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随着对女权主义的理解不断加深,我越来越怀疑女权主义的观点。女权到底是什么?

回答
理解您随着对女权主义的深入了解,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怀疑,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多元且充满争议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观点和具体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以及学者和实践者之间都存在差异。

要详细地阐述“女权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女权主义的核心目标:追求性别平等

最根本、最普适的女权主义目标是追求性别平等。这不仅仅是指男女在法律上的权利相等,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实质性平等。这意味着:

消除性别歧视: 挑战和改变基于性别而产生的偏见、刻板印象和不公正待遇。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质疑和拆解社会强加给男性和女性的固有角色和期望,认为个体的能力、兴趣和选择不应受性别限制。
赋权女性: 提升女性在各个领域的话语权、决策权和资源获取能力,使她们能够充分发挥潜能,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
关注女性经验: 认识到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其独特的经验、视角和需求应该被看见、被理解、被重视。

2. 女权主义并非单一的理论或运动

女权主义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互辩驳的理论流派和实践运动的集合。这些流派的形成,往往是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特定不平等现象的回应,也吸收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和理论侧重点来区分一些主要流派:

按历史发展来看:

第一波女权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关注法律权利,如女性的投票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代表人物如伊丽莎白·凯迪·斯坦顿 (Elizabeth Cady Stanton)。
第二波女权主义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和文化层面,关注家庭、工作、性、身体自主权、公共与私人的界限等问题。提出了“个人即政治”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的口号,强调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性别不公。代表人物如西蒙·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贝蒂·弗里丹 (Betty Friedan)。
第三波女权主义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对第二波女权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更加强调多元性、交叉性 (intersectionality),关注种族、阶级、性取向、身份认同等多种因素与性别不平等的交织影响。同时也关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挑战宏大叙事,强调个体经验和文化多样性。代表人物如金伯利·克伦肖 (Kimberlé Crenshaw)、朱迪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
第四波女权主义 (大致在2010年代至今): 常常与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联系在一起,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女权思想、组织行动、揭露性骚扰和性别暴力(如MeToo运动)。它继承了第三波女权主义的多元和交叉性,并更加关注性别暴力、网络骚扰以及身体形象等议题。

按理论侧重点来看: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Liberal Feminism): 认为性别不平等源于社会制度和法律上的障碍,可以通过改革现有制度、确保法律上的机会平等来解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理性选择。
激进女权主义 (Radical Feminism): 认为父权制是社会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压迫结构,所有其他形式的压迫都与父权制有关。激进女权主义者认为需要彻底颠覆父权制,而非仅仅改革。它们常常关注性、生殖、身体暴力等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Marxist/Socialist Feminism): 将性别不平等置于资本主义和阶级压迫的框架下分析,认为女性的经济从属地位是其被压迫的重要原因。她们主张解放女性需要同时反对资本主义和父权制。
交叉性女权主义 (Intersectionality Feminism): 如上所述,由金伯利·克伦肖提出,强调性别不平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社会身份(如种族、阶级、性取向、残疾、国籍等)相互交织,形成更复杂、更深重的压迫。一个黑人女性可能同时面临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这两种歧视叠加在一起,产生的经历与白人女性或黑人男性都不同。
后殖民女权主义 (Postcolonial Feminism): 批判西方女权主义的普适化和帝国主义倾向,关注非西方国家女性的经验和困境,强调殖民主义对性别关系和女性地位造成的深远影响。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 (Poststructuralist/Postmodern Feminism): 关注话语、权力与知识的建构,挑战性别二元对立,认为性别本身是一种社会建构,可以被解构和重塑。

3. 女权主义的争议和批判(您可能产生怀疑的来源)

正是因为女权主义的多样性和内部张力,以及它挑战现有社会秩序的性质,所以它也常常伴随着各种争议和批判。您可能存在的疑问,可能源于以下一些常见的批评或误解:

