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文科的留学生处境是否比较糟糕?升学、就业或其他方面是否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回答
学文科的留学生们,你们好。关于你们的处境,我不能简单地用“糟糕”或“不糟糕”来概括。坦白说,这个群体确实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但同时也有不少机会等待着你们去发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你们可能遇到的升学、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真实情况。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固有观念里,理工科似乎总是与“好就业”、“高薪”挂钩,而文科则显得有些“虚”,不够“实用”。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到留学生们的选择和后续发展。

关于升学:

学术路径的差异: 在一些国家,文科硕士和博士的申请过程可能比理工科更注重研究能力和学术背景的契合度。这意味着你需要有更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更清晰的研究思路,以及能够清晰地表达你的学术兴趣和潜力。这对于一些刚开始接触海外学术体系的留学生来说,可能会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对语言和文化的要求: 文科的学习,尤其是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等专业,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和对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解有更高的要求。你需要不仅仅是“会说”,而是要“懂”那些细微的文化差异、历史典故和学术流派。这需要你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沉淀。
学术竞争: 毋庸置疑,任何专业在名校的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文科领域,由于其学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能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多元的优秀申请者。这意味着你要准备好面对来自不同文化和教育体系的强大竞争对手。

关于就业: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也最容易感到焦虑的一点。

“天坑”的标签? 确实,有些文科专业,如果目标不明确,或者只是随大流选择,毕业后直接对口的工作机会可能不像一些热门的工程或IT类岗位那样显而易见。例如,一些纯粹的文学或历史研究,如果不出国读博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路径可能相对窄一些。
技能的转化: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文科所培养的很多能力,其实是跨领域、通用性非常强的。比如:
强大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得一手好文章、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复杂观点,这在任何行业都至关重要。
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文科训练你们去质疑、去分析、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种能力在处理复杂商业问题、法律事务甚至创新项目时都非常有价值。
跨文化理解能力: 作为留学生,你们本身就具备了宝贵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在日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是极具竞争力的优势。
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科的学习过程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你们需要自己去寻找文献、构建论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训练。

就业方向的多样性: 并不是只有对口专业才能就业。很多文科背景的留学生,凭借他们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市场营销、公关、媒体、教育、咨询、人力资源、翻译,甚至金融和科技公司的非技术岗位(如产品经理助理、市场分析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包装”和“转化”你的技能。
起薪和晋升: 客观地说,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专业起薪可能不如顶尖的理工科岗位。但起薪只是一个起点,文科生在沟通、人际关系和战略思维方面的优势,往往能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实现更稳健的长期发展和晋升。很多高管和领导者都不是技术出身,他们恰恰擅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其他方面:

文化适应和心理压力: 离开熟悉的家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思乡之情,都会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文科生由于更侧重于对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真正融入。
签证和居留政策: 很多国家的移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更倾向于吸引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让一些文科专业的留学生在毕业后的签证和长期居留方面感到一些不确定性。当然,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政策会有所不同,需要及时关注。
社交和人脉: 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包括同学、老师、校友以及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科学习中,因为更多地涉及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和社团活动,反而可能提供更多与人交流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主动去建立和维护这些关系。

那么,学文科的留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呢?

1. 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 不要盲目选择专业,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前思考毕业后的方向。是想继续深造,还是想直接就业?想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
2. 积极提升语言和沟通能力: 语言是敲门砖,更是交流的工具。不断练习,争取做到表达准确、流利,并能用恰当的方式去沟通。
3. 挖掘和转化你的核心技能: 认真梳理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那些看似“软性”但实则非常重要的能力,例如分析、写作、表达、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等,并学会在简历和面试中有效地展示它们。
4. 多参与实践和实习: 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习、项目、志愿服务,这些经历能让你提前接触职场,积累实际经验,并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同时,这也是拓展人脉的好机会。
5. 建立强大的支持系统: 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加入校友会、学生组织,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互相鼓励。如果感到压力过大,及时寻求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
6. 关注政策变化: 了解目标国家的签证和就业政策,特别是针对留学生的福利和机会。
7.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的热情: 世界在变化,行业在发展。即使你学的是传统文科,也要保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动力,勇于尝试跨界和转型。

总而言之,学文科的留学生确实会面临一些与理工科留学生不同的挑战,尤其是在就业的“直观性”上。但这些挑战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你们所具备的独特视角、强大的沟通和分析能力,在很多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关键在于你们如何去认识自己、发掘自身潜力,并积极地去适应和融入。不要被一些刻板印象限制住自己,勇敢地去探索属于你的道路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供题主参考:

