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买房,每个月租2、3千的房子不是挺好的吗?

回答
说实话,我也曾经跟你一样纠结过。每个月舒舒服服地交着两三千的房租,不用操心水电煤气的问题,想搬家了,收拾收拾行李就能走人,这日子听起来是挺自在的。而且,两三千一个月,这在很多城市都算是比较体面的租金了,能租到不错地段的房子。

但是呢,生活这东西,有时候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尤其当我们过了年轻时候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年纪,开始考虑更长远的事情时,买房这件事,它就不那么容易被“租房挺好”这句话给打发掉了。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多人,即使背负着高额的房贷,也还是选择了咬牙买房。

第一点,也是最直观的:钱。

你每个月交的2、3千房租,这钱,它就这么花出去了,就当是“服务费”了。租金是持续性的支出,而且说不定哪天房东心情不好,或者房子要卖了,你就得搬家。这笔钱,你住了多少年,它就消耗了多少年,从来没有变成过你自己的东西。

而买房呢?你每个月还的房贷,说到底,一部分是利息,是银行借钱给你的“成本”。但另一大部分,是本金,是你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这个房子变成你自己的。也就是说,你每个月花的钱,除了付给银行利息,还有一部分是变成你自己的资产在增值。

打个比หร่,你每个月存2、3千块钱,放在银行里,利息低得可怜。但你把这笔钱变成房贷的一部分,虽然压力大,但你是在买一个会增值的实物资产。房子这东西,虽然也会有涨有跌,但长期来看,特别是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核心地段的房子,它的保值增值能力还是比单纯的现金要强。

想象一下,20年或者30年后,你还完了房贷,这个房子就是你一分钱不花(除了物业费、维修费这些),你就可以一直住下去。而你租房20年,就算你每个月都交2、3千,你还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你每个月依然需要为“住”这件事付费。

第二点,叫做“归属感”和“自由度”。

租房,说到底,你不是房子的主人。你可以在里面生活,但你不能随意地改变它。想在墙上钉个钉子挂个画?得先问房东。想把那个老旧的厨房橱柜换了?那得看房东愿不愿意出钱,或者愿不愿意让你出钱换。想养只猫?有些房东可能不允许。

买房就不一样了。这是你自己的地盘。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当然,得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你想把墙刷成什么颜色,就刷成什么颜色。你想改个布局,只要不影响结构,你就可以改。你想养几只猫?只要你能照顾好,没人管你。

这种“我的房子我做主”的感觉,是一种很强的归属感。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你生活、你家庭、你梦想的载体。你想装修成什么风格,想怎么布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这种自由度,是租房很难给予的。

尤其对于有家庭的人来说,孩子出生了,需要给孩子布置一个儿童房;父母年纪大了,可能需要为他们准备一个舒适的房间。在自己的房子里,你可以为家人的需求去创造和改造,这种幸福感是租房很难替代的。

第三点,是关于“稳定”和“安全感”。

租房的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房东”。房东可能突然通知你涨租,可能突然要把房子卖掉让你搬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想租给你了。你想想,在一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流动性越来越大的社会,如果你的居住地经常发生变动,对你的生活、工作、孩子上学都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买房,虽然有房贷压力,但至少你知道,这个房子是你的。只要你按时还贷,就没有人能把你赶走。这种稳定性和安全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让你能够在一个地方安安心心地扎根,规划自己的未来,不用时刻担心会被“抛弃”。

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安居乐业”这四个字,很多时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一个稳定的住所,才能有更稳定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第四点,是关于“投资”的思维。

虽然我们说买房不是纯粹的投资,但它确实包含了一部分的投资属性。前面也说了,房子有增值的可能。而且,当你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你可以选择自住,也可以选择出租。如果你以后不住在这个房子了,你可以把它租出去,获得一份租金收入,这笔收入可能就能覆盖你另一个地方的房租,或者一部分房贷。

而租房,你永远是那个“付出者”。

当然,我也知道买房的压力。

每个月要还那么高的房贷,生活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想买就买,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而且,房子还有各种各样的维护成本,装修费、物业费、水电费、维修费等等。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支出。

所以,为什么还要买房?

