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这边的开战原因,现在看起来极其荒唐。
如果读一下当年清朝这边的奏折和圣旨,就会发现,在咸丰眼里,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之类的问题,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甚至连火烧圆明园,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
在奕詝眼里,最可怕的反而是“公使驻京”和“亲递国书”,其中后者的可怕程度,又远超前者。
==========
许内江祸尚缓,从容设备,暂示羁縻,不如抚;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战抚两难,贻害无穷,不如战。
奕詝要和英法联军开战的原因,其实和割地赔款、开放通商之类的事情完全无关,真正的原因是“公使驻京”,也就是他口中的贻害无穷的“夷酋之伪钦差驻京”。
作为对比,开放内江通商,这种实际伤害极大的行为,反而是可以慢慢解决的。
为了让英法联军打消“公使驻京”的想法,奕詝脑洞大开,想出了匪夷所思的方法:承认沙俄对外东北的主权,让沙俄去劝说英法联军。
“今俄国已准五口通商,又在黑龙江定约。诸事皆定,理应为中国出力,向英、佛(法)二国讲理,杜其不情之请,速了此事,方能对得住中国。”
后来,奕詝又想出了更加惊天动地的方法,那就是:全免夷税。
放弃清朝的全部关税,对列强全部免税,这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只要洋夷赚得够多,他们就不会想着来天津“伸冤”,就不会有“公使驻京”了。要是不免除全部关税,这些洋夷日后又来找事,那就没完没了了。
这种行为直接吓傻了他手底下的一帮大臣,上奏反对这种脑残行为。
结果奕詝在朱批里大骂这些大臣是“贼之行径”、“贻误将来”、“无福之辈”。
还威胁大臣,让他以人头担保。
总之,就是铁了心要全面放弃关税,来打消英法联军“公使驻京”的想法。
=============
后来,因为清廷满朝文武只会欺上瞒下、吹牛放屁,谈判破裂,战线再开。
这一次,奕詝的重点转到了“亲递国书”上面。
=============
英法联军都已经杀到北京边上了,奕詝眼里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亲递国书。亲递国书的问题,也是清军扣押并虐杀巴夏礼使团的直接原因。
后面奕詝还下了圣旨,要是英法使团不知悔悟,亲递国书还不跪拜,那就只能是大决战。(战术后仰
(事实上,此时僧格林沁已经在张家湾之战被英法联军给打趴下了。)
随后的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再次大败。奕詝跑路热河,把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訢,丢在北京,给他擦屁股。结果恭亲王给英法联军的照会里,亲递国书仍然是第一大事。
总而言之,《天津条约》完全批准,公使驻京的问题都不计较了,但是亲递国书的问题,还是免谈。既然皇帝已经跑路了,那就找个严肃的地方,设立香案,由恭亲王代收就行。
奕詝还表示,恭亲王做得很好,只要不是亲递国书,他就能早日结束跑路,早日回宫了。
后来圆明园被烧掉了,你猜奕詝最关心的是什么?
当然还是亲递国书啦。
当恭亲王告诉他圆明园被烧了,奕詝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自己很愤怒。
但是当奕詝得知亲递国书的事情可能还没彻底解决,直接发狂了,写了一大段朱批,表示:
要是没把亲递国书的事彻底消除,祸患就仍然存在。如果英法联军走了后,又要求亲递国书,“朕惟尔等是问!”(战术后仰
==========
我把奕詝的朱批摘录出来,你们来感受一下:
二夷虽已换约,难保其明春必不反复。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惟尔等是问!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你们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令奕詝愤怒的事情是啥?
是割地赔款?是开放通商口岸?还是火烧圆明园?
都不是。
答案是:英法联军的统帅,面见了他的弟弟恭亲王。
要是这种事情再发生第二次,我大清尚有人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