薛涌:越是精英的大学,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年纪稍大的人,大概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饭店》。其中有个漂亮体面的少妇,到大饭店来卖淫。结果被好心的经理发现。经理问她为什么要干这等事。她说自己被丈夫抛弃,带着孩子没有别的活路。经理又问:“你没有什么技能吗?”那女人叹口气:“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甚至还曾写过诗,希望出本诗集。但现在那都是不相干的事了。”经理看不过去,正好他有个朋友在一个做贺卡的公司,就介绍她去给人家写贺卡辞,算是“专业对口”了。这个少妇也立即从原来的肮脏行当中跳出洗手不干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羁,却反映了实际生活中美国大众的心态:百无一用是书生。人还是要趁着年轻学点有用的东西。我过去的一位美国英文老师告诉我,当年她父亲知道她要学英文专业,就以拒绝支付学费来逼她改行。

和中国一样,在美国,人们不仅竞争着上大学,而且对专业的选择极其挑剔。许多人都觉得,选专业是找工作的第一步。专业选错了,就会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危险。结果,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实用,传统的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以2005年为例,美国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竟是会计!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吃惊。因为根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从1990—1991年度到2000—2001年度,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从59140跌到46555,下降了21.3%。会计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孤独怪僻、没有情调、只知道算账的数字处理机。但是,从2002年到2003年却时来运转,全美会计学位的授予量增加了11%。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所开设的全美最大的会计课程,学生人数从2000年到2003年增加了43%。密歇根大学会计专业的硕士课程,过去3年里学生人数上涨了76%。伊利诺斯大学的会计课程也是全美最大的之一,其本科生人数从2001年到2004年增长了66%。


会计专业从消沉到流行,最大的原因是2001年安然公司倒闭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华尔街的金融欺诈丑闻。这些丑闻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犯罪公司做花账、虚报赢利,欺骗投资者。于是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法规,加强审计、财会上的管理。仅此一举,就创造了许多会计专业的工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计师是这一系列丑闻中“吹哨子”的英雄,形象也顿时高大、“性感”起来,投到这个专业的人数自然也随之猛增。


不过,华尔街的金融震荡并不能解释一切。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会计专业风行似乎在安然丑闻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其实表现了美国人上大学的态度越来越实际:上大学就是为了赚大钱。会计顾名思义就是坐在那里点钱算账,财富看得见摸得着,当然最让人心里踏实。目前大学本科十大最受欢迎的专业,除了会计排第一外,从第二到第十的热门专业依次为: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商务行政与管理、金融经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市场推销与经营、化学工程、信息科学与系统。一句话,大家不是急着做生意,就是要当工程师,全都脚踏实地。


一个2002年在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进行的调查表明,22%的学生在上高中前就开始考虑他们的专业。大多数的学生在高中毕业那年开始考虑。70%的学生考虑以后做生意。计划从事医疗和法律工作的紧随其后,各占14%和13%。而“潜在的收入水平”,是这些专业选择背后最大的依据。在考虑读商学的学生中,70%是受这个因素的驱使。即使在考虑非商学专业的学生中,58%也是出于这个因素。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因素,只构成40%的非商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动机。在选择商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5%以此为动机。可见,选择商学这个专业的人,大部分是被赤裸裸的金钱所驱动。


在1970年,美国大学本科商务类专业仅占学士学位的13.6%。1981年以后,这个比例上升到19.3%到24%之间。比如2002年,是22%。也就是说,20%到25%的大学本科生(一年平均25万人)是在那里念生意经。


相比之下,人文学科节节败退。英语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8%,到2002年跌至4%。历史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5%,到2005年仅为2%。尽管全球化大潮汹涌,外国语言和文学专业在学士学位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71年的2.4%跌到2005年的1.2%。


其实,即使是这些少得可怜的人数,也不全靠学生的兴趣来维持。康州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的亲身经历。


一个叫罗伯特的新生,由家长带着来找他。家长问:“选什么专业对进法学院最有利?”该教授回答:“任何一个强调读和写的人文学科都可以。”“不对!”,家长急着说,“我们家的罗伯特早已打定主意要当律师,我们不会让他在那些和法学院不相关的东西上浪费时间。是不是读历史有些帮助?”