因为它可能是一种“延迟满足”后的“长期收益”。 你现在可能要牺牲一些眼前的享受,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金钱,但你是在为未来积累一份资产,一份归属感,一份安全感。

它是一种更主动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你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租房的条件,而是在主动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它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 也是对家庭的责任。

所以,如果你只是觉得“每个月租2、3千挺好”,那也许是因为你还没有到达那个需要“安稳下来”的阶段,或者还没有感受到那种“拥有”带来的价值。等你到了那个阶段,你可能会发现,那份“挺好”的租房生活,在某些时候,反而变成了一种束缚。

这就像是存钱和花钱。花钱是快乐的,因为它能带来即时的满足。但存钱,虽然当下可能有点辛苦,但它能让你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和底气。买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延迟满足”的存钱,只不过你存的是一个有形有价,并且会随着你的生活不断沉淀价值的资产。

希望我这么详细地讲,能让你明白一些原因。这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只是大多数人,在走到一定的人生阶段,都会开始认真考虑这件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了,你管别人怎么想的,也许人就是喜欢月供呢。


对了,租的房子你可以想换就换,但是当你不想换的时候,你可能也得换。

user avatar

从纯粹经济学的理想角度,你是对的。所以国外很多人是租房的。

但是在一些特色的场景下,人民会因为2个理由选择买房:

1,历史上通货膨胀造成对未来可能通货膨胀的恐惧。在很多最近40年发生过大通胀的国家的拥房率往往很高,反而是很多稳定的福利社会比如北欧没有那么高。

2,现实中的房屋捆绑了额外的资源:比如居留权,工作权,教育权,社会认同之类的。

其实在中国买房因为特色倒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比较不合理的是有人拿这套逻辑去海外买房。

user avatar

在下有不同看法要说。

我这几天爱研究菜价,一路升天的走势图,非常美观。

拿这个说租房买房,也合适。

咱就说同样的100块钱买猪肉,90年代能买20斤;2000年能买15斤往上;2010年能买6斤多。

现在2021年初,100块钱买多少猪肉?3斤。

钱在手里,你租房,剩下的钱跟这个买肉的走势,一模一样。

100块钱你从90年代留在手里,把你冷冻起来,到今天给你解冻,你拿着它去买猪肉,就特别纳闷,心说本来能买20斤猪肉的钱,现在就剩3斤了,内17斤猪肉谁替我吃了?

你猜谁替你吃了?

但当年你要是拿100万买的房,把你从90年代同样冷冻到今天,解冻后你把房子卖了,拿钱买猪肉。

你惊喜的发现,房子换成钱,当年能买1吨猪肉,现在竟然还能买一吨!甚至你地方挑对了,比如说你90年代买的是深圳的房,现在这笔钱买猪肉能买2吨都是保守的。

所以,起码在国内,房子代替传统意义上的金银贵金属,实质上充当了一个一般等价物的角色。

房子的价格随着30年通胀进程,水涨船高,是万物交易的锚点所在,钢筋水泥扮演了黄金的角色。

谁说点石成金是胡说糊弄小孩的?往这看,这魔法真实存在。

好的,上边论证的是买房的必要性。

注意大前提:手头有余钱的前提下,买房是必要的。

那题主说的就绝对错了吗?

他并没全说错!因为国家这么多人,人人手里有余钱那就是个梦!

起码在一二线城市里,扫听扫听,就直到有多少举家进城打工,花几千块钱租个房子一块住,然后月月手里没什么盈余的家庭存在。

这类家庭一般都是举家开店做小生意的,比如小饭馆,或者卖花鸟鱼虫的,这都是我身边接触过的。

这波人,就得按题主说的,租房别买房。买了,一屁股债,职业不稳,但凡有点天灾人祸,出了房不舍得,留着房还不起贷款,逼人大冷天的投河么?

所以房子买或者租,不能光看它抗通胀的金融属性,还得精确预期自己的还款能力,假如说30年贷款期内职业发展并不向好,那几暂时先租着吧。万一哪天祖师爷赏饭吃,发达了,再考虑买,才妥当。

是啊,现在一提买房,咱都条件反射的觉得七十年内起码是不亏的;但很少有人想到三十年还贷期间内兴许就能把人愁死。

有人说,买了,房子涨,哪怕工作没了再卖出去不好么?

话说的轻巧。一个人一旦再某地买房,心理角色就变了,就认为自己是某城市的一员,并且誓将终老于斯了。到时候让他卖房返乡,强行把人家写好的剧本撕了,心态会崩。

毕竟,混的很差也不肯返乡,借钱还房贷的人儿,咱也是有见过几例ho!

