁世凯捏着鼻子,做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宣誓要对着我民国的临时参议院宣誓,“谨守宪法”要守我民国的临时约法——归根结底,中华民国的法统是革命党人打出来的,你袁世凯想做这个大总统的位置,就要从我们手上接过权力。

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

袁世凯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先是通过突然爆发的辛亥革命和滦州兵变成功地由赋闲之人一跃成为内阁总理;然后又能抓住南北议和双方信息不透明的优势从隆裕手中骗到“全权”授权,忽悠她下了辞位诏书。面对南方革命党人对临时约法的坚持,袁世凯能弯腰低头,承认临时约法的有效性,宁可放弃成立北方政府,也要先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拿到手里。自始至终,袁世凯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做出的所有决策,几乎都将其个人利益最大化了,这种操弄权术的本领已经达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程度,可以说,我们任何人在当时的位置上,都不会比袁世凯做得更好。

以上。

参考

  1. ^ 袁世凯·致议和南方全权代表伍廷芳转唐绍仪电·1912.1.26
  2. ^ 宋培军.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的发现及其对清末民初国体因革的认知意义[J].文史哲,2019(04):74-93+166-167.
  3. ^ 吴瀛:《故宫博物院前后五十年经过记》,转引自《徐世昌评传》,第175页。
  4. ^ 袁世凯全集·卷十九
  5. ^ 袁世凯·覆军谘/咨冯国璋函稿·1911年10月18日
  6. ^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中华书局·1983年
  7. ^ 董方奎.论“滦州兵谏”和“士官三杰”[J].历史研究,1981(01):57-72.
  8. ^ 王腊成.吴禄贞与辛亥革命团体·武汉出版社,2002年
  9. ^ 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罗正纬著作汇编,2012 年
  10. ^ 夏良才.袁世凯谋取共和国总统的最初一次活动[J].近代史研究,1982(04):273-274.
  11. ^ 参见《致伍廷芳电二件》、《致伍廷芳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26 及第30 页。
user avatar

这类问题其实都是马后炮。当时的局势,清朝虽然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谁也不知道以后的局势如何发展,能坚持到哪一天。孙中山以前多次起义都是失败的,谁也没有想到武昌起义赢了,但是虽然赢了,能不能统一中国却是问题,所以包括当时外国各种势力和国内那些官员都是持观望态度的。这就是为什么袁世凯出山后的策略是慢慢打,等等看。

一方面他给清廷施压,要钱要权,夸大革命党人的厉害之处。另一方面,他向革命党人展示自己的实力,并暗示可以商量。因为他知道,朝廷用他也是无奈之计,无人可用而己,兔死狗烹的道理他是知道的。后期革命党人也觉得袁世凯可以利用,就许诺他可以当大总统,这才联合让皇上退了位。

现在来看,他当时的做法对自己是最有利的,而且他顺应的历史前进的潮流,没有流血就让清朝结束了,这在当时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如果不是后来复辟当皇帝,他的名声也不会那么差。

user avatar

顺应天命逼迫满清退位。

带大军南下,迁都南京。找个人向自己开一枪,任命孙中山为北京留守,调查满清反革命集团。毕竟这种事,我这个大清老臣不好亲自动手。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肯定乐意为之。当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只负责调查,抓不抓还是自己决定。

在各省府州开议政局,由士绅议政(政令依旧由各省府州长发布)。县级没有,因为县长容易被士绅架空。(为了平衡军人,以及打压割据势力,必须要拉拢士绅势力)