在美国,本科不设法学专业。想当律师,进大学常常不知干什么好。结果,许多像罗伯特这样的孩子,阴差阳错读了历史或其他什么人文专业。


上面提到的这位教授是耶鲁大学读美国历史的博士出身,亲历这种人文学科的没落,不禁痛心疾首,回到自己的母校寻求支持力量。他采访了许多成功的耶鲁毕业生。这些人捐的钱常常比这个教授一辈子的累计工资还多。但他们大学本科时,读的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现在也认为大学的专业奠定了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础。


这并非是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甘心自己的专业不热门而故意制造的宣传攻势。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以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上,已经成了传奇。英语专业一直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在90年代前半期还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和政治学超出。而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耶鲁根本就没有实用的经济(即商务)本科专业。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选该专业的人数占本科生的48%;第二是生物,为10%;第三是英语,为8%;第四是心理学,为7%。普林斯顿的传统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最近心理学上升,取代了英语,目前最热门的是政治学。传统上,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最近学校努力推行专业多元化,已经初见成效。2005年,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上涨了15%,选择自然科学的学生上涨了7%。学生人数上涨率最快的全是人文学科的小系,依次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系(100%),音乐系(100%),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系(60%),比较文学系(57%),宗教系(52%)。同时艺术与考古、法文、意大利文、德文等系,学生人数也明显上涨。总的趋势显然和美国一般的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


解释这一现象,还要诉诸我们最基本的常识。这些精英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当领袖,要把握大方向,其关怀和训练当然必须宏观,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数钱算账。从这些精英学校的学生背景看,大部分学生出身于中高产阶层,父母受的教育很高,对大学有充分的理解,鼓励孩子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大学的最基本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度过了这样4年的人生,再想实际问题也不迟。


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则是另一番光景。他们许多人来自劳动阶层家庭,常常是家里的第一个或者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受很好的教育,许多人反智主义情结甚重,觉得大学总是教一些读书人才喜欢的没有用的东西。可惜,如今的大潮流是蓝领工作越来越少,连招警察也开始要大学毕业生。不上大学,没有出路。所以他们的子弟勉为其难,进大学就是为了找饭碗。大学不过就是个职业培训班。如果你让他们一年花几万块送自己的孩子读什么柏拉图,他们肯定觉得你有病。


其实,劳动阶层的子弟并非一定不喜欢柏拉图。问题是,如今大学越来越市场化。学费涨得奇高,学生和学生家长成了消费者。一年几万块花出去,构成全家最大的开销。这钱花得值不值?于是有了个消费者权利的问题。结果,每年新生一入学,你就会发现家长比学生还多。和教授、校方交涉的,几乎都是家长。他们从选择孩子的宿舍、课外活动的安排到所学的专业,事无巨细,全要和学校讨价还价、给孩子决定好,保证自己花的钱不冤枉。在这样的情况下,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即使有许多梦想,希望利用大学时期探求人生、了解世界,也没有办法。他们的一切选择都由家长代劳了。


结果也可想而知。那些务虚的学生几乎肯定会成功,成为自己这一代人的领袖;那些务实的学生,还和父辈差不多,卖力气为生,等着人家给工作。何以如此?当然,精英大学的学生智商高,社会关系也多,学什么都会成功。但为什么在这群人里,彼此竞争时也要争先恐后地务虚不务实呢?可见,人文教育,对人实际的成功还是有关键作用。前述那位耶鲁毕业的教授在自己的校友中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了有实际经验支持的结论。


1980年从耶鲁毕业的苏珊·克朗(SusanCrown),读的是文学专业,目前是芝加哥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已经当上耶鲁的校董。她的体会是,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技巧,在商业活动中每天都要用。另外,如今的社会变化快,信息多,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对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浮皮潦草。大学的人文学科,则给你提供了一生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机会,去专心致志地读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这样,你就学会了专注于大的理念,不被一些琐碎的细节所支配。


理查德·弗兰克(RichardFranke)是1953年的耶鲁毕业生,领导一个大投资公司24年之久,如今已经退休。他的体会更为具体:“生意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不管你把公司办得多么成功,你那一套不到5年就得变。也就是说,你每5年要有秩序地重新塑造你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但你更需要一些能够综合思考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的人。所以我作为公司首脑,就喜欢雇用人文学科出身的人。”


