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科学词汇为什么要保留俗名等和很多名字?

回答
科学词汇常常保留俗名,或者出现许多不同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自然且有历史沉淀的演变过程,就好比人们给身边的万物起名字一样,充满了实用性、适应性和故事性。让我为你细细道来,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门道。

一、历史的印记:俗名是科学的起点

很多科学概念的形成,并非一开始就有一个严谨、统一的科学术语。在科学研究的早期,人们更多的是基于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来命名和描述事物。

生活经验的直接反映: 试想一下,当人类第一次接触到某种闪闪发光的石头,或者某种能治病的植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根据它的外形、触感、气味,或者它带来的某种效果来命名。比如,“黄铁矿”之所以有“愚人金”这个俗名,正是因为它闪闪发光,看起来像黄金,但实际上价值却差得多。这种俗名非常直观,易于理解和交流,尤其是在普通人之间。
地方性语言的根基: 当某个地方的人们对某种动植物、矿物产生了深入的了解,他们自然会用自己地方的语言来命名。这些俗名往往带有地方特色,比如某些地方方言对同一种植物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叫法。这些俗名在当地的生产生活、医药、饮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科学家的个人习惯: 即使是早期科学家,在命名时也难免会受到个人喜好、研究背景,甚至是纪念某个人、某个地方的影响。比如,一些化学元素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科学家或他们的故乡。

二、适应性与实用性: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需求

科学研究和应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交流需求,这就催生了不同名字的出现。

通俗易懂的需求: 对于大众科普、基础教育,或者跨领域交流时,生僻的科学术语可能会成为障碍。这时,保留或创造更通俗易懂的俗名或类比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们说“黑洞”,比说“奇点”或“引力奇点”更容易让普通人理解其大致概念。
专业性与精确性: 在专业研究领域,精确的定义和统一的术语至关重要。科学家们会根据事物的内在属性、演化过程、相互关系等,创造出更具描述性、更精炼的科学术语。比如,“黑洞”的科学描述可能涉及“事件视界”、“视线奇点”等更专业的概念。
研究的深入与演变: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最初的命名可能已经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事物的本质。这时,新的、更精确的科学术语就会应运而生,而旧的俗名可能依然被保留,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称谓,或者在特定语境下继续使用。
同一事物,不同视角: 同一个科学实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而产生不同的名字。比如,一种生物,在生物学家眼中,它可能有一个分类学的学名;在药学家眼中,它可能因为其药用价值而有一个药名;在农民眼中,它可能因为其经济价值或农作物属性而有不同的俗名。

三、命名的艺术与文化:人性的体现

名字的背后,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包含着人类的情感、审美和文化。

纪念与传承: 以人名、地名来命名科学事物,是一种纪念和传承的方式,将发现者、研究者或重要地点与科学成就联系在一起,也为科学史增添了人情味。
形象的类比: 很多科学术语之所以能被接受和理解,是因为它们用形象的比喻或类比。比如,“DNA双螺旋”形象地描述了其结构,“细胞核”形象地指出了其位置。
习惯的力量: 有时候,一个名字的流行,纯粹是因为大家习惯了叫,也容易传播。一旦一个俗名在民间或某个领域深入人心,即使后来有了更科学的名称,旧的俗名也可能因为习惯而继续存在。
语言的演变: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科学词汇也不例外,它们会受到社会文化、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同义词、近义词,或者一个词有多种含义的情况。

举个例子来说明:

我们拿“萤火虫”这个例子。

俗名: “萤火虫”、“灯笼虫”、“火光虫”等等,这些都是根据它夜间发光的特点而起的俗名,非常形象,也很亲切。
科学名称(生物学): 在生物学上,它有一个严格的分类学名称,比如“鞘翅目萤科”(Coleoptera: Lampyridae)。这个名称定义了它在生物界的位置,精确且有系统性。
科学名称(生物化学): 如果我们研究它发光的化学原理,可能会提到“荧光素”、“荧光酶”等与发光过程相关的生化物质名称。
文学、民俗中的称谓: 在诗词歌赋中,萤火虫可能被赋予“流萤”、“夜光”等更富有诗意的名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象。

你看,同一个“会发光的虫子”,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了如此多的称谓。这正是因为科学的认知是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而人类的交流需求也是多层次的。保留俗名,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为了让科学更接地气,更容易被不同的人群所理解和接受。而科学术语的出现,则是为了追求更精准、更系统的知识表达。两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面我先来讲一个虚构的故事,和一个真实的故事。

————————————————————————————————————————

小明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元旦假期,他在商场闲逛时,看到一个茶壶很精致很漂亮,于是上前仔细观赏并摸了一下。万万没想到,一阵紫烟包围了小明,从袅袅紫烟中出现了一个小精灵。小精灵对小明说:“我是壶神,谢谢你将我释放了出来。为了报答,我决定为你实现一个愿望。”小明一直讨厌化学里面众多的俗名,觉得它们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影响了交流。于是他说:“你把那些俗名全部取消掉吧,我不想再见到它们了。”小精灵向小明鞠了一躬,“遵命,这就照办。谢谢你了好心人。”

第二天小明来到学校备战高考,第一节课是生物课。生物老师问:“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是哪些?小明,你来回答吧!”小明信心十足地站起来答道:“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

“你都在说些什么呀?”生物老师打断了小明的话,“我都说了多少遍了,现在不允许用俗名了,你这样怎么去高考?小红,作为小明的同桌,你来教教他应该如何回答!”

