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去美国的朋友们,你们在饮食上能习惯吗?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不少画面和感受。我得说,在美国的饮食体验,绝对是个丰富多彩的混搭,有惊喜,也有需要适应的地方。

刚到美国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选择太多了! 从超市到餐厅,商品和菜单琳琅满目,各种地域、各种风味的餐厅随处可见。这既是优点,也是挑战。

关于“习惯”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

1. 熟悉的“陌生感”:中国菜的本地化

你肯定会在美国找到中餐馆,而且数量相当可观。但说实话,很多美国的中餐馆,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会做一些“改良”。

甜味和咸味更突出: 很多菜会比国内的更甜一些,比如宫保鸡丁里的糖醋比例可能有所不同。酱油和盐的使用也可能偏重。
油炸食品的盛行: 炸鸡、炸春卷、炸蟹角这些是很多美国中餐馆的“招牌”,味道不错,但吃多了会有点腻。
菜品的“固定搭配”: 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在美国很受欢迎的中餐菜品,在国内并不常见,或者做法不太一样。比如“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美国非常普遍,但在很多中国人的传统菜谱里是找不到的。
米饭和面食: 米饭的口感可能和你习惯的不太一样,有些地方的米会偏硬一些,粒粒分明。面食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饺子、炒面,虽然名字一样,但味道和做法可能会有惊喜。

我的个人体验是: 最初可能会觉得有点不习惯,尤其是对于口味非常挑剔或者很怀念家乡味道的人来说。但慢慢地,你会找到几家味道不错的、更接近国内风味的中餐馆,或者掌握一些自己在家做饭的诀窍。而且,你会发现,即使是改良过的中餐,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某个饥肠辘辘的夜晚,一份热气腾腾的炒面或者盖浇饭,足以慰藉思乡之情。

2. 美国的“国民美食”和当地特色

除了中餐,美国本土的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体验。

汉堡、披萨、炸鸡(KFC等): 这些简直是美国饮食的代名词。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很香很过瘾,但长期吃的话,会觉得有点油腻,而且整体的热量偏高。不过,不同品牌的汉堡、披萨,口味也千差万别,你可以一家家尝试,找到自己的最爱。比如InNOut的汉堡,Shake Shack的奶昔,都是很多人到美国必打卡的。
牛排: 美国是产牛大国,牛排的品质普遍不错,而且烹饪方式多样。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部位(Ribeye, Sirloin, Filet Mignon等),不同的熟度(Rare, Mediumrare, Welldone等),体验一把纯正的美式牛排。
墨西哥菜(Taco, Burrito): 这个在美国非常普及,也很受欢迎。味道浓郁,通常会搭配豆类、玉米、牛油果等,营养搭配也相对均衡。尤其是在加州等靠近墨西哥的地方,墨西哥菜的口味会更加地道。
亚洲其他菜系: 除了中餐,你还会看到韩餐、日料、泰餐、越南菜等等,这些在亚洲风味区尤其集中。你会惊喜地发现,有些亚洲菜系在美国的普及程度和口味地道性,甚至超过了一些国内的城市。
早午餐(Brunch): 这个在美国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周末。各种创意十足的班尼迪克蛋(Eggs Benedict)、松饼(Pancakes)、华夫饼(Waffles)、牛油果吐司(Avocado Toast)等等,都是早午餐的常客。

我的个人体验是: 我发现美国人在早餐和午餐上更倾向于方便快捷,所以三明治、沙拉、咖啡等是常见选择。而晚餐则相对隆重一些,会有更多的选择和聚会性质。吃多了快餐之后,我反而更喜欢去一些提供家庭式烹饪或者有特色的餐厅,去感受当地的“人情味”。

3. 健康与食材的考量

食材的新鲜度和多样性: 美国的农产品市场(Farmer's Market)非常发达,你可以买到很多新鲜、有机的蔬菜水果,而且种类非常多,很多是你可能在国内都没见过的。超市里的生鲜区也是琳琅满目,你可以自己选择各种肉类、海鲜来烹饪。
加工食品的普遍: 和其他国家一样,美国也有大量的加工食品,从冷冻披萨到各种预制菜,非常方便,但也需要留意其成分和营养价值。
饮食习惯的差异: 我注意到很多美国人吃饭的时间比较晚,而且餐与餐之间的间隔可能比较长。另外,很多人喜欢在办公室吃自带的午餐,或者点外卖。

我的个人体验是: 如果你注重健康,那么美国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去实现。你可以轻松地买到高品质的食材,自己动手烹饪。同时,也要警惕那些高糖、高油的加工食品。我学会了自己做饭,不仅能控制食材,还能省下不少钱,并且能吃到更符合自己口味的食物。