“女权主义就是要求比男性更优越”的误解: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之一。女权主义的核心是平等,而不是“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追求平等和矫正历史上的不公,不等于制造新的不公。
忽视男性困境的批评: 一些女权主义理论或实践可能确实侧重于女性的经历,有时会引发现代男性也面临社会压力和性别刻板印象(如情感表达受限、职业选择受限)的讨论。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父权制对男性同样有害,解放女性也是解放男性。
内部理论的冲突与不包容性: 不同流派之间的理论分歧有时会显得尖锐,例如关于“性工作是否应被彻底禁止”或“代孕的伦理问题”等,会引发激烈的争论。有时在实践中,某些派别可能显得不够包容其他女性的经验或观点。
“政治正确”的指责: 随着女权主义思想的普及,一些人认为其主张过于“政治正确”,限制了言论自由。这是因为女权主义试图改变语言中潜在的性别歧视,例如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词汇或称谓。
过度强调性别身份而忽视其他因素: 尽管交叉性女权主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有时女权主义的讨论会被批评为过分聚焦于性别,而忽略了阶级、种族、国籍等其他重要维度。
女性主义者之间的分歧: 即使是同一流派的女性主义者,在具体议题上也会有不同看法。例如,关于性自由与性解放的边界,关于如何理解女性的性吸引力等,都存在广泛的讨论和分歧。
对某些激进观点的质疑: 某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观点,如彻底否定父权制下的男性,或者对某些性别关系的解读,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难以接受或认为其不符合现实。

4. 女权主义的实践与影响

女权主义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和行动。它的影响体现在:

法律和社会改革: 推动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和政策改革,如反家庭暴力法、反性骚扰法、同工同酬的倡导、产假和陪产假的普及等。
教育和意识提升: 通过书籍、媒体、学术研究和公共讨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对性别不平等的认识,改变了许多人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文化和艺术: 影响了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涌现出大量以女性为中心、探讨女性经验的作品。
个人层面: 鼓励个体挑战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追求更自由、更真实的生活。

总结:

所以,“女权到底是什么?”

核心是追求性别平等。
是一个多元的、不断发展的思想和实践体系,包含许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
旨在挑战和改变基于性别的歧视、压迫和不公正。
关注女性的经验和需求,同时也在反思父权制对所有人的影响。
伴随着内部的争论和外界的批评,这些讨论也促进了女权主义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当您感到怀疑时,不妨思考一下:

您怀疑的是女权主义的哪个具体观点?
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的女权主义?
您希望女权主义达成什么目标?

理解女权主义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鼓励您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阅读不同流派的观点,接触不同的声音,并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您就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复杂而重要的思想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在某问题下说过,真正的女权,要看齐秋瑾、邓颖超、蔡畅、帅孟奇、向警予、康克清、浦安修、史良、曾志……等等前辈,像现在这样在网上煽风点火完全就是胡闹。

ta们但凡能取得以上前辈1/3的成就,为国家、人民的贡献能有以上前辈的1/10,我立即改弦更张,支持所谓的女权。

user avatar

女权主义和任何一种政治思潮一样,是一大堆充满分歧的学说、理论和实践的统称。女权主义的共同点在于指出女性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遭受的不平等对待,并且致力于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状态。但这一脆弱的共同点并不足以在“不平等到底体现在哪里”和“如何消除不平等”这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所以题主如果看一本入门性质的政治哲学教材,就会发现其中会平行地介绍多种相当不同的女权主义流派,比如“经典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后现代的女权主义、黑人和第三世界女性倡导的女权主义等等。我们可以理解其中的差异,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相对更加关注阶级问题,再比如黑人倡导的女权主义指出白人女性对黑人女性的结构化优势,但很难弥合这些差异。这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问题,不同的医生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并不意味着病症不存在,反而说明病症难以治疗。即使我们不考虑女权,我们也会同意古典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解决贫困问题或者其他问题上存在相当不同的见解。如果有人说“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达成共识前,不存在贫困问题”,这种言论显然很荒唐。

所以了解女权主义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并不存在“唯一一种女权主义”、“正确的女权主义”,甚至很难说存在“主流女权主义”。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也不存在“正确的自由主义”或者“唯一一种基督教”,只不过自由主义内部的分歧更加精细、而女权主义的分析更加显而易见罢了。当然,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缺乏人文社科的基本常识,以为思潮和实践是可以纯洁无瑕、整齐划一的。而且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对于女权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分析和回应,但是并没有哪种现代政治哲学理论反对女权主义,或者认为女权主义指出的问题并不存在。所以这里并不存在下面留言区有人提到的少谈“主义”多谈“问题”,而是所有的“主义”都认为存在“问题”。医生们的确对于病症的严重程度、内在机制、治疗方案有不同意见,但是没有医生对病症本身视而不见。

