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留学生或华裔对所在国家真正的感受是什么?

回答
留学生和华裔对所在国家的感受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元的话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历、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状况、政治气候、家庭背景,以及他们在当地的融入程度等等。因此,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真实的感受是什么”,而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拥有广泛而细致的情感光谱。

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关键维度来阐述他们的感受:

一、 融入与归属感

这是最核心也最容易引起共鸣的部分。

1. 积极的融入和归属感:

被接纳和尊重: 许多留学生和华裔在当地感受到真诚的欢迎和尊重,他们的文化、语言和观点被视为有价值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多元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对“外来者”更加开放和包容。
找到“第二个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会与当地社会建立深厚的联系,拥有亲密的朋友、参与社区活动,甚至在当地成家立业。他们会觉得这里是自己的“第二个家”,甚至比原籍国更自在、更舒适。
认同当地价值观: 他们可能认同所在国家的某些核心价值观,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并积极实践这些价值观。
身份的融合(Hybrid Identity): 许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纯粹的“中国人”或“本国人”,而是发展出一种混合身份,能够自如地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切换,并从中汲取养分。

2. 挑战与疏离感:

文化隔阂和误解: 尽管表面上受到欢迎,但深层的文化差异、沟通方式的差异、价值观的冲突,都可能导致他们感到不被完全理解,产生隔阂。例如,社交习惯、幽默感、直接或含蓄的表达方式等。
刻板印象和歧视: 这是许多留学生和华裔面临的严峻挑战。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可能遭遇基于国籍、种族、外貌或文化背景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这可能体现在找工作时遇到的“玻璃天花板”,日常生活中被贴标签,或者在媒体中被负面化。
难以融入核心圈子: 尽管有很多当地朋友,但真正能进入当地人核心社交圈子的情况并不常见。他们可能会发现,尽管表面上相处融洽,但一些深层次的信任和亲密感难以建立。
思乡和怀旧: 即使融入得很好,对故乡的情感依然存在。他们会想念家乡的食物、亲人、朋友、熟悉的语言和生活方式。这种思乡情结可能会随着在海外的时间增长而更加强烈,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或感到孤独的时候。
身份认同的困惑: 有些人可能在两种文化之间摇摆不定,觉得自己既不完全属于原籍国,也不完全属于现在居住的国家,从而产生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焦虑。

二、 机会与挑战

这是从实用层面影响他们感受的关键因素。

1. 积极的机遇:

教育和职业发展: 许多人选择出国留学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学习前沿知识,或追求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他们可能在这里找到了比原籍国更优质的教育体系、更具竞争力的工作机会,或者更自由的创业环境。
生活品质和福利: 一些国家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完善的社会福利、更安全的社会环境,这都是吸引他们留下来的重要因素。
个人成长和视野拓展: 留学和移居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个人成长体验,能够极大地拓展他们的视野,学习独立生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遇到的挑战:

经济压力和竞争: 在许多发达国家,生活成本高昂,学费、房租、生活费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尤其是在非专业领域或缺乏当地人脉的情况下。
语言障碍和沟通困难: 即使语言能力不错,很多时候在非正式场合、专业术语或俚语方面依然会遇到沟通障碍,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交。
签证和移民政策的不确定性: 对许多留学生而言,未来的签证续签、毕业后的工作许可、甚至移民的可能性,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会带来长期的焦虑和规划难题。
职业发展瓶颈: 有些人即使能力出众,也可能因为国籍、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在职场上遇到“玻璃天花板”,难以获得晋升或进入管理层。
适应陌生环境的难度: 新的生活习惯、法律法规、消费模式、交通方式等都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试错。

三、 对原籍国的看法

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也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原籍国。

更加客观和批判: 远离故乡,反而能让他们更冷静、更客观地看待原籍国的优点和缺点。他们可能会更加欣赏原籍国的文化底蕴和人情味,但也可能更清楚地看到其不足之处,如体制、环境、社会问题等。
自豪感与失望感并存: 当原籍国在国际上取得成就时,他们会感到自豪。但当看到原籍国出现负面新闻或遭遇挑战时,他们也可能感到失望或无力。
身份认同的拉扯: 有时候,在当地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们可能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原籍国的身份。反之,当他们在当地取得成功时,也可能对原籍国的某些方面产生疏离感。

