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据说很多科学天才有着超强的直觉,这个直觉到底是什么东西,怎么感觉很虚无?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好!“直觉”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用科学的语言来精确定义它,确实会让人感觉有些“虚无”。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

直觉:一种高效的“非理性”思维模式

简单来说,直觉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快速、自动化、无需经过有意识的逻辑推理就能获得的认知和判断。它是一种“我知道答案,但我说不出具体原因”的感觉,或者是一种“一种预感”。

很多人将直觉与“神秘的第六感”或“超能力”联系起来,这使得它显得虚无缥缈。但科学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大脑在长期经验积累和模式识别基础上的高级运算结果的快速呈现。

直觉是如何产生的?

直觉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之上:

1. 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潜意识的数据库”):
这是直觉最核心的基础。我们的大脑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不断地吸收和储存海量的信息,包括事实、模式、关联、因果关系等等。这些信息并不会全部被我们有意识地记住,而是储存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数据库”。
例子: 一个资深的医生,通过多年诊断无数病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他看到一个新病人的一些症状时,他的大脑会快速地在潜意识中搜寻与之匹配的模式,并迅速判断出可能的疾病。他可能无法立即列出所有需要考虑的鉴别诊断,但“感觉”某个诊断可能性最大。

2. 模式识别(“大脑的算法”):
大脑最擅长的能力之一就是识别模式。直觉就是在这种模式识别能力的基础上运作的。当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大脑会尝试将其与已有的模式进行匹配。
隐喻: 想象一下你在看一幅非常模糊的画。虽然你看不到所有细节,但你可能会因为某些线条和颜色的组合,立刻认出这是一只猫,而不是因为你逐一分析了画中的每个点。大脑就是这样快速地捕捉到整体的模式。
科学天才的直觉: 科学天才之所以直觉超群,是因为他们在某个领域有极其深厚和广泛的知识积累,并且他们的大脑已经学会了识别该领域中更细微、更复杂的模式,甚至是一些普通人难以察觉的模式。

3. 情感和情绪的参与(“内部信号”):
情感并非总是理性的对立面,有时它们也是直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某些情境或事物产生的“好”或“坏”的感觉,往往是潜意识对过往经验中类似情境的积极或消极反馈的信号。
例子: 让你觉得“这个计划有点不对劲”的感觉,可能是一种潜意识捕捉到了一些细微的风险信号,而这些信号在大脑中引发了一种不安的情绪反应。

4. 自动化的认知过程(“节省计算资源”):
人脑为了高效运作,会将许多重复性高且熟练的任务“自动化”,也就是转移到潜意识层面去处理,从而节省有意识的思考资源。直觉就是这种自动化过程的体现。
例子: 你第一次学开车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思考每一个动作:踩离合、换挡、松离合、踩油门。但当你熟练之后,这些动作几乎变成了一种直觉,你不需要刻意去想,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

5. “身体感觉”和“预感”(“身体的智慧”):
有时直觉会以身体上的感觉出现,比如“胃里翻腾”、“心跳加速”或一种“身体上的预警”。这可能与身体的神经系统和内脏信号有关,它们在潜意识层面接收到环境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
例子: 在一个不熟悉的陌生环境中,你可能会突然感到一阵警觉,虽然没有明确的危险信号,但你本能地想要离开。这可能是身体在无意识中捕捉到了环境中的某些不确定或潜在危险的信号。

直觉与科学天才

对于科学天才而言,他们的直觉之所以“超强”,在于他们:

拥有更庞大、更精细的“潜意识数据库”: 他们在特定领域投入了远超常人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因此拥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能够识别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模式: 他们的大脑训练有素,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关联、规律和异常。
对现有理论的深刻理解: 他们对科学原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内化”的程度,能够超越字面意义进行灵活运用和创新。
敢于信任和探索“未知”: 许多科学突破都源于科学家们基于直觉的猜测,然后通过严谨的实验去验证。如果他们仅仅依赖显性逻辑推理,很多创新性的想法可能永远不会被提出。

直觉的“虚无感”来自何处?

直觉之所以让人感觉“虚无”,主要有以下原因:

缺乏清晰的逻辑链条: 直觉的产生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不透明的。我们无法像推理一样,一步一步地追溯其来源。大脑的自动化处理过程,使得我们很难“看见”这个过程。
难以量化和验证: 这种感觉性的东西很难用数字或实验来直接衡量和证实。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行为结果来反推直觉的有效性,但直觉本身很难被“抓取”。
与理性思维的对比: 我们习惯于有意识的、线性的逻辑推理,而直觉是跳跃性的、整体性的。这种对比使得直觉显得不那么“实在”。
语言的限制: 我们缺乏一个精确描述这种非语言、非逻辑思维过程的词汇。

如何培养和利用直觉?

