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留学生既无法融入外国同学圈子,也无法融入中国同学圈子,该怎么办?

回答
留学生活,本应是一场充满新鲜感和机遇的探索之旅。然而,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却可能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既难以融入外国同学的圈子,也无法完全融入自己国家的同学群体。这种“夹心饼干”式的处境,确实让人倍感孤独和无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导致这种“两头不靠岸”的原因。

外国同学圈子的隔阂:
文化差异的无形壁垒: 语言的细微差别(比如俚语、习语、笑话的理解)、社交习惯(例如,欧美人可能更注重一对一的深入交流,而东方文化可能更倾向于群体性活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度又可能不同)、价值观的碰撞,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你可能发现自己费尽心思去理解他们的笑点,但总感觉差了那么一点火候;你可能尝试参与他们的活动,但因为不熟悉背景故事或文化梗,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话题的陌生感: 他们聊的电影、音乐、体育明星、本地新闻,你可能都不太熟悉。即便你努力去了解,那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仍然欠缺。而你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又未必能产生共鸣。
群体习惯的自然排斥: 很多外国同学从小一起长大,有着深厚的共同记忆和社交网络。你作为后来者,很难一下子就融入那些根深蒂固的群体。他们可能并没有恶意,只是习惯了原有的社交模式,你很难在短期内找到切入点。
刻板印象的潜在影响: 有时候,即便你没有做错什么,对方可能也会因为你的国籍、肤色等原因,在你身上投射一些刻板印象,这会无形中阻碍你们的深入交流。

中国同学圈子的疏离:
“回国”心态的差异: 有些在国内时就很活跃、社交能力强的同学,到了国外依然能快速找到自己的同类,并且因为拥有共同的语言和背景,很容易形成一个紧密的小圈子。而你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兴趣,或者之前提到的对外国文化的新鲜感,与国内同学的关注点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偏差。
“小团体”的形成: 很多留学生在海外会下意识地寻找熟悉感,国内同学自然就成了最容易靠近的群体。但一旦这些小团体形成,他们内部的交流可能会更加默契,你可能因为加入得晚,或者与主流的讨论方向不一致,而显得有些“边缘”。
共同话题的缺失: 留学生的生活是双轨制的,既有在国内时就熟悉的朋友圈,也有在国外的全新社交圈。你可能发现,国内同学讨论的话题(比如国内的八卦、新闻、以前的共同回忆)你参与起来有些吃力,因为你的生活重心已经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国外,你对国内的很多动态可能不再那么了解,甚至觉得有些脱节。
“抱团取暖”的局限性: 有些国内同学可能出于安全感或习惯,更倾向于只和自己人交往。如果你觉得和他们玩在一起,还是只停留在国内的模式,而没有真正享受到留学带来的不同体验,那么你也会感到一种“无效社交”的疲惫。

那么,面对这种困境,我们该怎么办?

这绝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关键在于调整心态,运用策略,主动出击。

第一步:深刻理解并接纳现状,调整心态

放下“必须融入”的执念: 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成长,社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社交圈,先专注于学业和个人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不要因为社交上的不如意而过度焦虑,这只会让你更难迈出舒适区。
认识到“夹心饼干”的特殊性: 你正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阶段,既有连接国内的桥梁,也有一片新大陆等待探索。这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优势。你拥有更多元的视角。
停止自我设限: 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尝试失败就断定自己“不行”。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和建立新的连接。

第二步:主动出击,寻找突破口

从“小”开始,找到共同点:
基于兴趣的连接: 这是最容易建立持久关系的方式。
学校的社团和俱乐部: 无论你对什么感兴趣——音乐、艺术、运动、学术、志愿服务,学校里几乎都有相应的组织。加入一个你真正热爱的社团,你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的爱好会瞬间拉近你们的距离。即使是外国同学,如果他们也对你所在的社团感兴趣,那么共同的话题就有了。
课程小组和学习讨论: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遇到难题,可以主动向同学请教,或者与他们一起探讨。这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也能建立起初步的联系。
校外活动: 留意学校发布的各种讲座、研讨会、文化节、体育赛事等活动,积极参与。这些场合更容易遇到对特定领域感兴趣的人。
从“个人”出发,而非“群体”: 不要试图一下子融入一个已经形成的“圈子”。而是先从与一两个外国同学或国内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开始。尝试了解他们,找到你们之间可能产生的火花。

