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除法的结果为什么被称为「商」?

回答
“商”(quotient)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与数学和语言的发展紧密相连。理解为什么除法的结果被称为“商”,需要从它的词源、历史演变以及它在数学中的具体含义来解释。

1. 词源的追溯:拉丁语的“quotiens”

“商”这个词在汉语中是翻译过来的,其英文是“quotient”。而“quotient”这个词则来源于拉丁语的 “quotiens”。

“Quotiens”本身是一个副词,它的意思是:

“有多少次”
“每次”
“在任何时候”

这几个意思都指向了一个 重复计数 或 分组 的概念。

2. 除法与“有多少次”的联系

我们来看看除法的定义。除法可以被理解为两种基本的操作:

分组(Sharing/Partitioning): 将一个总量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并找出每部分的大小。例如,10个苹果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个?(10 ÷ 2 = 5,每个人得到 5 个苹果)
包含(Measurement/Repeated Subtraction): 求一个总量中包含另一个数量“有多少次”。例如,10个苹果,每人放2个,可以分给多少人?(10 ÷ 2 = 5,可以分给 5 个人)

“商”这个词最贴切地描述了 第二种理解方式,也就是“包含”或“重复减法”的概念。

当我说“10 除以 2”,我实际上是在问:“在 10 这个数字里,2 这个数字能够被减去 多少次?”
通过重复减法:
10 2 = 8 (1次)
8 2 = 6 (2次)
6 2 = 4 (3次)
4 2 = 2 (4次)
2 2 = 0 (5次)

我们发现,2 可以从 10 中减去 5 次。这里的“5次”就完美地契合了拉丁语“quotiens”的含义——“有多少次”。

3. 历史上的数学表达

在古罗马时期,数学的表达方式可能与我们今天不同。当他们进行除法运算时,他们关注的重点就是“这个数(被除数)里包含另一个数(除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

例如,在描述 10 ÷ 2 时,他们可能不是说“十除以二”,而是会问:“从十里面,我们可以拿出多少个二?” 答案就是“五个”。这里的“五个”就是那个“有多少次”的量。

随着数学语言的发展,这个“有多少次”的量被赋予了特定的名称,并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商”。

4. 词语的演变与传播

拉丁语是许多欧洲语言的根源,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当这些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吸取古罗马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时,“quotiens”这个词的意义也被引入并逐渐演变为不同语言中的“商”这个概念。

拉丁语: quotiens (有多少次)
古英语/早期英语: quotient (继承了拉丁语的意义)
现代英语: quotient (继续表示除法的运算结果)
中文: “商”这个字本身也有“估量”、“计算”的意思,在翻译时,也捕捉到了除法运算中“估量出包含次数”的含义。更直接的联系可能是从“数量”、“份额”的角度来理解,因为每次减去一个除数,就像是分出“一份”或“一部分”,而“商”就是总共分出了多少份。

5. 与其他数学术语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理解“商”为什么是这个名字,可以对比其他算术运算的术语:

加法 (Addition): 结果是 “和” (sum)。 “Sum”来源于拉丁语“summa”,意思是“总计”、“全部”。加法是将不同的量合起来得到一个总量,所以“和”很贴切。
减法 (Subtraction): 结果是 “差” (difference)。 “Difference”来源于拉丁语“differentia”,意思是“不同”、“差别”。减法是找出两个数之间的差距,所以“差”很贴切。
乘法 (Multiplication): 结果是 “积” (product)。 “Product”来源于拉丁语“producere”,意思是“产生”、“导出”。乘法可以看作是重复加法,将一组数量“产生”出一个更大的总量,所以“积”也很贴切。
除法 (Division): 结果是 “商” (quotient)。 “Quotient”来源于拉丁语“quotiens”,意思是“有多少次”。除法是找出被除数中包含除数“有多少次”,所以“商”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总结来说,“商”之所以被称为“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来源于拉丁语的“quotiens”,而“quotiens”的含义是“有多少次”。这完美地契合了除法运算中“一个数(被除数)包含另一个数(除数)多少次”的本质含义,尤其是在将除法理解为重复减法或测量时。 随着数学语言的演变和传播,“商”成为了描述这一核心概念的通用术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引自董来运《汉字的文化解析》:


商是古代计时器漏壶里刻箭的刻度。字上象刻齿形,下之底座形即漏壶。引申为商量、度量,进而用为商人、商业、商品义。

「商」原指刻度,刻度由一段长度等分而成。「等分」这一行为即是除法,由此「商」便和除法结果联系起来了。

user avatar

了解珠算除法就能很形象地体会古人如何做除法运算。好像被除数叫实数,除数叫法数,然后是商和余。「除法」就是将「实数」以「法数」为准则「商量」着逐步「除去」,直到「余」下无法再除的部份为止。

「除法」本身就是乘法和加减法的组合,「法数」的「法」即是基准 (数学中「法线」「法平面」也是沿用这个意思) ,每次「除」掉的数须是「法数」的整数倍 (运用大小九九表) ,在「除去」的过程中,需要估计这个「整数」倍,使其与「法数」的乘积既不过大 (超过「实数」) ,也不过小 (「余」依然大于「法数」,可继续「除去」) 。

故而,将这个通过商酌过程得到的结果叫做「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