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产业拉胯。
中国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都遵循,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同时伴随收复国内市场,攻占国外市场的这么一条发展路径。比如大家比较熟的彩电,白色家电,高铁,手机,光伏,风电,还有成套发电设备,高压电网设备(交流直流),水处理设备。唯独有这么一个产业,四十年前,他们在引进技术,三十年前,他们在引进技术,二十年前,他们在引进技术,十年前他们在引进技术,现在,他们还在引进技术。我相信,过十年之后,他们依旧会继续引进技术。我一直想,汽车有可能比什么芯片啊,大推力火箭啊,J20之类的,技术一定要复杂。但是,为什么柴油重卡又那么技术简单呢?
当然简单直接一点的答案,就是这四十年来中国的汽油车产业就是一个买办产业。两千万辆车,十几万亿的市场,中国GDP才100万亿,自己的钱自己挣不着,看着这么一帮败家子霍霍,谁看谁tmd心疼啊。我敢说如果说中国有丰田这样的企业,我相信政府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动力能减弱80%。
所以对电动汽车发展贡献最大的,就是国内的汽车买办产业。量化的话,这个驱动力至少有60%的贡献。
2.能源安全。
我国现在一年进口三亿多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首先是光原油市场波动,不管涨还是跌,你作为需求端,资本总能收割你。
多花点钱忍忍就过了,最关键是一个国家能源途径的战略安全,这个战略安全指的不仅仅是原油进口通道,什么马六甲或者从缅甸从巴基斯坦进口的问题。讲真,如果中美真爆发大规模热战,就算你把原油都换成管线,美帝轻轻松松把你原油管道尽头的输入端,比如说伊朗啊俄罗斯什么炸个遍也无所谓。
即使战时进行能源管控,留两亿辆战时没油跑的汽油车和留下几千万辆充了电就能跑的电动车,完全是两个概念。切换到电动车频道之后,战时将对整个国家的动员和后勤能力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而且在和平年度,如果沙特突然革命了,俄罗斯突然革命了,油价突然像08年一样,涨了5倍。怎么办?这个应该是有20%以上的贡献。
3.环保问题。
有些人拿电动车用电也造成环境污染来说事。这个问题我当年在清华环境学院的时候还跟大气所的人争辩过。
第一,汽车所有的污染,都是在市区内。而发电厂都在郊外。也就是说同样的污染,在市区污染几百万人,在郊外,污染几千人。这是一个功利的问题。而且汽油车的排放参差不齐,怠速阶段污染非常高。而火力发电厂脱硫脱硝脱尘,产生同样的能量,造成的污染来比,发电厂也远低于内燃机。
另外一个角度是说生产电动车过程中发生的污染很大,嗯,生产汽油的过程中污染也不小啊。
最后一个角度是电池的拆解。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新兴行业有它发展的规律。现在分解难成本高不意味着十年后还成本高。你跟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强调,关键是微积分,微积分你搞不好这高考你就白搭了···········这方面参见本文末尾。
第二,汽油内燃机最高效率(动能/汽油化学能)也就是41%(丰田),一般家用汽油机最高功效一般都在30%-35%之间,同时汽车在市内行驶,经常怠速的情况下,平均效率参照我开车的平均车速和经济车速的比例(20/80),也就是汽油内燃机平均效率能有10%已经是从来不堵的好城市了。而不考虑供热和冷热联供,单纯发电的燃煤发电厂效率最高能达到52%(上海外高桥三厂),平均功效是38%。而如果把同样的汽油不经过提炼,直接通过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的方式,平均效率在55%以上。无论是煤电还是燃气轮机发电,算上10%的线损和10%的充电损失,以及5%的功效损失,最终效率也在30%和45%以上,远远高于汽油机的10%。
从能源利用角度,电动车效率也远高于汽油车。
第三,煤电气电油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0%,也就是用电动车,就算算直接污染或者碳排放,也得打个60%的折扣。而且中国从2005年以来,对国内的煤电厂进行了大规模的脱硫脱硝改造,污染和排放水平如果以燃烧同样热值与最高效运转的汽油内燃机相比,也只低不高,这就是大工业的优点。所以其实唯一不足的就是经济性,现在五菱又出了一款神车,你看卖疯了。
4.电动车的远景
举例:同样实现全自动化驾驶,电动车肯定要比汽油车成本低的多。