4. 饮品和零食

咖啡文化: 美国人非常热衷咖啡,各种咖啡店遍布街头巷尾,从星巴克到独立咖啡馆,选择非常多。咖啡的口味和种类也很多样。
软饮料: 可乐、汽水等软饮料在美国非常受欢迎,而且包装通常比国内大。
零食: 薯片、饼干、巧克力等零食种类繁多,口味也各不相同。有些零食的甜度可能会让你有点惊讶。
奶制品: 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在美国的普及度和种类都非常高,而且品质普遍不错。

我的个人体验是: 我发现自己也逐渐爱上了喝咖啡,并且学会了辨别不同咖啡店的特色。不过对于一些过于甜腻的零食,我还是会比较克制。

总的来说,关于在美国的饮食习惯:

刚开始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 你会发现很多口味、做法和国内不一样,尤其是中餐。
耐心寻找: 一旦你熟悉了当地的超市和餐厅分布,你会发现很多惊喜,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地方。
自己动手是王道: 如果你想吃到最地道或者最健康的食物,自己下厨是最好的选择。
拥抱多元: 美国就是个大熔炉,饮食也是如此。大胆尝试不同的菜系,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享受这个过程。毕竟,味蕾的探索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旅行体验,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忒习惯,中国菜比国内还方便,海底捞、眉州东坡,我在北京都没那么方便。墨西哥菜真的好吃,百吃不厌,你们骂我没品吧,太乐意了。美国菜更没品,大块儿肉,浓酱重油,很上海乡下红烧肉一样。

法国菜意大利菜偶尔装装样子就行了,日本菜也别装了,都是福州人开的,偶尔正宗的倒是寡淡无趣。

就是糖太腻了受不了,第一次吃出糖的化学品味儿来,伤味觉。肉桂粉、焦糖粉,有点无趣,显然暴露了味觉审美观的枯燥。

user avatar

美国菜是客观的难吃,也就红脖子天天吃汉堡,有文化的年轻美国人都不爱吃。

所以你在美国可以吃到中国菜日本菜印度菜墨西哥菜法国菜,在西海岸大城市美国餐馆反而是少数(美国历史太短,所谓美国菜其实就是昂撒日耳曼菜系,这帮蛮子是真的不会做饭,可怜我罗马帝国平寇不力)。

我在美国六年基本只吃正宗中餐和日料,和美国同事出去吃饭也是印度菜墨西哥菜什么的,披萨是加班到吃不上饭的时候吃的,类似于方便面,平常没人会提议去吃美式披萨汉堡这些土掉渣的东西。

所以只要你不去大农村就不存在不习惯的问题,要说问题的话就是美国蔬菜种类太少了,华人超市里也不太全,比如我想吃冬瓜就找不到。


另外除了美国菜以外我最受不了的是地中海菜,干巴巴的食之无味,还有整个嚼橄榄,那味道。。。不过学校聚餐有人爱点这个,只能硬着头皮吃。。。

user avatar

看人呗

有的人就是喜欢齁甜的甜品,但是在我嘴里齁甜的在人家嘴里那叫刚刚好

我也喜欢吃肉,尤其是疫情的时候3天没吃到肉眼睛都冒绿光了,但是3天没有米饭我也遭不住啊

炸鸡汉堡牛排薯条我也很喜欢吃,但是我这种易胖体质真的不敢经常吃

我永远认同一句话,自己喜欢的才叫美食,不喜欢的做的再精致也不是属于自己的美食

user avatar

要看个人,我非常不习惯,所以我一般都是努力吃中餐。

我连日餐都不吃,我们公司有一次去日式米其林,公款无上限(人均可以过两百,相当于无上限)别人都点高档寿司(一个5刀)和生鱼片,就我要了碗豚骨拉面。

但是确实有人非常习惯,我也认识不少国人不喜欢法拉盛,喜欢试各国黑暗料理的。

user avatar

中美饮食差异能有多大?

有铁岭和香港差异大没?

有上海和新疆差异大没?

薯条汉堡炸鸡牛排沙拉在中国每个城市都遍地开花,都是中国人在吃,为啥到了美国再吃就无法适应呢??

大蟹脚大龙虾蒸熟了就能吃。

牛排煎一下熟不熟都能吃。

大虾去壳去沙线留个小尾巴方便拿着,熟的冰箱里拿出来就能吃,生的煮一下就能吃。

哪个不好吃?