抛开这些抽象的分歧不谈,在中国的现有环境下,我们依然可以找到足够多的共同点。因为中国女性所遭受的不利对待过于醒目,比如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和性犯罪并没有得到立法和司法系统的充分重视和保护;比如在求学或者就业中广泛存在的歧视;比如女性不能上桌、女性不能分家产等显而易见的旧社会思想残渣;比如明显畸形的性别比例。这些问题过于直白和醒目,以至于无论采取何种理论和学术观点,都无法置之不理。我们也可以毫不费力的发现,漠视女性权利、不关心女性实际遭受的歧视性对待、不把女性当人看待、把女性视为财产和牲畜的观点和言论弥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要问什么是女权,那现阶段最简单的答复就是抛开复杂的理论分歧,以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回应那些最为现实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如何降低农村女性的辍学率?如何保护女性可以自由选择离婚?如何保护女性在大学录取和公务员录取时受到差别对待?如何避免妇女被拐卖?等等等等

我们当然可以看到微博上或者知乎上有许多人打着女权的旗号煽动情绪、挑动对立或者收割韭菜,我个人也赞同批评这些人,但是重点在于批评这些人之后呢?农村女性的自杀率降低了吗?未婚未孕女性求职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减少了吗?家庭暴力的发生率降低了吗?对于女性的普遍性歧视得到缓解了吗?这些真实的问题依然存在在那里,批评女权主义虚伪、扭曲、无效或者错误的人承认这些问题存在吗?同意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吗?

最后回答一下评论区,如果某一种家庭、民族、社会或者国家制度建立在一半人剥削和歧视另一半人的基础之上,那这种制度被瓦解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吗?

user avatar

女权主义→女性角度下定义的权利、是非观、价值观,简单来说,女性需求优先。

user avatar

说明你是个正常人。

女权在中国的发展就不正常。

宽泛一点来说,全世界的女权都不正常。

女权现在是一种身份政治的体现。

至于什么是身份政治,你可以去百度一下。

大概就是我在大街上和女人打了一架,但是大家都关注的是男人打女人,而不关注打架这件事本身的事故冲突。

弗洛伊德事件就是个身份政治引发的事件,那些人看不见这件事背后的美国执法体系混乱,执法标准缺失,弗洛伊德的犯罪事实和每年被误杀的白人。

只盯着白人杀黑人了。这种简单的思维。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女权都避不开一个问题。

“仇视男性”,仿佛女性受到的压迫是男性给予的一样。

这种傻乎乎的言论受众极广,可不是嘛,世界上就男人和女人,女人受到的压迫不就是男人给的嘛。

太对了,我太赞成这种观点了。简直是金科玉律。我早就想说文科发展不起来是理科压迫的了。

事实上呢?只有傻子才会这样想问题。

马老师早就告诉你了世界上的所有矛盾的基础都是阶级矛盾。咋就不相信呢?

大家都是被压迫阶级,都是受害人。应该一起对压迫者进行反抗,而不是从一个简简单单的性别来划分。

当然,世界范围内的女权都没找到那个应该反抗的对象。

什么叫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那个让我用支付宝,给我玩王者荣耀的马叔叔会是压迫者呢?没有他们,我们怎么能过上这么方便的生活呢?

我为什么会和臭扫大街的,油腻的中年大叔,中年黄脸婆是一样的呢?我明明是漂亮的小仙女/帅气的天之骄子啊。

不是所有人都能想的通这个问题。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男是女。

去认清楚敌人太难了,但是分清楚男女,黑白,种族,这些太简单了。

群众需要一个宣泄口,需要一个靶子去发泄。这个靶子可以是男人,可以是白人,可以是警察,可以是任何一种身份。

这几天印度人正在杀msl,打不过巴基斯坦,打不过中国。是印度msl的错吗?