虽然直觉似乎难以捉摸,但并非无法培养:

深度学习和专注: 在你感兴趣的领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和实践。这是积累“潜意识数据库”的最佳方式。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 接受非线性的思考方式,允许自己有“猜想”和“预感”。
留出思考和反思的时间: 不要总是匆忙地做出决定。给大脑一些“空闲”时间,让潜意识有机会整理信息并产生直觉。
实践和反馈: 将你的直觉付诸实践,并从中学习。即使直觉有时会出错,每一次经历都会帮助你校准你的“内部算法”。
关注身体信号: 学习留意身体给你的感觉,它们可能是直觉的载体。

总结:

科学天才的超强直觉,并非神秘的超能力,而是建立在海量经验、精细模式识别、情感信号以及高度自动化的认知过程之上的高效思维方式。它之所以感觉虚无,是因为其产生过程对我们来说是“黑箱”,缺乏可追溯的逻辑链条和清晰的表达方式。

你可以将直觉理解为大脑在后台运行的一个极其复杂的、基于概率和模式匹配的预测引擎。它在潜意识层面工作,当你收到一个“结果”时,你只是看到了引擎的输出,而没有看到其内部精密的运算过程。而科学天才之所以在这个领域表现突出,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在这个引擎的构建和运行上,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直觉”的讨论很容易陷入“玄学”的范畴,把自己绕进去,进入“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 PSI)[1].

比如康奈尔大学荣誉教授Daryl Bem,几乎一辈子都在从事这些玄学研究(最终被证明搞了一辈子伪科学,但康奈尔大学仍然给了他荣誉教授的头衔)[2]. 当然,他的研究在他从业阶段受到过长期的CIA的重视[3]. 其最著名的直觉玄学研究之一是“感知未来”试验[4](Feeling the Future). 该实验是这样设计的:被试被要求从电脑屏幕上的两个帘子中选择哪个背后会出现一张图,而图的出现位置(帘1或者帘2)是由程序随机的。被试不知道的是,在TA们做出选择之后几秒钟,电脑随机程序才开始运行,然后呈现结果。Daryl Bem的统计结果证明,被试的选择(实际上是预测)准确率是0.531(p=0.01), 高出随机水平。一时舆论沸腾,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话,那就是证明了人的“直觉”可以预测未来。

但最终的调查结果并非如此。该实验在统计上问题繁多,比如在该使用单侧t检验的地方使用了双侧t检验[5],并且其统计设计也有问题[6]. 如果这些问题还能勉强算无心之失的话,后来的调查结果证明,实际上Daryl Bem操纵了实验结果,挑选了其中偏差值比较大个体进入统计,也就是最为简单粗暴的p-hacking[7][8]. 在纠正实验设计中的错误之后,Daryl Bem所宣称的结果并没有复现[9][10]. Daryl Bem如此熟练的使用业内“心照不宣”并且可能被私下广泛采用的各种技巧制造统计显著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是第一次这样作假了,只不过这次做的过于简单粗暴,而且结论明显反“直觉”,被同行抓住了把柄。即便如此,这也不妨碍Daryl Bem如今还在到处走穴捞钱。

当然,这并不是说关于“直觉”并且证明“直觉”有用的研究在学术上都是故意捏造的。比如“刻意的无意假设”(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11]. 作者研究发现,那些有充分的时间做大量调查和分析的购车者在买车之后仅有25%满意,而那些快速做出购车选择的人则有60%满意。这种“无意”状态下做出选择反而有更满意的结果,在复杂选择上比较明显,在简单选择上则不然:

这个实验在统计上貌似找不到纰漏,但纰漏在统计设计之外:那些花大量时间调查,斤斤计较成本和性能的购车者本身就比较挑剔,在买任何东西之后都倾向于不满意。而那些随意做出选择的人本身经济状况就更好而且比较easy-going. 即使做出了不好的选择也通常不以为意,更容易满足。也就是统计比较的baseline设置有问题,本质上是把桔子和苹果比较了。这个问题在我们今天的手机和电脑消费上也体现出来——那些讲究性价比的消费者总是很难以满足,并且对性能参数吹毛求疵,是最难伺候的人群,想从TA们身上挣钱是极难的。

在纠正这些问题之后,所谓的“刻意的无意”效应也消失了[12][13]. 特别地,当你本身是对应方面的专家时,深思熟虑的做出选择和决定明显要比靠直觉更好一些[14]