还便宜

试过用菲力牛排做的水煮牛,我靠,真·入口即化,我一口气干掉两斤多,撑得我翻白眼儿,回国之后哪家饭店的水煮牛我都不爱吃了(可能是去的档次不够高,太高端地方不敢进,好几千块吃顿饭舍不得)。

好吃的东西哪儿都有,别那么排外。

user avatar

作为广州人,我认为湾区饮食比北京饮食好,尽管北京离广州更近。湾区满地中餐,尤其是粤菜和海鲜,这方面比北京好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不少画面和感受。我得说,在美国的饮食体验,绝对是个丰富多彩的混搭,有惊喜,也有需要适应的地方。刚到美国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选择太多了! 从超市到餐厅,商品和菜单琳琅满目,各种地域、各种风味的餐厅随处可见。这既是优点,也是挑战。关于“习惯”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
  • 回答
    18岁,第一次出国,想和朋友一起去美国玩,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兴奋的计划!关于你担心的面签难度,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还原一下真实情况,让你有个心理准备。首先,18岁这个年龄段,第一次出国,和朋友一起去美国,从签证官的角度来看,确实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这不是说你绝对办不成,而是说你需要比那些有.............
  • 回答
    .......
  • 回答
    你们好!听到你们经济不错,还有朋友热情推荐去美国生宝宝,这确实是个挺吸引人的想法。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考虑,毕竟美国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那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在美国生孩子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以及背后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值不值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夫妻俩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早期华人移民美国时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心酸的侧面。 要详细地探讨这件事,我们得穿越回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去理解当时的环境、人们的动机以及社会条件是如何促成这样的局面的。历史背景:淘金热的召唤与现实的残酷首先,我们要知道,第一批大规模前往美国淘金的人,主要集中在19世纪中叶的加.............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关于“去美国留学的人,现在后悔了吗?”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是一个非常个人化、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变化的感受。我认识一些在美国留学的朋友,也听到过不少关于他们经历的故事,综合来看,后悔与不后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后悔的来源,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日.............
  • 回答
    崔永元赴美拍摄的关于转基因的纪录片,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至今仍引发着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部纪录片,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拍摄背景、内容呈现、传播方式以及引发的社会反响。一、 拍摄背景与动机崔永元在当时中国社会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甚嚣尘上之际,赴美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他的主要动机可以理解为.............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去看美国国庆独立日的烟火,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远不止是凑个热闹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个观察美国社会、融入当地文化,甚至是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一次小小探索。首先,从融入当地社会的角度来说,国庆日是美国一年中最重要的公共节日之一,烟火表演更是重头戏。作为留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一个挺核心的讨论:作家的立场和责任,以及记录历史的视角。要说方方是否“该”去美国写疫情日记,这很难有一个绝对的“该”或“不该”。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方方写《武汉日记》的背景和影响。那本书出来的时候,武汉正处于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信息不透明、封城带来的生.............
  • 回答
    .......
  • 回答
    这次疫情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像我一样有着留学美国计划的人来说,更是充满了疑问和考量。原本憧憬着踏上异国土地,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体验不同的文化,现在看来,一切似乎都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我一直在思考,这次疫情到底应该如何影响我的留学决定,又该如何调整我的计划。首先,最直接.............
  • 回答
    历史的巨轮一旦驶离既定的轨道,哪怕是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引发滔天巨浪。如果日本偷袭珍珠港真的如其所愿,成功地全歼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那么二战的进程,尤其是太平洋战区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历史的面貌。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心脏”被摘除。航空母舰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贸易和金融的核心。中国不直接大量印钞去买美国商品,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而且这背后涉及到的道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1. 通货膨胀的恶梦: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突然决定,我们有很多纸,就多印点钱,然后用这些钱去买全世界的东西,这听起来很诱人,对吧?但结果绝对.............
  • 回答
    去美国读研留学,中介费这笔账可不能马虎,这可是决定你留学之路顺不顺利、省不省心的一笔重要开销。具体多少钱,这事儿没个绝对标准,就像问“一顿饭多少钱”一样,得看你怎么吃。不过,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得明白,这钱都花哪儿去了?你交给中介的钱,可不是白给人家打字聊天啊。他们背后其实是一.............
  • 回答
    去美国读博,可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迈过的坎儿,这中间的门道,说起来可细致着呢。别看网上有很多“攻略”,很多都是点到为止,真正能帮你打通这条路,还得从源头说起。首先,学术背景,这是硬道理。 本科和硕士成绩(GPA):美国大学,尤其是名校,对GPA那叫一个看重。一般来说,3.5以上的GPA会是比较有竞.............
  • 回答
    .......
  • 回答
    从中国走出去的顶尖人才,能够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和韧性。他们选择在美国发展,并非简单的“不回来报效中国”,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人之所以成为“顶尖人才”,通常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这种积累往往需要一个稳定、成熟且富有活力的.............
  • 回答
    徐翔,这位曾被誉为“私募一哥”的中国资本市场传奇人物,其名字本身就自带话题与光环。很多人都会好奇,以他那样的操盘能力和资本运作经验,为什么不选择“走出去”,到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美国这个全球最活跃的股票市场闯荡一番?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而是掺杂了个人选择、市场环境、制度差异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国际法解释的复杂性和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如果中国也派遣潜航器去美国,其后果和双方的反应,将是一场围绕国际法、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激烈交锋。首先,美国方面肯定会迅速升级其措辞,并采取强硬的立场。他们会毫不含糊地指责中国此举是对美国主权的侵犯,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