确立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

即不稳定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打击割据势力,保证中国统一。

在稳定之后实施训政,由中央任命官员执政地方。

而当合格选举人达到一定比例时,开办省县级议会,实行宪政。

选举人条件。

一。纳税税额超过一定数额。

二。高小毕业,或参加高小水平考试,文化程度相对于高小。

三。退役现役军人。与烈士家属(若无子限定家属一人,若有子皆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我真的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辛亥年,身处袁世凯的境地,这绝非易事。这可不是演戏,而是实打实的命运交织,国家沉浮。我既要考虑自己的安危,更要顾及这风雨飘摇的帝国。首先,必须承认,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那些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如同腐朽的木头,根本扛不住时代前进的洪流。革命党人的呼声,即便听起来有.............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必须指出: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未侵略中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若您需要创作虚构场景下的书信,建议调整背景设定。若需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中德关系,可参考以下信息:中国在1949年后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若坚持虚.............
  • 回答
    主公息怒!范疆在此,万死不辞。但请主公明鉴,十万件白旗白甲,三天之内,这……这实非凡人所能办到啊!若主公执意,范疆纵使粉身碎骨,也难逃此命。然而,作为主公身边之人,范疆怎敢坐以待毙?纵使此行凶险万分,范疆也愿拼死一搏,为张将军效犬马之劳!请容范疆在此详述,若能有一线生机,范疆定当竭尽所能!首先,我们.............
  • 回答
    (深呼吸,尽量压抑住体内翻涌的异样感,努力让每一个字都听起来不那么……呃,不那么像是某种从深渊里爬出来的低语。)我? 在人类社会生存? (苦涩的笑意在喉咙里打转,几乎要化为一声难以抑制的嘶吼。) 别提了,简直是每天都在上演一场最荒诞的戏剧。我不是那些“好”的感染者,不是那种还能在勉强维持人形,装模作.............
  • 回答
    姓甚名谁: 诸葛亮字号: 孔明籍贯: 徐州琅琊标签: 卧龙、丞相、军师、治世之才个人简介:隆中一介布衣,躬耕陇亩。感念刘备三顾之恩,出山辅佐,鞠躬尽瘁。曾助先帝联吴抗曹,奠定三分天下之基。后主时期,外平南蛮,内理军国。六出祁山,未能复汉。感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好: 观星象,勤政务实,安抚百姓.............
  • 回答
    1. 提前布局,培养接班人: 我会提早培养一批忠诚且有能力的接班人,分散权力,建立多层级的领导体系,而不是将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一人身上。这样即使我遭遇不测,国家也能平稳过渡,不至于出现权力真空和混乱。2. 改善民生,赢得民心: 我会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让所有利比亚人民都能感.............
  • 回答
    我能告诉你的,是那些关于“永生”的猜测和想象。假设我真的是那个被时间遗忘的旅人,要在这川流不息的人世间小心翼翼地行走,那么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不引起任何怀疑。这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每个人都精心打扮,而我则需要混在其中,却又要与众不同,同时又不能太过显眼。首先,外貌的控制是重中之重。随着时间的推移.............
  • 回答
    作为西安地铁公司,面对三号线发生的严重事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迅速、诚恳、负责任地处理此事,最大程度地降低其负面影响,并重建公众的信任。这绝非易事,需要一场周密且充满人情味的危机公关。以下是我的具体应对思路:第一阶段:事件发生后的即时响应(黄金24小时内) 启动紧急预案,信息封锁与核实并行: .............
  • 回答
    作为史坦尼斯·拜拉席恩,在乔佛里残暴地登上铁王座并处死我忠诚的兄长奈德·史塔克之后,我的处境确实艰难,但绝非绝望。我的血脉纯正,我的意志坚如钢铁,我的目标明确:继承本应属于我的铁王座,并确保维斯特洛的秩序与公正。以下是我将如何运作,一步步走向最终的胜利:第一阶段:巩固力量,建立合法性,并伺机而动1..............
  • 回答