实际上,即便是在快速的“直觉”式思考的过程中,大脑各区域也是广泛的参与了决策过程,其中的关键参与区域跟正常深思的关键参与区基本是一致的[15][16],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所谓“刻意的无意”的界限[17]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经过检验从而被广泛接受的“直觉”的定义,也没有任何被广泛检验过的证据证明哪类专家的“直觉”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比深思熟率下做出的好。实际上,对于这些专家来说,TA们自己可能都搞不清楚“直觉”和“深思”之间的明显界限。很多情况下,对于自己的专业问题,TA们需要的思考时间更少,做出决定看起来是“直觉”倒是比较可能的。另外,大众和媒体也喜欢比较神秘一点的写法,一来看起来比较有趣,二来也可以免去专家向采访记者解释原理的大量繁琐而多半也理解不了的步骤,免得显得记者无知。

参考

  1. ^ Broughton, R. S. (1991). Parapsychology: The controversial science. Ballantine Books.
  2. ^ Bem, D. J. (1996). Ganzfeld phenomena. Encyclopedia of the paranormal, 291-296.
  3. ^ CIA-RDP96-00792R000100130003-0
  4. ^ Bem, D. J. (2011). Feeling the futur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nomalous retroactive influences on cognition and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3), 407.
  5. ^ Wagenmakers, E. J., Wetzels, R., Borsboom, D., & Van Der Maas, H. L. (2011). Why psychologists must change the way they analyze their data: the case of psi: comment on Bem (2011).
  6. ^ Rouder, J. N., Morey, R. D., Speckman, P. L., & Province, J. M. (2012). Default Bayes factors for ANOVA design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56(5), 356-374.
  7. ^ Schimmack, U. (2012). The ironic effect of significant results on the credibility of multiple-study articles. Psychological methods, 17(4), 551.
  8. ^ Pashler, H., & Wagenmakers, E. J. (2012). Editor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on replicability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crisis of confidenc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6), 528-530.
  9. ^ Ritchie, S. J., Wiseman, R., & French, C. C. (2012). Failing the future: Three unsuccessful attempts to replicate Bem's ‘Retroactive Facilitation of Recall’Effect. PloS one, 7(3).
  10. ^ Galak, J., LeBoeuf, R. A., Nelson, L. D., & Simmons, J. P. (2012). Correcting the past: Failures to replicate ps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3(6), 933.
  11. ^ Dijksterhuis, A., Bos, M. W., Nordgren, L. F., & Van Baaren, R. B. (2006). 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The 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effect. Science, 311(5763), 1005-1007.
  12. ^ Calvillo, D. P., & Penaloza, A. (2009). Are complex decisions better left to the unconscious? Further failed replications of the 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effect.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4(6), 509.
  13. ^ Custers, E. J. (2014). Unconscious thought and deliberation without attention: A miracle or a mirage?. Perspectives on medical education, 3(3), 155-158.
  14. ^ Mamede, S., Schmidt, H. G., Rikers, R. M., Custers, E. J., Splinter, T. A., & van Saase, J. L. (2010). Conscious thought beats deliberation without attention in diagnostic decision-making: at least when you are an exper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74(6), 586-592.
  15. ^ Wan, X., Nakatani, H., Ueno, K., Asamizuya, T., Cheng, K., & Tanaka, K. (2011). The neural basis of intuitive best next-move generation in board game experts. Science, 331(6015), 341-346.
  16. ^ Wan, X., Takano, D., Asamizuya, T., Suzuki, C., Ueno, K., Cheng, K., ... & Tanaka, K. (2012). Developing intuition: neural correlates of cognitive-skill learning in caudate nucleu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2(48), 17492-17501.
  17. ^ Croskerry, P., Petrie, D. A., Reilly, J. B., & Tait, G. (2014). Deciding about fast and slow decisions. Academic Medicine, 89(2), 197-200.
user avatar

量子纠缠似乎可以慢慢揭示这种感觉。

就像红军长征最危险的时候,敌人在谷底行军,我们在坡上宿营,彼此相隔100多米,都觉得有点不对劲,都没有轻举妄动,表达出来被证实了,那就是直觉。

一条化学神经跟一条生物神经,从额叶下来,穿过海马体,相隔不到一微米,热、电、磁、光...总会像中央军闻见或闻不见红军的汗臭一样,感觉到了点什么吧?

user avatar

学习一件事情能够在大脑中产生特定的回路,熟练到一定程度就像机械一样。

他们可能产生了一些极其广泛的回路,对于许多科学问题都能产生反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