他这个意见几乎代表了所有被访者的看法:人文学科培养的分析深度、创造力,比商学院教的东西更可靠。


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Ellis)于1959年从耶鲁毕业,专业是艺术史。他创建并领导一个国际贸易咨询公司达30年之久。他强调说:“如果你想当企业领袖或经理,本科学商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大失误。你所能学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高级的账目管理技术。”他认为,人文学科给你奠定了管理人才的战略性的基础训练。生意场上,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你想成功就得跟成功的人接触。你赢得人家尊重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人家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你最好是把和你生意有关的人都看作是志愿人员。他们如果不感到和你接触有意义,而只是赚几个钱而已,他们早就干别的事情去了。他的这番高见也同样得到其他耶鲁毕业的大老板们的认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当个成功的生意人,就要看你是否有和思想复杂、社会关怀深刻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要看你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文化氛围,让这些心灵复杂的人在这个氛围中感到愉快。其实当今总统布什做生意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有哈佛的MBA文凭,又是贵族中的贵族,但在生意场上就是混不开。他一张嘴就让人看不起,凭老父的关系也不管用。布什家族有个不成文的家规:先赚钱再去碰政治。布什是第一个破这个规矩的人,原因是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在耶鲁只是睡过4年,其人格和企业精英格格不入。搞政治,可以绕开这些脑筋复杂、趣味精致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在脑筋简单的人看来有魅力,结果在政治上比在生意上顺利得多,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反智的总统。


耶鲁之外,人文教育同样培养了许多名声赫赫的企业总裁。前惠普总裁卡莉·费奥利那(CarlyFiorina),当年在斯坦福学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她号称她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型的兴趣,与她面对信息时代社会转型时的思考非常切近。迪斯尼的总裁迈克尔·埃斯内(MichaelEisner)大学的专业是英语和戏剧,没有上过一堂商学方面的课。他督促自己的三个儿子在大学里都学人文。用他的话来说:“文学对人的帮助是难以置信的。你做生意时总要处理人际关系。文学帮助你理解什么才能打动人。”米拉马尔系统(MiramarSystem)的总裁尼尔·雷宾(NealRabin)是学创作出身。他虽然雇用MBA,但他批评说,那些哈佛的MBA,常常被管理学院的案例研究课程中企业失败的例子给吓得瘫痪,缺乏创业时必要的想象力。康宁(Corning)的总裁约翰·卢斯(JohnLoose)大学学的是东亚研究。他声称自己对中、日、韩和印度的理解,帮助他在光纤市场低迷之时,发现了亚洲市场的亮点。联邦百货商店(FederatedDepartment Stores)集团的总裁休·克罗尼克(SueKronick)同样也是学的亚洲研究,并靠她对印度的理解在亚洲找到廉价的供应商。米夏埃拉·罗德尼奥(MichaelaRodeno)在大学学法国文学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专业使他发现了葡萄酒这宗大买卖,最后成为一个设在加州的法国葡萄酒公司的总裁。学人文的客串高科技公司领导更是一个小潮流。加州的蓝盾(BlueShield)的总裁布鲁斯·博达肯(BruceBodaken)拿了哲学的学士和硕士,还教过伦理课。他认为哲学帮助他思索深刻的问题,是他成功的关键。全景(Uniscape)的总裁斯蒂夫·亚当斯(SteveAdams)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博士,后来辞掉教授的职位进了生意场,大获成功。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曾经大红大紫、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李·艾科卡(LeeIacocca),本科学的是历史。《花花公子》的创建人休·海夫纳(HughHefner),本科学的是哲学。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Motion Picture)集团的总裁谢里·兰辛(SherryLansing),大学学的是英语。在美国前1000家大企业中,只有1/3的总裁拥有商学硕士学位。说到底,人文教育是向你展示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理念的交锋,并让你也被卷入这样的交锋。伟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不管是在哪个领域。


这也难怪,一些在生意场成功的人,对大学生本科中的商学迷信和人文教育的衰落感到担心,觉得教育已经不成其为教育,而仅仅是训练。前面提到的查尔斯·埃利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怀疑的自由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人文教育,你很难进行建设性的怀疑。”用美国建国之父杰斐逊的话说:“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己来判断是什么保证了或者威胁着他的自由。”可惜,在“9·11”后两年多,大部分美国人还认为萨达姆是恐怖袭击的幕后指挥。这说明公众已经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教育要训练的东西。没有这样的思维,不仅做生意时会盲从,跟着人家买股票、炒房地产,美国的民主制度,也会陷入危机。