四、 情感体验的差异化

必须强调,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差异巨大: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以及欧洲、亚洲其他国家,其文化、政策和社会氛围都不同,留学生和华裔的体验也会有很大差异。例如,一些欧洲国家可能对亚洲文化更陌生,而一些亚洲国家虽然同文同种,但社会规则和家庭观念又有所不同。
个人性格和主动性: 性格外向、主动积极、乐于尝试新事物的人,通常更容易融入当地社会,建立人脉,从而获得更积极的感受。
经济和家庭支持: 经济宽裕、家庭支持到位的人,在处理生活压力、学业问题时会更有底气,从而减少负面情绪。
所处的社会阶层: 在当地社会中的阶层地位也会影响他们的感受。例如,在当地成为精英阶层的人,与初来乍到、需要打工维持生计的人,其感受会截然不同。

总结来说,留学生和华裔对所在国家的感受是:

他们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既有对新环境的憧憬和适应,也有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他们可能享受到更广阔的机遇和更优质的生活,但也可能面对文化隔阂、刻板印象和身份认同的挑战。他们的感受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经历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演变。

最终,他们对所在国家的感受,是融入、挑战、机遇、文化、个人经历以及对自身身份理解的复杂交织体。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可以概括所有人的真实感受,但以上这些维度构成了他们情感体验的丰富光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受到的歧视让你不难讨厌你所在的国家。

我生在美国,三岁回了中国,十岁又回了美国。小时候感受不到世界的恶意,青春期却对这个最敏感了。

我还记得,第一天转学到美国小学的时候,数学课的同桌说了一句: I thought you wouldn't know like, how to say one in english.

我只能解释,我上的是双语学校,生在美国,英语和中文都是母语。(再加上,会用英文数数是最基本的吧)

美国人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样子,在这边你保留着傲气会被当做arrogant而孤立,谦虚会被当做无能无视。玲珑会被当做卑微和巴结,坦率会被当做不近人情的傻子。

不管怎么做,除非你能好好的打理好关系,他们不是瞧不起你就是孤立你,不管你有没有能力。不要以为用能力碾压他们就会心服口服。

今年八年级毕业时最让我崩溃了。我们没有正经的毕业,最后一天就是两个考试。在走廊道里我听到了为考试紧张的谈话,还有一些人说下午去干什么。那一整个星期,我的那一组好朋友们都在谈考完试要不要去一个餐厅,还是要去海滩。她们说她们已经去腻了那个餐厅,也不想去海滩。我在旁边嘴贱插了一句:你们可以去打laser tag呀。那个女孩很复杂的看着我,说她们每年考完试都是去海滩的,可以星期二去laser tag。

我算是她们三年的朋友了。她们一次也没叫上我。最后一天听着走廊里来来往往的同学,说着她们下午的计划,真的感觉很酸很难受。毕竟,连她们在这个clique里最讨厌的女孩都知道的事,她们一直瞒着我。

其实后来想想也释然了,她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家长也都认识,我这个外来者相比起来格格不入。(还有就是我要去私立学校了hhh 突然感觉比她们要高上一个档次,然后日后不相见嘛 就没有什么要纠结的)

(加一点东西吧,最近没上ins,看到这个后感觉又心塞了:学校组织的party之前她们聚集在一起玩的照片:

虽然没有特别伤心想哭的那种感受,但是还是有种努力白费/没有回报的那种难受,心灰意冷吧。反正这辈子都不可能真正交心当做bff了)

最最让我感到恶心的是 我的同学会认为我的成绩只是天赋带上来的。这个天赋他们也会归为 'asian' 基因的优点。他们无视努力,无视熬夜带来的黑眼圈。但是最伤心的可能还是虽然当了三年多的好朋友,她们出去玩,去看电影去派对没有一次叫上我,连问都没有。被戳穿后又一脸慌张。什么也不跟我说,需要帮助的时候屁颠屁颠跑过来,都是好话。不需要的时候就是基本礼仪应付。

这边种族歧视给我的感觉就是:白人是高等。黑人因为会闹,所以会给他们各种优惠和后门,但是这更显得他们比白人低一级,因为他们需要这些小道才能追赶上白人。亚裔就是被无声欺压的,因为我们更聪明更努力更谦逊,正好不用担心欺负了我们会不会闹上去。这可能是因为亚裔在这边不够团结叭,但是正好抓住这一点所以欺负我们。