举例:电动车带起来的电池产业链,将来会对对电网峰谷的调整起相当大的作用。一辆车80度,一个城市一百万辆的话,一晚上就能消纳8000万度电,够三峡满发四个小时。晚上充电充满,白天高峰期放一半,对电网的作用极大。
综上,坚定不移地发展电动车,尤其是发展换电式电动车,是时代使命也光荣未来。
答案底下正好遇到了几个典型的买办思维,不针对人,就针对事做一个讨论:
这是第一位,很有买办的自觉,我通篇没有提国企汽车厂和民营汽车厂,但是到底谁才是买办,这位心里是门儿清。
1.奥运会的项目,不是西方人不玩,是西方人玩不过我们才放弃的。
同理,服装鞋子,白色家电,手机,是无数996和血汗工厂血拼从日韩台拼回来的。我们直接从欧美抢占的行业,有太阳能,风电,高铁,核电,大型装备。而且纠正一下,光伏和风电你要这俩是同一个起点······建议查一下2010年的世界线,还有在大疆之前的无人机世界线,过去了也没有几年。
然后天花板的行业。。。比如说面板,芯片,内存存储。这位举得例子很对,比如说芯片,就是一部买办误国的历史,有个人叫邓中翰,有家企业叫中星微,你看看这家企业的起点,拿到的资源,和他的历史,对比中芯,台积电,台联电,你就知道什么叫买办误国。
大规模砸钱发展并不是这几年才开始的。从00年开始,国家大规模砸钱的行业绝对不少,只不过10年之后才发现把钱砸给买办还不如扔水漂。之后改变思路,强调从市场角度来观察和引导企业,之后砸钱办事才有了效果。
而汽车产业,由于买办之多,买办之众,买办之高,它们能够直接影响行业的规划,法规,标准,资金流向,行业生态。所以,中国2000万辆车的市场,别说丰田本田,连现代和起亚都没有。
2.如果略微研究一下每个行业反攻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个行业都很不一样,比如说高铁和核电就千差万别,白色家电和手机也是不一样的路径。但是底子里的逻辑是一样的,中国巨大的市场和相对自主的工业化体系,可以构建出自己的品牌和产业链。
这位大言不惭的讲到:“新中国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让大家有种感觉,只要中国人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所以汽车行业没做成功就是那帮人垃圾"
的确如此,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讲,在2020年的当下,中国人努力就是一定能成功的,至少是有成功希望的。连成功希望都没有的,只有国足和汽油车。
怨天怨地怨空气,怨完观众怨场地。
这位比上面一位更进一步,指出了主要是配套零件跟不上。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至少我知道的就有万向节,玻璃这些零件逆袭成功,没有像整车厂那么拉胯。
问题是,我们在讨论的是整车厂,为什么有些企业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那几个合资车的车皮,生怕一松手自己就完蛋了。为什么要变本加厉的在中国营销国外品牌就是牛逼的概念,为什么同样的车型,国外的安全性系数要远高于国内的,而国内的价格却高于国外的?为什么各种车型召回的时候不算合资车生产的。难道是中国工人的水平比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低那么多吗?说你是买办,不对吗?
这个我不知道为什么喷得这么激动,所以索性连人一起怼。
把一个片面的,阶段性的概念,定性为永不翻身,然后据此来占据爽点,很开心吗?
产业发展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众未周知,你提出来,是有先见之明。如果众所周知,国家都制订了相应的规定,你还在因为别人没吃饱就骂穷酸。
我只能跟你说,体面些。
电动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所有的问题,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解决过程,曾几何时,普通干电池的污染都是一个大问题。技术和资本都在发展,如果十年后还没解决掉,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现在,这位天蓬高兴得早了点。
有位铁子非要跟我杠汽车难度高,这是之前被他删的原评论:
这是互殴过程。
汽车技术高党反正从发动机技术专利,制造技术,管理要求,甚至车床,生产线啥的都能论证出汽车技术难,能合资已经很辛苦了很牛逼。是的,我看国足也特别辛苦。
至于为啥印度人也能实现合资厂才能实现的250万辆汽车,那一定是印度人开了挂。
承认咱们汽车产业跟印度人在同一水平,也就是市场大,所以才产量多。这样我觉得好歹咱要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