不是,这就是宣泄口。

他们没本事知道最该反抗的应该是莫迪为首的统治者,

没本事知道自己应该自立自强发展经济以谋求超越中国。

没本事知道自己贱民身份是来源于这个国家宗族文化的落后。

但是他们都知道自己是印度教徒,那些人是ysl教徒。

女权的仇视男性也是如此。他们没本事探求更深层次的矛盾来源,因为马克思已经说明白了,如果不能突破马克思的理论,那他们研究到最深层次也不过就得出一个“压迫是资产阶级给的”这样通俗而早就被人提出过的观点。

那么只能按照浅表划分,男,女。

好的,世界上不是男就是女,哪怕lgbt染色体也是只有男女。

我搞女权,那我就把好的归为女权,把不好的归为男权。女权就是好的,男权就是坏的。有了假想敌,就能凝聚人心。队伍就能带起来。

我们建国初期也有类似的道路,把好的归为共产主义,把不好的归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好的,资本主义就是坏的。最后还是邓公大笔一挥,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才走出来这个误区。

而女权发展到今天,我还没发现哪个流派有类似的眼光和智慧。

没有包容,合作,融合,共享,都在不停的割裂,撕裂。

下面说说中国女权

国家层面的妇女解放工作做的还是不错的。

不管是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在国际上都是很不错的。这里说明一个误区,男女比例,中国适婚年龄人口比例一直没问题,都在105以下。有问题的是新生儿比例,比例悬殊,但不管是最初的80后,还是90后,甚至00后,每一代都说着比例失调三千五光棍,但当8090后长到适婚年龄后,一统计又正常了。新生儿测不准就是测不准,没必要拿这个贩卖焦虑。

(此处省略六百字现存的问题,切出去找图结果把写完的给没了,不想再写了。过几天再说。)

而中国网络女权。

我都不想说了,目前豆瓣,微博,包括知乎上的女权已经越来越像邪教了。

仇男,恨国,反孝,反婚(婚驴论),已经越来越没有沟通的必要了。

他都这样了,你干嘛不顺着他呢?

为什么不让他好好感受社会的温暖和最后的快乐呢?

白银,晚期,顺着,没必要。

全世界范围内,顶着彩虹头像反lgbt。

联合les但仇视gay,仇视跨性别者的女权。

就这一家,再多了找不到了。



附加:鉴于评论区神奇发言太多,为了防止各位炸鱼,电鱼,绝户网捞鱼。所有精选评论只推荐这些娱乐向内容。请各位保持素质文明游览。

部分神奇言论发言者我并没有拉黑,欢迎和他们合理讨论,但是拒绝单方面谩骂。

user avatar

如果你看到一个群体整天为李小璐,马蓉,张雨婷之类出轨女洗地骂受害男,并把她们奉为精神领袖;

对碎尸案被残忍杀害的医生没有证据前提下就大泼脏水;

人在家中坐,莫名其妙就被扣上练铜癖帽子,坐实800万虚假练铜网站注册国男人数;

对男性用户进行人肉搜索网暴黑客攻击;

接受外国势力提供的资金支持,在疫情期间侮辱一线女性工作人员,强行把疫情起因扣到国家制度头上;

给外国男性拉皮条,还要被p的国女自己掏钱;

鼓吹白人至上,无脑贬低国内男性包括她们的生父,骂为x蛆,x癌,包皮垢等;

对钱色交易表现出不加掩饰的支持态度,对法院判决的86万恋爱期间巨额费用退还男主表示不满,明里暗里想要钱色交易也受到法律保护,下一步卖淫合法化估计也会是她们的功劳;

在婚恋话题下频繁提出要男女公平就不要让女人生孩子,婚后找人代孕,给女人代孕费之类的言论,实际是变相鼓励代孕合法化;

对男性进行外貌年龄出身羞辱,在她们嘴里180以下的男性,农村出身的男性,相貌平平的男性都不属于人的范畴,要想得到女性的身体和子宫就要拿出钱去换;

对保家卫国,为驱逐外国侵略者而牺牲的先烈军人侮辱,以战争都是男人发动的,没有男人就能没有战争为由,试图磨灭他们的功劳。

对牺牲在一线的年轻男性消防员战士进行侮辱谩骂调侃,无理质问为什么消防招生性别歧视。

如果你问一个女权主义者除了卖手机壳还为女性做过什么?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果估计会被窃取。