我个人认为黑人被歧视是有原因的...很直观的说,我学校里的黑人没有一个真正努力的,没有一个有高班。闹得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有个年级里的黑人男孩卖大麻被抓住suspend了一会。我有朋友是那个圈里的,她的一个朋友是个黑人小女孩,不听话,没有纪律,就是一团乱。更可怖的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好像都在纵容这些问题学生。比起成绩好的学生,他们更多是喜欢这种会闹事的学生。如果我遇到更有上进心的黑人同学的话,我的感观可能才会改变吧。

让我感到特别对亚裔歧视的事情有是有的,但是写出来会自己感觉太压抑太难受就不写了hhh 但是简单来说呢,我可以经常从我的counselor眼里看出不喜。她已经忽悠我了两次。我和她只谈话了三次。

个人感觉,美国现在正在腐败。政治上两派的分裂无法让国家做出任何真正有益正确的选择。最近那么多的school shooting,国家却还没有做出任何对此的做为,没有ban guns etc, 就可以显出美国政治上的腐败了。

这些只是个人感观,如果你看到这边,那么谢谢你可以容忍我小学生级别的文笔了hhh


---更新---

谢谢大家的加油!感觉心都被暖起来了~

然后解释一下:我不关注政府事项,我也不喜欢关注政府politics什么的。我对美国政府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学校里学到关于政府系统的知识和网上看到的Current Events。我们老师也会把最近发生什么在课上跟我们分析。所以我说的有些可能是错的,这个很对不起... 对于政府那部分我因为代入了私人感情,你们不喜欢的话就当作没看到吧。


然后,真的真的谢谢大家的加油打气!!

一开始写这个是有种倒苦水的感觉,那时候因为发生的事情心情真的是跌落到谷底。真的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看...但是有那么多人打气真的很暖心,谢谢你们。最近我遇到了一些别的朋友,虽然可能很难再见面,但是遇到跟我差不多的人 跟我想法很多都一致 可以一起谈论从韩星到java的朋友真的很开心。有种抱团取暖的感觉hhh(?)

现在看开了些,朋友知己有一些就可以了,不是必须的。有些东西错过了也无妨,心痛一下,过一会就感觉不到了~最重要的还不是实力嘛,现在要读书,长大了要工作,还有哪里有那么多时间跟朋友一直打打闹闹?能不用一直在一起却能维持长久的友情才是最好的,细水长流嘛_(:з」∠)_

还是谢谢大家的打气关心和支持!愿世界对你温柔以待

user avatar

在泰国学习工作生活四年了,对这个国家的缺点和不足也渐渐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总体来说,对这个国家还是很认同。

先说生活,泰国各行各业的收入都不高,但所幸物价也比较低,所以生活勉强也能过。我个人对饮食健康比较看重,平日较少摄入碳水化合物,三餐主要以粗纤维和蛋白质为主,这种生活习惯在泰国就比较方便,因为商场里基本都有自助沙拉,139铢,吃到饱,去到其它国家,要不没这种服务,要不不普及很难找,要不性价比很低。

所以整体来说,泰国这个国家是比较懂生活的,了解生活的品质该如何改善提高,这点是当前中国所最不具备的。就如网易CEO丁磊所说:“我们住几百万的房子,但是吃的呢?苏丹红,瘦肉精,和我们住的不匹配。”

但泰国这个地方,确实也不怎么发展,但不发展其实也分两个层面;首先,泰国有很多设施是完善到位的,例如多数室内的服务项目,像健身设施,购物娱乐设施,放松按摩设施,都非常现代化,且维护的很好。


但另一方面,只要出了房间门,到了室外,泰国人的精致和设计感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字,将就!今年泰国雨季格外长,到现在已经持续了足足六个月,几乎一周妥妥要淹水三四天,每逢淹水,泰国人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铺出各种临时道路,但水退之后,他们不会思考是不是应该整修下排水系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永远是无止境的将就,我有时都有个错觉,感觉似乎这世界有个大财主和全体泰国人民许诺了,某某时刻,他们会集体搬迁,如果不是,我真无法理解他们为何那么喜欢将就。


