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随着人类的进步,会大部分人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引人深思的。随着人类社会一点点往前走,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也越来越普及,很多人会想,是不是以后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心理上也没有那些七七八八的毛病了?

这得拆开来看。

乐观一点说,确实有一些因素可能会让“大部分人没有心理问题”这个目标变得更接近现实:

科学和医学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咱们现在对大脑的了解,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跟几十年前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前那些被视为“怪病”、“中邪”的情况,现在很多都有了科学的解释和治疗方法。药物研发、心理疗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等)都在不断进步,效果也在提升。这意味着更多有心理困扰的人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减轻痛苦,甚至恢复正常生活。
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意识在提高。 以前啊,很多人觉得“心理问题”就是“想不开”、“没出息”,大家讳莫如深,甚至耻于提起。但现在不同了,媒体、教育、明星、甚至我们身边的朋友,都在谈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种开放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它鼓励人们正视自己的情绪,寻求支持,而不是把问题藏起来任其恶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本需求的满足。 长期以来,很多心理问题都与贫困、饥饿、战乱、生存压力等基本生存的挑战息息相关。随着社会整体发展,大部分地区的人们能够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生存的压力相对减小,这无疑会减少一部分由极端困苦引发的心理创伤和焦虑。
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一些传统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可能有所削弱,但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新的社会支持形式,比如心理咨询机构、线上互助社群、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等。这些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专业、更易获得的帮助。
教育的普及和抗压能力的培养。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包含情商、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教育体系能够更重视这些软技能的训练,可能会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但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没有心理问题”这个目标依然充满挑战,甚至可能很难实现?

“人类进步”本身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矛盾,但事实就是这样。
信息爆炸和碎片化。 互联网、社交媒体让我们信息过载,真假难辨,很容易产生焦虑、 FOMO(错失恐惧症)、社交比较带来的压力。我们不断地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忽视了他们背后的辛苦,这种对比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己不够好。
竞争的加剧。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发展,许多行业都在经历快速变革,技能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这导致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否则就可能被淘汰。这种持续的竞争压力本身就可能引发焦虑和职业倦怠。
社会节奏的加快。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这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失控。
人际关系的异化。 尽管我们信息更发达,但深层次、有意义的人际连接反而可能变得更少。网络社交往往是浅尝辄止的,真实的亲密关系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而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可能挤占了这部分空间,导致孤独感和疏离感。
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冲突。 随着社会发展,价值体系变得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容易出现冲突。个人在寻找自我认同、确立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迷茫和困惑。
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网络欺凌、AI发展带来的就业焦虑等等,这些都是伴随进步而生新的心理挑战。
人类天生的脆弱性。 作为生物,我们都有情绪,都会经历悲伤、失落、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本身不是问题,它们是人类生存和适应环境的正常反应。问题在于当这些情绪过于强烈、持续时间过长,或者无法得到有效疏导时,才会发展成心理问题。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情绪,否则我们可能也失去了感受喜悦的能力。
心理问题的定义在不断拓展。 随着我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加深,很多曾经被认为是“个人性格特点”或者“小毛病”的事情,现在也被纳入了心理健康问题的范畴进行探讨和帮助。比如轻度焦虑、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这反而会“增加”心理问题的人数,但这更多是统计上的变化,反映的是我们对健康的更细致的关注。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基因、成长环境、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社会大环境再好,也总会有一些个体因为其独特的经历或内在的敏感性,更容易受到心理困扰的影响。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心理韧性。

所以,我的看法是:

我认为,“大部分人没有任何心理问题”这个目标,在短期内甚至是中长期来看,很可能仍然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实现。

人类的进步,在带来物质和知识的丰富、医疗手段的提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压力源。就像一个人要从崎岖的山路走到平坦的大道,虽然前路越来越好走,但路上也可能遇到新的岔路、意想不到的坑洼,需要更精细的导航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更现实的目标,也许不是追求“零心理问题”,而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让寻求帮助的人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并且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抱有更开放、更理解的态度。”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如何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何教育下一代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进步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人类心灵的负面冲击。