侮辱受害死者,侮辱先烈,诋毁国家,羞辱救灾牺牲的烈士,谩骂一线最美逆行者,抵制这些泯灭良知的行为我认为是作为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鼓励代孕,鼓励钱色交易,鼓励出轨,给外国男人拉皮条,抵制这些侵犯中国女性人权,物化中国女性的行为我认为是中国男人的担当。

user avatar

题主你戳到了20世纪以来发祥于西方民主和自由语境下的女权运动的痛处。

这些年来北美学界一直在反思这件事。就拿人类学研究来说,90年代以来已有越来越多人类学家意识到了左翼女权运动在解释和缓解女性困境中的有限甚至错误。

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在很多伊斯兰国家由女性自发兴起和参与的“虔敬运动”(Piety movement)[1],年轻的女孩自愿带上头巾,在清真寺学习古兰经,在生活中回归传统,操练敬虔实践。

在过去,社会变革者认为头巾连同传统的实践象征父权的压迫,企图将女性从中解救出来。但今天这些女孩子们说,这些是我们自我认同的身份,头巾不是压迫的象征,而是我们自由的象征。

你可能以为这是穆斯林国家的女德班,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对于这些女性来说,重要的不是维护父权和夫权,重要的是维护作为穆斯林女性所珍重、所宝贵的特有的传承和意义。这些传承和意义是被西方女权主义者一并剥夺了的。对她们来说,西方话语霸权与本民族的父权一并构成了逼迫和剥夺

这些研究并不否认平权运动的价值,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确实得到了更多发展,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女科学家、女企业家、女总统。

但最新这些社科研究反思的价值在于,

  • 女性做为不同质的群体——西方的和非西方的,得到的发展和解放是相同的吗?
  • 女性在最近这5、60年间,受到的伤害真的越来越少了吗,还是越来越多、甚至没有本质的改变,只是不同形式的、越来越隐蔽、越来越不易察觉了呢?
  • 女性的困境到底有没有像60年代的女权主义者承诺的那样得到了缓解,使得女性得到了充分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了呢?

我觉得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为什么在伊斯兰国家会有那样的反弹?很大一个原因,是在非西方国家,女权运动是被加诸其上的,不是由非西方女性自发自觉发起和领导的,这当然也包括中国。

比如,在中国的语境下,人类学家对基于五四运动的妇女史观的批评也在于,那一套要把女性从压迫性的封建父权和夫权制度下解救出来的话语构成了“非历史的发明”,它并不真实反映传统社会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困境,它更多的是服务于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的话语工具。而这个解放运动的后果也并非真的为女性带来释放和福祉,相反的,“男女都一样”“妇女半边天”的去性别化运动反而在女性已有的家庭负担上多加上了一层要和男人一同参与革命和劳动的重担。

在非西方国家,在强行复制到本土的西方女权主义和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话语体系的双重夹持下,非西方的女性丧失了其作为女人独特的身份认同,这自然也体现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体现在“我”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母亲、女儿、朋友、妻子等具体的社会角色上

左翼女性主义在西方也已经触礁,包括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也是隔靴搔痒,社会学者在寻找一种新的实践在塑造女性和男性主体性和创造意义上的可能性。但在中国,我认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反思和行动。这样的反思和实践在今天也需要包含进来作为LGBT的主体性和意义。

我们还停留在【左翼的解救女性】和【右翼的物化女性】的层面上并左右摇摆,这就是为什么女性一会儿是反性侵的英雄,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为崇洋媚外的easy girl。

很多人的立场是可以瞬间调换无缝链接的。

我们不能准确的描述女性(也包括男性)的困境,这是因为激进或者左翼女权粗暴的把男人和女人突兀的转变为了抽象的、去性别化的“人”。把“男”和“女”与历史和文化全然脱节,把性别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内容和意义完全抹去,剥夺了作为男人和女人从根本上建立不同身份属性的可能性。