我们可以理解,泰国降雨多,电线不适合埋地下,但如果挂在头顶,可不可以挂整齐,不要弄成一团乱麻,时而懂生活,时而总将就,真的让人有点搞不懂。

但掉过头讲,泰国的这种表里不一,这种短期导向,延伸开来,也有相对正面的影响。泰国整个社会都不太过分追逐外显的东西,多数人向往内心的真诚与平静,有钱人不显摆,表现更多的是宽厚和慈爱,穷人不怨天尤人,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巨大的社会鸿沟,泰国相对来说,在这点上较为和谐,这也是我最认可这个社会的地方,就是富人主动担当,穷人也不推卸,大家相互尊重,用理解包容这种成本最低的方法,化解大量社会矛盾。但再掉过头来又发现,当你听天由命也可以生活体面时,好像也就真的没有强烈改变的欲望了。在泰国生活越久,我越理解文化对意图和行为的改变和影响,无论儒墨道法,只要确定一个,它就会让整个社会的态度统一而相似,然后向前推动,但推动的过程也是竞争淘汰的过程,大家可能需要牺牲当下,换取或有或无的未来。如果从人性角度来讲,这种推动其实很容易被大家排斥,因为人的需要其实是有限的,无止境的是欲望,所以推动的前提就是找到影响人欲望的因素,而非影响需要的因素。华夏文化,博大精深,能源远流长,其实就是准确把握了影响人们欲望的各种因素,“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后来历史发展走了一段弯路,其实也不是方向找错了,而是当科技出现时,我们依然把注意力放在人的身上,这就不对了。而泰国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至始至终都是独立发展的国家,它始终找不到影响提升大家欲望,从而推动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当需要得以满足,大家难免会停下来。

user avatar

1.社区意识浓厚,这方面不少人都在同个社区住了几十年,去同一家咖啡店去了几十年,这种半熟人社会的感觉是现在国内很少见的。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也很强。这点是华人比不上的。

2.自组织能力强。政府介入普通人生活的程度没那么强。很多时候个人是无法依赖政府的。体现到个人的话就是自组织能力强,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且无更高权威的情况下通过互相的利益让渡形成一个还可以的团队,有比较清晰的权力架构和责任划分。

3.利他精神。最直观的就是交通拥堵时或者车道变少时互相的礼让。这是进入工业社会较长时间后形成的新的传统。

中国在这些方面尚不如发达国家,原因是进入工业社会的时间不足,摆脱物质匮乏的时间也不够长。当然在发达地区都有不少积极的因素。比如国际化大都市青岛,在

@袁蕾

半城的治理下,青岛人民的城市(社区)的荣誉感是我见过的最强的,同时作为全国最先进入工业社会的地区,其自组织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综上所述,我支持青岛直辖。

山东济南,中国青岛! 伟大!

user avatar

民众性格开朗友好,路面干净整洁,楼宇房屋设计美观,蓝天白云出现率高,景色饱和度高得辣眼,是我初到澳洲的印象。

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几百年发展、斗争、妥协、制衡积累下来的良果,良好的生活水平下,民众压力小,自然少戾气,社会氛围也就趋向稳定和谐。时间一长,几代人的生活都差不多,人们代际间的价值观差异也不会太大,家庭、社会总体都是稳定而和谐的。

我们国家人民生活的现代化进程目前只有四十年,国家从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变的现代化进程,距今不过一个甲子,能取得今日的巨大成就实属不易。整个社会仍处于转型发展期,矛盾激增难以避免,国家在世界产业链的位置也还没到上游,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分配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而且,人们代际间的差异非常巨大——奶奶是民国时吃饭不许上桌的“弱质女流”,妈妈是猫时代能顶半边天的妇女,女儿是21世纪的中华田园女权,代际间巨大的价值观鸿沟导致无数的矛盾。这样一来,无数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压向渺小的个人,社会戾气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带来的是稳定和相对高的民众生活水平。但稳定也意味着变革和上升的机会少。中国四十年的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是一片机会的土地和变革的可能。十四亿人的市场带来的是极为激烈的竞争,进而带来优质周到的商品和服务。在中国,希望和发展满地都是。

很多人崇洋媚外,跪舔鬼佬,这些人大多没出过国、没在国外生活过。在国外生活久了,你会发现,人类都是一样的,自私贪婪都是本性,一样会闯红灯,一样会好吃懒做。人家发达国家是发展了几百年才有今天的,英国资产阶级三百多年前就开始和国王搞事了,一些逆向民族主义者完全没必要因此贬低自己,神化鬼佬,白人深目、多毛、狐臭,看着难道不更像落后的原始人种吗?何必妄自菲薄呢?