总而言之,人类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我们解决了许多旧问题,但也可能带来新问题。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想要让“大部分人都没有心理问题”,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说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即“精神病”吧。

多数精神病没法通过辅检确定,CT图里很难看出一个人是不是抑郁症强迫症,所以精神病学比其他医学更依赖于外在现象的描述和分类。但人类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诊断手册的篇幅都是有限的。类似表现的两个人可能一个一点问题没有,一个已病入膏肓。

粗略来说,精神病学认为,精神病的标准是“社会适应性不良”,也就是说,精神病的数量多少有点取决于社会宽容与否。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2把同性恋称为“性反常”,同性恋者因此示威游行,医界内部意见不一,多年争议以后出版的DSM-3R不再把其看作疾病。但对儿童的性侵犯开始被法律严厉打击,结果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从未视为疾病的恋童癖开始被视为一种疾病。

看到天涯一个帖子(

一个同事已经离婚了,理由是老公资助贫困孩子读书,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

),丈夫省吃俭用却没有攒下钱,而是瞒着妻子救助了一个贫困家庭,结果那家孩子上大学用小米手机,妻子用的却是诺基亚,买房也只能用妻子的钱,底下的评论有的说这是“自我牺牲型人格障碍”的。按专业意见,这个“诊断”应该不成立吧,如果精神病学真的发展到这种地步,那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了。(试问,历史上那些为了正义善良勇于牺牲的人是否患有此障碍?)

最新的DSM-5把丧失亲人的痛苦列为抑郁症,并且取消了前一版的两个月以上的限制。哈佛大学的克莱曼因此质问:“当代文明究竟将走向何处,以致人们不能忍受任何负面情绪,甚至至亲辞世带来的哀痛也视为病态反应?”(DSM-5:精神医学的新版“圣经”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精神病药物,但很多药物未经严格测试,也无法保证疗效,反而有明确的副作用。历史上,精神病学的丑闻不断,例如脑叶白质切除术,杨教授电击治网瘾等。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西方的反精神病学思潮此起彼伏,推进了社会进步。但也有问题,特别是那些认为“精神病根本不存在”的,未免过于极端。

DSM-5和前一版比厚了很多。社会进步不一定会减少心理问题,除非人们开始对“心理问题”的外延有更好的了解。我认为要点有:

1,要理智不要盲从。如果说精神病专家是人类的心理病态现象的学士,那么你就是自己心理的博士。多数情况下,只要你感受不到自己有问题,你就没问题。

2,要宽容不要偏见。在一个人和你甚至是你们的想法不同的时候,要压抑住把它看做精神病的想法,而尽量理解他可能有自己的道理。当然,遇到自认为被迫害被脑控的人还是应该为其寻求治疗的;但是,看到行为逻辑不违反科学,只是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例如有冤情的上访户,例如自己甘守清贫无私奉献的人,就不要把偏见披上精神病学的外衣了。

3,行为>心理>药物。郁闷的原因是没钱那就努力挣钱,是和朋友闹别扭那就努力化解。功课没复习带来的郁闷通过任何心理开导解决都不如直接开始复习功课!实在难以从行为上改变的事情,例如社会不公问题,例如实在学不会却必须学的课,那就寻求心理开导吧。不过不一定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也许有效,但朋友或禅师的效果未必差。药物针对严重患者,而且多数也只有兴奋或抑制两个功能,除了少数问题如失眠、抑郁外,无法针对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且还有很多副作用。

中国医学会称中国有一亿精神病。我想到一个笑话:一男子去医院看病对大夫说:”大夫,我浑身疼,这手碰哪哪疼,是绝症吧!”大夫:”手指头折了。“如果我们把这种任意扩大疾病范围的”精神病学“看作一种精神病,我们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少得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