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说,看到一群清粉又在胡说八道,把问题归结到儒学,归结到传统中国社会。说什么“为什么不愿意让外国使节面呈国书?原因在于儒家文化信奉的天下体制里面,只有称臣纳贡,没有平等邦交。”只好再说两句了。
袁伟时说:“从乾隆爷开始,中国和西方各国交往的一大障碍就是要不要行跪拜礼等所谓礼仪问题。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咄咄逼人,但是,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执政当局仍在皇帝能不能及如何会见外国使节等虚文上纠缠不休。这类纠纷甚至成为触发或激化双方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清廷看来,这类礼仪“体制攸关”,难以让步。背后是个重要的文化心理:中国是天朝上国,与其他各国不是平等的敌体。” 但是有一条袁伟时无法解释。汉、唐、宋、明从来没有因为争持礼仪而妨碍了两国邦交。比如,明成祖朱棣可曾因为跪拜礼拒绝过帖木儿国使臣,历代中华政权,可曾有过因为礼节问题而和外国断绝来往?
有网友议论:“公使驻京,虽隐含直接向清廷施加压力的意味,但毕竟符合国际惯例。可是在咸丰帝心目中,情况却正好颠倒过来。他认为最可怕的,恰恰是公使驻京,其次是内地游历,再次是增开口岸。所谓天津谈判二十多天,咸丰帝指示桂良一争再争,最后不惜于决裂开战,就是为了废置公使驻京等项。至于那些损害中国最为严重的条款,咸丰帝、桂良等人在大炮的威胁下倒是比较痛快地接受了。”一般舆论都认为是儒家思想的荒谬,中国皇帝始终自以为是“天下共主”。其实并非如此,满清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满清统治者是为了关起门好继续压迫汉人,所以在鸦片战争,他们宁可割地赔款也不愿意开放口岸通商,更不允许洋人进京开设领馆,洋人进京不礼意味着藐视了满清政权,从此颠覆了满清统治者在汉人心目中的神威,这也是满清非要洋人行跪拜礼的缘由。另外洋人进京后从此和汉人就有了联系,想想连蒙古、西藏、回部都不许和汉人有交流,何况文明和武力比他们强百倍的洋人。
满清部族政权和传统中国不分是几乎所有历史学家的通病。这明明是部族统治的特点,殖民统治的共同特点,然而却被历史学家们归咎到封建,归咎到传统文化。中华古代文明替满清背了多少黑锅。
袁伟时的“近代化与教科书”说出了一半真相,如果不把完整的真相告诉大家,其影响反而更加恶劣。只能是否定传统文化、否定反侵略、反奴役、否定孙中山、否定正义、最终否定中华民族,当西方的好奴才。笔者曾发信到其博克,询问其是否知道真相?但是,按自由派的惯例,这类问题他们从不回答,明显是故意。由此可知,他们在揭穿国家主义者虚伪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在欺骗群众。(以上见“揭批主流媒体评判明清优劣的十大荒唐”)
儒家根本不是这样的,孔子得知见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在儒家主流来看,只要是先进、文明就值得尊敬,就值得交往,会得到最崇高的礼遇,跪拜礼根本不是问题。
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上到公卿首辅下到黎民百姓都对其抱有极大的敬意,首辅叶向高赠诗曰 “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根本不把洋人当外夷,而是敬重如师,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礼数的问题。
自以为神,自以为牛,到现在也是满清传人的特点。北京“皇城外正黄旗老麽麽”不是自诩有通天纹吗?外地人来京城是要饭的。儒家哪里有这种说法。
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点也不奇怪, 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就在《古史钩沈论》中说:“ 昔者霸天下之氏,……,未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以大便其有力强武。”,“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既夷,一旦责有气之臣,不亦暮乎!”,哪里还有有气之臣呢?都被训练成奴才。
满清社会不是主子就是奴才,哪里能容得下平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