不要以为在西方国家,有政治正确,生活起来就很爽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放在当下还是很正确的,作为中国人,是很难真正融入其他族裔的,不同族裔的人之间,更多的是用戴着政治正确的面具客气地、保持距离地交流。即使住得再久,也很难对这个地方产生归属感。

生命本质上就是一坨物质,于宇宙而言没有任何意义,生命只对他自己有意义,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一个“爽”字罢了。而最有意义的、最深远、最具良性的“爽”,来源于“成就感”,成就感又来源于不断的进步与成功。小富即安不能带给你很“爽”的“成就感”,这也就是很多人移民到西方国家,住了好些年后,感到无聊与烦闷的原因——玻璃天花板的限制和归属感的缺位会让人感到无比的厌倦。

所以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诞生于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人,应当把这个重任担起来,担子虽重,但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巨大的,回味起来也是极其有味道的。在未来,当我们的子孙辈过上如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时,他们会像美国人聊牛仔、澳洲人聊流放犯人、法国人聊大革命、英国人聊维多利亚那样,津津乐道着我们这一代人的传奇往事。

骚年啊,努力吧。

user avatar

本人马来西亚华人

对所在的国家,马来西亚,我很爱很爱

———————————————————————

这是我生我长的土地,在这里,马来西亚华人基本上不会有身份认同的问题,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爱这片国土,即便他不是什么泱泱大国,更不是什么先进发达的国家。


从我爷爷的爸爸开始,他们从中国福建省来到南洋,辛苦地打拼工作,有的是自愿下南洋维持家计,但有些却是被一些不良的商人以"卖猪仔"的形势卖到南洋做苦力。他们在这里扎根,在这里成家立业,他们爱自己的祖国中国,他们的子孙也爱自己的祖国马来西亚。

对于自己是个华人,我是感到无比的自豪的。我们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可以说是在中国(经网民提醒,应写大陆),台湾,以及香港之后最为完善的了。虽然我们华人占的比例远远少于马来人,但是我们几代人都在努力的保护着自己的母语,即便国家几十年来不断地以各种方法(法律途径,各种法令条文)想单元化国家教育及消灭母语,但我们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了。我们马来西亚华人从不因为会说华文而感到羞耻,我们爱自己的根,也爱马来西亚,这两者是没有冲突的。

反观邻国新加坡,华人几乎占了大多数,但他们对母语的保护意识是远远不及马来西亚的,也许对他们来说,华语可能还有点让他们觉得丢脸?这我不晓得,因为我不是新加坡人,但我认识的好几个朋友,甚或是自己的表哥表姐,都宁愿说英文,不愿说华语。

我们爱马来西亚,也不忘中国是我们祖先的根。

在几十年前,我们的先贤如林连玉,沈慕羽,林晃升曾为了保护母语而身陷囹圄。其中林连玉先生在1950年代提出列中文为官方语文的建议后国家领袖从未正视。之后更因他发表文章反对《巴恩报告书》而褫夺林老先生的公民权,令他终其一生不能再踏入马来西亚。政府还多次派不谙华文的教师甚至校长到各小学,企图使华文小学变质,于是各华团领导人便发动抗议,但最终却被政府援引内安法令(可以不用经过调查,直接送人入狱)将几个领袖拘捕。每每看到这段历史,我都觉得先贤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1961年政府宣布,独立华文中学若想续办,将不会再得到政府的任何津贴,除非,改制(教学媒介语言换成马来文),就能获得政府津贴。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手段,就是要彻底消灭华文中学。但很多中学坚持不改制,或改制之后再复办独中,现今马来西亚共有61+1间独立中学,完全民办,钱全靠学校董事局以及各界人士的慷慨相助才办得下来。


现在,我们能在华文小学就读,学着自己的母语,能够继续在华文中学求取知识,都是靠先人一点一滴努力而来,那时的华人,有些是车夫,有些是小贩,有些是打工的,但都因为要给以后的孩子们有书读,能捐多少捐多少,能保护一间华小是一间,没有他们,也许华文早在马来西亚渐渐消失了,就像印尼,就像新加坡一样。


所以我们马来西亚华人,是深爱着自己的母语,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的。不知此生能否看见华文被政府列为官方语言呢?


