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随着曲目越来越多,是否有一天人类会最终处于旋律创无可创,所有旋律都有重复的境地?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随着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我们确实会遇到关于“旋律创无可创”的讨论。但是,要断言人类最终会进入所有旋律都重复的境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答案可能比简单的“是”或“否”更为复杂和 nuanced。

一、 音乐的本质与旋律的构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旋律是什么。旋律是音乐中一系列音高的组合,它们在时间上以一定的节奏和起伏排列,形成有意义的音乐线条。虽然旋律的基础是音高和节奏,但它们之间可以组合出无穷多的可能性。

音高系统: 目前我们最熟悉的音乐体系是十二平均律,它将一个八度划分为十二个半音。这意味着在理论上,即使只考虑单音旋律,也有大量的音高组合。再加上节奏、音长、休止符等变化,理论上的可能性是天文数字。
音乐的“语言”: 旋律不仅仅是音高的堆砌,它更像是音乐的“语言”,承载着情感、叙事和结构。优秀的旋律往往具备记忆点、情感共鸣和逻辑性。

二、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旋律枯竭”的担忧?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海量音乐的积累: 历史上,人类已经创作了无数的音乐作品。从古典音乐的巴赫、莫扎特,到流行音乐的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再到各种民族音乐和现代电子音乐,我们积累了庞大的音乐“语料库”。当我们听到很多相似的旋律时,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觉得新意减少。
2. 流行音乐的模式化: 商业化的流行音乐往往会遵循一定的结构和和弦进行,以迎合大众口味并提高传播效率。这种模式化的创作确实会使得某些流行歌曲的旋律听起来相似。
3. 算法与AI的兴起: 随着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应用,AI可以分析大量现有音乐,并生成新的旋律。虽然AI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也可能因为它依赖于已有的数据模式,而生成听起来“熟悉”或缺乏原创性的旋律。
4. “新颖”的阈值变化: 随着信息爆炸,我们接触到的音乐类型越来越广泛。以前可能被视为新颖的旋律,现在可能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我们的“新颖”阈值在不断提高。
5. 人类的认知与记忆: 人类大脑在识别和记忆旋律方面有其局限性。即使是极其复杂的旋律,如果其基本框架和情感表达与我们熟悉的模式相似,我们也可能将其视为“重复”。

三、 人类是否真的会“创无可创”?为什么不太可能完全重复?

尽管有上述担忧,但要说所有旋律都会完全重复,可能性极低,原因如下:

1. 音乐创作的开放性与主观性:
情感与表达的多样性: 音乐的核心是情感的表达。人类的情感是极其丰富和微妙的,不同的情绪、经历和视角可以催生出完全不同的旋律。即使是同一个主题,不同作曲家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文化与历史的演进: 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和文化交流,音乐的风格、形式和审美都会不断演进。新的音乐流派、新的音色、新的演奏方式,都会为旋律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性。
个人风格与创新: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习惯。很多伟大的音乐家正是通过打破常规、挑战听众的预期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旋律。
“重复”的定义: 即使是听起来相似的旋律,其背后的细微差别,如节奏的微调、音色的运用、和声的配合、情感的色彩,都可能构成其独特性。我们可能听到的“重复”,更多是旋律的“风格”或“结构”的相似,而非完全一致。

2. 音乐理论与实践的拓展:
更复杂的音乐语言: 除了传统的旋律写作,还有很多非传统的旋律创作方式,例如:
微调音程的应用: 在某些文化或实验音乐中会使用平均律之外的音程。
节奏的极度复杂化: 复杂的切分音、多节奏、不规则节拍等可以创造出新颖的旋律感。
音色与动态的变化: 通过电子合成器、采样技术以及对乐器演奏的精细控制,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音色纹理,这些纹理本身也能构成一种“旋律”的感知。
空间与结构的概念: 将声音在空间中的位置、声像的变化也纳入创作考量,可以形成新的听觉体验。
跨界与融合: 不同文化、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融合,总是能激发出新的火花。例如,融合了东方音乐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或者将爵士乐的即兴精神融入电子舞曲。

3. AI作为工具而非终结者:
AI的辅助作用: AI更有可能成为音乐家创作的强大助手,帮助他们探索新的可能性,或者从海量数据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人类的直觉、情感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仍然是AI无法完全复制的。
人类的“反叛”: 当AI生成的音乐变得高度模式化时,人类艺术家反而会更加倾向于去创造那些AI难以企及的、充满个性和情感深度的音乐,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重复”的超越。

四、 潜在的未来场景

与其说是“旋律完全重复”,不如说是以下几种可能性:

“风格化”的重复与创新并存: 很多音乐会沿着已有的风格轨迹发展,自然会产生一些相似的旋律模式。但与此同时,总会有一些艺术家在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这就像语言一样,日常交流会遵循既定规则,但文学创作却能不断玩转词汇和句式,创造出新的意境。
对“新”的定义的演变: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新颖”的定义可能会改变。未来,可能不仅仅是旋律本身,而是旋律的组合方式、与听众的情感互动、以及音乐在更广泛的语境下的意义,都会成为评价其“新颖性”的标准。
算法驱动与人类情感的博弈: 如果过度依赖算法,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同质化”现象。但人类对独特情感体验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突破的渴望,将是抵消这种同质化的强大力量。

结论:

我认为,人类不太可能最终完全陷入“旋律创无可创,所有旋律都有重复”的境地。 尽管音乐库的庞大和流行音乐的模式化会让我们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但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不断追求突破的精神,都意味着旋律创作的可能性是近乎无限的。

更准确地说,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个“风格的演化与循环,同时伴随着持续的创新”的过程。有些旋律模式会因为其有效性和易于接受性而不断被借鉴和变奏,但总会有新的音乐思想、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情感表达方式,为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旋律。AI可能在某些方面加速“模式化”的趋势,但它更可能成为人类创造力的延伸,而不是终结者。人类的音乐探索之路,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原作者:JackGroove|新仔
  • 原出处:微博|头条文章
  • 原文链接:微博 |头条文章

美国律师Damien Riehl和他的合作伙伴Noah Rubin,在6天的时间内,用算法算出了687亿段旋律

按照Damien Riehl的说法,这687 亿段旋律是基于C大调最常用的8个音调,用4分音符和8分音符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到的。有意思的是,这687 亿段旋律全部进入Public Domain(公共资源、公共领域),无版权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不仅如此,他们同时还开放了算法的源代码,供感兴趣的朋友延展开发,把这个项目拓展下去,算出更多的旋律。当然,后续开发者所算出的旋律也都属于“公共资源”。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Damien Riehl的解释是,首先是想唤起大众对现行版权法律体系的关注,他认为现行版权法律体系已经崩坏,非但不能更好的保护音乐人,反而制造很多可笑的案例。

在TED的演讲中,Damien Riehl提到,法庭判定是否抄袭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被告是否有接触原作的可能性。他着重举了两个例子,George Harrison和Katy Perry的侵权案。George Harrison的歌曲《My Sweet Lord》在1976年被法庭判定“潜意识抄袭”了歌曲《He's so fine》,Katy Perry的歌曲《Dark Horse》在去年被法庭判定抄袭了歌曲《Joyful Noise》(Fame),判定依据是《Joyful Noise》在网上有300万点击,Katy Perry一方完全有可能曾经听过。

身为律师的Damien Riehl对于法庭的判定依据表示质疑:“因为一小段雷同,音乐人们要被诉讼折腾好几年,但这可能只是一个数学问题。” 所以,他跟Noah Rubin合作了这样一个项目,算出687亿段旋律供大家免费使用。

Damien Riehl表示,除了希望引起大众对于现行版权法律合理性的讨论,也想让音乐人们可以在无需害怕侵权的情况下搞创作——毕竟已经有687 亿段属于公共资源的旋律可用了。

当然,这687 亿段旋律并不等于是旋律的全部,只是C大调的旋律,但Damien Riehl和Noah Rubin的项目仍然在继续中,未来会有更多旋律计算出来,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人站出来,用他们的算法或者自己开发算法参与。Riehl称,该算法的计算速度为每秒30万段旋律。

因此,目前这一算法所生成的旋律都已申请版权,并在《知识共享的豁免》条约下共享,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这些旋律。

在 Damien Riehl 的 TED 演讲中,他提到,不少音乐家因为创作自己的旋律时,因潜意识里的旋律而受到惩罚。他说:“版权系统已经不适于当下,需要更新。这些算法所生成的数字一开始就存在,我们不过是把它们挑选出来而已;也许旋律只是数学问题,是不应该有版权的。