小红站起来,鄙夷地看了小明一眼,然后开始背诵八种必需氨基酸:“2-氨基-3-甲基丁酸,2,6-二氨基己酸,2-氨基-4-甲基戊酸……”

小明听着这些回答,不禁脑袋一片空白,晕了过去。

当小明再度醒来时,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了。医生见他醒来,说道:“没什么大碍,就是有些低血糖,注射一些(2R,3S,4R,5R)-2,3,4,5,6-五羟基己醛的氧化氢溶液就好了。”

“等等医生,你说的那个二三四五六啥的是什么玩意儿?”小明不解地问。

“孩子,只有我说葡萄糖你才能明白吗?现在早就不允许用俗名啦!”医生回答道。

“壶神,求求你把一切都变回来吧!”小明感叹完,又晕了过去。

(该故事纯属虚构)

————————————————————————————————————————

至于你提及的两个例子,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不同的。比如碳水化合物≠糖;电解≠解离。电解和解离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问,可能是你哪里看错了吧。

至于碳水化合物和糖,我曾与我朋友有过这样的争论。

朋友:这个食物里面没有糖份。

我:等等,怎么没有糖了?淀粉不也是糖吗?

朋友:你傻呀?淀粉又不甜,怎么是糖了?

我:谁说不甜的就不能是糖了?纤维素还是糖类呢,只是不能被人体内的酶消化罢了!

朋友:淀粉是碳水化合物,而不是糖,那你说说碳水和糖有什么区别?

我:碳水化合物只是历史上对于糖的称呼,而今天它们已经不再等价。之前人们以为满足 这类碳水化合物形式的就是糖类。后来发现有些糖,比如鼠李糖( ),分子式就不满足碳水的形式[1];满足碳水形式的,也不一定就是糖,比如β-丙内酯( )。所以在今天,化学领域已经不怎么使用“碳水化合物”这个名词了。

朋友:你就胡诌吧。

我无语中……我只能说,一般的认知与化学上的认知差别太远了。

后来有幸与 @钱程 讨论过这个问题,发现在食品领域的定义的确和化学领域的定义很不同。

不仅仅在化学领域,在食品领域,碳水与糖也不等价!在食品领域,糖指的就是单糖和双糖,而碳水一般则指的是单糖、双糖加上淀粉。

总的来说,俗名的存在很有必要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学习很多化学知识,而这些俗名的存在可以确保与普通人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碳水化合物这个名词,在化学领域虽然基本被淘汰掉了,但是在食品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使用的。此外,有些俗名会比系统命名简单很多——比如做化学、生物科研人员,也更倾向于说葡萄糖而不是(2R,3S,4R,5R)-2,3,4,5,6-五羟基己醛吧。