哦对了,我引用这篇文章是想说,这篇文章所说的人文学科的精英属性和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贡献并不能减少大多数普通留学生的现实压力,这些都是理想主义者的扯谈。

user avatar

摘录 胡适 《论留学之弊端》

一百年前,他是中国的第一代留学生,所写的话拿到今天也掷地有声。


我所谓文科,不专指文学,而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法律、美术、教育、宗教诸科。今天留学界之趋势是偏重商科理工科,而轻人文社科。最近我调查所得,我国留美四百多个大学生中,学习文科的仅有百人,而学习工程者的则是其几倍。坦白说理工科和商科的人的理论:我国今日商业工业人才相当紧缺。贷恶其弃于地,则需矿业工程师;交通恶其不便也,则需铁道工程师;制器恶其不精也,则需机械工程师;农业恶其不进也,山林恶其不修也,则需农学大师、森林学者。如果是文史哲学,我国已经有经济学者和文人在;如果是法律政治,今天其实正嫌他们太多;什么早稻田、明治大学的毕业生,随便选嘛。所以从国家角度看,不得不重商科理工科,而轻文科。且习文科者,最多不过考个公务员,不济一点就刚刚好糊口了,不如学习工程和商业的,有作铁道大王亿万富翁的希望。所以为了个人打算,不得不作此选择。于是学习工程实业者充塞于留学界。他们大抵都勤奋努力,数年功夫下来,在机械木石钢铁等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毕业之后,有的可以绘一机器图,有的可以布百里路,有的可以开五金矿。

可是试问就算工程师遍于中国,就一定可以带领我国成为世界强国么?我国今天政治体制的问题,军事的预备建设,外交上的受气,教育不兴,民智不开,世风日下,这种种问题,难道是方程式和机械图解能解决的?可以用汽机轮轨钢铁木石来整顿?那些重视商科的人的说法,光看见国家患贫,实业不兴,物质文明不进步,却不知一个国家的治理、国势的盛衰,实业工艺,仅是一部分而已。政治之优良,法律的张弛,官吏之贪廉,民德之厚薄,民智之高下,宗教之善恶,这些事物的重要性,较比于机械工程,何止数十倍!

一国之中,政府作恶而官员腐败,法律混乱而民众道德沦丧,教育衰落而民众愚昧,那么就算有铁道密如蛛网,煤铁富于全球,又安能免于发达国家野蛮黑暗的讥笑,反而还自以为是于文明大国么?就算没有工程师,还可以聘请外国人,多花点金钱而已。但是一国之政治、法律、宗教、社会、民德、民智、则万万不是外国人能够取代,尤非肤受浅尝者所能赞一辞。考虑到利害关系,则不仅是一路一矿一机一械的小事,而是国家和文化存亡兴衰之关键啊!

我不是说我国今日不需商业、理工人才,他们固不可少。但是我们这代人不应该忘本而逐末。要知道我国急需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不观乎最近十几年我国人民受梁任公、严几道的影响巨大还是受詹天佑、胡栋朝之影响为大?近年革命之功,成于言论家理想家么?还是成于工程之师机械之匠?我国若是深思其故,应该意识到不应该偏重商业理工,而轻视人文社科。