这种策略在法庭上是否真的有效还有待观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随着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我们确实会遇到关于“旋律创无可创”的讨论。但是,要断言人类最终会进入所有旋律都重复的境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答案可能比简单的“是”或“否”更为复杂和 nuanced。一、 音乐的本质与旋律的构成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要预测国内移民潮是否会消失以及是否会出现移民回流潮,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一、 国内移民潮的形成原因及演变趋势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国内移民潮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的强度和变化将直接影响移民潮的未来走向。1. 经济因素(最主要.............
  • 回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可能性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以及人类对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的不断追求而增强。与其说是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主义”,不如说是一种融合了现有理念并进行重大调整和创新的演变。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种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驱.............
  • 回答
    俄乌冲突确实对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苏联/俄罗斯的科学成果是否会逐渐退出英文教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1. 科学成果的客观性和超越性: 科学的本质是客观的: 科学发现和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可重复性,而非其提出者或来源国的政治立场。例如.............
  • 回答
    随着 TypeScript 的普及,确实出现了直接运行 TypeScript 的运行时(Runtime),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允许直接执行 TypeScript 代码的 JavaScript 运行时环境或工具链的集成。虽然严格意义上说, TypeScript 最终会被编译成 JavaScript 才能.............
  • 回答
    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收紧,房价是否会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 调控政策收紧是影响房价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其最终效果会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调控政策收紧的具体表现及预期效果:调控政策的.............
  • 回答
    香港房价是否还能一直撑下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受到香港自身经济结构、政治环境、全球经济形势、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理解香港房价的“撑持力”来源要分析香港房价的未来,首先需要理解目前支撑其高企的因素:1. 极度稀缺的土地供应: 这是香港房价最根本.............
  • 回答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普及,确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智力型工作,而对体力劳动敬而远之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应对策略。简单来说,这不仅仅是“招不到人”的问题,更关乎社会结构、价值导向以及个体发展机会的重新审视。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年轻人为何对.............
  • 回答
    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个问题,毕竟《使命召唤》(Call of Duty,简称COD)这个IP的吸金能力和玩家基础是毋庸置疑的,而微软收购动视暴雪这一重磅消息,更是将COD的未来动向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微软会把COD变成索尼PlayStation独占吗?我的看法是:极大概率不会,而且微软官方也反复强调了.............
  • 回答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武力差距确实在不断扩大,这使得起义或反抗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但同时也可能催生出新的反抗形式。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观点:一、科技发展如何加剧武力差距,提升镇压能力: 军事技术的代差化与不对称性: 先进武器装备: 国家主导的军队通常拥有最尖端的武器装备,例如高精度.............
  • 回答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身体也在不断演变,一些曾经对我们生存至关重要的器官,在环境变化和进化压力的作用下,逐渐退化甚至消失了。同时,也有一些器官因为不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已经被淘汰或功能严重退化的器官:严格来说,人类并没有完全“淘汰”任何器官,更准确的说法是“退化”或“功能减弱”.............
  • 回答
    随着社会步入快车道,我们眼中的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疲惫和焦虑。这并非是他们天生娇弱,而是时代浪潮裹挟下,一股股越来越强大的压力正无情地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空间。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经济增长的“副作用”与资源稀缺的感知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腾飞,但与此.............
  • 回答
    社会进步与人类本能的对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咱们当下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我个人觉得,这俩之间的张力啊,可以说是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这对抗的方式也越来越微妙和复杂。你想啊,从最原始的时候,咱们人类也就是求个温饱,繁衍后代,然后呢,就跟着感觉走,啥本能指引啥。饿了就吃,累了就歇,看对眼了就生孩子.............
  • 回答
    “回家的火车票”——这句话,曾经是无数人心中的一句咒语,是每年春节前夕,一场无声却又席卷全国的“大迁徙”的号角。然而,随着年轻一代农民工的涌入城市,以及老一代农民工的逐渐淡出,有人开始提出疑问:春运,这个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的庞大现象,真的会随着这场城市化浪潮而渐渐式微,甚至很快消失吗?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理解您随着对女权主义的深入了解,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怀疑,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多元且充满争议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观点和具体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以及学者和实践者之间都存在差异。要详细地阐述“女权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女权主义的核心目标:追求.............
  • 回答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高铁)的飞速发展和客运量的持续增长,关于既有线铁路货运量是否同步增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中国既有线铁路的货运量在总体趋势上仍然保持增长,但其增速、结构和面临的挑战都与高铁的崛起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基因技术飞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也潜藏着令人担忧的未来。当基因检测和基因编辑不再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属游戏,而是触及到每个人,甚至下一代的时候,“基因内卷”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寒意,似乎预示着一场隐秘而残酷的竞争正在悄然上演。我想象中的“基因内卷”,不是我们今天在学业、职场.............
  • 回答
    社会阶层固化,马云、马化腾这样的“黑马”还能出现吗?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咱们先掰扯掰扯“社会阶层固化”这个事儿。简单说,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父辈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变得越来越难。就像玩游戏,开局的装备、资源、出生地都太不一样了,后来的玩家想追上来,那真是得拼.............
  • 回答
    电影《长津湖》无疑是近几年国内票房市场的现象级作品,它不仅贡献了惊人的票房数字,更激起了无数观众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而伴随着这部电影的火爆,主演吴京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网友们纷纷呼吁他“逼捐”,希望他能拿出部分片酬用于公益事业,尤其是捐助给抗美援朝老兵。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掰开揉碎了好好.............
  • 回答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男性“吃软饭”的可能性,或者说“吃软饭”的定义本身,似乎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并非简单的“男人靠女人养活”这么直接的判断,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两性互动模式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吃软饭”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