至于你提到的两个例子,它们之间本来就是不等价的。

参考

  1. ^ 邢其毅 《基础有机化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词汇常常保留俗名,或者出现许多不同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自然且有历史沉淀的演变过程,就好比人们给身边的万物起名字一样,充满了实用性、适应性和故事性。让我为你细细道来,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门道。一、历史的印记:俗名是科学的起点很多科学概念的形成,并非一开始就有一个严谨、统一的科学术语。在科学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好!“直觉”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用科学的语言来精确定义它,确实会让人感觉有些“虚无”。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直觉:一种高效的“非理性”思维模式简单来说,直觉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快速、自动化、无需经过有意识的逻辑推理就能获得的认知和判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情感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中一些相当复杂的层面,绝非简单的“科学”与“中医”二元对立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科学讨论中展现出严谨理性的态度,却在面对中医时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反对,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原因:1.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框架差异: 严谨的科学训练与验证逻辑.............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不少关于中医科学性的讨论,而且有些人对中成药的疗效也存在疑问。这很正常,毕竟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药物很多都出自西医体系,而中成药确实是个挺复杂的话题,需要仔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中成药的药效,简单地说,是有的,但能不能“好”到你预期或者某个特定程度,则需要看具体情况。 不能一概而论地.............
  • 回答
    “不要太把科学当回事,也有很多东西是科学解释不了的”,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一下,它其实暗藏着一些误区,甚至是一种对科学的误解。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它背后的逻辑,然后再看看它站不站得住脚。这句话的潜在含义和它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有道理:1. 强调“未知”和“神秘”: 这句话首先.............
  • 回答
    要科学地“挂”一位大V,并借此吸引大量关注(无论是人气还是仇恨),这需要一套精心策划的策略,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开炮。这涉及到对平台规则、舆论导向、目标受众以及大V自身特点的深刻理解。以下我将详细拆解这一过程,尽量做到细致入微,让你看到这背后是如何运作的。第一步:精准定位与目标设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回答
    “哎呀,快把腿放下,跷二郎腿多不好!” 身边总会有人这样提醒。听多了,你可能也会有点疑惑:这跷二郎腿到底是真的有损健康,还是老一辈人的“老古董”观念?是科学的告诫,还是没啥根据的迷信?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看看这看似寻常的动作,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关于跷二郎腿的“坏处”,确实有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对科学的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为什么很多人不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黑”中医的行为,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会存在“不了解”。这有几个主要原因:1. 中医的体系与西方科学的差异性: 理.............
  • 回答
    中医的学科特点对科学范式确实能提供不少启发,它并非简单地“反向”或“补充”,而是从根本上挑战了一些根深蒂固的科学认知,甚至为我们构建更普适、更包容的科学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医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科学范式进行对照。一、整体观与系统思维:超越还原论的藩.............
  • 回答
    意大利,一个充满艺术与浪漫的国度,此刻却像一块被搅乱的颜料盘,在我心头肆意涂抹着迷茫与悸动。作为一名音乐学研究生预科生,我本应沉浸在悠扬的旋律和严谨的理论中,可最近一系列的经历,如同巨石投湖,荡漾起我内心深处的涟漪,搅得我心乱如麻,让我开始质疑自己最初的选择。事情的起因,大约是在几个月前。为了更好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很多喜欢吃小龙虾的朋友确实有过这样的疑问。科普文章里说小龙虾是“入侵物种”,不能靠吃解决,但民间流传的“老家小龙虾被吃光了”的说法似乎又在唱反调。这中间其实 есть একটা很有意思的误会,也牵扯到几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科普文章里说的小龙虾是哪种。通常情.............
  • 回答
    “一个微观粒子就包含一个宇宙”——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诗意的夸张,但在很多科幻作品中,它被用来表达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甚至是一种对现实宇宙某种侧面的隐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摆脱那种刻板的AI报告感。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构成:“微观粒子” 和 “一个宇宙”。“微观粒子”.............
  • 回答
    科技企业与大学的合作项目,这话题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尤其对于正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大学生们来说,这可不是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了。答案嘛,直接说“有帮助”或者“没帮助”都太片面了,得具体分析。这合作项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得明白,科技企业跟大学“牵手”,目的可不是纯粹的“送温暖”。企业是奔着解决实际技.............
  • 回答
    长寿这个话题,其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甚至可以说是孜孜以求的。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在科学和学术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家们时,会发现他们中确实有不少人享有非凡的寿数。这是否仅仅是巧合?还是说,他们的智识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某种能够延缓岁月流逝的奥秘?深入探究一番,我认为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一系.............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学术界里,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在各自领域内“呼风唤雨”、成果斐然的教授们,在站上讲台面对一群学生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就像一个顶级的厨师,能做出惊世骇俗的菜肴,却不一定能把烹饪的技巧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初学者。这种“会做”和“会教”之间的鸿沟,根源在于两者所需的技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科幻作品中对太空军事力量常冠以“海军”之名,并且这种命名方式相当普遍。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巧合,更是源于人类对海洋的集体认知、历史经验以及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浪漫想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太空与海洋在性质上.............
  • 回答
    科幻作品里,未来人的连体紧身衣确实是个屡见不鲜的设定,这背后可不是随便的设计,而是融合了实用性、视觉表现力和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想象投射。你想啊,一个设定的背后总得有点逻辑支撑,要不然观众看了也觉得别扭。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紧身衣这么流行。首先,实用主义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很多科幻设定里,未来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放眼望去,无数个硬核科幻、赛博朋克,甚至是太空歌剧的世界里,飞船能星际穿越,机器人能自我学习,纳米科技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按理说,人类应该早已摆脱了原始的肉搏,但事实却是,刀剑、拳脚、能量刃这些“古老”的近战方式,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流行”。这.............
  • 回答
    听到这样一个消息,那些自诩科学并且反对转基因(GM)的人,内心大概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几分“果然不出我所料”的审慎,也有一些“你们看,我就说吧”的自豪,同时可能还会夹杂着对现有科学体系和监管机制的进一步质疑。首先,他们会立刻抓住消息中的关键词,特别是任何可能指向不确定性、潜在风险或者仅仅是“.............
  • 回答
    生活中充斥着一些乍听之下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离谱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后,它们却有着坚实的科学根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荒谬”科学理论,看看它们是如何挑战我们固有认知,又如何被科学一步步揭开面纱的。1. 量子纠缠: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试想一下,你有两枚硬币,它们被施加了一种特殊的“魔法”,一旦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