———————————————————————

下列更新,统整了大家提问的问题,这里做出回答。


1. 为什么马来西亚人没有被马来人同化?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马来人占68%,华人占23%,印度人少数,原住民如卡达山人,伊班人更为少数。马来西亚半岛,宗教自由,华人和印度人想要信奉什么宗教都可以,不受宗教局限制,但是马来人必须是信奉伊斯兰教。马来西亚东马(沙巴,砂拉越),宗教真正自由,所以也有马来人信奉基督教,但是极为少数。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华人并没有被强迫成为穆斯林,所以宗教上极少有可能被同化。

而在文化,语言上,这些年来华人都很努力的在保存。农历新年,全国公共假期,马来人印度人一起放假,此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我们也都有保存下来,有些独立中学也有自己放假。此外学校也有致力于开办扯铃社,舞狮队,书法班,等等,连马来同胞都能一起学书法呢。而在马来西亚柔佛新山,有一个我们华人的大日子叫做“古庙游神”。柔佛五帮(福建,潮州,广东,海南,客家)会抬神轿子,让五帮的神明(潮州:元天大帝;福建:洪天大帝;客家:感天大帝;广东:华天大帝;海南:赵大元帅)出巡。而就在今年,我们的柔佛苏丹(马来人)也一起出席了游神仪式。

而马来人的大日子就是斋戒月和回历新年,我们华人也一样放假,而且互相尊重。比如我们不会在斋戒的马来朋友面前大肆吃东西,太阳下山后也会去马来人开的档口购买糕点(只是他们的糕点很甜,毕竟要提供他们一天的热量)。回历新年大约是6月尾7月头左右,马来同胞都会开RumahTerbuka(邀请人来家里吃饭),华人印度人也会去做客。

印度人的大日子则是屠妖节以及大宝森节。屠妖节我们也能到印度朋友家吃好吃的饼干,大宝森节也有很多华人到黑风洞看印度人的盛典。(他们会将长铁支穿过皮肤、嘴巴,走在火炭上等等等)。原住民的节日如丰收节等,各民族的人都会放假的。