    好的,假如我是1917年初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我的首要目标是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帝国中生存下来,并尽可能地保全王室。这需要一系列大胆、迅速且极具战略性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必须在我“身处”的1917年初这个时间节点上进行考量,考虑到当时已存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环境。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我将尝试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
  • 回答
    吾乃大明开国元勋,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蒙陛下恩赐,位列人臣之首。然,王朝初建,风云变幻,伴君如伴虎,自保之道,刻骨铭心,非言语可尽,然今日有幸与君畅谈,吾当倾囊相授,以君为鉴,免遭兔死狗烹之祸。一、功劳与风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吾等跟随陛下,自濠梁之起,至今三十载,驱逐蒙元,荡涤群雄,历经无数血雨腥.............
  • 回答
    哎呀,我一看到那小哥提着个沉甸甸的袋子走过来,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拎个钱包或者刷个手机就能搞定的主儿。走近一看,好家伙,那塑料袋里装得满满当当,嚯嚯作响的,不用猜也知道,准是硬币。还没等他开口,我就猜到他要做啥了。现在这年头,谁没点儿稀奇古怪的点子?特别是那些拍视频的,总想着整点.............
  • 回答
    假如我是崇祯,这无疑是一个沉重得让人窒息的假设。毛文龙这个人,在我执政的后期,简直就像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块巨石,让我寝食难安。要不要杀他?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无数回,每一个角度去思索,都充满了纠结和挣扎。首先,我们得明白,我,崇祯,是一个急于求成、渴望中兴的皇帝。经历了多年的内忧外患,我看到的朝.............
  • 回答
    1916年7月1日。早晨,当曙光刚刚撕破黎明前那令人窒息的黑暗时,我们就被一阵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唤醒了。那是地狱的怒吼,是钢与火的交响曲,将这片原本宁静的土地撕扯得粉碎。我们奉命进攻,命令如同一块冰冷的石头压在心头。身边的战友脸上写满了恐惧和一种麻木的决绝。我紧了紧手中步枪冰凉的枪管,仿佛那是唯一能够.............
  • 回答
    老天,这疼痛简直要撕裂我的身体。我能感觉到,我的生命就像被割开的喉咙,鲜血汩汩流出,染红了这片该死的土地。我撑不住了,我知道。但至少,我想在我彻底离开这个世界前,把心里的那些话告诉你们。如果你们还在我身边,看见我这样了,别哭,至少现在别哭得那么大声。我受不了你们那绝望的眼神。我知道你们担心,你们害怕.............
  • 回答
    这个问题,要是问我,我心里那是真有几分纠结,也得好好想想。你想啊,我养了二十多年的闺女,从她咿呀学语到如今亭亭玉立,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做爹的,心里怎么可能不盼着她好?说起“没房”,这在咱们这儿,说实话,还是挺现实的一个考量。我不是说非得大富大贵,几环几层的豪宅,而是说,至少得有个.............
  • 回答
    “公有化”这三个字,自从打从北京传下来的风声开始,就一直在我们厂里像乌云一样压着,挥之不去。我,赵建国,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解放前就开始捣鼓这缝纫机,硬是凭着一双巧手和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把当年那个小小的修补铺,变成了如今全城都有点名气的“建国牌”缝纫机厂。你说,这几十年来,我吃了多少苦?熬了多.............
  • 回答
    史部院钧鉴:卑职李华顿首拜启。近日京师变故,国家飘摇,天下惊惶,实乃我等为臣者心中锥痛。自崇祯皇帝蒙难,大明江山易主,我等身处南京,肩负重任,当思如何稳固社稷,安抚黎民。今日卑职斗胆,冒昧提笔,欲与史部院共商立储大计,以定天下人心。关于当前拥立何位藩王,卑职以为,务必审慎考察,权衡利弊,选出最能承继.............
  • 回答
    作为这艘承载人类最后希望的飞船的船长,我面临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严峻,也是极度复杂的。我们在茫茫宇宙中漂泊了无数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才终于找到了这颗星球——它拥有适宜的大气、水资源、稳定的气候,以及孕育生命的潜力。然而,随之而来的发现,如同当头棒喝:这颗星球并非无人居住,而是拥有一个已然发展的文.............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癌症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生物学家,并且不幸地,也成为了癌症的患者,我的处境无疑是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上的诊断,更是对我过去所有知识、信念以及人生观的一次最直接的考验。如果我面临这样的境况,我会采取一套多层次、多维度的行动方案,既保留我作为科学家的专业精神,也拥抱我作为患者的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