买或租,一定别单纯看主观意愿,也别看当下收入。

决定要素应是:

我在某地从事某行业,在可预期的未来岁月,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收入的稳定性。

一家之言,房托勿喷。

user avatar

那是因为你还没结婚,等你结了婚有了老婆孩子,家里东西多的放不下,被房东往外赶,熬夜打包东西搬家时你就知道你现在的想法有多幼稚了。

更何况房贷虽累,但每个月两三千房贷换来的是你自己的资产;你每个月两三千房租只能换来使用权,换不到所有权。

每个月给房东两三千就不累,每个月供两三千房贷就累……逻辑何在?我明白了,你怕的是首付。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首付对很多家庭确实是压力,但中国的现状就是这样,无论如何买房都比租房划算。

看问题要长远,不要只考虑自己。

要按照你的说法,光谈恋爱多好,结婚生子多累?都这么想的话人类就要灭绝了兄嘚!

user avatar

人的记忆和因此产生的行为习惯,是非常短暂的。


在上个世纪末国家住房改革之前,大部分城市人,都是住在“租”的房子里。

房子归国家所有,居住者每个月付租金。

在住房改革之初,很多人也是不买房的。为什么?因为租房看起来更划算。

一套2居室,买需要上万元(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300倍)。而租,每个月只需要几元钱(月收入的1/20)。

买房 = 赚钱

在2003年中国加入WTO之前,住房价格并没有明显的上涨。人口流动也不多,租房价格也相对平稳和廉价。

例如2000年在北京,我在五环(上地)附近两居室只需要900元/月。还包水电气和取暖费。

加入WTO之后,随着资金的快速进入和经济的发展,住房价格也进入了小幅快跑的时期:买房就赚钱。

这个趋势,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

如果不是国家以行政手段压制,国内的住房价格,还是会有不小的上涨空间,尤其是大中城市。

租房 = 赔人生

租房,除了因此和买房致富的命运错之交臂之外,还带来了非常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不确定的居住权。是否可以居住,完全取决于房屋所有人乃至于中介的心情。

其次是多种安全系数下降。比如因此成为流动人口,无论是治安管控还是疫情防控,都是重点照顾对象。

还有多种权益丧失。例如孩子入学,优选本地户口且有住房,其次是本地户口租房,再次是非本地户口且有住房,最后才是非本地户口租房。

租房自由,买房不自由?

租房的确看似多了搬迁的自由。

最近正好公司搬家,租房的同事开始商量如何搬到离公司较近的地方。

实际上,如果不考虑上述租房带来的种种不便,买房更自由。我完全可以在公司附近租一套房子,然后把现在的房子租出去。

来来去去,说不定还赚点钱。

但租房带来的不良影响,让这个选项不在考虑之列罢了。

租住同权,其路漫漫

在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核心城市的住房价格快速上涨,是历史证明的必然。

目前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期,是否可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看诸君努力。而城市化的过程,也尚未结束。从这个角度上看,核心城市的住房价格,长期看涨是趋势。

租住同权,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没有资源的保障,只凭一纸文件,是很难达到目标的。

user avatar

我朋友有一块地,是一大间厂房。原本有个企业,后来倒闭了,厂房车间一直也没有再利用,就闲置在那里。后来他有个朋友打算暂时借用一阵,生产一些东西,我朋友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他用一用还能有点租金,再说,趁机他应该也会对车间修修补补,以后自己再用也少一些投资。

可是没过多久就跟我抱怨,说他的这个朋友太不靠谱了,对于自己的东西简直是破坏性的使用,一点也不爱惜,除了一些生产必备的东西,其他所有的东西坏了也不说给修一下,动辄打电话过来抱怨这个容易坏那个容易坏,他一气之下不让他用了,两人朋友也不做了,他朋友怎么这样呢?

最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但是国家没有规定这块地给你用多久,也没说什么时候收回来,所有分到地的农民都是采用的破坏性种植的方式,疯狂的使用化肥,也不注意让土地休耕,连续种植作物。我们知道这种耕种方式很容易让土地结板,肥力流失严重,土壤最后龟裂,一块一块的,农民怎么这样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产权不明晰的时候,没人愿意投资,因为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了也不知道最后便宜谁,大家又不傻。

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和住在租的房子里,感觉是不一样的,假设你住的地方电视机坏了,你为了以后着想,想换一个尺寸大一些的电视,这样看着舒服,万一以后来朋友了,自己买个游戏机也好一起玩。你如果是住在自己家里,肯定二话不说就换一个大的了,但是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房子,你可能就要思考:买了以后搬家怎么办?下一次租的房子能放得下这么大的电视吗?如果不带走,折算给房东,要损失多少钱?万一房东不要呢?你的最后决定可能是把现在的电视机修一修继续用,或者是买一个小的,或者是干脆就不用电视机了,以后只玩手机之类。