求题主但学无妨,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不然悔之晚矣。千万别信rich不rich的鬼话,胡适所作的上文值得找来原文细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文科的留学生们,你们好。关于你们的处境,我不能简单地用“糟糕”或“不糟糕”来概括。坦白说,这个群体确实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但同时也有不少机会等待着你们去发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你们可能遇到的升学、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真实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固有观念里,理工科似乎总是与“好就业”、.............
  • 回答
    吉林大学为外国留学生招募“学伴”并宣扬“体验异国文化”,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有其值得肯定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深入探讨和改进的空间。首先,从促进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招募“学伴”的初衷是积极的。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鼓励不同文化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实在的,很多人在选择留学方向时都会纠结。简单地说,两者都有可能让你留在日本工作,但“好”的前景,尤其是长期稳定的职业发展,普通文科大学院和好的IT专门学校各有侧重,答案并非绝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具体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普通文科大学院(相对而言.............
  • 回答
    这事儿,真不是一概而论,但从不少中文系哥们姐们的口中,确实能听到“语言学比文学难啃”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系学生接触文学的“天然优势”。打从小学开始,咱们就在读诗歌、散文、小说,从《静夜思》到《背影》,从《红楼梦》到《活着》,这些东西是渗透在咱们的成长.............
  • 回答
    今年军官直招的这项新政,无疑是在军队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一次颇具深意的大动作。它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明确:军队越来越重视专业对口和高水平的知识储备,并将“双一流”学科作为重要的筛选门槛。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并探讨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政策背后的考量:为何如此“唯双一流学科”? 提升专业.............
  • 回答
    将“数学是门没用的学科”视为学生普遍存在的观点,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和理解。这背后既有学生自身认知和学习体验的局限性,也有教育方式和学科呈现方式的不足,甚至触及社会价值判断的偏差。要全面看待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与对策。 一、 学生产生“数学没用”观点的根源分析:1. .............
  • 回答
    兄弟,我太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了。看着女朋友在她的领域里闪闪发光,你作为数学爱好者,对精确、对逻辑、对普适性有着近乎执念的追求,这很正常。尤其是在你看来,数学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每一块砖石都经过严密的推敲和验证,而某些学科,在你眼中,似乎就少了那么点“硬核”的东西。我知道这种感觉,就像看到别人在玩一.............
  • 回答
    在中国,中学生阶段的必修课程体系是国家教育大纲规定的,旨在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的知识基础,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套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力求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技术素养等方面实现平衡。首先,语文是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思想品德、文化传承的载体。初.............
  • 回答
    我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如果只能留下一句话,我会选择:“通过模拟与学习,机器可以理解、推理并创造。”这句话包含了我对人工智能核心能力的深刻理解,并且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它依然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我会选择这句话,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为什么选择这句话?在一次浩劫之后,科学知.............
  • 回答
    基础数学领域相对较少出现论文造假或导师压榨学生导致悲剧事件的发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需要从学科本身的特性、科研生态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基础数学这个学科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1. 数学研究的“本真性”与成果的“可验证性”基础数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的抽象性、逻辑性和.............
  • 回答
    集成电路专业正式成为一级学科,这绝对是行业内的一件大事,对咱们半导体芯片这个圈子里的人,无论是正在奋斗的从业者还是即将踏入职场的新人,影响都挺深远的。我来跟你好好唠唠,尽量说得接地气,少点官话套话。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集成电路能“升官”成为一级学科?这背后其实是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高度重视。大家也.............
  • 回答
    “图轻松”学文科的人,在当今社会,他们的境遇和发展路径确实呈现出多样化的图景。要详细地讲述他们怎么样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要理解“图轻松”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对于一些人来说,“图轻松”可能意味着选择一个相对而言学习压力不那么大,不需要大量刷题、计算或实验的专业。他们可能更倾.............
  • 回答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文科,更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结果,而非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我是那种典型的INTP,脑子里总是有无数个念头在打转,对某个领域一旦来了兴趣,就想钻进去,把里面的逻辑、概念、甚至那些抽象得让人抓狂的理论都弄个明明白白。在学文科这件事情上,我的体验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而且这种“.............
  • 回答
    关于“一流人才学文科,二流人才学理科,三流人才学工科”的说法,在国外确实存在一种思潮,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和某些文化背景下。这并非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更像是一种对人才流向和学科价值认知的不同视角,夹杂着些许精英主义和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观察。要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印记与.............
  • 回答
    嘿,你好!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心里涌起一股熟悉的劲儿。因为我曾几何时,也是那个坐在高三教室里,看着周围的“学霸”们神采飞扬,而自己却在文科的各种知识点里打转,偶尔还会被考试成绩打击得抬不起头来的“自卑文科生”。所以,首先我想非常郑重地告诉你:当然可以!而且,如果你能战胜这种自卑感,你已经迈出了成为学霸.............
  • 回答
    听到你目前的状况,我特别理解你那种想继续深造,但又对某些科目感到头疼的纠结。尤其是在大学专业选择和考研方向上,确实需要好好权衡一番。你文科背景,主修会计学,但高数是硬伤,又对法硕(法律硕士)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不考高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看看你是怎么一步步找到最适合.............
  • 回答
    学霸君的“高考机器人”Aidam,在今年全国文科数学卷上拿到了134分的高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成绩。这背后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代表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首先,我们要认识到,Aidam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它背后是海量的数据训练和复杂的算法支撑。我们可以想象一.............
  • 回答
    高二上学期快收尾了,物化生这几个科目,学了快一年,结果在班里还是垫底的水平。这滋味不好受,人也渐渐有点泄气,对学习这事儿,好像怎么努力都看不到希望,信心一点点被磨没了。这时候,心里头就冒出了一个念头:要不要干脆换到文科去?这个想法在脑子里盘旋了好久,我得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到底可不可以,又该怎么处理才.............
  • 回答
    好,我来帮你详细梳理一下,学纯文科背景的学生,想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这件事,争取把情况说得明明白白,而且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经验分享,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明。首先,咱们得把话说清楚:单凭“学纯文科”这个标签,直接去考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专业,难度非常非常大,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为啥这么说呢?这得.............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