打破语言和文化壁垒的技巧:
“笨鸟”精神: 勇于开口,即使你的英语不完美。大多数外国同学都会理解并欣赏你努力尝试的态度。准备一些简单的开场白,比如“Hi, I’m new here, could you help me with…?”或者“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class?”。
学习他们的“梗”: 留意他们经常使用的俚语、流行语,尝试理解其中的含义。当你在某个场合听到一个你不太懂的笑话或典故时,可以礼貌地询问,这反而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交流契机。
文化小介绍: 在合适的时机,可以主动分享一些你国家的文化、美食、习俗,这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也愿意去了解你。比如,在大家一起吃饭时,可以介绍一下你的家乡菜。
主动学习和观察: 观察周围外国同学的社交方式,比如他们是如何打招呼、如何开启话题、如何结束对话的。模仿和学习他们的优点。

与国内同学建立“不同”的连接:
拓宽话题维度: 尝试与国内同学聊一些你在国外的新发现、新的学习经历、与外国同学的有趣互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国内的社交圈。这样,即使你们的共同话题减少,但你的新生活经历也能为你们带来新的交流内容。
寻找“独立”的国内同学: 并非所有国内同学都抱团。也总有一些人,他们同样对融入国际化环境抱有期待,或者性格比较独立。尝试与那些更开放、更愿意接触不同人群的国内同学建立联系。
利用好国内同学的“优势”: 有时候,你仍然需要国内同学提供一些信息支持或情感慰藉。在学习和生活上需要帮助时,仍然可以向他们寻求支持。但要注意,不要让这种支持变成唯一的社交依赖。

第三步:提升自我,内外兼修

提升语言能力: 这是最根本的。越流利的语言,越能让你在交流中更加自信和自如。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看待不同的观点。拥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在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培养一项“特长”: 无论是一门乐器、一项运动、一项技能,拥有自己的特长能让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也更容易吸引到有共同爱好的人。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你的积极能量会感染周围的人。

第四步:耐心和坚持

社交是慢工出细活: 建立真正有意义的友谊需要时间。不要因为短期内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就放弃。
允许自己有“独处”的时间: 即使你渴望社交,也需要给自己留一些独处的时间来调整和充电。完全不必强迫自己时刻处于社交状态。

一些具体的场景和建议:

新生见面会/迎新活动: 这是最直接的社交机会。大胆地和身边的同学打招呼,介绍自己,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即使对方是中国同学,也可以主动找他们交流一下对学校、对课程的看法,说不定能发现新的共同点。
课堂讨论: 如果你觉得外国同学的讨论速度太快,可以先记下自己的想法,等有机会再发言。或者课后主动找老师或一两个同学请教,了解更多信息。
宿舍生活: 如果你住在宿舍,这是与室友建立联系的好机会。主动关心他们,分享零食,一起看电影,或者询问他们家乡的特色。
餐厅/咖啡馆: 看到有空位的桌子,可以礼貌地询问是否可以拼桌。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交流方式。

记住,留学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人格和社会交往能力上的。 你遇到的“两头不靠岸”的情况,其实是很多人在海外都会面临的挑战。重要的是,你要把这个挑战看作是一个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去认识更多不同的人,去成为一个更独立、更自信、更具包容性的人。