你看,这就让你失去了享受大电视机的乐趣

如果你有了自己的房子,你会肆无忌惮的投资,因为你知道,受益的是你自己,但是如果不是你的房子,你投资的意愿不是很大,因为你面临着的问题更多,你只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甚至完全不修补,只有破坏性的利用。

有人可能会问:真的有可能是这样吗?我在租房子的时候,也给房子添置了很多东西啊,我最后也没有带走。是的,有这种可能,因为你跟房东关系好,房东在别的地方给了你优惠,又或者是你很有钱,不在意这万儿八千的,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会计算投入与产出的,也就是在别人的房子上投资,是不值得的。


更不用说房子带来的学区问题,户口问题,增值问题

但是我觉得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房子享受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知道农村的土地问题最后怎么解决的吗?国家最后搞出来一个三十年使用权的承包,这样的长的时间段内,农民有了安全感,可以有计划的休耕,可以有计划的种植,再也不是破坏式耕种了,这样对国家整体最好,也对农民更好,双赢。

user avatar

1.租房的不稳定性

因为租房有很多的不稳定性,中国目前没有能够把房客租房权益保障到让人终老的合同,你很难找到一个房东把房子组给你七八十年,中途不涨价不赶你走的,租房的成本不可控,靠谱房东可遇不可求。(这个可以看看蛋壳事件中的房东,驱赶住客那叫一个绝)

你不能保证以固定的价格一辈子租一间房子,你可能被各种房东赶来赶去,每次续租都在担心,房东不要变卦,不然还要搬家或者涨价才能续约。(这种事情我在疫情期间看大家说多很多次了)

其次,当你岁数大了了以后,很多房东是拒绝租房给你的。

英国有一种「永久租客合同」Periodic Assured tenancy,这种合同下一辈子租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中国没有,所以一辈子都租房很危险。

2.租房不附带公共资源

房子还有学区房这个属性,房子是捆绑公共资源出售的,这关系到自己孩子和下一代,孩子上学没着落,包括自己也没着落。孩子要本地上学,还要提供暂住证才可以,以及办某些手续,都要回户籍地,很麻烦,除此之外也还会有很多的困扰等着你。

可以看到,很多公共资源的获取过程是与房子高度捆绑在一起的,而且也正是这种租售不同权的现象导致房子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刚需,所以实际上可以说房子捆绑公共资源的出售是一种隐形税收形式。

当然,如果你不需要房子所附属的公共资源,那你有能力的话也建议买房,这在目前属于一种投资,刚需买来了公共资源,炒房的人手中未出手的房子承担了地方财政的隐形税,只要你不是最后一个,那你还是赚的。

3.租房无法带来安全感与归属感

由于第一点中提到的租房的不稳定性,你可以能经常变换住址。

如果经常搬家,经常转校的话,你和孩子的社交圈会都波动太大,对心理和成长都有一定影响。(这里主要指孩子)

然后,因为是租的房子,总归来说不是自己的,不稳定,所以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房屋布局和装修,也不好买很多家具和电器,搬家也不方便。

所以租房都是被逼的,能买得起房谁愿意去租的。

考虑房子事情的人,都是几十岁的人了,谁都不想每天还为了漂泊担惊受怕,谁都想在自己工作的城市有一个真正属于打工人的家,所以他们宁愿背上几十年的房贷,也要让自己和家人有个安心的港湾。

你可以说炒房者和买房者为财政税收做了贡献,你也可以指责将这种负担套现转嫁到了刚需身上,但没办法,我们都想有个真正的家。

4.闲谈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可能很多人觉得,房地产的存在和人一定要买房这两件事是天经地义,天长地久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所谓天经地义的事。

上个世纪,大部分城市居民都觉得租房、等单位分配房子是理所当然的事,就像我们现在觉得地产的存在和人一定要买房这两件事是理所当然的一样。

再近一些时候,很多地方是你再有钱也没有房子可以买的。公房以前是单位分配的,首先得有正式单位才有资格,房屋产权归国家,后来住房商品化有的公产房产权就可以个人购买了。公房产权直接转给个人名下了,前提是补交一点税费,这是房改政策给城市土著的第一份从天而降的大蛋糕。

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大部分中国居民也是租房的。每个月交房租。那个时候有个机构叫房管所。他们负责每个月来收房租。水电安装、修理等。只是后来进行了一系列住房改革,商品房、房地产、房地产金融等概念才慢慢出现。

所以,买房从来不是一个很久远的中国传统,只是,当下买房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关于房车,中国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水、电等),也不附带公共资源,其次还要考虑停靠等等各种问题,可以说是相当的不靠谱了。

user avatar

房子是一种资产。是用来抵抗通胀的。

在统计房子的问题上,全世界都是把房子统计为资产的。

因此“买房是一种投资”,而“租房是一种消费”。

这是完全不同的逻辑,甚至在做统计数据的时候也是分开计算的。

如果说在买房方面不理解,你可以简单理解成为:你为什么买黄金?