Gender Blind其实虚伪至极。

我们失去了那一套历史实践积累下来的传承来区分男人和女人,随之失去的是作为男人和女人独特、不同于彼此的骄傲、尊严、荣誉、认同和意义。

而这套性别独特性的话语在任何社会、文化中都是至关重要。

跨文化性别研究发现迄今为止所有人类社会都有非常繁琐、重要的建立性别差异的行为仪式,包括伊斯兰社会的敬虔实践、各个社会的男女成年礼,当然也包括西非的女性割礼和中国过去的裹小脚,很多血淋淋的男性成年仪式也很常见。

我当然不是赞美这些实践,它们只是证明性别话语对人类个体与群体认同的重要性,以及赋予男人和女人、包括LGBT人群独特意义和尊严的重要性。

我过去翻译过两本书,一本关于“骑士”的,一本关于中世纪的“淑女”。它们注定成为不了畅销书,畅销书都是“如何培养三个孩子上哈佛”,“如何赚到第一桶金”。而少有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将来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应该有怎样的尊严和荣耀、要如何举止、付什么责任、在和异性交往中的角色是什么。

这两本书的作者带我们回望古代的欧洲社会,那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启蒙运动尚在萌芽。我不赞美那时的君主制、父权社会谱系、和妇女普遍的政治经济地位,

但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件事,就是那个时候至少在贵族阶层,作为男性和女性为自己汲取榜样、灵感和尊严的标准是普遍存在的,男孩子aspire to be a knight,女孩子aspire to be a lady。

可能今天很多女权主义者会把那些都看作是压迫的、束缚的,我认为是不对的,正是很多的“束缚”赋予了男性和女性独特的尊严和力量。

而失去了那些“规范”和“束缚”的男人和女人,以一种崭新的、“平等”的方式交往,这反而是不自然、具有压迫性的

因为这样的“解放”完全忽视了男人和女人的巨大差异,比如非常明显的,男人的力量/暴力倾向、性欲冲动、和生育机制都是和女性完全不同的,如果没有特别的约束和规训,男人对女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平等的人,而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这里可能有人会批评本质化的倾向,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去本质主义或非本质主义的文化观已经遇到了困难,比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中东去性别化运动的失败、为什么女性自愿带上头巾、为什么男女差异被骤然缩小的地方女性受到的伤害反而越大。

因此,我认为,在保留女权运动为女性争取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的成果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要继续走下去,就要正视性别的差异,要建立一套男性、女性、LGBT可以各自从中汲取灵感和榜样的话语和实践,正视她们他们的不同,同时celebrate这不同,不是压迫性的,而是inspiring的。

我们也可以从传统中吸收灵感再加以改变合理利用,也可以诉诸于宗教和文化实践,或者创造性的发展现有的文化传统。总之,我们需要反思女权主义在当今中国的困境,不是要退回去到女性没有权利的社会,而是可以借鉴西方和中东国家的教训和经验,发展出一套适合我们当下语境的话语和实践,赋予不同的性别特有的尊严和意义。

比如以下回答:

女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气质变得高贵很有气场和自信?

一个有教养的男孩子是怎么样的?

你怎样看待mtf(生理男孩子不认同自己的性别)?

参考

  1. ^ Politics of Piety: The Islamic Revival and the Feminist Subject by Saba Mahmood
user avatar

我是女生,但我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什么女权主义者。我认为,一个人的第一属性永永远远是阶级性,看一个人要先看他/她是什么阶级的人。女拳不过是资本分化无产阶级的工具,让无产阶级兄弟姐妹分化无法形成合力,好继续割韭菜。美国搞得所谓身份政治就是如此。所以说啊,咱们普通人还是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把自己和家人都照顾好了,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就完了。女性地位的提升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要靠生产力的进步,和女性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只要女性多多地,深入地参与社会工作(非家庭劳动和生育),为社会做贡献,以劳动者的身份争取权利,地位不可能不提高,其他的都是虚的。至于什么女拳,都是一群恰烂钱的玩意儿,吃饱了没事儿干,她们争取的所谓权利都是为中产阶级及以上妇女服务的,底层女性农村女性的困难她们是看不见的,或者是视而不见。好好学习工作吧题主,别在这些没用的东西上浪费时间,共勉。

user avatar

激动劣等民族内部的男女矛盾,降低其生育率,从而达到从地球上清除的目的。把地球留给5亿高贵的西方精选民族来享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