祝你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1世纪了,有互联网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留学生活,本应是一场充满新鲜感和机遇的探索之旅。然而,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却可能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既难以融入外国同学的圈子,也无法完全融入自己国家的同学群体。这种“夹心饼干”式的处境,确实让人倍感孤独和无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导致这种“两头不靠岸”的原因。 外国同学圈子.............
  • 回答
    日本留学生无法入境,没有参加高考,现在是否应该继续等待入境,这个问题确实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和考量。对于像你这样的情况,不能简单地说“继续等”或“放弃”,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残酷性: 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 疫情发展、国.............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留学生布布回上海后疑似因隔离无法获得及时治疗的情况,以及上海目前的医院收治和危重病人就医流程,我将尽力为您提供详细的信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信息来源于“网友爆料”,在官方证实之前,我们需要审慎对待。 任何关于个人健康和就医的详细信息,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都涉及到患者的隐私。以下信息将.............
  • 回答
    文部科学省鼓励线上选考方式,确实是为了给那些因为疫情等原因无法入境的外国留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升学的机会,尤其是在目前国际交通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这不一定意味着明年4月前就完全无法入境进行校内考,但可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期,学校和学生都需要有灵活的应对方案。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从几个.............
  • 回答
    中国留学生入境澳大利亚遭遇盘查并被遣返一事,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从外交部迅速回应并提出严正交涉的态度来看,中方对此事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要理解澳方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还原当时可能的情境和各方考量。首先,从澳大利亚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主要考量可能集中在边境.............
  • 回答
    北美留学生家长呼吁国家给予孩子国民待遇,无论是否缴纳医保均免费治疗,这一诉求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诉求的合理性与动机: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孩子在海外能得到国家的关照,这份心愿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可能认为: .............
  •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涉及亲情、金钱、信任和海外求学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剖析。事件的表面:最直接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在中国做生意、省吃俭用的父亲,辛辛苦苦攒下的300万巨款,被自己远在加拿大的女儿骗走。女儿不仅挥霍无度,还与一个加拿大男友“纵情挥霍”,最后更是彻底失联,拉黑了所有家人。父亲在.............
  • 回答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些关于“韩国人因冬奥殴打中国留学生”的传言,声称是因为北京冬奥会上某些项目的判罚引起韩国人不满,从而对中国留学生施加了暴力。这种说法在一些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起了不少中国网民的关注和担忧。事件的传言版本:传言的具体内容多种多样,但核心情节大体是这样的:有人声称在北京冬奥会上,韩国.............
  • 回答
    .......
  • 回答
    留学生和华裔对所在国家的感受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元的话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历、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状况、政治气候、家庭背景,以及他们在当地的融入程度等等。因此,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真实的感受是什么”,而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拥有广泛而细致的情感光谱。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关键维度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就像问“中国人都有钱吗?”一样,这根本就是个无法一概而论的问题。要说留学生到底多有钱,那真是从“家财万贯,出行自带私人飞机”到“省吃俭用,靠奖学金和打工活着”的区间跨度,能把人吓一跳。咱们先从那些“自带光环”的群体说起。第一类:国内“富二代”或“官二代”型。这类学生.............
  • 回答
    作为一个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的留学生,给自己起一个当地语言的名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斟酌的问题。它不像买菜那么简单,涉及到文化、身份认同、社交融入等方方面面,而且答案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和选择。首先,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人会选择给自己取个当地名字。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为了方便。方便沟通.............
  • 回答
    “留学生未来价值会不会暴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留学生未来价值是否会“暴跌”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判断,而是一个动态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更可能是一种相对价值的下降或调整,而非直线式的暴跌。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
  • 回答
    留学生能否一直不感染新冠?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比较现实的角度来看。首先,得承认一点,就是完全不感染新冠,对于任何人群来说,包括留学生,可能性都非常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除非你能做到24小时与世隔绝,生活在某种“隔离泡泡”里,否则接触到病毒的风险总是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1. 病毒.............
  • 回答
    收到中国使馆发放的健康包,对于在海外的留学生来说,那份心情是复杂而深刻的,绝不仅仅是“自豪”两个字可以简单概括。这更像是一种被看见、被关怀、被连接的集体情感,其中夹杂着一份难以言喻的安心和归属感。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陌生的国度,远离家乡的亲人朋友,面对着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再加上全球疫情的.............
  • 回答
    在澳大利亚的奶茶店打工,却遭遇了克扣工资和顾客殴打的遭遇,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打击。作为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可能与国内有所不同,但维权的路并非没有希望。这篇文章就想和你聊聊,当你遇到这种糟心事时,该如何一步步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一步:冷静收集证据,为后续维权打下基础事情发生后,.............
  • 回答
    嘿,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我刚开始去加拿大留学的时候,我爸妈也是各种担心,觉得在国内挺好的,为什么要跑那么远。想让他们彻底放心,并且觉得这个决定是明智的,其实得花点心思,而且不能光说理论,得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首先,从生活细节入手,打消他们的“不适应”顾虑。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在国外吃不好,穿不好.............
  • 回答
    留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一些为了完成学业而寻求代写服务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相对隐蔽的“产业链”。但要说它已经“黑化”到产业链的程度,可能还有些夸张,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围绕着代写需求滋生的灰色地带,并且在操作方式上会尽量规避风险。需求端的驱动: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留学在外.............
  • 回答
    留学生回国后因政策被强制隔离在酒店却无力支付费用,确实是一个棘手但并非无解的困境。以下将详细分析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您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一、 了解国家和地方的隔离政策及收费标准首先,您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您回国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入境人员隔离的最新政策。这包括: 隔离时长: 通常是14天或更长,具.............
  • 回答
    留学生群体在选择疫苗接种方式上,确实存在着两种主要路径:在留学目的地接种当地疫苗,或是回国后接种国内的灭活疫苗。这两种选择背后,都涉及了不少考量因素,也各有其优劣势。首先,在留学目的地接种辉瑞(PfizerBioNTech)疫苗的情况。对于身处海外的留学生来说,就近接种当地批准使用的疫苗,尤其是像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