所以在马来西亚,可以说我们是共荣共存,文化交融之外也各自保有独立性,互相尊重与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留学生和华裔对所在国家的感受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元的话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历、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状况、政治气候、家庭背景,以及他们在当地的融入程度等等。因此,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真实的感受是什么”,而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拥有广泛而细致的情感光谱。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关键维度来.............
  • 回答
    华裔和出国留学生对中国的辱骂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其中涉及多种因素,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评价的复杂性与多重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辱骂”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主观性。有些人可能认为批评就是辱骂,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只有极端的、带有侮辱性质的言论才算辱骂。因此,.............
  • 回答
    特朗普的当选,对于在美国求学的华人留学生群体来说,确实带来了一系列复杂且值得关注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调整,也体现在心理感受、未来规划乃至整个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下。首先,在签证和入境政策方面,特朗普政府时期曾推出过一些收紧留学生签证的政策,或者至少是加强了审查力度。虽然并非直接针对华人留学生,但.............
  • 回答
    美国赴华航班面临全面熔断风险,对留学生和其他回国过年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焦虑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熔断机制是中美之间在疫情期间为应对输入性病例而采取的措施,简单来说,当某个航班或航线上的旅客检测出一定数量的阳性病例时,该航班或航线就会被暂停一段时间。如果风险持续存在,就可能面临更广泛的熔断。下.............
  • 回答
    以下是对吴维及其同党对举报他的女留学生进行人肉搜索和安全威胁事件的看法,力求详细并去除AI痕迹:澳洲“辱华者”吴维及其同党的人肉搜索与安全威胁:真相与影响这起发生在澳洲的事件,因其涉及个人隐私、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可能存在的网络暴力和人身威胁,在华人社区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都引起了相当的关注。核心人物吴.............
  • 回答
    耶鲁大学发生的悲剧,一位年仅26岁的华裔研究生不幸遇害,这无疑给在美留学的群体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不安。许多人因此发出了“美国真的很乱吗?”的疑问,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的确,近年来美国社会治安问题引发的关注度不低。从一些公开的统计数据来看,枪支暴力和犯罪率在某些地区确实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随机的.............
  • 回答
    赴华航班的频频变动,特别是涉及大量留学生的情况,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最近,关于美赴华航班起飞前两次取消,或途中返航导致大批留学生滞留西雅图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咱们就来仔细聊聊这件事。目前情况咋样?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无数准备回国的学生和旅客,在经历了数次航班取消或返航的折腾后,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就.............
  • 回答
    留学生参加华人教会,这绝对是一段充满色彩和层次的经历,说实话,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教会都不一样,每个留学生也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我可以尽量把我观察到的、听到的,以及一些我自己的感受,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讲。初印象:从陌生到熟悉刚踏入华人教会,尤其是对于第一次接触这类宗教场所的留学生来说,可能会有点.............
  • 回答
    华人留学生在美国因下载并传播儿童色情片被判10年监禁,这起案件触及了法律、道德、跨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1. 法律的严肃性与零容忍: 明确的罪行: 儿童色情品的制作、传播和持有在美国是极其严重的刑事犯罪,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和严厉的惩罚。下载和传播这些内容,无论动机如何,.............
  • 回答
    这确实是一起令人痛心且复杂的事情,涉及到多个层面,我们需要细致地去审视。作为普通人,得知这样的消息,首先感受到的是震惊、悲伤,以及对逝者及其家人的深深同情。生命的可贵不言而喻,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都令人发指。从新闻报道和普遍的社会讨论来看,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起事件:1. 法律层面: .............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去看美国国庆独立日的烟火,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远不止是凑个热闹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个观察美国社会、融入当地文化,甚至是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一次小小探索。首先,从融入当地社会的角度来说,国庆日是美国一年中最重要的公共节日之一,烟火表演更是重头戏。作为留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 回答
    这件事挺值得聊的,有人说外国留学生在中国一年十万块钱的奖学金不算多,这说法听起来有些颠覆,毕竟十万块钱对于很多人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不过,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十万块钱”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中国的大城市,.............
  • 回答
    在德国生活的华人,尤其是留学生,孤独感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又因人而异的课题。与其说“孤独”,不如说是一种“疏离”,一种身处异乡,文化、语言、生活习惯都与原生环境截然不同时,自然产生的隔阂感。这种疏离感,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演变成孤独。首先,从客观环境来看,德国华人社区的形成与规模,对孤独感有直接影响。 .............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在乌克兰的留学生和华人同胞们的处境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眼下情况复杂多变,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的一些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尽可能详尽地还原大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支援方向。当地留学生与华人的总体情况:战事初期,身处乌克兰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数量不少,主要集中在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利沃夫.............
  • 回答
    好的,我来帮你梳理一下驻美使领馆关于赴华检测政策的更新,特别是针对中国公民和留学生需要留意的方面,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驻美使领馆发布最新赴华旅客检测政策,中国公民与留学生请务必关注!近期,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及各总领事馆更新了赴华旅客的行前检测要求,对航班选择、检测项目和上传流程都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这.............
  • 回答
    美国政府出台这项新的签证规定,明确指出2020年秋季学期如果学校课程全部为线上授课,那么持有F1或M1签证的国际学生将不能入境美国。对于已经在美国境内的这类学生,如果他们的学校在秋季学期提供的是全线上课程,那么他们必须转学到提供线下课程的学校,或者离开美国。这项政策一出台,立刻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教育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针对性,很多人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手里有工作机会,但暂时没有合适的签证。确实,直接持旅游签证去参加工作面试在日本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旅游签证的目的是观光,而非求职。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这里我给你详细梳理一下,并尽量把一些细节讲清楚,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你需要明确一个大前提:日本对.............
  • 回答
    学文科的留学生们,你们好。关于你们的处境,我不能简单地用“糟糕”或“不糟糕”来概括。坦白说,这个群体确实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但同时也有不少机会等待着你们去发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你们可能遇到的升学、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真实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固有观念里,理工科似乎总是与“好就业”、.............
  • 回答
    要评价日本留学专家提出的“日本外国留学生入境政策朝令夕改,赴日留学或降温”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一、 专家观点提出的背景与合理性这位专家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往往是对日本留学市场和政策变化的敏锐观察与深刻理解。以下是可能支持其观点的几个论据: 疫情期间的剧烈波动与不确定性:.............
  • 回答
    新西兰,这个被誉为“长白云之乡”的岛国,一直是不少人心中的留学和工作理想之地。那么,它究竟适不适合我们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留学新西兰:不只为了文凭,更是体验一种生活首先,从留学的角度来看,新西兰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选择。 教育质量过硬,体系严谨: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是英联邦体系,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