黄金又不能吃又不能喝,还不如房子,房子好歹还能住。

这个问题前段时间还受到了前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关注,周小川特别在央行政策研究上发文:《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我觉得这篇文非常好,值得大家读一读。

由于世界各国放水,导致的情况是“消费上不来,但是资产价格上涨。”

什么叫“资产价格上涨”?

比如说房子和股票,中国就是房子,美国就是股票。

当然这两年我看美国的房子也涨的够呛。

大家看新闻,这段时间不断有大公司去购买比特币,那么比特币到底是什么?是货币吗?

不是,比特币是资产

买房,实际上就是一种投资行为。

user avatar

因为按揭买房 实质就是最稳定的租房形式。

月供=房租,国有银行是房东。



假设以20年租期计算(我国能签的合法最长租期),每月3K,一次性交出72万。

而将这72万分成60万首付+12万装修,相当于撬动200万购房款,已足够你在我国除北上广深外几乎所有城市买下一套能住的房子。 (广州外围 北京五环外估计也行)


对比之下:

国有银行总比 接触到的房东靠谱多了吧。

为了这点靠谱多加点月供值得。∪・ω・∪

user avatar

没怎么搬过家吧?更没有被房东赶出门过吧?

年轻人总要去真实的社会里吃点实实在在的苦,才能知道那群中老年人并不全是憨憨

user avatar

因为房价涨得太快,你不买房就会面临资产贬值……

user avatar

1、房子,至少现在的房子,并不只是住宅,它还是投资品。

你就当买了贵金属,买了一大堆金子,然后金子还能住人。

2、租房也不是说换就换了,你要没到租期就换,可能会要扣押金的。

3、你说换就换房,房东也可以说换就换你啊。

你看其他人,呀两千一个月,而我的房子租的早,只要一千一个月,开心。

晚上房东就通知你:陪你两个月房租,赶紧滚,租给其他人了。

哦豁


再看去年疫情

是吧,天有不测风云,租房的好多都遭了殃

去年年初的时候,要进我这个市,自己买房的,拿着房产证照片,登记一下就行。

租房的,就得这个那个证明,才放你进去。


更别谈落户啊、学区啊 之类的了。


最后,你要觉得 一个月几千的贷款,太累,那说明你的收入还不足以买房

我的观点就这样,买不起就别买,别硬撑。

觉得买不起一线的,就跑二线,二线买不起,就跑三线。

像我,直接跑回四五线,全款买房,天天看别人996

什么逃离北上广,我连二线城市也全逃了

只要我逃的够快,房价就追不上我



也不知道为啥,一下子多了很多评论

有的人,跟我说:咬咬牙一线城市给个首付,几十年翻几倍,你看他们后不后悔。

我一个买过房的人不懂这个道理?

那我为什么不买在上海呢?

很简单的原因嘛,因为没有办法嘛,买不起嘛。


还有的朋友跟我说:孩子,教育。

我,一农村出来的,我初中的时候跟着城里小学生一块学abc,我不懂这些吗?

我也想让我的孩子去南京好的小学上课啊。

可是,我没有办法啊。

我努力了,我从农村,到城市定下来,也算是对得起我的娃嘞。

我天天路过南师附小,我羡慕啊,可是,很多东西不是你努力,就能有的。

我在评论里说,我有个朋友想在广州买房,地铁房又买不起,郊区房又嫌偏,想再奋斗几年看看,结果越奋斗越买不起。

我不去讨论什么政策经济问题,现实就是这样,那咋办嘛。

我觉得,就是 认了。


话题越来越偏嘞,不说了。

user avatar

买房不要光看一套房画里多少钱买,而是这是一种资产配置。

房价涨的时候,你当然资产水涨船高。即便房价不行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避险资产。

租房就不一样了。你租房就是实打实的消费,为租房花出去的钱,可就是花了,是实打实的资产减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